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凯 | 做过搬运工,演过“娘娘腔”,一夜成名后他付出了哪些“代价”?

王凯 | 做过搬运工,演过“娘娘腔”,一夜成名后他付出了哪些“代价”?

十点人物志 内地男星 2019-01-04 20:00:36 623

在近期热播的电视剧《大江大河》里,他骨瘦如柴,留着厚刘海,戴着黑框眼镜,文弱书生的外表,不像曾经的王凯。


但隐隐约约又能看到王凯成为演员之前的影子。学表演之前,他只是一家书店仓库的搬运工,在一眼望到头的生活里,做着家人不支持的梦。


后来,他执拗地走进了这个圈子,当了十几年演员,才因为《琅琊榜》和《伪装者》走红。“成名晚比成名早要好。”他这样想。


然而,成名之后呢?


——小志说

♪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音频


来源 | 市界(ID:sparklelive)

文 | 何可人

编辑 | 方奕晗

图 | 王海森


王凯想隐身。


3盏摄影灯勾勒出他的轮廓,强光灼人,他很快觉得烫。拍摄间隙,他支起一只手给脸搭了个凉棚,脚却没有从摄影师规定的位置上移开。所有人站在他两米开外,王凯时不时地打着响指,在光影下自娱。


摄影师要求:解开西服扣子。待命的工作人员立即上前,王凯连忙说“不用不用,我自己来”。他伸出双手,做出标准的“抵挡”姿势,成功捍卫这方寸间的“孤独”。


更多时候,这份清净是罕有的。这两年,出现在公众场合的王凯总是被人群簇拥。



人群的裹挟没有给他带来亲密感,他觉得这不太对劲:“演员被保护得太好,就完全没有时间去感悟生活、去体验生活。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因为没有养分。”


王凯感慨,当演员“成名晚比成名早好”,所谓大器晚成。他2007年从中戏毕业,外形是中国男性标准的帅气,但在演员这个行当,他已无声潜行太多年。直到33岁才因为热播剧《伪装者》《琅琊榜》中的两个角色,大放光彩,迅速走红。


工作呈几何级数增长。人在高光下,和人保持亲密坦诚的关系不易,这一度让王凯觉得紧绷、被动。专业表演课上有一个概念叫作“当众孤独”,出道多年,王凯早已掌握自如,但而立之后骤然“成名”,让他在巨大的喧嚣中看见自己和生活的距离。


原来“当众孤独”这门人生的必修课,他还未曾结业。


前些年,王凯在片场一听见导演喊出“预备”二字,就提着一口气,攥着劲儿上场。后来他观察,有经验的老演员从不这样,相反,越是关键时刻,他们越是把气往下沉。一吸一呼,张弛有道,这是演戏的技艺,也是人生的节奏。王凯在观察中懂得了演戏的关窍,如今,他正在学习,身处孤独中该如何呼吸吐纳。


卸力


“气沉丹田”本是拳家术语,习武之人讲求“发劲须沉着松净,立身须中正安舒”。演戏和做人亦是如此——气沉丹田后,表演和人生才能松弛自然地铺陈开来。


2018年1月,王凯成为电影《英雄本色2018》中的男主角周凯。寸头、强悍、血性,鲜明区别于他以往饰演的角色。


▲ 《英雄本色2018》中王凯饰演周凯


寸头是导演丁晟亲手剃的,他觉得王凯“太正”。王凯以往被观众喜欢的角色,不管是赤胆忠心的明诚,还是隐忍负重的靖王,或是斯文精英的赵医生,或者是睿智聪明的唐川教授,都是体面周正的形象。这次他被要求“再邪一点,再皮一点,再江湖气一点”。


他扮演的周凯犯过案,坐过牢,暴力生猛,从血色江湖中杀来,和马天宇、王大陆三兄弟并肩作战。


接下这部戏后,王凯找到1986年版电影《英雄本色》重新看了一遍。年幼看的这个热血故事,现在只剩下模糊的印象。再看一遍,王凯发现,发哥好多台词原来是他自己的心里话,是一种“我不服输”、“我不认命”的倔强表达—这种从内心迸发的情感,不可能是照着剧本就能说出来的。


“你此刻有没有想表达的东西?”导演问他。


王凯摇了摇头。


导演推测:“也对,你现在要啥没有?你此时此刻没有那样的心境去诉说那种心情。”


是这样吗?他思来想去,一遍遍和导演聊,最终发现“我不是那种因为积攒很多,就会在某一时刻‘啪’一下爆发的性格”。


王凯不是没有经历过逆境。他攥着劲儿,把自己逼至角落,去冲破枷锁、突围命运,但现在,这份力量却被卸了下来。“整个人走过来,我的心里相对来说已经平和了。”


