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冬冬抽象绘画《四季》系列之清明•初候桐始华——丙申年二月廿八日(局部)
【编者按】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是中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当代中国抽象绘画大师徐冬冬历时五年创作《四季》系列组画,创新性地描绘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对宇宙对生命进行了深切的思考,使中国哲学里的抽象概念成为其独特的绘画语言。今天是清明节气,初候为桐始华。让我们在大师的笔墨中感受清明的内涵与魅力。
徐冬冬抽象绘画《四季》系列之清明•初候桐始华——丙申年二月廿八日
清明,大节也。
二十四节气中,唯清明兼具节日身份,为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又与春节、端午、中秋并为四大传统节日。清明在中国人生活中特殊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李可染《春酣图》
(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说起清明,稍微有点文化的中国人几乎都会立即想起唐代杜牧的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也会想起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一诗一画,是如此广为传诵,深入人心,以至于和祭祖扫墓一样,成为中国人对清明的集体意识。
徐冬冬意象绘画《瓶菊图》1975
但清明的内涵太过丰富和厚重,远非这样的集体意识可以概括。
节气+节日,清明是自然的,也是文化的,社会的,甚至是政治的。
要读懂清明,不妨返璞归真,回到它的初始。
让我们像中国抽象绘画大师徐冬冬一样,静心感受清明时节大自然的气息。
徐冬冬抽象绘画《四季》系列之清明•初候桐始华——丙申年三月初二
白桐花开清明风。
清明时节,走在北京郊野,徐冬冬惊喜地发现,那高高的桐树开花了。北京人习惯称其泡桐,其实它有着一个雅致的名字:白桐。白桐树长得高大,需要你高高地抬起头仰望它,才能看到它那高耸的树冠。桐花有紫,有白,花色清淡,却开得极其热烈,花朵硕大而不失妩媚,在高耸的树干上如叠云飞瀑,纵然只能远望,亦能感到一种元气淋漓、朴野酣畅之美。才气纵横的唐代诗人李商隐一句“桐花万里丹山路”,写活了桐花绽放那繁盛的气势。
桐树花开
奇妙的是,盛放的桐花,在烂漫之中,却给人沉静、素雅的感觉。明朗的天空中,只有同样高大的柳树可以和桐花比肩对话。已是深春,柳黄愈浓,渐渐显出了柔嫩的翠绿。看那紫、白的桐花伴着青青柳条在和风中摇曳,徐冬冬的心里蓦然荡漾起别样的温柔与清朗。
徐冬冬抽象绘画《四季》系列之清明•初候桐始华(柳黄)——丙申年二月廿九日
他驻足在桐树下,为这美好的温柔与清朗,感动了。
当徐冬冬把这种难以言诉的感动用色彩在宣纸上自由表达的时候,他并不知道,桐花正是清明的“节气”之花,“桐始华”正是清明节气一候的物候特征。而当画家完成历时五年的《四季》系列组画创作、进行回望和整理时,连他自己也惊讶于当时这样精准、敏锐的感觉了。
农历丙申年三月初一,北京玉渊潭公园樱花浓郁
如此的敏感从何而来?
无它。徐冬冬说,把心安放在宇宙中,以一颗如初生婴儿般的本真之心去融入天地万物的气息之中。
清明时节的气息是怎样的呢?
将“桐始华”作为清明一候,可见古人观察宇宙之细致。和李花、桃花、梨花、杏花率先争春不同,桐树高大,广布山野,只有当阳气盛至化阴之境,桐花才会开始爬上高高的树梢。此时的天地,清澈明朗,新绿葱葱,娇蕊争芳,入眼皆是春和景明。“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历书》对清明之谓由来的总结,委实精辟!
徐冬冬抽象绘画《四季》系列之清明•初候桐始华——丁酉年三月初九
在时空的交替中,太阳到达黄经15°时为清明节气。这一时节的万物是清新的,这一时节的太阳也是清新的,这一时节流转于天地之间的阳气,也是清新的。
山水同清,日月同明,这个时期天地万物的清洁明净,此前未有,此后亦不再,四月清明有多么美好,不言而喻。民国才女林徽因的经典诗作《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把这种美好写得淋漓尽致,四月的春,轻灵,光艳,风软,星闪,细雨点洒,百花鲜妍,“”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徐冬冬印象绘画《林中白屋》1990
如此的至美至好,为什么老祖宗要把清明作为祭祖扫墓的节日而使其带有悲思悲情呢?
年少时代即在故宫研习古画的徐冬冬,很早便从古画中体会到了古人是如何观察宇宙世界的。上世纪70年代,十来岁的徐冬冬开始到故宫临画,他对元、明、清各代名画十分痴迷,常常兜里揣上几个馒头,一临就是一整天。他说,“观古画似交友,画如其人,十米之外便知张三、李四,他们各有不同,在那里有好友也有过客,如同生活中交友一般,各有所爱。所以每次去故宫绘画馆临摹古画,便觉似与仙人的一次‘雅集’,神仙相会,有说有笑,笔墨神往,温文尔雅。”徐冬冬渐悟“心摹”二字,对先贤如何去了解和观察自然界,并如何探求人类与宇宙之间的关系,多有感悟。
徐冬冬抽象绘画《四季》系列之清明•初候桐始华(柳黄)——丙申年二月廿七
他深味:至美离不开至善。世间的最美,自然要与我们的至爱分享。所以,在清明时节,我们要去为故去的亲人添一抔新土,祭一枚新枝,让亲人知道,即使阴阳相隔,最美好的东西永远与其同在。
而在清明尽孝致善的伦理道德之美中,更有古人十分重要的生命教育和哲思悟道。在惠风和畅、春光明媚时去追思祭祖,是在提醒我们珍惜并敬畏生命的“生”,同时告诫我们盈虚有数,欣悲有度,生命相似相续,当慎终追远,节制而行。享受春意盎然的欢欣时不可放纵,感怀生命逝去永不可追时也当悲而不伤。
徐冬冬抽象绘画《四季》系列之清明•初候桐始华——丁酉年三月初十
苏东坡《东栏梨花》云: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后汉书·班固传》有道是:“固幸得生于清明之世。”清朗,明净,在自然的境界,在人生的境界,在建设人类社会的境界,都是最美好的一种追求。
徐冬冬抽象绘画《四季》系列之清明•初候桐始华——丁酉年三月十二日
“洁”,而后清;“节”,才能明。天地澄澈,心也澄澈,清明之本、清明之魅也。
观徐冬冬的抽象绘画《四季》系列之清明组画,如果你感到了一种澄澈的气韵和境界,那么,你就读懂了他的画,读懂了清明。
徐冬冬用中国抽象绘画语言表达的清明三候之境——桐始华,田鼠化为鴽,虹始见
画家简介
徐冬冬(1959.5—),字苦藤,号寄人篱下人,生于北京,祖籍浙江省宁波市。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是一位有国际影响的艺术大家,创立了具有中国哲学思想的绘画流派——中国抽象绘画。代表作品有《自画像图轴》、《寿图轴》、《红河谷》、《听闻残雪话春曲》、《距离二十三》、《围与不围》、《无根的神韵》、《太极》、《四季》系列组画等。《吉祥贵寿》、《写松》、《秋风吹下红雨来》等为中国美术馆收藏。出版有《徐冬冬诗画集》、《徐冬冬画集》。他在中国的哲学里寻找着抽象的概念,使之成为其绘画语言,形成了独具风度的中国抽象艺术思想及艺术流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