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县首家中医艾灸养生馆---正艾堂为您推送最全艾灸养生知识。
习大大:中医药是中华文化伟大复兴先行者。
马云:下一个世界首富将出现在健康产业。
近日,由刘诗诗、霍建华和国民初恋黄轩饰演的《女医 · 明妃传》在各大平台播出,不但收视率、口碑齐丰收,刘诗诗饰演的女医原型及古代各大女名医的传奇故事,亦成为了当下的热门话题。
话不多说,先随小编来看一组图吧
▼▼▼
怎么样,有没有觉得我们诗爷的医术好腻害!
其实,刘诗诗饰演的女医原型谈允贤医术更腻害呢。
谈允贤 (1461年—1556年),今江苏无锡人,中国古代四位女名医之一。出生于医学世家,其祖父曾任南京刑部郎中,是当地的名医,其祖母对医药也十分精通。谈允贤自小就在祖母的教导下学习医术。
婚后不久,她得了气血失调之病,她不仅没有放弃学医,反而把自己的疾病作为研习对象,自己开方配药,终于治好了病。不久,她祖母卧床不起,临终前将全部秘方和制药工具传授给她。谈允贤依照祖母的嘱咐,开始为人医病。一些女性患者,患了妇科或外科疾病,不愿让男医生诊视,就纷纷来找她医治。而谈允贤的医术相当精湛,每每获得奇效。
著作《女医杂言》一书广传于世
在封建社会里,一些闺阁千金和富豪眷属,生了妇科之病,由于封建社会礼教的束缚,羞于请男医诊治,因而常常贻误病情。谈允贤医术精湛,远近闻名,女性患者纷纷前往。后来,谈允贤成了当地专治妇科病的女医。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谈允贤病逝,享年96岁。
刚刚说到,谈允贤是中国古代四位女名医之一,那其他三位分别是谁呢?下面小编为大家一一道来。
有一次,从外地抬来了一位腹部膨隆的病人,肚子比将要临产的孕妇还大,脐眼突出,身躯瘦得皮包骨头,气息奄奄。义妁对她仔细诊视后,取出几根银针,在病人的腹部和腿部一连扎了几下,又取出一包药粉撒在病人的脐眼上,用热水浸湿的绢帛裹住,并给病人喂服中药。几天之后,病人的肿胀竟渐渐消退,不到10天工夫,病人就可以起床活动。后来,义妁的医术被汉武帝知道了,便将她征入宫,封为女侍医,专为皇太后治病,深得太后的信任。《史记》记载,皇太后因为喜爱义妁,奏请汉武帝封其弟义纵为中郎,补为上党郡令。
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性。
东晋的传奇人物——葛洪的背后,就有一个伟大的女性。他的妻子鲍姑是师傅鲍靓的独生女,是中国历史上四大女医之一,而且,鲍姑还是中国第一位女灸学家。
鲍姑的丈夫葛洪是晋代著名的医家、炼丹家,所著医书《肘后备急方》首次记载青蒿抗疟,屠呦呦发明青蒿素正是从此书获取灵感。由于长期的耳濡目染和家庭影响,给她行医治病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鲍姑几乎一生都在广东度过,行医、采药,足迹遍及岭南南海、番禺、广州、惠州、罗浮山一带。鲍姑足迹所到之处,至今皆有县志、府志及通史记载,地方的这些志书都把她成为仙人,把她的艾称为神艾。
神农草堂葛洪·鲍姑像
鲍姑以专治赘瘤和赘疣闻名于时,以艾线灸人身之赘瘤,一灼即消,疗效显著。据说,某天路遇一年轻姑娘在河边哭泣。鲍姑上前询问,得知姑娘脸上长了许多黑色的赘瘤,十分难看,遭到乡亲鄙视,一直没找到婆家,故而孤影自泣。鲍姑从药囊中取出红脚艾,搓成艾线,为之熏烤治疗。不久,姑娘脸上的赘瘤全部脱落,变成了一个美貌的少女。
她医术精良,一丝不苟,擅长针灸,以专治瘤与疣(yóu)而闻名。她采用越秀山脚下满山遍野生长的红脚艾作艾绒进行灸疗治疾,因此,后人称此艾为“鲍姑艾”。鲍姑死后,岭南人民为纪念她对医学事业的贡献,在广州越秀山下三元宫内修建了鲍姑祠,以此纪念。
宋·张小娘子:精通外科,手到病除
宋代有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名叫张小娘子,她的医术既非祖传,也不是随夫行医所得,那么究竟从何而来呢?据说,在张小娘子年轻的时候,有一天,一位云游郎中路过门前,向她讨杯水喝。张小娘子见是一位银髯老人,气度不凡,便将他请进屋里,让座沏茶,还热情地招待饭菜。那位老郎中见她聪明贤慧、手脚勤快,便将开刀和制膏等外科秘方传授给她,还赠她一部秘而不传的《痈(yōng)疽(jū)异方》。
后来,经过不断实践,张小娘子终于成了一位精通外科的女医生。凡是疮疡痈肿的病人前来求医,经她诊治,无一不见奇效。—时名声大噪,病人应接不暇。她又把外科技术传给丈夫,于是,夫妇俩都成了当地名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