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诺贝尔奖得主边吃边聊!西湖大学十几名学生太幸福了

和诺贝尔奖得主边吃边聊!西湖大学十几名学生太幸福了

医生科研助手 欧美女星 2023-11-22 20:00:22 65

和诺贝尔奖得主边吃边聊,是种什么体验?

在西湖大学云谷校区,一群十几二十岁的年轻人感受到了。

2023 WE学者论坛之西湖科学前沿论坛现场,5位分别来自物理、化学、生物等不同领域的诺贝尔奖得主,和西湖大学“西湖卓越学者计划”咨询委员会中两位顶尖科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陈志坚、国际数理统计学会现任主席Peter Bühlmann——带来了7场精彩讲座。

关注的主题有:小小的酵母菌如何帮助科学家理解人类细胞的物质传输?人脑是通过什么样的编程语言理解时间和空间?人体免疫系统如何识别体内的危险信号?

这场讲座面向全校师生开放,还为省内近百位中学师生留了前排座位。

整整四个小时的知识输出后,7位顶尖科学家加入了西湖大学本科生的午餐会。

他们聊了些什么?当一群教授和学生坐在一起吃饭,学习是必定绕不开的话题。

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Kurt Wüthrich刚一落座,就转向坐在他旁边的大一新生Nicole Borja:“你是哪里人?”“怎么想到来中国读大学的?”

Nicole Borja是西湖大学今年招收的首批国际生之一,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州。

“在西湖大学读本科,可以在入学的第一天就进入实验室,接触前沿的科学研究,这是在其他地方很难获得的经验,也是我选择来中国最主要的原因。”Nicole说,她喜欢生物,但怎样才能找到更具体的研究兴趣或学习方向,是入学后困扰她的一个问题。

听到这里,坐在她另一侧、同样来自德克萨斯的陈志坚加入了谈话。

“你才大一,本科生需要做的是积累知识、打好基础,建立用科学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训练才是最重要的。”陈志坚用自己的经历鼓励Nicole,“我在博后阶段才找到自己后来专注的研究领域,这不是刻意寻找的过程,而是顺着科研工作自然而然走到了那里,你有足够多的时间去做这样的探索。”

 不少本科生在上午的讲座现场没有抢到提问机会,于是趁着这顿饭的时间抓紧问,很多人问的话题是科研。

“什么样的问题是‘好的’科学问题?”提问的是大二学生胡烁怡。

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Randy W. Schekman回答她:“在于经验的累积,要亲身去实验室,去体会解决一个问题的困难,相较只是从课本上学习,有了经验自然就会有判断。”

Randy还主动问同学们:“有没有进过实验室?”“会不会有交换学习的机会?能去多久?可以去哪些学校?”聊到感兴趣的地方,Randy提到了《奥本海默》这部电影,他推荐大家去读读原作,因为书比电影好多了,讲到了更宏大的时代背景。

西湖大学遗传学讲席教授、副校长许田也向本科生推荐了《科学美国人》:“这份期刊的文章比较易读,适合这个阶段的本科生理解和学习。” 

在这顿中西融合的午餐上,还出现了莫名有趣的一幕——

面对第一道沙拉,几乎每一位外国教授都毫不犹豫地拿起了筷子,反而是中国学生选择了餐叉。这个场面把教授们逗笑了,也就此打开了餐桌上的万能话题:美食。

“我昨晚品尝了北京烤鸭,简直太美味了!” 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May-Britt Moser入乡随俗,她来过中国很多次,已经养成了早上起床后喝一杯温水的习惯。

当年与她一同分享诺奖的合作者Edvard Moser,也在她对面“炫耀”自己的执筷技能。“我虽然经常来中国,但这是我第一次来到西湖大学。这里很不一样,除了中英双语的环境,还有很多国际化的地方,这会让全球学术交流与合作变得顺畅许多。”他说。

说到中英双语,May-Britt还向本科生何世杰请教中文。“听说我的名字May,和中国人很喜欢的一种花发音相同,你能告诉我这个‘梅’字怎么写吗?”

于是,何世杰掏出纸笔,周围的人也放下筷子,一场中文教学开始了。

在何世杰的细心指导下,May-Britt一笔一划练了几遍,学会了第一个中文汉字的书写。收起纸笔,May-Britt顺势鼓励本科生,要对不同文化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去积极拥抱新事物。

最后,来听听同学们的感受。

我问Randy Schekman教授,当我出国交换学习时,是否继续做自己手头正在做的课题比较好,他觉得这很难做到,因为很难找到一个实验室正好在做一样的事,但他说没关系,因为交换学习的经历本身——去体验不同的文化,接受不同的学习方式——同样是很重要的。Randy还告诉我,他学生时代曾去爱丁堡大学交换,那段经历改变了他的很多想法。

——肖逸霄

第一次直面诺奖得主,能感受到他们的真实:说话很直白,不会因为自己的成就而自大。我问J. Michael Kosterlitz如何看高温超导体和有机超导体,他说自己是理论物理学家,涉及到具体材料的领域他不太清楚。你看,不会为了回答而回答,不说空话,很干脆。

——庞志鸿

一开始我们有点拘谨,后来氛围越来越轻松,话题一下子打开了,从读取人的思想到在人脑中植入芯片,再到建造类人类大脑的机器人……他在畅谈未来可能性的同时,也强调了研究人类大脑所面临的挑战。当我问他如何选择未来专业,他毫不犹豫地说,兴趣和热情永远是第一位的。 

——孙正涛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