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呀,我是莱莱。
谢谢这么优秀的你,还有空来看我的文章~
我第一次注意到荣梓杉,是在《隐秘的角落》里。
他演的安静克制、眼神发冷的朱朝阳,成了当时国产剧里讨论最多的角色之一。
大家都说这孩子不简单啊,十三岁就能把这么复杂的人物演得那么准,真的有天赋。
那时候没人想到,几年后现实会比剧情更让人倒吸一口气。
这几天,李禹熹公开了两人的聊天记录,说他出轨打人,还拿私密照威胁。
虽然工作室火速否认,还是被网友扒出两人同框打球的照片。
剧情走向完全反转。
曾被夸早熟懂事的少年,如今十九岁,名声塌得干脆。
01
如果只是冲动,伤人方式不会这么精准。
李禹熹说,他在吵架后用小号加回她,隔几小时就发一串骂人的消息。她不理,荣梓杉就把她的私密照设成头像。
照片挂了很久。她既怕又气,但越不回应,他越来劲。
这种行为不带情绪爆发的痕迹,更像在试探。试她能不能被逼着出声,再次被他控制。
有心理学家在青少年攻击性研究里提到过类似的行为模式,情绪压抑型个体在关系冲突中,更可能使用羞辱和胁迫来重新获得掌控感。
荣梓杉的这些表现,正好对应这种模式:与其说在泄愤,不如说是在维持权力。
再往前看一点,他在综艺花少6中的表现,已经埋下这种倾向。
担任导游,却对团队事务完全不上心。到达住宿地后,也不查路线,问他计划,敷衍说等一会儿。
陈好提醒赶紧处理,他又说手机没电。下一秒,镜头拍到他坐在角落刷朋友圈。
雨天和邓恩熙共撑一把伞外出,伞的角度始终偏向自己,女孩半边衣服都湿了。
他的世界始终只有自己,对他人的感受完全无动于衷。要做什么不做什么,全看心情。
有些人说,是节目组剪得不好。可剪辑再主观,也造不出这种细节。
他表现出的,是对别人情绪、规则和信任的持续忽视。
当这种忽视出现在亲密关系里,就会演变成一种伤害。
他或许不觉得那是暴力,但承受的人知道那是什么。
02
对于荣梓杉,我好奇的地方是,他这十九年里,究竟被灌输了什么。
镜头前的他说话稳重,对前辈有礼貌,采访中每句话都好似背过一样标准。
可是一旦离开剧本和镜头,他突然不知道怎么对待真实的人,也不知道怎么回应关系里的情绪。
或许并非情商低,而是情感被抹平了。他只学会了怎么当一个好演员,没学会怎么当一个人。
在2015年的一项研究里提到,来自高度压抑家庭的男性,更容易在亲密关系中出现冷漠、控制和缺乏共情等问题。研究还指出,这种控制型行为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环境在长期塑造中,把情绪表达变成了一种危险。
久而久之,这些人开始依赖操控感来维持心理平衡。
荣梓杉的表现就很典型。
他在节目里不主动承担任务,在关系里斤斤计较钱和输赢,是因为他不愿意把任何主导权交出去。
别人做决定,他就不配合。
对方没回应,他就用羞辱逼对方表态。
他害怕失控。但他学会的应对方式,是让别人替他承担那些情绪。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做「外化情绪责任」——
当一个人把自己的难堪、不安和失败都甩给别人,就像说:你不理我是你的错,你让我不舒服你就该负责。
这一点在亲密关系里尤其致命。
一旦他认定对方不再顺从,就会通过贬低、羞辱或者操控,把对方拖回原位,确认自己还掌控着这段关系。
这种人往往把自信架在「谁听我的谁就是对的」的逻辑上。一旦有人跳出这套逻辑,他就会慌。慌了之后,就开始伤人。
孩子的出格,很多时候是长歪。也许就是缺了几次认认真真地被问责,然后告诉他们:你不能这样。
03
荣梓杉,还有救吗?
他能不能变好,取决于他什么时候愿意面对自己,面对他选择伤害过的人。
工作室给出的解释,他说自己被跟踪和威胁,很痛苦。
如果他明知道自己做过什么,却把对别人的羞辱包装成自己的受害,那没有在悔改,只是在求放过。
有些人是撞墙之后才清醒的。但那面墙不能只是舆论。
真正能让人清醒的,是有一天他能停下来,哪怕只是一秒钟,问一句:我到底对别人做了什么。
而不是一直在说:你们别误会我,你们都在害我。
如果一个人连这点勇气都没有,那他真的没救。
荣梓杉的名字,可能很快会从热搜上消失。但这带来的提醒,应该留下来。
我们一边教男孩要有志气,要争气,要扛得住压力。
却很少教他们怎么处理关系里的失败,怎么接受「别人不喜欢我」,怎么对一段关系收手。
一个孩子如果从来没被好好提醒过:
「你不能对别人随意发脾气,不能因为被拒绝就惩罚别人,不能把别人当情绪垃圾桶,那他长着长着,就会以为这些方式是正常的。」
看上去没出格,其实一路都在出界。这才是最危险的。
别高估孩子的成熟,也别低估他的恶。
十九岁不再是天真年纪,也就意味着,有能力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很多家庭把成绩看得比什么都重,只要孩子拿得出分数、上得上舞台,其他的就不算问题。
那他们心中的这份骄傲,迟早会变成灾难。
作者简介:
江莱,做过编辑,做过跨境电商,做过产品经理。因为好奇,所以一直在路上。
公众号:莱莱说
喜欢就点个关注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