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农村的女孩,只有死路?| 有人花 6 年时间,跟拍了 2 个不同阶层的女孩

生在农村的女孩,只有死路?| 有人花 6 年时间,跟拍了 2 个不同阶层的女孩

新世相 欧美女星 2018-07-02 23:59:21 479

这是 新世相 的第 656 篇文章



Sayings:


今天,我要给你们推荐一部纪录片:《出·路》。


这是我的朋友郑琼导演的作品,从 2009 年到 2015 年,她花了 6 年时间,跟拍了 3 个中国孩子的人生转变。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两个女孩:


马百娟,甘肃会宁县的农村女孩。



袁晗寒,土生土长的北京少女。



这部片子还没能在院线上映,就已经小范围刷屏,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片子主要讲了她们读书的故事。


有辍学、有升学、有留学。


她们的生存环境有巨大的落差,每一个生活细节的对比都让你难以想象。


你可能已经想到了故事的结局,想到了“阶层固化”、“贫富差距”、“不公平”这类的词语。


但你肯定想不到,她们俩在某些地方,惊人地相似——


都曾被迫放弃了学业;都感到迷茫找不到出路。


这部纪录片让人以另一个视角,看到了“阶层”这个问题很少有人看到的一面:


生活在很高处的人,和生活在很低处的人,明明很不一样,有时却最容易做出同样的选择:放弃。


对前者来说,选择好像很多,好像都轻而易举,却不知该追求哪个;


对后者来说,选择好像太少,好像都太难,实在追不动。


这就是她们的故事。




一个农村女孩和一个北京女孩的 6 年

作者:林小四 Cassie

素材来源:纪录片《出·路》

导演:郑琼



1.

上学 



 农村马百娟:

校长到家里劝了好几次,她爸才同意送她上学 


片子一开始,就是荒秃秃的大西北和农村女孩马百娟的读书声:


“我想知道,云儿去了哪里;我想知道,风儿说了什么;我想知道,天上为什么下雨;我想知道,什么藏在海底……”


这是 2009 年,马百娟 10 岁。



这里是甘肃会宁县野鹊沟,马百娟正在去学校的路上。


她的学校,一共只有 2 名老师,5 名学生。


她和另一个比她小的女孩一起上二年级,全班就她们俩。



课堂上,老师教的课文是《我们家乡真好》,她们跟着读:


“过去我们的家乡,农兵伯伯只能赶着毛驴往集市跑,现在柏油马路上车辆穿梭,人来人往。”


“过去的孩子没有桌椅,只能站着学习,现在我们躺在宽阔漂亮的足球场上...”



可当镜头扫过教室外边,这里没有足球场。



操场用一条泥巴围墙围起来,马百娟的课间活动,是和其他 4 个学生一起追着一个篮球抢来抢去玩。


地上扬起很多灰尘,他们的笑声和喘息声特别大。



她的课外爱好,是去高高的山坡上画自己的家乡。



本来马百娟连这样的机会都没有。


她爸爸不想让她上学,因为“上学将来是打工,不上学也是打工”


校长到家里劝了好几次,他爸才同意送她读书。



 北京袁晗寒:

上了最好的学校后,她说“妈妈我不想在这儿念了” 


袁晗寒的家在北京。2009 年,她 16 岁。


片子里没有具体讲她上学的过程。


但袁晗寒的妈妈曾告诉导演郑琼,从幼儿园到初中,她都读的北京最好的学校。


“想把我们的孩子送到最好的学校里,她就是那个最好学校的学生。”


后来袁晗寒考上了美院附中。


但她总是在课堂上听着听着就睡着了。


“我很想好好的听,但是真的没有法做到好好听。耳朵嗡嗡的,很努力地保持清醒,可是最后还会变成这个样子。”


她喜欢画画,那时候她的生活费一周 200 块,她就把所有生活费都拿去买彩笔。


但她的成绩越来越差,挂科挂得要留级。


老师总跟她说:


“袁晗寒,你知道吗?你今天留级了,你能有几个 16 岁?” 



