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林嘉欣:不要叫我陶艺家、艺术家

演员林嘉欣:不要叫我陶艺家、艺术家

一条艺术 港台女星 2023-02-06 09:00:22 10

图片为林嘉欣在陶艺工作室中

演员林嘉欣,最为人熟知的角色是在电影《男人四十》中,与张国荣合作的《异度空间》中。近些年,她频频以与艺术有关新身份出现在公众视野内,摄影人、展览策划、艺术大赛评委,以及陶艺师——这是她近三年来投入了极大热情的全新身份。

在采访中,林嘉欣反复强调,她很害怕给自己贴标签,也不喜欢受限。她一直谦虚地让我们千万不要称她为“陶艺家”,“陶艺让我了解自己,面对自己,更有信念,也更乐于失败。”林嘉欣说。

在2023的春节前夕,我们来到林嘉欣位于香港小巧温馨、五脏俱全的陶艺工作室,跟她聊了聊制陶三年的心路历程和她的工作生活。

林嘉欣接受一条采访
林嘉欣的陶室位于香港的观塘区,是一个格局简单、30平方米左右的长条形空间。走进工作室,最为醒目的是靠墙的一整排极高的架子,上面放着大大小小的陶艺成品和半成品,有的是手捏陶,有的是拉好了坯的杯子,以及她刚修好泥坯、放在架子上风干的陶罐,满满当当的,几乎堆满了架子。
架子的跟前,是一张长长宽宽的木桌。
林嘉欣在陶艺工作室中制陶
拍摄那天,我们与林嘉欣几乎是同时到达陶室,她穿着一件普通的长袖白T,披着一头柔顺的齐肩发,轻声细语,笑容灿烂。
一到工作室,她马上就系上了溅了很多土色泥点的黑色工作围兜,俨然一副要开始“做工”的样子。
林嘉欣在陶艺工作室中制陶
在我们架设拍摄机器、调整光线的期间,她在一旁整理着陶室中的物件,自己用抹布擦桌、摆弄物品放置的位置,丝毫没有一点大明星的架子,反而平易近人地像一个热爱生活的邻家姐姐。
平时,她会在桌前搓泥条、盘泥条、打磨陶器,以及翻看书籍、插花、喝茶和沉思。
林嘉欣告诉我们,曾经有几次,她甚至是在陶艺室中过夜的,“那时候台风来了没办法坐车回家,我就一直在这里连续做了十几、二十个小时的陶,很疯狂。但是我只是听从身体和手,这样去做了。”
林嘉欣陶艺工作室一角
陶室再往里走,大落地窗前,是由3条细长的矮木椅子环抱在中间的拉坯石盘。林嘉欣拉坯之前,麻利地扎起了头发,把碎发都拨到耳后,开始一丝不苟地为生坯塑形。
通常来说,陶土的生坯需要进行烤制过后才能真正成为一件陶器,但林嘉欣告诉我们,她认为做不烤制的生坯就很有趣。因为生坯没有经过烧制,所以就算被风干,只要再加水去融合,就又变成了新的陶土,可以做新的陶瓷。

 “好好聊疗 Take Care You”展览现场,2022

 “好好聊疗 Take Care You”展览现场所播放的砸碎生坯影像片段
近期的一次“大型生坯回收”,是林嘉欣在去年做的“好好聊疗 Take Care You”陶艺个展。她与“梨木制陶所”协力制作了2700个生坯碗,而后把它们全部砸碎,在展览现场堆成了一个小山丘状的装置艺术,并且记录下来,制作成了一个5分钟的影像作品。

林嘉欣在拍摄砸掉生坯影片的现场

 “好好聊疗 Take Care You”展览现场所播放的砸碎生坯影像片段
“为什么想要把生坯砸掉呢?一开始是因为我做的一个梦,梦到自己不停不停地在砸陶瓷。可能因为潜意识里积累了很多的情绪,破碎、不开心、愤怒……把碗砸掉,把情绪发泄出来之后,人会变得平和。”林嘉欣说。
林嘉欣觉得疫情的这三年给全世界都带来了巨变。因为香港寸土寸金的居住环境,居家办公的环境逼仄,小孩子可能在很小的空间中上网课,大家都有很多伤痛,需要被治愈。
林嘉欣亲手制作的陶瓷碗
“我觉得这种气氛是不对劲的,很多负面的东西,我想要把它拿出来聊聊。”林嘉欣说。这也是展题“好好聊疗 Take Care You“的由来——她希望和观众讨论疫情三年所造成的伤害,把不好的事情聊开了,然后向前看。
展览结束之后,她回收了这2700个生坯碗的碎片,重新加水拉坯,然后烧制成了饭碗。

