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清,你到底在“不甘心”什么?

海清,你到底在“不甘心”什么?

十点人物志 内地女星 2019-08-07 20:08:40 447


♪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音频



一个电影圈的“聚会”,主持人胡歌扔掉手卡,来了段即兴开场白,现场迅速升温。


“请记住有一个又好用又便宜的演员,他叫胡歌。”


话一出口,台下不少心怀理想的演员们被点燃了,其中,便有海清。


她在手机备忘录里敲下一段长长的话,打算待会儿上台颁完奖,一定要把心里的想法完完整整地说出来。因紧张和兴奋,打字的手都在抖。


▲ First青年电影盛典,海清发表女性感言


结果,说出来的效果好坏参半,还引发了一场“中年女演员事业危机”的讨论风波。


有人说她勇敢,说出了女演员的困境:


我们中的大部分人是被动的,市场、题材常常让我们远离优秀的作品……


我们一直有一个目标,希望有机会跟优秀的团队合作,这是我们的野心,也是每个演员的野心。岁月赋予我们经验,皱纹,阅历,宽容善良,善于沟通,我们没有传说中那么不好合作。


也有人说她鲁莽犯傻,让其他人下不来台:


姚晨不得不亲自做监制,才有《上青云》的机会,宋佳至今不结婚,还让大家叫她小花。梁静一边投资,一边问老公有没有好角色……


事实上,这些话可能在海清心底已经憋了许久,并且在头一天的饭局上就有了些苗头。


当晚,马伊琍、宋佳、姚晨和海清分别在微博上发了一张素颜合照,配文“女演员”。没有人知道她们聊了什么,但这三个字的背后,一定有骄傲也有无奈。


▲ 海清发微博“女演员”


身为7岁就开始拍戏、国民度还不错的“中年女演员”,海清似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在不甘心。


这种不甘心,混合着她的天真和执拗,就像往气泡水里兑烈酒,遮盖了她原本的简单。



不甘心的演员



海清并不是无戏可拍。


在刚开播不久的家庭剧《小欢喜》里,她依然是大家熟悉的“童文洁”,为孩子成绩焦虑的妈妈,脾气火爆,一点就着。


“我不是这样的妈妈,但是我能看到很多这样的妈妈,我演起来也挺有经验的。”


海清进入了一种舒适区,而当初刚拍《小别离》时,几场戏下来,她觉得接受不了“童文洁”的逻辑,“分数就像她的开关一样,分数好坏高低直接决定着她的言行。”但最终她说服了自己,演“一个现象妈妈”,代表一类人,也不错。


▲ 海清在《小欢喜》中饰演童文洁


只不过,一直拍“国民媳妇”、“国民妈妈”这样的角色,已然失去了挑战性。


海清在意女性身份的体现,在没有这些标签时,她这样看待自己饰演过的角色:《媳妇的美好时代》里是一个护士,《双面胶》是一个杂志社的编辑,《王贵与安娜》是工厂的工人,《蜗居》是中下层的一个蓝领。


但观众眼里的海清,只是那个说话泼辣、敢呛婆婆和“小三”的媳妇。


至少在海清自己看来,女性除了妈妈和媳妇,还有更多社会角色被大家忽略了。当拿到手的剧本越来越单一,海清觉得社会看向女性的目光太过狭隘。当代社会和影视剧造成的性别偏见,也许正是她为女演员呼吁的根源。


可当时间拉回20年前,快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海清,还不至于为角色类型发愁,有戏拍才是要紧事。


那时候去试戏,海清满怀着热情,一上场肾上腺素就升了起来,一页纸的台词还没消化就演完了。“很刺激啊,就这一场戏,行就行,不行就不行了。”


角色拿到了,她加倍珍惜,很多人不理解:“你本身条件很好,电影学院出来的,你怎么还会这样?”


只有海清自己明白,一切没有表面上那样光鲜,毕业后也连连受挫。



最想去的人艺,却因为过于重视,反而表现得不好,落了榜,留给海清的只有冷冰冰的评价,“不爱笑,不会演戏,以后拍电视剧都不成。


好不容易进组拍戏,跟导演也磨合不来,在导演心里,她“只能完成角色,不能给角色添分”。


这些经历,在后来的海清看来,是成长必不可少的磨炼,却也是人生至暗时刻。


工作毫无进展,日子紧紧巴巴,于是,在北京朝阳门附近的某家彩票代售点,总能看到一个20多岁的姑娘,素面朝天、趿拉着拖鞋买彩票,喜欢付了钱就立马刮开。


每天10块钱,她坚持买了3年,“万一我中了呢?万一呢?”


