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译 漂泊武士

张译 漂泊武士

会火 内地男星 2019-10-09 21:30:49 219


作者:张耶夫斯基

正文共:6162 字 10图

预计阅读时间:6 分钟


2016年,张译对著名主持人曹可凡颇为遗憾地分享了几则小眼睛演员在演戏方面的困扰,他表示自己很害怕演突然被惊醒的戏,因为单眼皮的人,眼部缺少肌肉支撑,导致睁眼的动作比较缓慢。而眼睛大的演员,则比较容易通过眼睛传递情绪。


没想到三年后,张译在《我和我的祖国》中由于半张脸一直带着口罩,只能靠一双眼睛传递情绪,长达几分钟的无台词表演让观众注意到了他那本不占优势的小眼睛,「张译眼神戏」的话题也呈现出刷屏之势。


但面对观众的掌声,张译却始终觉得自己配不上:「这声儿不属于我,我总觉得自己是假的。」


很多时候你觉得你不行,不代表你真的不行。


心理学给这种心态命名为「冒充者综合征」,患者大多是成功人士,他们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取得成功,只是在欺骗他人,并且害怕被他人发现自己在骗人。


显然长期的流浪生活和扎根于内心深处的孤独自卑,让张译觉得自己就是这样一个冒领了他人成就的「骗子」。



小男孩与死鹅头


张译是被「要求」生下来的。


他的父亲是音乐老师,母亲是语文老师,算是书香门第。


母亲当老师的时候,每年都写入党申请书。组织上为了考验她,每年上报的二胎指标都写着她的名字。


姐姐出生九年后,校领导对母亲说:你得生。


母亲说:养不活啊。


领导说:生。


于是便有了张译。


张译的家境确实不好,甚至后来两次考学的钱,都是父母从学生家长手里借的。


由于母亲有心脏病,而张译本人也从小身体弱,所以他在家里不允许大声说话,闲暇的娱乐活动不是看小人书,就是摆弄姐姐的瓷玩具。


在外边张译也不大合群,好在他有一个好朋友,是一只鹅的脑袋。在哈尔滨的冻土里,他发现了这只被雪冻得梆硬的死鹅头。每天上学的时候,都会找到它,抚摸它的毛,跟它说话。回家时又把它藏进雪堆里,不让人发现。


虽然不喜欢和别人玩儿,但调皮捣蛋他却很有一手,喂邻居家兔子吃大葱,守在窝前撵蚂蚁,他用两个字评价自己:「蔫坏」。


为了让他成材,父亲煞费苦心。逼他学各种乐器、羽毛球、滑冰……怕他以后饿死,还逼他学做饭,但最后都不了了之。



如果说少年张译有什么真心喜欢的事物,大抵只有播音了。


每天早上六点半,母亲都要推开窗做早操。从他记事起,播音员就是世界上最神气的人。


初二那年,语文老师请假,代课老师为了图方便,就让每个同学读一段课文。轮到张译的时候,老师始终不打断,等他念完后,老师笑着对他说:「同学,你将来可以考北京广播学院」。


后来张译参加了两次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的考试,第一次因为还在读高二,没有资格参加高考,不得已只能放弃。


当时他还找到了同样读高二却考上了上海戏剧学院的薛佳凝,向她讨教经验,得知对方有上海户口后,便闭口不言了。


第二次他依旧顺利通过了专业课的考试,但因为同届考生中有一位享有了加分政策,最终只能被挤下去了。


由于高考志愿只填了这一所学校,所以张译光荣地接到了居委会大妈送上门的「待业青年证书」。


刚得知此这个消息的他,还笑嘻嘻地安慰父母,表示没什么大不了,让他们别难过。第二天起床,他才真实地感受到,自己的美梦破灭了。在父母离开家后,他独自哭了五分钟,哭着哭着,觉得自己好像在表演。


广院的老师写来一封热情洋溢的信:明年再来考吧!


然而张译觉得考恶心了,不想再考了。只是后来去北京考解放军艺术学院时,想起来这茬儿,去北广拜会了一番,并在梦想之地上了个厕所,像动物一样在自己的领地留下印记。


从厕所出来后,张译大喊了一句:「广院,不过如此,也不要你了!