林嘉欣正在工作室中揉加了水的陶土生坯

林嘉欣正在摆放她亲手做的瓷碗
她把这些饭碗都放在了北角“油街宝现”艺术中心,半年之内,只要是去到那里的看展览的人们,都可以领取一个由她亲手拉坯烤制的饭碗。
“‘聊’完之后,观众可以把这个碗带进自己的生活中去。日子还是如常进行,我们依旧可以好好生活。”

林嘉欣与她亲手所制的陶凳, “好好聊疗 Take Care You”展览现场,2022

林嘉欣在陶艺工作室中制作陶凳
她还花了半年时间手捏、上色了20张陶椅,放在展览空间中,观众可以在陶椅上或站或坐。展览结束之后,她同样把这些陶椅全都送捐了出去。
“我跟陶土的关系是非常单纯的,我从来没有想过要靠这个赚钱谋生,参加慈善义卖的所得也全部捐给了本地的慈善机构。更多作品的可能是送给朋友、农夫。陶艺真的纯粹只是我探索内心和治愈自己的兴趣爱好。”林嘉欣说。

在林嘉欣工作室中的生坯娃娃头

林嘉欣学制生坯头像的过程
在她的工作室中,我们还发现了很多用陶土生坯制作的面具,林嘉欣说自己也在学着塑形人脸。对于一个从零基础学陶艺才3年多的人来说,她作品中所饱含的生命力与表现力是极其惊人的。
她告诉我们,这些面具缘起她在香港的新视野艺术节中的一个体验式音乐剧场项目——《塑像谱》。林嘉欣作为演员,独立完成了一部分的剧本,希望在演出中讨论母女之间的关系。

林嘉欣在戏剧的排练室排练

沾了水有些开裂的生坯娃娃头

“我觉得母女之间的关系是很复杂、特别的,是爱,也是另外一种霸道,会带来很多的苦。”在演出的二十分钟中,她用陶土做了一个生坯的娃娃头,娃娃的脸沾到水,变软的过程,就仿佛是娃娃在哭。
“你看着生坯娃娃的脸慢慢塌陷、变形,你会去想到底这种扭曲和悲伤是母亲一手造成的呢?还是女儿?”

香港“新野艺术节”《塑像谱》演出彩排现场

香港“新野艺术节”《塑像谱》的透明玻璃戏剧舞台
林嘉欣说自己一共演了40场,也就做了40个生坯娃娃。除了陶室里我们看到的最后三个,其他都已经被打碎回收。
林嘉欣在我们拍摄当天敲碎了工作室中的生坯娃娃头
“今天要打破最后三个娃娃的头。我觉得这个过程是非常治愈的。陶土它很包容,每一次回收生坯,好像都在和自己和解,在填补自己过去的满身伤痛。”
关于制陶,她觉得觉得这是一辈子都学不完的创作方式。“可是我觉得没有关系,我也不急着要去哪里,所以有的是时间让我好好认识它。”

林嘉欣在活动现场手持宝丽来相机拍摄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林嘉欣出过3本摄影集,从2016年起就策划过书展、书法展、艺术展,在去年还担任了SAF(The Sovereign Asian Art Prize)艺术大奖年度新锐艺术家的评委。可以算是实现了从演员到艺术的跨界。
“艺术一直是我的兴趣所在,不管是做什么,都是很自然而然就发生了,比如从二十多年前我父亲送给我第一台拍立得开始,摄影就成为了我记录当下心情和生活的媒介。”林嘉欣说。

林嘉欣的为自己的摄影作品策划了“VOYAGES by KARENA LAM"展览

图为林嘉欣在展览现场拍摄的宝丽来相片,2021

林嘉欣的宝丽来摄影作品

她说自己喜欢拍立得、宝丽来相机的原因恰好是由于它们只有一次成像的机会,不能修饰、无法重来,每一次拍摄都要屏住呼吸,它们能够原始地记录最为本真的东西。过去累积的照片有些都已经发黄了,她依旧都把它们存放在旧的鞋盒里面。
“拍的当下,你可能觉得并没有什么,可能只是因为光线很美,或者心情很符合。但你二十几年之后再看,你就发现那些时光是回不来的。你会想到当时心情、天气、空气是甜的,照片把感觉和直觉具象化了。”

