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确定自己的绘画对象,我会像是一个拿着放大镜的生活观察者,放大所有的感官去感受,尽可能的长时间去感受,想要描绘的对象自然会出现。我认为无法确定绘画的对象,通俗来讲不知道画什么时,那一定是观察的不够仔细,要观察到蚂蚁是先迈左腿还是右腿,雨滴在空中会被风切成几滴;或是观察的不够久。”
“如果你觉得某件事很无聊,坚持做上两分钟,你会继续觉得无聊。但如果你坚持做上四分钟,就会开始觉得有趣。若是坚持八分钟,你会真正投入其中。而当你坚持一小时——你将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
——John cage
郭家铭《眺望》
76.5×152.5cm 布面丙烯 2023
“我喜欢做无聊的事情,我认为一件事情无聊那就将这件事做上10分钟,还无聊就再做1小时,再无聊就做上1天、1周、1个月,这件无聊的事情本身便会充满意义有趣起来。我去到英国的巨石阵,我没有像一般游客那样绕着巨石阵逛一圈便离开了,我坐在巨石阵远处的一个小山坡上,眺望着巨石,我就这样与它们对视,从中午到黄昏。我看到了每块石头到情绪,感受到了某种神性。”
郭家铭《巨石阵》
122×152.5cm 布面丙烯 2023
画布上的形象从来不是发明,而是发现。这个认知并非顿悟,而是在无数个与颜料搏斗的黎明逐渐浮现的真相——就像晨露在叶尖凝结的过程,起初只是难以察觉的湿气,直到某一刻突然在晨光中折射出完整的世界。
艺术创作对郭家铭(Elflock)而言,始终是这种被动性中的主动,是放弃控制后的精准捕获。那些形象早已存在于世界的某处,它们像候鸟等待适合的气流,只在特定的温湿度条件下才会显影在他的画布上。
郭家铭《在清冷的早晨,呼出一口热气》
100×160cm 布面丙烯 2025
它们从日常生活的缝隙里悄然浮现的方式,或许让人联想起童年时在祖母的老房子里观察到的现象。那栋木结构房屋,在梅雨季节的墙纸上会浮现出奇异的水渍图案。某个雨声淅沥的午后,稚子的我们突然发现那些褐色的痕迹组成了一支游行队伍:倾斜的雨伞、弯曲的脊背、被水汽模糊成泪滴状的人脸。当我们激动地指给祖母看时,她只是平静地说:"它们一直都在那里,只是你刚刚学会看见。"
二十年后,当画家的画笔不自觉地勾勒出地铁玻璃窗上雨滴滑落的轨迹时,穿过了当年墙纸上那支幽灵队伍,直视其本质——世界本就充满等待被注视的形象,艺术家不过是第一批认出它们的见证者。
100×70cm 布面丙烯 2023
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们为美第奇家族绘制肖像时,会精心安排象征物与背景纹章,让颜料成为权力的修辞学。而Elflock面对的模特们——那滴在挡风玻璃上分裂又合并的雨水,那个在夕阳中突然膨胀的肥皂泡——它们不需要被赋予意义,因为它们的存在本身就已经完成了所有表达。
中国宋代画家牧溪的《六柿图》之所以能穿越八个世纪依然鲜活,正是因为它摒弃了所有拟人化的叙事,让柿子成为"柿子自身"的纪念碑。Elflock的创作理想大抵如此:不是通过形象表达什么,而是让形象作为它自己而存在。
郭家铭《春天的背面》
70×160cm 布面丙烯 2025
春天的到来意味着生
万物复苏生机勃勃
但对冰川而言则意味着亡
海滩的雪都融了
变成雪水流向大海
硕大的冰块孤零零的伫立在那
等待着消亡
就像山川河流自然存在就能打动人心,Elflock的画也只想安静地在那里,他的笔触便是情绪的痕迹:一道弧线可能是流星的悲鸣,某处留白或许是失落的叹息。这些形象不是一种观点的表达,它们更接近原始的自然物质——就像人们不会追问一朵云的政治立场,却会为它的形状无端流泪。