▲ 周凯和周超(马天宇饰)两兄弟


这种平和,在好兄弟马天宇那里,被吐槽为“闷”和“傻”。“王凯真的是特别闷、特别无聊的一个人。他最大兴趣爱好就是‘哈哈哈哈哈’‘盒盒盒盒盒盒’,永远你说什么他都傻乐。”


因为一起拍摄《英雄本色2018》,王凯和马天宇、王大陆“混”在一起。兄弟间的互怼中,三个大男孩乐此不疲地“哪疼往哪戳”。“傻乐”的王凯总是输给“毒舌”的马天宇。


他痛快认输:“他(马天宇)赢,他聪明。我跟大陆都傻一点,反应比较慢一点。”马天宇却说:“我哥是憨里面透着实在。”


有几次喝酒,王凯和马天宇聊得走了心,彼此发现“原来你也经历过这么多”。


马天宇看见王凯心里不为外人道的起落:“凯哥他有过生活经历,知道人生起伏的心态是什么样的。他经历过大起大落,到现在也没有膨胀,知道该怎么去面对这个社会,是心里有数的一个人。其实挺让我佩服的。”


“如今的王凯很有忍耐力。”宣传总监Peny在2016年初加入王凯团队,目睹了他这两年的转变。


2015年热播剧《伪装者》《琅琊榜》《欢乐颂》之后,王凯的工作量翻倍地涨,几乎每一天都在工作,不是在拍戏,就是在通告上。Peny印象中最辛苦的一次,是第一次录制《跨界歌王》。


王凯当天从《如果蜗牛有爱情》的昆明片场赶到北京的录制现场,从中午一直采排到凌晨—但大部分的时间都在等待。那么多嘉宾参与同一档节目,相互等待是不可避免的。


几乎没有休息的王凯熬不住了。见他眼神开始发散,工作人员赶紧找来折叠床,让他躺着休息,等待节目组随时的指令。结果,那期节目录到了天亮,结束后他再赶回片场。


 王凯与王子文合作《如果蜗牛有爱情》


日复一日,永远都是做不完的工作,王凯不断地被安排今天要干什么、明天要干什么⋯⋯他是被动的。


但Peny发现,2017年的王凯不一样了。处理工作时,他更希望了解前因后果,团队也愿意让他自己作决定。生活细节上,他更周全地照顾团队的方方面面。“以前吃饭,大家说吃什么他就吃什么。现在他提前安排好,再贴心的告诉同事,位置在哪里。”他记得住团队所有人的生日,只要有时间,他都会一起庆祝。


主动出击,而不被动等待,这让王凯渐渐找到适度松弛的节奏。尤其不工作的时候,他也有机会为自己争取最大限度的隔绝。


变形


在中国目前的娱乐生态下,演员从成名那刻起,一定程度上就会与寻常的市井生活割裂。


王凯对这种割裂耿耿于怀。“红”了之后,他曾戴着口罩和帽子,漫无目的地走在街上,打量着路边一间间小店,烤串、米粉、米线,这些都是他平时爱吃的。他看见人们在小店里呼朋引伴,围着热气腾腾的桌子推杯换盏,心里的失落越来越清晰。


“可能以后这样的生活会离我越来越远,可能就没有了⋯⋯”



走红仿佛是一夜之间的事,人还没反应过来,喧嚣已迫在眉睫。


第一次发现生活发生变化,是2015年。《伪装者》刚刚落幕,《琅琊榜》无缝衔接,把王凯送上流量的榜单。一天,他约朋友去人流密集的工体吃饭,盘算着揣在兜里的口罩要不要戴上。最终他决定试一下,看看到底会不会被认出来。


很快,他感受到越来越多的注视,隔着老远,有人高喊:“靖王!靖王!”


在人群中被“画重点”的滋味并不让人陶醉,王凯掏出口罩,仓促离开。


▲ 王凯在《琅琊榜》中饰演靖王


这桩被他称之为“幼稚无聊”的测验,成为王凯告别寻常生活的起点。


“我希望可以很正常地去生活,我想吃什么就吃,想见谁就去见,想去哪儿就去哪儿,不用躲躲闪闪。现在,我不可能再过那样的生活了。”


成名后感叹失落,这在明星访谈里并不鲜见。王凯念兹在兹的,是失去生活的滋养,表演会成为无根之水。他想和别人交流、交谈,想正儿八经在一个地方站着看几分钟,想坐下来喝个茶。“演员如果被保护得太好,完全没有时间去感悟生活,去体验生活,这是一个最可怕的事。”


他至今记得《北平无战事》里的一场戏。他饰演的方孟韦背了一袋面粉,给燕大副校长何其沧送去。一场戏拍完,饰演何其沧的焦晃喊住了他:“等会儿,孩子。你这个面有多沉啊?你是跑了多远的路来的?”