林嘉欣在香港策划了井上有一的书法展览《花》,2016

展厅顶上的花艺装饰也全由林嘉欣完成,2016
林嘉欣第一次策展是在2016年的9月份,为日本书法家井上有一《花》的书法作品在香港做了一个小型的展览。她说自己多年前在东京看到井上的作品,一下子就被触动了。
井上在二战期间的故事,是传奇的,甚至带了点玄学。当时,井上在日本横滨的一所小学教书,美国空投下的炸弹炸毁了他们的学校,井上当即晕死过去。人们都以为他已经去世,把他的身体抬到了学校的球场。
林嘉欣在井上有一《花》展览现场,2016

8个小时之后,他从无意识中转醒,说在那8个小时中,他梦见释迦牟尼在天空中撒下花瓣,要给底下的众生祝福。自此,井上开始不断地用他自己的方式创作“花”字的书法。

“大概演员都是爱听故事也会讲故事的人。井上的故事很动人,你在了解他的生平之后,再去看他的作品,观感是完全不一样的。”林嘉欣说。

林嘉欣与艺术家渡部真由美在“Send In The Clowns”展览现场

林嘉欣在“Send in the Clowns”展览现场
同样是因为喜欢,林嘉欣在2018年为日本艺术家渡部真由美策划了“Send In The Clowns”作品展,第一次把艺术家的作品带到了香港做个展。
“她有一种像孩子一样的观察能力,色彩非常简洁,但又有一种孤独感。”林嘉欣开玩笑说自己是全世界最不专业的策展人,因为她只用直觉去工作——渡部真由美的系列作品与马戏团有关,林嘉欣就想到在展览现场用白色的半透明帐幕挂起作品,想到了要编排双人舞应和。

由林嘉欣本人编排并与Abby Chan合作的双人舞

这种对艺术的敏感和直觉,也让她在担任艺术SAF艺术大奖的评委时,对作品内容的捕捉格外敏锐。
疫情期间,当艺术大赛的评委其实并不容易,因为她对参赛的作品“看不见摸不着”,只能通过屏幕看作品画面和艺术家介绍,没有真实的体验感,总是隔着一层。
当问到她在所有看过的作品中最喜欢的一件,她选择了一位韩国艺术家Ahn Jun的摄影作品,也许也是因为这种媒介与她所产生的共鸣。
Ahn Jun,《自画像》,2022
“她在外婆的花园中拍了一张自己点火烧树枝和叶子的照片。因为当时韩国非常严苛的疫情政策,她错过了和外婆见最后一面的机会,也错过了葬礼和火化。”林嘉欣看到作品的时候,内心受到了巨大的触动。
“你能感受到艺术家的诚实,她的沉重、悲伤、难过,全都曝露在观众面前,她敢于面对自己心中的‘洞’。在我看来,能够能真实地面对自己,能打动人的,就是好的作品。”林嘉欣说。

林嘉欣正在陶艺工作室做花器

林嘉欣所制作的花器展览
在采访中,林嘉欣一直反复跟我们强调,千万不要称她为 “陶艺家”、“策展人”、“摄影家”或者“艺术家”。“我只是一个演员,尝试很多的事情,只是因为我喜欢,其实我最怕标签,因为一旦有标签,你就不再自由了。”

《男人四十》剧照
不管是说到制陶、策展还是摄影,林嘉欣的眼睛里总是充满了星星点点的光。回到她的本职演员工作上,她搭档过无数前辈与平辈演员中的佼佼者,也交出了极漂亮的成绩单,金像奖影后等行业内的重量级奖项,拿了大满贯。
她说让自己确定要从事演艺事业,是从她拍的头两部电影——与许鞍华导演合作的《男人四十》和与张国荣合作的《异度空间》开始。

《异度空间》剧照

《男人四十》拍摄现场
而她的演艺生涯,也依旧和她所强调的“自由”和“体验”有分不开的关系。
《男人四十》是林嘉欣第一次拍摄电影,当时剧组为了让她体验和理解角色,会让她把电影中穿的戏服,用的道具画册、背包都带回家,让这些东西真的变得跟她的生活息息相关。在片场,许鞍华导演也从来没有限制过她的自由,让她知道演员是“流动的”。
《美国女孩》剧照
大红大紫之后,她并没有被名利冲昏头脑,一股脑接下很多商业片,而是有自己的尺度和准则,对剧本的挑选都很严格的要求。
从《男人四十》中天真烂漫大胆的女高中生,到去年的《美国女孩》中生病疲惫的母亲,除了打磨地愈发纯熟的演技和更加丰富的角色,始终不变的,是林嘉欣对角色细腻而真实演绎。