将欲望寄托在彩票上的日子,又如何能好过?


海清不解,为什么那些她喜欢的角色不来找她,“找我的话,我能给它演开花了。”海清向来喜欢更有挑战性的角色,比如在《北京遇上西雅图》里,她饰演的女同很讨喜,但她只觉得新鲜有趣,反而更喜欢难度和戏剧张力更大的黄太。


▲ 海清在《北京遇上西雅图》中饰演周逸


最焦虑的时候,海清的指甲一个接一个地裂开,得靠胶布粘起来,去医院后,医生建议“别想那么多,该吃吃,该睡睡。”


于是,她每天看电影、看书、做饭、逛花鸟市场,早上还去日坛公园练剑。海清将那段时光形容为“生活在别处”,现实世界暂时不需要她,她必须忍耐下去。


“因为一旦给我一个好的机会,我有了如此充分的准备,我一定不会辜负这个机会。”


做演员是海清的执念,哪怕短暂地转行做服务员或教老外学中文,也是为了生活,扛过去后,“回来还是要做演员的。


后来,海清慢慢在业内得到了一些认可,“演技不错,但不出名”。直到2006年,她遇到了《双面胶》的剧本,一见钟情,“胡丽娟,一笑,咧着牙龈,一嘴四环素牙,我就觉得是我啊。”


▲ 海清在《双面胶》中饰演胡丽娟


可等了很久,剧组迟迟没有定海清。她跑去问推荐人黄磊,才知道原来是电视台担心她没有收视保证。黄磊劝她,“因为真不能保证最后用,如果有好戏你就上别的戏吧。”海清不听,从8月等到了12月,连短活儿也不敢接,这才拿下了最中意的角色。


从《双面胶》到《媳妇的美好时代》,海清赶上了家庭伦理剧的时代,也迎来属于自己的时代。她开始拒绝重复的剧本,踏入一段新的等待期,这似乎已经成为了她的职业习惯。


海清并不在意外界的评价,反倒是对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演员”格外严苛。至少在她看来,这个行业里有“演员”和“明星”之分,“明星多一些,演员少一些,真正的演员,我认为是对表演有恭敬心的。


当被反问道:“你是演员吗?”


她格外笃定:“当然。必须是。”



不甘心的自我



在演员中,海清最欣赏卓别林,藏起不快乐却能给观众带去快乐。


“这就是艺术——我本身怎么样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们看到的是什么,没有你们就没有这个职业,就没有我存在的意义。


某种程度上,海清做到了如此。除了影视形象,一直留着短发的海清给人的直观感受是爽朗、爱笑、大大咧咧。可从曾经那段蛰伏期到现在,她始终相信“人生是苦的”。



大学毕业时,海清看了电影《八又二分之一》,男主角去见主教:


“为什么我的人生这么痛苦?”

“我们不是生来就快乐。”


海清立马按下暂停键,“人生怎么是苦的呢?人生不应该是甜的吗?她从未听到过这样的观点,也害怕以后的生活维持当下的不如意。


从小到大,海清相信生活是以快乐为主调的。


海清出生于南京,是甘家大院的后人。甘家是南京著名的京昆世家,海清的叔爷甘涛是享誉海内外的中国民族音乐家,整个家族到了外公外婆那一辈才逐渐落魄。


虽然清苦,但家人对海清的爱并未减少,“那时候独生子女每个月5块钱,我妈都给我爸爸存起来,说将来给我读大学用,说我将来一定要上大学。”


▲ 海清和妈妈


海清对自己的认知,也来得比同龄人更早熟。


四外公甘律之教她学了半年多昆曲,她嫌咿咿呀呀吊嗓子难听,想改学乐器,又不肯学二胡。“我是女孩,那么漂亮,我要跳舞。凭什么人家在台上跳,我在幕后。”于是海清学了小提琴,因为可以独奏。


7岁,海清开始拍戏,因此成了同学之中的小红人。拍完戏回学校,同学们都好奇:“你演过戏,给我们演一个吧。”海清说演哭戏,大家就倒数10个数,她的眼泪“唰”地掉了下来,赢了一片掌声。


