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阿陆
最近岳云鹏有新片上映,于是这「烂片之王」的称号,又自动被所有人想起。不论你多么喜欢相声舞台上的小岳岳,这个头衔真的不冤枉他。
翻翻小岳岳主演的电影,在豆瓣基本就没有达到6分的,大多数在3-4分之间徘徊,一个接一个,你都找不到一部稍微好点的来为他辩护。
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岳云鹏的确是非常优秀的相声演员,之前民族宫大剧院举办的个人相声专场,1053个座位都是座无虚席。
但他在相声上的成功,怎么就没能延续到电影中?
因为,相声表演和电影表演,本来就不是一回事。
但是,若单纯用相声套路不适合电影表演的思维去解释岳云鹏为什么是「烂片之王」,未免也太粗暴了。并非所有的相声演员都演不好电影,我觉得于谦就是一个正面的例子,岳云鹏之所以总是失败,这事要具体分析。
不过要注意,说岳云鹏是「烂片之王」,不等于说他是一个「烂演员」,这两者有区别。平心而论,作为一个在相声舞台摸爬滚打十几年的人,平移到电影银幕上,他也有非常风格化、难以取代的优点。
只是,他的表演风格,无法在大多数电影中奏效。
岳云鹏的喜剧表演风格,确实主要是来自他的相声表演经验。在相声体系里,他并不属于传统逗哏里「帅、卖、怪、坏」的任何一种,而是发掘出了一种属于自己的「萌贱」风格,具体到表演的处理上,这种萌贱的根本,是岳云鹏对自己表情和肢体语言的充分运用。
他的「萌贱」风格,大概在相声表演历史上也从未有过,因为,只有当代人的笑点和宽容度,才能催生并接受此风格。
小岳岳在采访中提到过,他是在表演中,慢慢发现观众对自己的表情和肢体动作有更强烈的反应,这种反馈甚至强于自己冥思苦想出来的包袱,于是他开始朝着这种方向深入挖掘,于是便有了那些红遍网络的表情包。
这种对表情和肢体语言极度强化的运用,让岳云鹏的喜剧风格成为了一种直接、快捷的笑点。他甚至不需要通过相声传统制造笑料的方式,即上下逻辑严密的抖包袱过程,就能完成独立的喜剧效果。
所以,电影圈会觉得,岳云鹏是最适合演电影的相声演员,因为他的表演性最强。
但是呢,很多人还是没料到,岳云鹏的表演风格仍然不能在电影中达到和在相声舞台上同样的效果。原因就在于一种是不需要很强逻辑的喜剧,一种是离开逻辑就不行的喜剧。
相声喜剧模式的关键在于制造小情景、段子和包袱,在一个短暂的时间和空间里完成一个逻辑链短小甚至缺失的喜剧任务,而岳云鹏「表情喜剧」的独特性让他跳出了这种时空和逻辑限制,这是他成功的关键。
但电影的喜剧,是一个比相声的时间和空间都大得多的场景,需要前后逻辑严密的情节和情绪积累,换句话说,电影的喜剧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门逻辑的艺术。
优秀的相声演员在理解和服从这种逻辑的前提下,是完全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电影演员的,比如于谦。
但岳云鹏的问题就在于,他「表情喜剧」式的表演方式缺乏基本逻辑,这种个人的相声的喜剧模式没有办法和电影的喜剧模式衔接,那些表情和动作,单独看是很有笑点,但即便有一些很短暂的逻辑作为支撑,也绝对无法在电影中串联成一个120分钟的逻辑。
但这并不是说这种表演就不能在电影中出现,相反,喜剧电影中通常少不了这样的角色,但绝大多数时候,都是作为客串角色出现的,比沈腾在《羞羞的铁拳》中的一跪,在不需要去深究这个角色的逻辑之时,他们灵光一闪的出现会成为一部电影里的喜剧亮点,但绝不会是、也不能是作为主线撑起整部电影的核心表演。
再来说人物的问题。
当我们去看岳云鹏主演的这些电影的时候,会发现一个特别明显的问题。这种情况在他和别的演员演对手戏的时候尤其明显。
不管在什么样的场景之下,严肃也好、可怜也罢、生死关头的危急时刻也好,岳云鹏的表演,始终都呈现出他在相声舞台上的那种萌贱感。
看《祖宗十九代》里的这一场戏,会有更明显的对比,因为这一场里的另一个重头戏人物同样是相声演员,于谦。
这场戏里,于谦饰演的黑老大要用俄罗斯轮盘赌的方式,从岳云鹏这一群人里杀掉一个,于谦的表演会让你觉得此时他就是一个黑老大,而不是那个相声演员于谦——
但岳云鹏即便是死亡就在眼前,也依然是他的标志性表情,斜眼、歪嘴、贱贱的,你不会觉得这个人物此时受到了死亡威胁——
岳云鹏在这个过程中并不一定照搬了自己的相声表演方式,因为我们还能看到他在标志性表情之外的很多表演细节。
曾经和他演过对手戏的人几乎都有一种反馈,那就是岳云鹏几乎拍多少条就能给出多少种不同的反应,这一方面说明了他的认真,但另一方面其实也反映了他过于使用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的表演思路,和他相声成名的表演思路是一脉相承的。
这种脱离具体情景,被过度使用的萌贱,打破了我们本来要对人物建立起来的认同,中断了更深的情感连接,使得喜剧的笑没法转化为更深一层的价值批判。你可能是会笑两声,但是经常是笑一半发现,我这是在笑什么呢?