林嘉欣在在新野艺术节剧场的定妆照

直到现在,她还保留着一开始在电影片场的习惯——不跟其他演员闲聊,只是努力积蓄力量,看打光,看机器摆位,不低头滑手机。
“我人生的头两部电影,让我知道电影的拍摄是非常神圣的,你要带着一种敬畏的态度。”林嘉欣说。
林嘉欣为LV 为路易·威登200岁诞辰而创作的亚克力颜料彩绘行李箱和200个手制陶瓷饭碗,行李箱上由林嘉欣亲手绘制了香港的市花——紫荆花
从林嘉欣的经历看来,不管是做演员、陶艺、艺术或者母亲,并行的每一件事情她都非常认真、投入。“但是你知道吗?我最向往的生活就是只用专注做一件事就好。”林嘉欣跟我们开玩笑。
当我们问到是她是如何平衡演艺事业、陶艺和做母亲三者的关系,林嘉欣谦虚地说,她也一直还在学习。
“我也会有情绪,也会判断错误,我只能尽量做好我自己,不管是演员也好,陶艺也好,而当母亲,是全世界最难的工作。”她说。
林嘉欣带着两个女儿看草间弥生的展览
她的两个女儿,一位是正在渡过青春期12岁的Kayla,一位是9岁的Sofie 。林嘉欣说,她一直把女儿们当做非常独立的个体在看待,凡是生活中的变化与决定都会很民主地与女儿们交流沟通。
她最初学陶艺,是因为3年前疫情爆发,开始亲自送女儿们去陶艺工作室做手工,结果是自己义无反顾地一头扎进陶艺的世界。有趣的是,在发觉林嘉欣这么迷恋陶土之后,两个女儿却都不愿意再碰陶土了,某种程度上,她们觉得陶土“抢走了”妈妈。
林嘉欣在学习捏塑人脸
“因为我除了演艺的工作之外,其余的时间可能都献给了陶艺。有一天,我大女儿跟我说,‘妈妈,我觉得你爱陶土胜过爱我’。”林嘉欣当时就非常严肃地告诉女儿们,爱是不可以这样比较的。
因为Kayla和Sofie都很爱看书,甚至连刷牙都会看书,她就用看书做类比,“我当时说‘我绝对不会要求你们为了陪我,而放弃看书,同样的,你们也不能这样要求我放弃陶土,因为拥有热爱,是一件太难得、太可贵的事情。”
林嘉欣在艺术展现场
她说自己跟女儿们的关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你要观察,要陪伴,要足够客观,有时候要有距离,有时候需要再近一点。也因为她们,我成为了一个更好的聆听者。”
她说现在育儿最难的事情在于,网络让小孩子学习到了很多的讯息,让他们的内在充满了力量,有时候,她发现自己说的道理,孩子们也不再觉得是对的。“我只能冷静下来告诉她们,大人也会犯错,知道的事情也是有限的。”

林嘉欣过生日时的照片,背后的“花”字,为井上有一的作品

林嘉欣与朋友在野外
林嘉欣说人生走到现在,她发现自己每次总是会倾向要走一条更加难走的路,不管是事业、生活还是兴趣爱好。“可是你要我重新再去选,我也还是会选同样的路。很多人问我,‘不累吗?’其实是很累的,但是因为热爱,所以就不去计较了。”
她做出的很多选择,可能也与世俗意义上的“普世价值”有一定出入。很多人不理解她为什么如此痴迷陶艺,安安乐乐做好妈妈,把演员作为工作便很好了,为什么要拨出这么一大块时间去做陶艺?

林嘉欣在陶艺工作室中制陶

林嘉欣把烘干窑中的陶器拿出来

林嘉欣觉得这种声音是对女性的一种禁锢。她认为自己是太太,是母亲,但同时陶艺创作也是她一辈子想要去追求的热爱。

“陶艺让我学会放下,学会不眷恋,学会接受自己的不足和失败。让我知道,如果没有信念和自我认同的价值,其实你什么都没有。”

编辑黄夕芮
责编邓凯蕾

图片鸣谢林嘉欣工作室


点击↓↓,欢迎下载一条艺术App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