阖家团圆
家,是我们最愿意回去的地方,那里象征温暖,象征安全;家,也是我们走出来的地方,家的一切,爱或怨,富裕或贫寒,欢乐或艰辛,严格或宽容,一言九鼎的规矩或絮絮叨叨的叮咛,身体力行的担当或只是人间烟火的吃吃喝喝……在我们身上留下印记,注入能量。在我们自由奔跑的脚印里,步步都有“家”的基因。那是我们一生的幸福密码。
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今年1月推出原创节目《谢谢了,我的家》,主持人敬一丹采访了54位不同身份、不同命运的中国人的家庭故事,为中华家风代言。在新春佳节之际,合家团聚之时,节目撩起了我们对家的情愫,唤醒了沉埋心底的亲情记忆,找寻到沉淀在家庭时光里的财富。本刊推出新春特辑《让我们跟家道声谢》,向我们的家说出一声埋藏心底的:谢谢!
◆ ◆ ◆ ◆
谢谢爸妈让我成为今天的样子
蒋小涵 演员、主持人
◆ ◆ ◆ ◆
蒋小涵 演员、主持人,毕业于曼彻斯特大学。
输12
为自己的选择买单
在很多人眼里,蒋小涵是自带“星”光长大的。7岁拍广告、8岁唱歌、9岁演话剧、10岁上央视、11岁拍电视……在电视剧《只要你过得比我好》中,她饰演的那个任性、刁蛮、爱美的“玻璃美人”至今还时常被人忆起。一直在“星光大道”上奔跑的她可谓顺风顺水。“这要感谢爸妈,他们给了我一个自由轻松的成长环境。”
幼时的蒋小涵活泼好动,5岁那年突发奇想,要学钢琴,感觉“在舞台上自弹自唱很帅。”她就自编自导演起了“苦肉计”,在纸上画了一排黑白键,坐在地上“弹”起来。爸爸立马给她置办了一架钢琴,结果三分钟热度一过,她就开始厌倦了。好像得了多动症,屁股就是坐不住,况且“还有很多有趣的事可做,干吗非要学这枯燥的东西?”为了逃避学琴,一下课她就犯困,一贴枕头就能睡着,“就是不想学。”爸妈看她难受,心疼,随她了。爸爸说:我们不逼你,但你将来别后悔。
不后悔,就是为自己的选择买单。她还真后悔了。很多次在需要弹琴的场合她都会懊恼,后悔当初没有坚持。 “其实他们可以逼我,我的乐感不错,有潜质,说不定能弹好。不过在重压下学习,性格肯定会受影响。”在爸妈眼里,保护天性比学一项技能更重要。实际上像所有缺乏耐性的孩子一样,她边学边玩边弃。虽然想法很多,干劲很大,但大都半途而废。
每一次选择,爸妈都支持,每一次放弃,爸妈也默认。爸妈的“放权”让蒋小涵依旧可以自由自在做自己喜欢的事,像一棵蓬勃的小树,虽然横生许多枝杈,却由着性子往上“蹿”。
放弃也是一种选择
其实放弃也是一种选择,是在寻找自己喜欢又合适的方向。中学毕业后,她放弃国内的演艺事业,选择出国留学。好多人劝她不要走,因为再回来观众会把你忘了,一切需要重新开始。但爸妈依旧挺她,因为读书不仅是受教育,还是自我锤炼的过程。出国一“断奶”,事事靠自己,几个月搬三次家,找房子、谈租金,很不容易,但也挺过来了。
虽然是家里的“任性公主”,但原则的事情爸妈绝不让步。小时候偷懒,作业没完成却谎称完成了,爸妈因此拒绝和她说话,“这是比打骂更痛苦的惩罚”。还有一次小朋友到家来玩,想要她手里的玩具,她攥着就是不给,结果被爸爸劈手夺下,一把扔到了楼下,“不懂得分享以后你就没有玩具!”她当时就哭了,又害怕又心疼。后来玩具被爸爸拿着电筒找了回来,从此她的性格里多了诚实与慷慨。尽管严厉,爸妈却有分寸。小时候她“贫”,爱接话茬,逗个乐子,为此被老师罚站,也挺丢人的,但爸妈不以为然,认为这是孩子的天性,对此蒋小涵一直感谢父母的“宽容”,否则她不会像现在这样阳光自信。
直到现在蒋小涵依然爱“逗”,妈妈虽说笑点不低,对她的“包袱”却极为捧场,一家人经常笑得滚作一团。爸爸是音乐人,上世纪90年代就制作了一批优秀的音乐作品,如今六十多岁了还在追求梦想。蒋小涵形容跟爸妈的关系像三个交叉叠加的圆,有交集、有独立,还有彼此舒适的自由空间。
现在的她已为人妻,也做好了当妈妈的准备。她早就想好了与未来孩子相处的模式:像爸妈一样,做孩子的朋友,保护他的天性,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成为一个精神独立的人。虽然很少跟爸妈说“我爱你”,对爸妈的爱也由依赖变成了感恩与责任,但她仍然想对爸妈说:谢谢你们让我成为今天的样子,让我在面对困境时有了举重若轻的能力和勇气。我爱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