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那么一刻,在一段关系里,感觉自己像个独角戏演员?灯光、剧本、道具全是你一人包办,而对方只是个偶尔过来领个鼓掌的客座嘉宾。最近,中戏那场闹到警察局的“恋情”,就像把这种感觉用高光笔给圈了出来,怼到了所有人面前。
事件本身不复杂:19岁的“明星学弟”荣梓杉,和23岁的学姐李禹熹,从感情摩擦升级到肢体冲突。警方一纸通报,学校一句“严肃处理”,几乎给两位年轻人的演艺生涯同时画上了一个巨大的问号。但真正让全网炸锅的,不是冲突本身,而是那些聊天记录里,被折算成372块钱的爱情细节。
凌晨收工才见的约会,女方开好的酒店,甚至连三百多的房费都要小心翼翼地提醒对方转账。消息发过去,得到的是一个“嗯”或是一串表情包。一句“我丑死了”的撒娇,换不来安慰,只是一句冷冰冰的“拍张照片我看看”。这些细节,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解剖了一段严重失衡的关系。
很多人嘲笑这是“372元男友”,但这个数字背后,是一种我们这个时代越来越普遍的“情感劳务不对等”。在这段关系里,李禹熹付出的,远不止那372块钱。她付出的是深夜的等待、主动的安排、情绪的包容,以及在这段关系中不断确认自我价值的焦虑。这是一种无形的、却极其耗费心力的“情感劳动”。
而荣梓杉提供的是什么?是他的“在场”,是他作为明星的光环,是他那份被粉丝和资本惯出来的“稀缺性”。当一方的付出可以被量化为金钱和时间,另一方的价值却仅仅是“他愿意出现在这里”,天平从一开始就是歪的。这不再是双向奔赴,更像是一场情感领域的风险投资,而李禹熹,显然是那个堵上了全部身家,却可能血本无归的投资人。
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傻”或“恋爱脑”去评判李禹熹。身处中戏这样的环境,身边是文淇这样年少成名的同学,她比谁都清楚成功的模样。或许在她看来,这段关系是通往某个世界的捷径,或至少是一张近距离的入场券。她不是看不见那些冷漠,只是在她的价值排序里,那些“隐形福利”的权重,暂时盖过了情感上的磨损。
荣梓杉的“冷”,也并非天生。一个4岁拍广告、少年时就与秦昊、黄渤这样的一线大咖合作、脚踩七万块限量球鞋的男孩,他的世界观是被“优待”和“追捧”塑造的。在他习惯的叙事里,别人的付出是理所应当,情感的维系或许就简化为“有空了见一面”的流程。他的世界里,没有“如何爱一个普通人”这门课。
他就像一个被系统过早催熟的“少年天子”,习惯了周围人的服务和顺从,却从未学会如何去平等地回应一份情感。而李禹熹,则像一个“梦想合伙人”,她渴望通过与核心资源的绑定,实现自我价值的跃升。这本质上是一场错位的养成游戏,一方在无意识地享受“被养成”的便利,另一方则在清醒地计算着投入产出比,直到亏损到无法承受。
这不仅仅是他们两个人的悲剧。这是整个泛娱乐产业长期将“人”商品化的必然结果。2023年《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指出,青年群体的焦虑情绪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尤其在竞争激烈的艺术领域。当一个行业不断向年轻人灌输“人脉就是资源”、“流量就是一切”时,情感自然也成了可以被交易和衡量的筹码。
风波之后,矛头也指向了中戏。作为国内顶尖的艺术学府,它教会了学生如何塑造角色,却似乎忘了教他们如何塑造自己的人生。一个明星学生,入学后忙于恋爱而非学业,甚至与同学发生激烈冲突,这背后是学校在心理健康和情感教育上的缺位。
艺术院校的学生,本就情感丰富且敏感,再加上成名的巨大诱惑和压力,他们的心理状态比普通学生更需要被关注。然而,我们的“象牙塔”们,往往只关注专业技能的打磨,却忽视了健全人格的培养。没有心理咨询的绿色通道,没有情感关系的正确引导,这些被名利场提前选中的“天之骄子”,在处理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时,才会显得如此笨拙和粗暴。
网友们一边倒地指责荣梓杉是“渣男”,同情李禹熹“遇人不淑”,但这背后真正可怕的,是我们对这种“不平等关系”的默许。在普通人身上,这种行为叫“没教养”;到了明星这里,却能被一些粉丝解读为“高冷”、“有个性”。这种双重标准,恰恰是滋养下一个“372元恋情”的土壤。
这场风波,迟早会随着新的热搜而被淡忘。但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每个人在情感关系中可能存在的盲区。我们围观的,早已不是两个年轻人的爱恨情仇,而是对自己情感模式的一次审视。
在这个万物皆可量化的时代,我们是否也开始无意识地给自己的关系打分、计算ROI(投入产出比)?我们为伴侣付出的时间,为朋友准备的礼物,为家人花费的心思,是否也在内心深处有一个隐形的账本?当付出感远大于获得感时,我们是选择沟通、调整,还是默默忍受,直到某天像火山一样爆发?
荣梓杉和李禹熹的故事,是一个被放大了的极端案例。但真正值得警惕的,是它背后那种将情感功利化、工具化的思维,正在悄悄渗透进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别只顾着嘲笑那372块钱,或许我们更该问问自己,在我们的世界里,爱,又价值几何?
所以,问题来了:在你自己的关系里,有没有一个让你暗自计算的“372块”?它可能不是钱,而是时间、情绪,或是一次次的妥协。留言区聊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