以上是岳云鹏个人表演能力上存在的一些缺陷,但让他成为「烂片之王」,显然是所有人的功劳。
往大了说,我们的喜剧电影生态,本身就存在严重问题。
岳云鹏通常主演的喜剧题材,可以大致命名为「小人物喜剧」,故事里多半给他搭配一个看上去完全不匹配的美女演员,最终让小人物在历尽艰难和折磨之后,收获看起来与他的资质并不相符的成功,美女的爱情通常是这个成功的必备组成部分。
「小人物喜剧」的笑点很大一部分来源于「落差」,即人物和境遇之间发生了错位,在这种错位的荒诞之下才缔造了喜剧效果。这种类型要拍出很高级的作品也不是没有可能,但绝大多数影片可能根本没那个想法。它们本质上是对「小人物喜剧」这种类型的剥削和消费,只利用了它的反差原型,并通过极巨的夸张和脱离现实的设定来强化这种落差。
在看完这类电影以后,你会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走捷径感受,因为这就是这类喜剧所提供给我们的价值观,这些小人物们最终以「受折磨」作为捷径获得了一切,比如《疯岳撬佳人》和《鼠胆英雄》里所奖励的爱情。
这套价值观说白了就是投机取巧。
还剩最后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一类的烂片,特别偏爱岳云鹏呢?
换句话来说就是,这两种烂是如何结合起来,最终给我们造成了岳云鹏=「烂片之王」的既定印象?
喜剧是中国电影市场上的一个大片种,历史票房榜的前列不乏有一批质量尚可、制作精良的A级喜剧电影,这类资源集中在有限的几个大咖身上,比如沈腾、徐峥、黄渤、王宝强,他们往往高度参与影片每个环节的创作。这个级别的喜剧电影,一年不超过五部。
剩下的是大量相对粗制滥造的中小成本喜剧电影,它们的数量很多,通常只有一个套路化的故事,其中需要一个扮丑搞怪的男主角,一个或几个美女演员,填塞了平时的各个档期。
这样的戏,找岳云鹏最划算。
中间或许有更多复杂的商业考量,我们不得而知,但就从性价比来说,还有比岳云鹏更划算的吗?
演技实力比他强的肯定有,但名气和号召力多半不如他吧?
岳云鹏有深入人心的固定形象、风格化的喜剧套路、大量的死忠粉和路人知名度,电影消费转化率不低。
《天气预爆》
对于很多不求上进的喜剧电影来说,它也只是想使用岳云鹏这个符号,而根本不需要关心他这个符号在任何方向上是否能有更广义的延展。
这样的情况并不仅仅出现在喜剧这一类型,恐怖或惊悚片同样如此,比如岳云鹏出演过《妖铃铃》——
这是因为,中小成本的喜剧和惊悚电影,是两种比较特殊的电影类型,其商业回报和影片质量相对可以脱钩,因为它可以借助一些夸张的表面效果暂时「糊弄」住观众,比如夸张的恶搞,比如尴尬的整蛊,再比如一惊一乍的恐怖效果。
这样的情节、笑料、恐吓可以暂时镇住观众,让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满意。很多人对电影并没有那么高的要求,他们抱着笑一笑或吓一吓的期待走进电影院,只要笑了或者尖叫了,就会对这些局部的效果买单,在走出电影院的时候表示满意。
但这套方法在其他任何有赖于整体性的类型片里都不能被沿用,如果缺乏逻辑、创新与动人之处,科幻片、犯罪片、哪怕青春爱情电影都没有办法依靠这样的模式糊弄观众。
当然,这不是说喜剧片就特别容易拍,恰恰相反,高级的喜剧片那真是太难了,但我们没办法堵住它的下限。
所以,对于喜剧和恐怖/惊悚这几个特殊类型的细分市场而言,烂片生态有它的可持续性。一个导演、演员,一辈子拍低成本喜剧/恐怖电影混饭吃,没问题,这样的情况在好莱坞、欧洲,非常多。
如果岳云鹏的理想就是永远做一个这种档次的喜剧演员,那,他已经成功了。
但恰恰相反,岳云鹏自己表态不想再演烂片。我们写这么多,也是因为从心底里还是看好岳云鹏的,作为一名有天赋的演员,他原本可以走得更远、更高。
他不应该永远被喜剧烂片剥削。
他现在可能需要某种「自救」,才能让自己的表演潜能不至于被浪费殆尽。
我们觉得,对现在的岳云鹏来说,重要的是如何跳脱出原有的轨道。比如他可以尝试不再演喜剧,去演演其他类型的电影,这是在摆脱既有的表演套路,或许可以让他更深刻地理解电影表演和电影是怎么回事。
他可以和更年轻、更有想法的、不把他当做功能性演员来使用的(年轻)导演合作,开掘其他的表演可能性。
又或者,他可以更多参与电影的前期创作过程,讲自己真正想讲的故事,虽然演员参与前期创作并不是必须的,但对岳云鹏来说,这或能帮他摆脱始终被动的状态。
再或者,他可以试试去演一些话剧,话剧和相声虽然都是舞台化的表演,但话剧表演需要树立一个完整的戏剧情景和人物情境,和他习惯的那种段子式插科打诨有很大区别。
只有主动摆脱烂片制造的那一整套逻辑,岳云鹏才有机会摘掉「烂片之王」的帽子。我还是谨慎地看好他,你呢?
合作邮箱:[email protected]
微信:hongmom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