马拉特与列昂


虽然拿了待业青年证,也不能真的成为一名「家里蹲」。

几个月后,哈尔滨话剧院开始招生,虽然对表演一无所知,但在家人的劝说之下张译还是去参加了考试。

后来张译在采访中谈及此事,坦言就是花钱买文凭。所有的学员自费学习,三万一位。父亲东拼西凑,总算是把他送进了话剧院。

因为曾经看过一出非常糟糕的话剧舞台,所以张译一开始对话剧很抵触,不好好上课也不写作业。

直到1996年底,黑龙江省举行戏剧调演,张译看到了齐齐哈尔话剧团的《一人头上一方天》和大庆话剧团的《地质师》,才开始爱上戏剧。

倒不是看出了什么门道,只是看这两台戏时,张译有一个共同的反应——哭了,他这才知道表演的魅力和戏剧的伟大。

张译找到了戏剧,就像行星找到了轨道。他迷上了苏联戏剧,每天从剧院的资料室里偷书,几千个剧本支撑着他越走越远。

得知张译喜欢戏剧之后,话剧院的老师对他说:「孩子,如果你真的喜欢话剧,去北京吧。」

张译害怕自己死于无知,于是瞒着剧院来到北京,开始了自己的北漂生活。

他一开始本打算考解放军艺术学院,结果在最后的体检环节中,因为营养不良和脊柱弯曲而失败。

后来又去考中戏,一路过关斩将后和海清、陈好、吴樾等人站在了同一考场面试。老师在得知他看过很多戏剧剧本后,问他为什么不考戏文或者导演,本来是一句关心的好话,但在年轻气盛好面子的张译耳中,却认为是老师觉得他不适合学表演,于是气得摔门而去。

很长一段时间内,张译都趴在北京的天桥上悲哀地想着自己该何去何从,看着高楼和车流恨得咬牙切齿:这么大一北京,怎么没有一处老子的安身之地!

为了脸面,张译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境遇,每天早出晚归,避开招待所的饭点儿。每次招待所大妈问他吃饭了吗?得到的回答都是肯定的。

最后一袋方便面吃了三天,他已经失去了躲出门的力气。大妈突然敲门,捧来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张译忙说自己不饿,大妈笑着说:「我才包的,就是让你帮我尝尝咸淡!」

当大妈放下饺子出门的那一刻,张译知道自己得回家了。

好在这时军艺的朋友指点他去考战友话剧团,但考得不太好,只能自费上学,可惜家里没钱。父亲鼓励他留下来,「给你借,你也来北京吧。」


若说家境不好,是张译自卑的因素之一。那么长相,就成为射中他的第二箭。

小时候张译和女同学的恋情被发现,对方家长说他的脸就跟被人坐了似的,在学校里,张译也得了个「驴脸」的外号。

张译曾坦言因为长相而感到自卑,每天早起一定会避免照镜子,因为如果看到自己的脸在镜子里,一整天心情都会不好,简直「不堪忍受」。

这样的长相让他在话剧团里毫无优势可言,场记、主持人、记录员、装台卸台……除了正经演戏,似乎什么杂活儿都干过。好不容易有次演戏的机会,还因为太紧张导致发挥糟糕,以失败告终。

不过也因为干这些活儿,让他有了排练室的钥匙,他每天都会在大家走后,把剧中的角色按照自己的想法再演一遍。

让张译最受打击的一次是单位要排一个戏,同班战友都演了主要角色,只有他拿了个只有几场戏的小角色,台词只有几句话:「报告,您的电话。」

那一瞬间,他开始心疼自己对表演的热情,不想再坚持了。什么角色无大小,都是屁话,「你没有办法在那个角色中有任何创造群演也是角色,你演人物人家也不需要。

得知张译的这个想法后,话剧团的人对他说:「你演戏就是个死,该干嘛干嘛去。」

后来张译回忆这段经历,已经释然了:「如果没有这句话,我不会逼自己想其他的办法,不会逼自己读更多的书。」

话剧团的生活让他觉得前途完全没希望,张译开始到处跑剧组。

一开始是为了做演员,后来只是为了能够维系自己演员的身份,只可惜跑了几年,没有任何一个机会落在他的头上。

跑剧组有一套固有的模式。听到有活儿的消息,来到剧组所在地,先看这个地方还有几个剧组,看自己带的简历照片够不够。如果不够的话,先拿出几份去人少的剧组,这样机会比较大。

再就是看剧名,判断这个剧组靠不靠谱,能不能开机。跑得多了,基本上根据一个剧的名字,就能大概知道它行不行,「就像一条死狗一样,就这样混。」

在不断和副导演刷脸攀关系后,27岁那年,张译拿到了《乔家大院》的一个小角色,导演胡玫拍着他的头跟他说:「你记着,男演员28岁再不出来,您就洗洗睡吧。」


直到四五年后的某一天,张译看到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和他用着同一套跑组理论跟工作人员对话,表面上看起来云淡风轻,但抽烟的手却在止不住地颤抖,和自己一模一样。从那一天开始,他再也不跑组了。