50×70cm 布面丙烯 2023
每个看似重复的形象实则藏着微妙的地层差:今天这个带着梅雨季的潮湿重量,昨天那个还残留着烤箱余温的膨胀感。清晨完成的画布上,线条总是带着未完全清醒的试探性颤抖,颜料也调得更为稀薄,像怕惊扰了某人的梦境;而深夜的作品则充满白天沉淀下来的密度,黑色不再是简单的黑色,而是包含了许多次调色失败的记忆。
郭家铭《杨梅酒》
100×160cm 布面丙烯 2025
朋友倒上了一杯
说没灵感了就喝杨梅酒
我拿起酒来
小小抿了一口
这些"自治"痕迹往往成为作品最动人的部分。它们脱离控制后形成的自治群落,反而成为最诚实的视觉日记——记录着Elflock的情绪与世间万物的隐秘共振。
122×92.5cm 布面丙烯 2023
当作品离开工作室进入展览空间,它们便开始了一种无法预见的生命。当观众久久伫立画前,说在这些画前感到”无法言说的触动",Elflock便知道作品完成了它的使命。这正是他期待的作品命运——它们不再是Elflock的情绪化石,而成为他人记忆的触发器。
100×70cm 布面丙烯 2023
这种转化过程让人联想到中式"借景"园林的智慧。苏州的苔庭在设计时特意将远处山峦纳入视野框架,使自然景观成为园林的延伸部分。Elflock的作品也试图创造类似的开放性:画面中的留白不是空缺,而是邀请观众放入自己的体验。而那份"无法言说的触动",其实是因为作品恰好成为了他内心景观的"借景"框架。
80×160cm 布面丙烯 2024
郭家铭《胎记》
90×160cm 布面丙烯 2024
正如布朗库西在1930年发表的创作宣言:"事物不是从形象中获得真实,而是形象应该努力接近事物的真实。画布上的形象从来不是郭家铭创造的,它们只是通过画家找到了显影的契机。就像暗房中逐渐浮现的照片,艺术家的任务只是提供合适的显影液浓度与时间。
这些图像不解释、不争辩,它们只是安静地存在,像一片风景,像一段记忆。当你看它们时,或许会想起某种熟悉却无法命名的感受——那就是它们存在的意义。
郭家铭《冶金》
90×160cm 布面丙烯 2025
A:这个问题还挺有意思的。因为出国读书的原因我还是比较容易注意到消失的东西的。记得小时候家附近有一块还没被开发的地,非常喜欢去那里玩,虽然就在马路边上但有点像自己的小世外桃源一样。后来出国后每次回来都看到这块地方一点点的被开发,消失,被“侵占”,被改变;最后变成一个广场,一个公共区域。同理还有山上自己喜欢的小亭子,不知道是年久失修自己倒了还是被拆了,但总之就是消失了。虽然这些地点,建筑本来就不属于自己,但会有一种自己生命中某些部分也随之消失了(或者找不回来了)的感觉。不过其实现在说起这个问题,我倒是会先想到许多“出现”了的东西,然后再反推到这些地方本来是什么。所以消失的可能也只是自己无心的一部分寄托,而这些地方本身和自己在这些地方曾存在过的证据可能只是换了一种形式存在吧。
我家猫咪叫雪球
上海路杆的时尚感
看不出不情愿的麦当劳叔叔
展览
I Wanna Get Into This World Gently - 伦敦个展,2023
A Play Ground for All - M P Bible Millenium Art Gallery,伦敦群展,2023
Drifting Purposefully - 伦敦LCC群展,2024
Information is Beautiful Award,入围奖,2024
撰稿/责编:孙茹蔓
设计:曹艺昕
观展须知
建议绿色出行,地铁1、10、12号线(陕西南路站7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