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当其他同龄人还在父母怀里撒娇,留守女童们已早早学会自理生活;进入青春期,当其他同龄人开始叛逆地逃离父母,她们最大的愿望却是陪伴在父母身边。
似乎早忘了妈妈做的菜是什么味道,也不知道爸爸的肩膀是否可以依靠。
她们的青春,伴随着孤独,自卑,迷茫……
她们的故事,总让人心酸,疼惜,深思……
◆ ◆ ◆ ◆ ◆
你愿意花一分钟,看看她们的故事吗?
她叫苏佳维
她的11岁有点孤独
清晨5点,你的甜梦正在重放昨天经历的快乐,她已经迎着晨曦走在山间的小道上。
4公里的山路漫长而崎岖,早习惯孤身一人走路,也习惯了在路上跟自己对话。
她会试着回想昨天老师讲的功课,默诵昨晚预习的课文,惦记着刚饲养的那窝鸡和屋前浇完水的菜……
然后,想象腿脚伤残的父亲在吃到汤泡饭里那个荷包蛋的笑脸,期待寄读的哥哥周末回家讲新故事,努力回忆每年只回家几天的妈妈熟悉又陌生的模样……
她叫徐孙欢
她的11岁有点自卑
上午10点,你正在兴高采烈地与同桌分享趣事,而她在讲台上自我介绍时却是目光躲闪。
声音很小,小手局促得不知如何安放, 瘦小的身体因为紧张而颤抖。
她内心有很多话想表达,希望有人注意她、关注她,只是一旦大家的目光聚焦在她身上,她又会紧张得不知所措……
远在千里之外的爸爸妈妈没有告诉过她,站上讲台该怎样让自己不发抖不害怕。她甚至不知道爸妈都在哪个城市打工,也回忆不起来上一次见到他们是什么时候……
她叫张小妹
她的11岁有点迷茫
下午3点,大家都在跑着闹着嬉戏着追逐着,她却在教室里安静地做功课,一题接着一题。
小小年纪,始终眉头紧锁,稚嫩的肩膀担负着父母对她寄予的别样期望。
“期中才考了第三,期末一定要考第一!”在她潜意识里,如果自己考不到第一,就没有出息……
她还不懂努力学习的真正意义,只是暗下决心,自己一定要努力学习考上清华北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离北京工地上的爸爸更近一些……
什么时候起,“留守女童”成了让人揪心的符号?
本该无忧无虑的欢乐年纪,她们却活得焦虑、敏感、小心翼翼……
三个女生的情况不是个例
在中国,有640万的青春期女童被留守
这个数字还在不断扩大
为了让留守的心不再孤单,为了让纯净的心不再蒙尘,是时候做些什么了——
不是怜悯和感叹,而是关心和行动!
让我们一起,找回本该属于她们的蔚蓝天空!
我们准备了10000份公益礼包——
让留守女童得到更多呵护和关爱
我们组织志愿者行动——
陪伴让爱不再缺席,守护女童们的身心成长
我们举办健康课堂——
为步入青春期的女童科普生理知识
其他公益活动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