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到公众人物因情感纠纷撕上微博,就很想感叹:
这个世界上还有正常的三次元恋爱吗?
10月15日晚,微博名@李禹熹熹发文,向男演员荣梓杉要一个道歉。
满满5屏的文字控诉总结成一句话:荣梓杉出轨打人。
荣梓杉工作室发表声明,称双方从未确立过恋爱关系,李禹熹是私生粉,长期跟踪、骚扰、蹲点,精神胁迫还恶意施压。
一大堆“罪名”看得人目瞪口呆,原来污蔑也可以成为一种新型澄清方式。
更多的聊天记录被李禹熹曝出,
恋爱期间出轨、有暴力倾向、拿女友私密照做威胁、开房只开无窗的、引导对方默认“没关系”并设法录音,
桩桩件件理下来,很难让人相信,这些让人难以评价的行为是出自一位才19岁的男演员之手。
有人评论:虽然他才19岁,可是就已经“烂”了。
从8月20日加上微信,聊天、约见面、老公老婆,
到第二年的1月20日正式分手,之后冲突、纠纷,乃至造谣,
这段存活时间不到半年的恋爱,以八倍速走完了全流程。
预制菜为自己喊冤的年代,我们马不停蹄地奔向了预制爱,
然后还要告诉自己,亲爱的这就是爱。
从放出的对话截图可以看到一种显著的怪异,
当女方想要寻求情感安慰时,男方首先想到的不是安抚,而是“拍一张我看看”。
病理性的憔悴变成可以观赏的对象,尊重在这段关系里荡然无存。
越来越多人在探讨一个直觉的发现:年轻人,尤其是年轻的大学生们,大家在玩一个模仿恋爱的游戏,
我们是男女朋友了,于是女方向男性投射一些有关恋爱的幻想,男方则直接向女性索取性爱的欲望,
精神交流与尊重平等,那都不在“恋爱”这个甜蜜的框架里。
如果恋爱或者爱情真得如此浅薄,也许真得要搬出《邪不压正》里那句略带鄙夷意味的话才能评价
——真心喜欢?那不过就是荷尔蒙一分钟的荡漾。
酒肉情侣,一种诞生于后疫情时代的新型伴侣关系。
通俗来说,就是吃在一起,玩在一起,睡在一起,但就是不能聊在一起,
如果用心理学的语言来归因这段关系的本质,那就是“假性亲密关系”,你们只是看起来很亲密,你们只是在扮演亲密。
扮演的范式来自于哪里?
女性的范式可能来自影视、小说或社交媒体,男性的范式则要扪心自问一下。
这里贴出戴锦华老师的原话——
你消费着这样的文化,你觉得它不过是给你提供快乐,但是,在不知不觉中它构造了你的情感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构造了你的向往、你的恐惧和你的需求。正是那些你轻松地去消遣的东西,它悄然改变着整个中国视界、中国的社会,改变着这个社会的结构,改变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改变着人们对于生命、对于爱、对于恨、对于死亡等等最基本的观念。
当我们在一边嫌弃,一边咽下偶像剧的工业糖精和全自动的预制爱情时,我们对于“爱”的感知也正在悄然改变。
心理咨询师史秀雄在《假性亲密关系》中写道:
周末的烛光晚餐、羞涩的牵手和初吻,情人节的玫瑰花,雪白的婚纱盛大的婚礼……这是社会对亲密关系的描述,大家都会做这些事情,但并不是经历了这些过程,两个人的感情就会变得亲密和幸福了。
即使做了烛光晚餐、送了情人节的玫瑰花、举办了盛大的婚礼,如果没有进一步的交流和沟通,也并不意味着两个人的感情会更进一步,这是假性亲密关系,
但我想说的是,如果我们真的模仿这些描述去经营自己的关系,如羞涩的牵手和初吻,也肯定会获得一些笼统的情绪感知,
而当连文化对亲密关系的描述都只剩下“甜”、“恨”、“吃醋”、“追妻火葬场”这样贫瘠的符号和表达时,
我们再模仿它、学习它、内化它,一旦现实中真的进入这样的流程,也是真的不知道我们所经历的这样的恋爱,它到底能不能算爱情。
于是能看到,在荣梓杉和李禹熹的这段不到半年的感情里,
李禹熹曾有长达两个月的时间都在焦虑和抑郁中度过,
“酒肉情侣”有时尚还能认知到自己的关系是为了满足某种功能性的需求,
而当年轻人要踏入一段不怎么交流的恋爱时,
却要告诉自己,这就是恋爱,这就是爱情,
痛苦和焦虑怎能不升起。
这不是爱,这是在扮演爱,
这也不是在扮演什么丰盛完满的爱,而是在扮演预制恋爱而不自知。
中国心理网在今年7月发布了《2024年普通成年人与大学生婚育观调查报告》,
报告显示,在18岁-24岁阶段的成年人中,认为“爱情不重要”的占比33.4%,
这似乎与上面我们讨论的问题形成了反差,年轻人要么就进入模式化的预制恋爱,要么就干脆不进入恋爱。
伊娃·易洛斯在《冷亲密》中将此类现象总结为:
资本主义社会将经济理性的概念植入到情感世界当中,使得人们对情感的使用和分配呈现出高度理性化的姿态。
严肃的恋爱或者说严肃的关系犹如上课,
我们理性地将它判定为,
它得满足我们自身对情感的需求,也需要满足我们自我提升的需要。
但也总有一些活泼的,没有那么多期望为导向的关系的诞生,
它们的存在就犹如活在生活课间的十分钟:短暂的走神、偶然的性,意义不明的聊天和冒犯生活的情趣。
无论持续时间的长短或者恋爱意图的差别,
两者的共同点在于,当我们选择投入时,就是下定了接受它所带来的愉悦或痛苦的决心。
当我们选择进入一段真正的亲密关系,意味着我们选择了:
扮演“男朋友”、“女朋友”或“好伴侣”时,我们的不安、恐惧、期待和喜好,这类真实自我是缺席的。
以脆弱性取代防御性,分享那些让你感到轻微冒险的感受。例如,说出“你刚才那样说,让我觉得有点受伤”而不是假装没事。
3.没有因为害怕受伤,就不敢投入去爱
矛盾、冲突、争吵,在任何一段有需求继续走下去的关系里,这些都是不可能不遇到的问题。双方在磨合成长中,才有能力去修复亲密关系。
无论是“酒肉情侣”,还是“灵魂伴侣”,
既然敢投入去爱,也自然拥有敢承受代价的勇气与决心。
真正的爱,或者说进入真正的亲密关系,
一直都是勇敢者的游戏。
撰文排版:彗星
设计:Hur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