几个月学后,袁晗寒跟她妈妈发了条短信说:


“妈妈我转学吧,妈妈我转学吧,我走吧。我不想在这儿念了。”然后发了一连串感叹号。



 不上学时的马百娟:

家里的劳动力,唯一能改变现状的就是读书 


不上学的时候,马百娟是家里的劳动力。


收秕谷时,她爸扛起一捆都有些吃力。她没足够的力气,就想办法拖着走。



提水时,水很重,但她动作很熟练,身子跟着晃,水也基本不会洒出来。



这里的水太珍贵了。郑琼说。


她第一次去村里见到马百娟时,听人说这里的人一生只洗两次澡,一次是出生,一次是去世。


“那时候我还想带她去镇上我们住的旅店里洗个澡。”


马百娟的爸爸 60 多了,妈妈有智力障碍,她哥哥 14 岁就辍学打工。


一家人挤在暗搓搓的小屋里生活,全年生活费不超过 50 块。


马百娟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她买铅笔的小商店。



唯有读书,能让她了解外面的世界,实现想要的生活。


这是她唯一的出路。没有别的选择。



 不上学时的袁晗寒:

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但不读书也不知道该干嘛


袁晗寒有很多选择。


她爸爸以前是做房地产的,妈妈是一个知名节目的总导演。


虽然算不上富二代,但从小她妈妈就送她去学艺术,钢琴、舞蹈,和绘画想让她根据自己喜好选以后的路。最后她选择了绘画。


不上课的时候,她就提着箱子,在北京的胡同里画画。



也会躺在家幻想自己做各种事情。



她觉得读书不是自己唯一的选择:


“我觉得上学就是一个过程,不管你是上学还是去干别的,都是这个过程中的一小部分。”


但不读书,她也没想清楚自己要做什么。她妈妈说她可能就是在学校里面不那么快乐。


“那种不快乐可能是带着迷茫。”



2.

辍学 



 马百娟:

 “哥哥生病了,一直都还没去治” 


2012 年,马百娟一家人从甘肃搬到了宁夏。她在工厂打工的姐姐说,这是为了让马百娟能到更好的学校上学。


可只读了一年,马百娟就辍学了。


我问郑琼为什么,她说,“因为她害羞,她心里有羞耻感。”


她转过来的时候 12 岁,因为学习跟不上,还得继续上二年级。班上的同学都比她小很多。


除此之外她还很内疚。她在作文里写道:


哥哥辍学后一直在打工赚钱养家。搬到宁夏后,他得了一种病,叫牛皮癣,却一直没钱去治疗。



哥哥带着她去学校办退学,她走到校门口就不肯进去了。



老师劝了很久:“她作业每次都做,哪怕是她乱写、写错,她都会做完。


让她读吧,哪怕很多听不懂,学到一点是一点。”


但哥哥只是说,她脑袋笨,跟不上,连几减几,都还有用手指来数。



那几十分钟,马百娟一直在门口徘徊,走来走去,或者趴在门上,看着其他的小孩进进出出。


没有人知道她那一刻在想什么。导演和摄影师也不知道。


只是,从那以后,马百娟再也没有直视过镜头,每次拍她,她都躲开了。



 袁晗寒:

“我特别不愿意回家” 


袁晗寒也被迫辍学了。


考试时,她经常很多门都不及格。学校有个规定,留两次级,就只能被开除了,她不想被开除,她妈更不想。


有一天,她突然接到妈妈的电话,让她“卷铺盖回家”。与其被学校开除,还不如主动放弃。


她就这样辍学了。



刚辍学那段时间,她非常恐慌自己没事干。


而且让她更恐慌的是,这种没事干只是持续一阵子,还是一辈子。



辍学后,她去一家商店当过导购员,后来又开了一家小酒吧。


一年房租两万,她自己找地段看房子,自己拿着油漆桶去刷墙,然后画画装饰墙面。



那段时间她没有钱,一些家具也自己做。找了很多旧木块,再去建材市场买了工具,最后找出她考试用的卷子,自己去做酒吧的凳子和桌子。


第一天只有两个顾客,其中一个还是导演。


她把空啤酒瓶放在门口,假装有很多人光顾。


最后酒吧还是关门了。





3.