王凯愣住了:“啊?这个我还真没有想过。”


焦晃告诉他,身上背的重量和跑过来距离不一样,累的状态也应该是不一样的。王凯出了一身冷汗,暗暗赞叹“不愧是老艺术家”。


“合理细致的生活经验,在演员的表演细节中不可或缺。年纪越大,经历就越多,在生活中吸取的养分也是足够的⋯⋯真正好的戏和角色,多半都有生活阅历蕴含其中。”


潜行


“我觉得我的快乐⋯⋯”王凯停顿了一下,“如果我不做演员,或者在火之前,我觉得我是快乐的。”


就像围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挤破头想要进来,王凯也无可避免地陷入矛盾中。


当王凯站在《跨界歌王》高分贝的喧闹舞台时,想起了从前站在台上,底下总是鸦雀无声,精心准备只换来一些礼貌性的回馈,心里难免失落。“但是那会儿会很知足,有总比没有强。”


▲ 王凯和刘涛对唱


那是一段漫长的等待。1982年,王凯出生在武汉的传统家庭里,父母对儿子只有一个要求:好好读书。他想去艺术类院校,被家人一再否决。父亲告诉他:我们王家祖祖辈辈也没有过像你这种有奇奇怪怪想法的人。


高中毕业后,王凯在武汉的新华书店仓库上班,任务是搬书。有一天他轮值夜班,货车送来一车书,他需要把一捆捆用牛皮纸扎好的书,从车上卸到书店仓库里。整个晚上,他来来回回走了无数趟,书堆了满满一面墙。


天亮后,王凯捏着酸麻的胳膊下班回家,一瞬间突然意识到,“我只是一个固定的搬运工,20年后的生活似乎一眼就能看尽。”


想站在舞台上的愿望在内心深处翻腾,王凯开始参加电视台选秀之类的活动。在《流星花园》F4火遍大江南北的年代,外形出众的王凯成了本地电视台“江城F5”的一员。滑稽的称号代表王凯彼时的尴尬:“(我)在特别外围的地方,一直向里钻钻钻。”


2003年,王凯考入中央戏剧学院,大二那年演了人生第一部电视剧《寒秋》。和他演对手戏的,是18岁的女演员王子文。


演戏的路顺利得超乎想象,他甚至签了大公司。可他没想到,毕业后一年,自己居然无戏可拍。


为了生计,王凯接下了《丑女无敌》里的陈家明一角。


这个说话高八度、表情夸张、摇头晃脑、翘着兰花指的角色,成为王凯第一个深入人心的形象。“这个角色是当众孤独的,所有演员里,就你一个人不正常”。


 王凯在《丑女无敌》中扮演陈家明


离开“家明”后很长一段时间,王凯都不愿提起这段经历。


如果细细梳理,从眼角眉梢间能慢慢体会到他因为“家明”遭到的种种非难。


再比如轻慢。因为《丑女无敌》,王凯和几位主创参加了《鲁豫有约》。节目里,主持人向他例行提问。王凯刚回答了两个字,忽然被惊诧的声音打断:“哎,你会好好说话啊?我还不习惯,你等会儿,我要酝酿下情绪。”


没有人能解围,王凯只能生疏地用“哈哈哈哈”掩饰尴尬。除此之外,他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该怎样说。主持人继续提要求:“你能做一个兰花指吗?你生活中会不会忽然这样—雷到别人?”


唯一为王凯解围的,是现场的一位观众。当主持人问“陈家明美不美”时,观众大声回答:“帅!”镜头扫过,角落里的王凯为这个回答郑重鼓掌。


那一期节目,他始终被称为“陈家明”。


发劲


30岁之前,王凯想明白了,“红”这件事是急不来的。


他曾说,男演员在30岁以前基本上演不了太深的角色,因为理解不了。王凯自认不是碌碌无为的人,“我觉得我一定能行。当然你要说具体哪天行,我也不知道”。


31岁那年,他等来了《北平无战事》。


那时,王凯剃了个小寸头,留着络腮胡,阳刚气、青涩感、温暖和积极都有。“《北平无战事》全部都是艺术家级别的(演员),天天在现场看他们工作的状态,你都会觉得是一种享受。有些东西是潜移默化的。”