由于在部队里结识了后来创作《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等优秀作品的编剧兰晓龙,自己也一直承担文字工作,此前还阅读了大量戏剧作品,张译决定转行做编剧。

结果半吊子编剧做了两三年,也没什么成就。好不容易接了个20集的电视剧,前18集的详细剧本都被认可,将近完工之际,张译接到了对方终止合作的协议,几十万字瞬间形如猪屎狗溺。

张译很喜欢苏俄剧作家阿尔布卓夫,在俄国的地位仅次于契诃夫,在无产阶级文艺理论争鸣的时候,他顽强地讨论着:「什么才是一个人真正的幸福」。

这位剧作家曾写过一出戏叫《我可怜的马拉特》,乍一看是个老套的三角恋故事。

马拉特和列昂同时爱上了一个女孩儿,他们各自代表了两种人生态度:马拉特代表着炽热的理想主义,列昂则代表着是妥协的现实。

最后在马拉特的刺激之下,列昂终于从庸碌的虚度中惊醒,决心离开那种虚假的生活,去寻找真实。

现实中的张译,就是那个为了理想孤注一掷的「马拉特」。

2001年,兰晓龙创作了一部话剧剧本《爱尔纳·突击》,后来被改编成电视剧《士兵突击》,张译的人生终于走上正轨。

很多人都知道,张译拿到史今班长的角色,是因为给导演康洪雷写了三千字的请愿书。但实际上他在《爱尔纳·突击》话剧的剧组里,干了六年的场记,每个演员的台词和调度他都一清二楚。

这个故事,张译爱了六年,终于属于他的了。


公主与骑士

在话剧团最压抑的时候,张译曾一头扎进大暴雨中疯跑,一会演骄傲的公主,一会儿演可怜的自己。

可怜的自己被公主抛弃后,在她的窗下慷慨陈词苦苦挽留。公主终于被打动了,要求破镜重圆。

但是他却说:「生活就是一个黑色的笑话,注定我这辈子只能是个孤独的行者,浪迹天涯……」

成名后的张译,就像是这个苦苦哀求后终于得到了公主芳心,又似乎无可奈何要离她而去的骑士一样。

成名后他问了自己一大串问题:你有什么过人的本事吗?如果不让你干这行,你又能做什么?你也没看过几本书,你到底凭什么坐在今天这个位置上?