辍学之后 



马百娟:

“你目前的状况,洗碗都没人要”


辍学后的马百娟去县城找工作。


——“参加过工作吗?” “没有过。”

——“你年龄这么小怎么不上学了?” “不愿意上了。”

——“你目前的状况可能洗碗的话都没人要你。” “就扫地啊。”

——“关键是我们这里都是地毯,不需要你扫地。”



我想起 2009 年,还在上二年级的她在甘肃的大山里念了自己写的一篇作文:


“我要去北京上学,我要去打工挣钱,一个月挣 1000 元……”



现在都破灭了。


她坐在马路边,时而摇摇头,时而低下头。还是不想看镜头。



也是那时候,她爸爸也不让导演继续拍摄了,把导演从家里赶了出去,说除非给 10 万块,后来又改成 2 万。


看到这一幕,马百娟一会拿着苕帚扫家门,一会蹲在自己家门口,不知道说什么,也不知道该做什么。



就这样,6 年时间,马百娟从背着书包,“充满希望”去上学的小姑娘,变成了一个渐渐失去笑容,有明确归宿的农村妇女。



我看着马百娟百无聊赖地站在那里和两个怀孕的朋友聊天,也听到她爸爸说:


“女孩子嫁人,靠女婿着,就这么个出路,再没有别的出路”。




袁晗寒:

“永远不知道,不会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2012 年,袁晗寒去德国的杜塞尔多夫读艺术硕士。


她不喜欢去画室,经常是别的同学都在画画,她站在画室门口徘徊,就是不进去。



她也不喜欢和学校里的人玩,就养了只兔子陪自己。



她总是感到孤独。


“永远不知道,不会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对未知的恐惧再一次吞噬着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变的胆小,看到的东西变的忽近忽远,有时还在旋转。”


“我没有计划,我不知道,等什么时候,我妈满足的,让我混到了一张毕业证,我就回国了,但是我不知道这张毕业证会是从哪个学校来的。”


2015 年的暑假,她从德国回到上海,在余德耀美术馆实习。


在袁晗寒眼里,德国是一个发展到头的国家,那里并不想雇任何外国人,有同等工作机会,会优先选德国人。



但她还想折腾一下,于是回国,“看看国内环境需要些什么。”


具体问她做什么,依旧不知道。她唯一知道的,就是现在的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


她可以随心去选择学业,城市,职业,也可以随时换个目标。



今年,袁晗寒马上就要毕业回国了。


马百娟在宁夏的一家陶瓷厂打工,流水线作业,日复一日重复着。


不知道她的工资是不是 1000 元,她过得是否满意。




写在最后:


农村女孩马百娟自以为有个梦想,实则迷茫,不知出路在哪里;


袁晗寒则是因为选择太多,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找不到出路。


我们看到这里,连感叹命运的不公,都显得那么无力。只知道: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困局。


片子最后有个细节。导演郑琼给袁晗寒看马百娟的生活看完袁晗寒说:


“如果出生前我站在天上看,看哪好我就挑哪,那可以说是机会;如果不是,那怎么能说是机会呢?”


郑琼导演也给马百娟看袁晗寒的生活。那可能是马百娟第一次看到“视频”这种东西,反应就只是笑,没表现出好奇,也不说话,就只是笑。


郑琼导演说的,在一个只论输赢的社会里,每个人都是受害者。“真正的出路不在于要离开哪里,而是在于我们的内心是否对自身所处的这个文化有觉察和反省,并做出不一样的选择。”


网友看完《出·路》后,说:



我们大部分的人也是如此,在羡慕别人生活同时,也只能打破自己的困局,拼尽全身力气,去过着平凡的人生。




这部纪录片暂时还没在院线上映。为了让你能看到它,我在“大象点映”的帮助下,特地为你们发起了一场点映。


1、我邀请了导演郑琼到现场,跟你们面对面聊聊她为什么要拍这部片子,以及更多她在拍摄过程中的经历。


2、我为每个来观影的人,准备了一份新世相的特别礼物。


放映时间是 7 月 7 号(周六)下午,地点在北京颐堤港星星影城。受场地限制,票量优先,扫描二维码可以报名购票。


除北京之外,下面这 10 个城市的指定影院也有点映场:


广州、杭州、上海、深圳、武汉、成都、重庆、南京、长沙、哈尔滨。


点击这里,告诉我你的名字和所在城市,我会给每个城市的前 10 名读者送出一张《出·路》的点映电影票。


你一定要去看一看。


片中还有很多关于马百娟和袁晗寒的细节,因为篇幅原因没写进。


还有一个男孩徐佳的故事,他的命运和他的出路,或许跟你我当中的大多数人更接近。





晚祷时刻:


出身不是一种可选择的机会。

但它也不是一种决定。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