他是中国功夫电影最出色的“动作指导”之一,四年五次提名“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动作指导奖”,两次获奖。
巅峰时期,他和成龙,洪金宝并称嘉禾三宝,在日本有万千粉丝,在日本拍戏片酬高达120万美元;
李连杰成名前,他就是香港影坛动作最为潇洒飘逸的演员。
从默默无闻的龙虎武师一路到功夫明星,他却最终没有更进一步
他就是洪金宝和成龙的师弟,元彪。
元彪曾经有机会走出一条和成龙洪金宝完全不同的路,只可惜....先买个关子,后面再说。
元彪本名夏令震,1957年他出生在中国香港。他老爸是一个票友,经常去看京剧大师于占元的戏,每一次都带着元彪。
看戏看得多了,元彪的老爹干脆就把元彪送到于占元那拜师学艺,于占元给这孩子起了一个艺名交元彪。
和其他人不一样,元彪家境不错,学戏纯粹是因为他老爸喜欢,希望他有朝一日能成一个名角,而不是为生计。
元彪是他们那拨人里年纪最小的,但跟头是翻得最好的,于占元很看好他。
因为年纪小,元彪常被大师兄洪金宝、元奎欺负过,成龙看不下去,就经常帮元彪出头,然后两个人一起被大师兄一顿胖揍。
不过元彪这孩子性格好,不记仇,洪金宝欺负他,他却会在师傅查岗时给溜出去玩的洪金宝通风报信;和元奎打来打去,结果打成了结义兄弟。
元彪就是这样一个好好先生,很快就成了所有人的团宠。
于占元是那种老派的师傅,教徒弟很严格,徒弟一犯错,轻则呵斥,重则痛打一顿。元彪挨打的时候,其他人都会让他穿上好几条裤子;被师傅打完,师姐们还会给他棒棒糖。
于占元弟子里最出色的有7人元龙,元楼,元彪,元奎,元华,元德和元武,于占元根据这几个人的特长,编排了以武打为特色的京剧,给他们起了一个名字叫七小福,元彪是里面年纪最小的,而元龙就是洪金宝,元楼则是成龙。
七小福的演出很成功,几个人也算小有名气。
不过到了1970年代,京剧在香港逐渐没落,于占元的“中国戏剧研究学院”不得不关门大吉,一批已经出师的学生就跟着于占元女婿韩英杰去混影视圈。
而于占元觉得海外华侨应该有市场,于是他就带着自己剩下的徒弟们去了美国。
可没想到于占元被人骗了钱,所有人身无分文,滞留在美国,在香港的洪金宝四处筹钱,才把一帮人给弄了回来。
元彪就跟着洪金宝和成龙一起进了电影圈,那个时候他们还不知道他们这一批人将会在全世界刮起一阵功夫旋风,年轻稚嫩的他们,混迹于不同的剧组之中,等待着属于自己的机会。
此时洪金宝已经转型成为武指,元彪就跟在大师兄的后面,一边做替身,帮着设计动作场面,一边偶尔演一些小角色。
李小龙突然去世,曾经的王座正虚位以待,一个又一个年轻人向王座发起了冲锋。
1980年洪金宝开拍《杂家小子》,洪金宝提携小老弟,让元彪当了主角。结果元彪一炮而红,这一年他不过22岁。
元彪在一票师兄弟里他身材比例最好,洪金宝那个时候已经发福,成龙很刚猛但不如元彪那样轻小灵活。
而且元彪后来专门练过跆拳道腿法,他做起各种动作起来就更加舒展飘逸,而且成龙和洪金宝两人更加擅长拳,其实元彪相比他们已经有差异化的特点。
成龙说过他给元彪设计的高难度动作,无论多么过分,元彪总能百分百完成。
元彪有实力,加上师兄们都已经打出一片天地,处处提携他,他的演员生涯可以说是顺风顺水。1980年他不仅拍了洪金宝的《杂家小子》拍完,还参演了成龙的《师弟出马》;还陆续演了《夏日福星》《A计划》《快餐车》
洪金宝和成龙也带着元彪,他们这个三人组身手灵活,配合默契,奉献了不少经典的搞笑场面,也在当时打开了一片天地。
2001年周星驰拍了《少林足球》,把功夫和足球结合起来,但这不是周星驰的首创。实际上早在1983年,元彪主演的电影《波牛》就已经把足球和功夫进行了结合。
彪饰演的乡野青年李堂,将赶鸭练就的脚力转化为球场绝技,如赤脚控球、凌空倒钩等动作设计,实则是元彪将传统北派功夫(如戳脚、地躺拳)与足球技巧的嫁接。