▲ 王凯在《北平无战事》中饰演方孟韦


王凯发现,戏要演得好,首先得自己演得舒服。如果一场戏演完心里觉得咯咯愣愣的,那多半就不太对。


导演李雪和王凯已合作过3次,见证了他的进步—他对角色的思考越来越深,越来越能琢磨出余味。


在《琅琊榜》里,王凯饰演靖王,人物关系复杂,“可说又不可说,有些时候说只能说一半,剩下只能意会”。这样的角色不好把握,要演出机巧让观众看见,又要在父亲面前显得真诚。“这种很微妙的分寸感,他把握得很好。”李雪说。


《伪装者》的拍摄在《琅琊榜》之后,靖王戏份重,而《伪装者》里,王凯饰演的明诚一角反倒轻了许多。请王凯来演明诚,李雪带着些许歉疚,他清楚,这个圈子里,演过主角的就不愿意演配角,演过100场戏的就不愿意接只有80场的剧本。


▲ 李雪(右)给王凯及其他演员讲戏


可王凯答应得痛快,还反过来安慰导演:“雪哥你千万不要这么想,我喜欢这个角色,我就想来这个戏,也是跟上一部戏的团队一起合作。戏份多少我不在意。”王凯这个态度,让李雪觉得“很难得”。


2017年,王凯35岁了。曾有人质疑他演来演去都是些耍帅的角色。《英雄本色2018》里,靖王化身鱼贩子,赵医生拿着枪——那些深入人心的角色脱胎换骨,王凯变成目光凶狠的江湖大哥。


新的尝试和学习让他压力倍增。身体的高速运转,让往日里不常生病的王凯,忽然病倒了。2017年春天,他在微博上简要报告了自己的身体状况:“病倒了。决定静养一段时间。有段时间不能和大家见面。”


曾经小透明的日子里,王凯遇到感冒发烧、头疼脑热,总愿意在微博上诉苦,和粉丝们聊聊天。但自2015年之后,他几乎不再说这些生活琐事。“同样的事情成名发跟没成名发是不一样的。”


一切社交网络都成为困扰。他曾经接过一个电话,对方是常年没有联系过的人,不知从哪找到电话,上来就说:“哎,我怎么会没有你电话呢。当年我就说吧,你一定能行的。你看我现在有个项目,咱们可以合作。”


类似的“请求”越来越多,王凯不知道如何拒绝,“说重了不好,不说也不好。干脆不回了。”他变得不爱回微信,不爱接电话,“信德”不好在圈里是出了名的。



以前当“路人甲”的时候,没有人来求他,他也不用为人情所累,“那个时候是过得最自在的”。


王凯已经很久没有和人好好倾谈一次了。世界上有无数的人迷恋他,他的手、他的大长腿、他的微笑⋯⋯无数细节都被放大探究。但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他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


采访结束前,他对记者说:“谢谢你陪我聊天,我也找不到人聊天。”


喧嚣和孤独还在。事业稳定上升,王凯要学会在高强度的工作中找到适度的松弛,在高密度的人群外寻得自在生活的缝隙,并用这种松弛和自在滋养自己。


他开始更多的自娱自乐。比如晚上理发后会“冒险”打开一辆共享单车,放肆地在路上骑一会儿——虽然还戴着口罩,身后跟着助理。



王凯不担心这种隔绝会一直持续下去,就像他相信自己一定能熬出来。他知道,“红”是有时限的。“这个圈子很现实,不可能永远(红),你总会过了那一段时间,会有新来的人顶上。所以慢慢地平淡化、平常化之后,可能我就不用再把自己包裹得那么严实,就可以尽可能回到生活。”


在向往的平凡生活里,有他曾经工作过的新华书店。王凯对老东家的感情持续至今,有时路过新华书店,他的心里还会闪过一念,“曾经我也在这工作过”。那时候的他,窝在堆满纸的仓库里,一心要去北京,做着不被人理解的演员梦。


几年后,当他看到电影《立春》,看见王彩玲“别人不理解她对歌剧的热爱,她很孤独”时,他想起了自己。


电影的最后,王彩玲走出逼仄寂寥的出租屋,不再昂首挺胸从人群中走过。她手执菜刀站在烟火喧闹的市场,和过去的自己判若两人。


如果走出孤独的唯一路径是妥协,那就留在这孤单中吧。


小志提醒


跟着下方动图,置顶“十点人物志

每晚八点,小志与你不见不散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