张译一度不想和任何人交流,独自在家躺了3天。他自己分析,症结无非是「成功来得太轻易了」。总是担心被取代,老想要证明自己。

「人家说你不行,我不信邪,就要演。」只是为了证明给别人看,于是就演了《士兵突击》。

别人说,这个真是好,但这是本色出演。

张译不服气,还要证明,就迅速拍了《我的团长我的团》。别人又说,哎哟,这个角色跟他之前那个不一样,但也算本色。

张译心里生气,心想我要再演一个不一样的,于是又有了《生死线》中留美归来的原子物理学博士何莫修。

再然后,张译就累了。「为啥要给别人证明?我为啥不能享受这件事?证明给别人看了我能怎么的?」


有一次,他跟黄渤聊天,说自己有个不知是好还是坏的习惯:每当自己看到好演员的好表演,一方面觉得特别享受,一方面会忍不住想「骂」。

骂那个演员,也骂自己「凭什么他能演得这么好?凭什么我演不了?」

看着同龄的同行、更年轻的同行都越来越有长进、做出越来越多的成绩时,张译心里生出一股时不我待的急迫感。

总想着要做更多的事情,才能对得起自己的职业,「我要把这件事做得更地道一些」。

随着跟诸多知名导演合作,张译承认这份履历让自己骄傲,就像在炕上数钱一样。但小时候的自卑感延续至今,他总觉得自己不像个演员。

《亲爱的》在威尼斯电影节放映,结束时鼓掌时间长达四分多钟,张译一遍又一遍地问导演陈可辛:「这是礼貌呢,还是礼貌呢,还是礼貌呢?」

陈凯歌说他「戏比天大」,杨树鹏说「不管你要什么戏,张译都能给你」。但是面对外界的好评,张译感到心慌,不真实。

他唯一接受的评价是贾樟柯在拍《山河故人》时,用山西话对他说的那句:「能行」。不是说太好了,而是还可以,也许可以更好。

张译还和小时候那个跟死鹅头做朋友的孩子一样,不会和陌生人相处,很多人在一起的时候,只是在那儿撕纸撕桌布,害羞、自卑、有点社交恐惧症。

他本打算改改自己这毛病,但是看到自己很喜欢的演员范伟,演完戏后也回到自卑的状态,就觉得也不是什么大事儿。说不定范伟演戏这么好,和自卑也有点关系。

「作为演员,生活上少一点激情,把激情留在舞台上和镜头前才是最有效的。」既然戏剧的起源是古希腊悲剧,那么或许背负着苦难做艺术,艺术才会好看。


演员与牧民

张译曾一度被誉为衰神。

从他早年间的经历来看,似乎确实如此。考学不顺,事业坎坷。上过的两个小学都倒闭了,初中改名了,高中换地址了,开过三个朋友的车,都报废了,甚至连战友话剧团的番号都被取消了。

或许是因为前些年运气太差,张译终于开始转运了。

《士兵突击》红了之后,张译的内心五味杂陈,心想那个一生都可能不会成功的一劫,算是躲过去了。

后来凭借《亲爱的》拿了金鸡奖最佳男配,又因为《鸡毛飞上天》拿了白玉兰视帝。

2015年的多伦多电影节上,张译参演的三部电影《山河故人》《老炮儿》《回到被爱的每一天》纷纷入围,冯小刚导演调侃道:「合着多伦多电影节是给张译办的」。

尽管荣誉加身,张译心里还是觉得自己不配,「就是捡了个漏」。拿奖后张译的心里有一丝沮丧,热闹过去了,繁华过去了。

当时陈可辛找到他时,他一脸不信,说自己不像暴发户。导演告诉他,「因为你不像,所以找你。」

时代终于给了那个曾经在舞台上,永远错开半步站在主角身后的张译一个机会,小人物成为了影视的主角,也只有小人物才有无穷无尽的创作空间,才能把「戏渣儿」捡起来。

张译开始忙得不可开交,从前闲得半死,现在「忙得全死」。张译暗自感慨,上天对自己还是很眷顾,但是心中那份孤独感却愈发不可排解。

最初的感受是成名后和姐姐的交流变少,二人的观念产生分歧。姐姐对他说:「你不用想改变我,因为我们的生活不同了。」

后来不再能随心所欲地出门独处,排队听老人和孩子说话,只能从一个密闭空间转移到另一个,「因为很多人的眼神,让我觉得好像在看动物。」

他唯一能做的只有凌晨两三点,在剧组的酒店附近散步,到江边独坐。张译很喜欢上海的春天,一阵适宜的风吹过,心灵似乎也受到了按摩,孤独变得舒适一些。

拍《生死线》杀青时的一场跳海戏时,张译不慎被卷到海底,他形容自己是一棵海带,下半截牢牢扎根海底,上半截随着海浪飘摇。


然后他开始设想把家搬到水下,但出门进门都是问题,集中供暖也是问题,他于是开始怀念爱人,想吃想喝,想放弃……因为他住进了电视机里。

张译一直觉得演员就像是游牧部落的食草动物,哪里有草,就牵着自己去哪里喂养。吃完了,再去下一片草场。

游牧部落是孤独的,找片新草场不容易,所以他还得继续流浪,继续做一个漂泊的武士。

小的时候,张译觉得自己只是一个躯体下的一双眼睛,认为世界上只有自己。后来他发现不是这样,有人可以打他、骂他、宠他、拥抱他。

所以他开始疑惑:我到底是谁?

一旦开始考虑自己是谁后,人就经常会变得不幸福。考虑往往伴随着自我审视,审视会让人冷却,随之浮现的大多是三个字:我配吗?

人们也许一辈子都寻找不到这个自我,但好歹在寻找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着这个我。

于是有了自卑的张译、好胜的张译、孤独的张译。

就像《我可怜的马拉特》中一样,人们总是热爱自我逃避来避免失败。可是如果没有真正追求过,虚度人生又称为一种失败。

所以,可怜的马拉特,别怕,别怕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往期精彩文章


孙燕姿 梁静茹 蔡依林 张韶涵 吴克群 吴青峰 
许靖韵 杨丞琳 华晨宇 巩俐 冯远征  宋丹丹 
郭敬明 刘若英 程青松 田雨 于朦胧 罗云熙 
李玉刚 吴昕 沈月 Cindy Awaken-F  
陈瑶 刘欣然 袁泉 邱淑贞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