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这问题本身已经成了一把无情的代际标尺,你的答案能精准暴露你是哪个世纪的“遗民”。
但。
所谓“抽象”,不过是种掩护。
在如今的娱乐圈,或许只有靠它,才能短暂回到那个歌值得听、人值得爱、圈子里还有活人的旧时光。
不怕出格、不怕出丑,只怕没到位,怕没把心掏给你看。
人如此,音乐亦然。
得从陶喆的“车祸”聊起——
你很难想象,连陈奕迅也会在与陶喆的交手中失去肢体管理。
那场两人没怎么排练的《飞机场的十点半》(粉丝戏称《垃圾场的十点半》),两位华语天王的即兴,互相扇到对方腮帮子上。
巅峰名场面是《无地自容》。
韩红点兵,陶喆面不改色发出“咯咯哒”,嘈嘈切切无断绝。惊得韩红气沉丹田,飙出震撼世界的高音,大火收汁!
却仍挡不住陶喆意犹未尽的“下蛋”现场。
那种在舞台上拿起麦克风就像在KTV里一样的松弛,大多数人大概率这辈子都学不来。
仿佛黄种人的身体里,真的驻有一个黑人灵魂,随时准备着给全世界一个天旋地转的转音,并有决心将每一双耳朵带到灵魂缓慢燃烧的布鲁克林。
但归根结底。
这种“我敢出格”的自信,也是实实在在的实力体现。
你要问,华语R&B谁最成功?
那周、陶、王、林各有一席之地。
但若问谁最权威?
陶喆,或许是唯一正解。
周杰伦说:
我不是一个那么会唱R&B的人,真正要讲会唱、会掌控现场的歌手,陶喆的功力真的是非常好、比我强。
王力宏:
很惊叹一个华人可以有这种音色!所以我也向他请教了唱歌的技巧。
那个时候,金曲奖如果不颁给陶喆,获奖者甚至都会边流泪边说:
“我要感谢陶喆,因为这首歌我是在效法你。”
△ 范晓萱《我要我们在一起》获得金曲奖
内地音乐制作人张亚东见谁都是“特别好”,但给陶喆的定义语气坚定,“他改变了华语流行音乐,一个很重要的人”。
不绕弯子:
几乎是他为华语流行引进了R&B。
在最初,是纯粹的兴趣使然——
随后,陶喆被父亲的好友、金牌制作人王治平引入台湾乐坛,开始幕后工作,给陈淑桦、张信哲、L.A.Boyz等人编曲。
终于在97年,自己发表了一张划时代的“蓝专”。
在这张专辑之前,90年代中期的流行歌曲,歌词是重心,而对旋律的最高要求无非是:悦耳、动听、好唱,情绪饱满的口水情歌最受欢迎。
△ 张信哲《爱如潮水》
而陶喆的《David Tao》,几乎是第一张完整呈现美式R&B的华语专辑。
从节奏、和声、唱法到制作理念,都进行了全方位的革新,解决了中文四声与英语语调差异的巨大难题,让转音、即兴(ad-lib)在中文演唱中变得自然流畅,毫不违和。
说白了——
这就是一场“华语R&B该怎么唱”的示范教学。
陶喆以一种慵懒、性感的唱腔,打破了字正腔圆、追求爆发力的传统唱法,引入了气声、假声、转音、即兴哼唱等大量R&B的技巧。
你知道的。
两年后,另一位台湾青年也因“口齿不清”出了名。
更内在、更私人、更强调情绪自然流露的唱法,如同在你耳边呢喃。歌词也蜷缩起来,不再只有苦情或宏大叙事:
我给你的越多
你却越想要躲
爱已无法回答所有的问题
是不是爱给的不够所以你要怀疑
陶喆的音乐,给千禧年的都市情绪,提供了一套更为精细的度量衡。
流行音乐(年轻人的情感)可以更细腻、随性一点。
霸榜的热单,也可以是王家卫的文艺电影。
△ 《飞机场的10:30》MV,你能看出它在借鉴哪部电影
律动、细腻、随性。
音乐如此人也是。
说到这你听懂了——
所谓“抽象”,不过是艺高人胆大的快活,是审美与才华武装起的活人感。
能火,说明这感觉真的久违了。
在视频网站,2003年那场状态巅峰的演唱会,仍再被老人反复回味,被新人推上神坛。
在评论区、弹幕里,总有那两个让80、90后沉默的问题:
仿佛在说:时代变了吗?我没有啊......
当你迷乱了方向
我就在这里
不要再害怕
I'll catch you if you fall
——《Lonely is the Night》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就是涂怡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