“我小时候有这样的感觉,我一定是懂表演的,我一定是神选中的孩子,我知道我可以。


▲ 海清小时候


只是,家人带给海清的还有约束。


在一个讲究礼仪和规矩的家庭里,喜欢自由的海清显得很“反骨”。


在海清的印象中,外公永远穿着西装拍照,30多岁就开始用文明杖;外婆即便不出门,依然描眉毛、画嘴唇,用睫毛膏把鬓角染黑,每天如此,直到90多岁去世;妈妈出门见客人要戴帽子和手套,以示尊重。


海清身子骨软,吃饭时习惯把腿搁在椅子上,妈妈便一巴掌拍过去。坐端正了,捏在手里的筷子又不听话,一长一短,海清在桌子上捯了几下,又是一巴掌。


海清常听妈妈说,“你是个女孩,你要乖巧一点。” 她很烦“乖巧”这个词,但最让她伤心的,是考舞蹈学校那一次。


▲ 海清小时候


临通知书下来那几天,海清坐等右等也没收到,以为自己没戏了。也许是命中注定,她抬头看到了书柜最顶层的百科全书,想拿下了翻一翻,没想到录取通知书从里面掉了出来。


原来,父母不放心海清去学舞蹈,本来就一直反对,便偷偷藏了起来。


那天,海清大哭了一场。后来是外婆让海清自己选择,爸妈才点了头。


外婆告诉海清:“他们的人生也不是很成功嘛,他们自己都做了自己这辈子的主,为什么还要作你的主?


海清有了儿子丹尼尔之后,也在刻意避免任何打击式教育,“我真的是希望将来他要做一个人生重大的决定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我爸爸妈妈一定会支持我,而不是说我要怎么去说服我爸妈。”


▲ 母亲节,儿子写给海清的诗


更重要的是,海清想在儿子面前做一个有自我的妈妈。


她从来不跟丹尼尔传递“妈妈赚钱很不容易”的观念。有一次丹尼尔看到海清拍戏受伤的照片,皱着眉头问她怎么回事。“妈妈辛苦挣钱去了。”丈夫的回答让海清不满意,“我说打住,我说不是,是妈妈喜欢做这个事情。


这可能是海清在家庭剧里永远无法说出的台词,《小欢喜》中为孩子分数头疼的妈妈们,更爱说的是“妈妈这么做是为了谁?都是为了你好啊。”


现实中的海清是典型的少数派妈妈,“我们家庭最大的矛盾,是我和丹尼尔之间关于该睡觉了还是该写作业之间的矛盾。”她让儿子放学了就敞开了玩,倒是儿子不答应,“他说很喜欢学习新的东西,那个也很好玩儿。”


这样看来,海清的“自我”其实也保护了丹尼尔的“自我”。



然而,往往社会主流与现实生活在消磨所有人的“自我”。海清不肯服软,她常常说,如果给她机会,一定能慢慢发光。“会慢一点,会长久一点。”


也许,她等待的根本不是一个好角色那么简单,而是一个更自由挥洒的舞台。


有段时间,海清经常做同一个梦。她变成了一只鹰,扇动着一双大翅膀,穿过高楼又飞过湖面。而醒来之后,她还是要面对自己的人生命题。


“人生基本的常态是苦,有生别离的苦,有求不得的苦,有各种无奈的苦。


但她懂得了开解:正因为甜很少,很稀有,所以更要去寻找。


今日互动

海清饰演过的角色,你最喜欢哪一个?

你同意“人生是苦的”这种观点吗?


图片来源:网络、微博@海清
参考资料:
1.立场《放弃“中头彩”幻想 海清:人生若苦我就不做无谓挣扎》
2.人物《「红海行动」中,她打破了女性的边界》
3.嘉人《海清:独醉之乐》
4.吕彦妮《海清:播洒爱,即使种子不发芽》
5.易立竟《海清:粉红就行》


十点人物志原创内容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背景音乐-

《芳菲,芳菲》《岁月神偷》

-主播-
林静,中文系毕业的电台主持人。愿多年后,故事不再伤人,阳光依旧温暖,你如此迷人。让我的声音和别人的故事陪你每一个不眠的深夜。微信公众号:晚听经典、静听林静。新浪微博@DJ林静。


点击下图,阅读更多推文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欢迎把我们推荐给你的家人和朋友

 戳这里,海量好书免费听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