全程实拍没有什么特效,元彪完成的高难度动作,如倒挂金钩、香蕉球、雨中赤脚盘球等,均依靠其京剧武生功底与道具辅助(如弹床、滑轮)完成。
元彪在电影里的表演即展现了传统武术的飘逸美感,也展现了更多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虽然本片在香港票房一般,可是在日本却很火,创下10亿日元约合4800万港币的票房佳绩。
元彪在日本迅速走红,成为众多女性观众的荧幕偶像,甚至还推出了个人唱片进军日本乐坛。
元彪在日本红到什么程度,日本要开拍经典日漫《孔雀王》的电影版,元彪也是主演之一。
1992年,日本人找元彪演杜月笙,给他的片酬高达120万美元,要知道在当时的香港,除了成龙之外,没有几个人可以拿到百万美金的片酬。
元彪在动作设计上的才华同样令人瞩目。1981年,他在洪金宝的《败家仔》中扮演梁赞,同时担任特技指导,凭借该片荣获第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动作指导奖。片中一个从高桌侧翻至地面的动作成为他的标志性表演。
后来他还凭借为电影《奇谋妙计五福星》设计动作,获第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动作指导奖,一举奠定了他作为动作指导的江湖地位。
元彪看着洪金宝和成龙都开了各自的公司,也跃跃欲试想尝试一番。于是1986年,元彪在嘉禾的支持下,成立“泰禾”。泰禾的创业作是《执法先锋》
《执法先锋》票房1075万港币,位列当年年度票房榜第21位。成绩一般,但电影不仅没亏,还小赚了一笔。
看到《执法先锋》小获成功,元彪就有了想和嘉禾彻底分手,自己真正自立门户的想法,不过最终这件事没谈妥。元彪的代价就是嘉禾不让他在成龙的电影里出现,他只好跟着洪金宝混。
江山代有人才出,来自大陆的武术冠军李连杰迅速走红,李连杰身手扎实,袁和平说李连杰是功夫字典,什么都打得有模有样,动作更为潇洒飘逸,各方面都强于元彪,元彪也就慢慢淡了下去。
元彪后来终于自组公司,投拍《西藏小子》。只是这部他寄予厚望的电影,最终也没有成功,元彪也慢慢就无戏可拍了。
元彪也就干脆退出影视圈,带着全家移民海外。这一决定使他错失了香港电影工业化爆发期而同期成龙、洪金宝正通过《红番区》《黄飞鸿》等作品进军国际。一直到近年他才又重返影视圈,接拍一些网大电影。
终究元彪没有更进一步,他在当时可以算是一个一流的演员,但终究无法成为师兄成龙那样的国际巨星,也无法成为洪金宝那样的大哥大。
元彪出身富裕家庭,无需像贫寒出身的成龙般搏命谋生。更多时候他喜欢随遇而安,缺少成龙那种拼劲。成名路上,有两个师兄一路提携,也很顺利,于事业上他也少一点野心。当成龙不断突破自己的时候,元彪更喜欢呆在自己的舒适区里。
他曾坦言:“工作完了就想要自己生活”,家庭幸福感远高于事业野心。不用拍那么多戏后,元彪反而更开心,因为他有更多的时间来陪自己的家人。
他也不像洪金宝那样善于经营人脉,拍电影可以拉动大半个港圈,自然也做不了大哥。日本短暂走红时,他也没有选择深耕日本市场,失去了进入国际市场的绝佳机会。
而且相比成龙,元彪在编导才能上就差了很多。在编导上,成龙和洪金宝都是人才,而元彪也就只是在武术指导上展现了自己的才能,对于整部电影的构思、策划和组织则和两个师兄相差太久。这些都限制了他的再进一步。
其实在《执法先锋》里,元彪开始展现出和师兄们不一样的风格,他没有继续沿袭动作喜剧,反而在尝试写实和残酷的动作风格,如果元彪自己能再积极一点,或许能打出自己的个人风格,元彪也许能走得更远一点,更高一点。
只是,终究可惜了。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