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达人 顺势而为 独特视角 垂直领域
来源 | 猎掌门
记者 | ponyo
编辑 | ponyo
郑道森 ZHENGDAOSEN
郑道森,娱乐资本论创始人,专注于娱乐产业的报道和研究,曾供职于《新京报》《南方日报》等多家传统媒体。
“娱乐资本论”是国内唯一一个由财经记者和文娱记者共同运营的垂直新媒体。媒体之外,娱乐资本论已衍生出社群运营、财务顾问,以及投融资业务,记录并参与中国娱乐产业的蓬勃发展。
【郑道森】
“娱乐资本论”创始人:
「从行业媒体到财务媒体再到资产管理」
如何开始做新媒体
1.定位自己的品牌
我之前做传统媒体,2014年和同事吴立湘共同创办“娱乐资本论”,当时我在《新京报》的经济部,他在文娱部,所以我们取名叫“娱乐资本论”,是两个不同视角的结合,我们提出了口号“左手娱乐,右手资本,你就是跨界达人”。
2.看清楚行业发展趋势
2014年资本和互联网刚刚开始大规模走入娱乐产业,在那之前娱乐产业的相关并购基本上都是产业内部的并购,2014年出现了大量上市公司购买娱乐行业的资产,包括BAT也相继进入娱乐行业,尤其是电影行业。
我们当时清楚的看到,资本来了,互联网来了,并且资本和互联网将对整个娱乐产业进行重塑。在这个背景之下,传统的娱乐产业的从业者一度非常害怕和恐慌,之前对东方卫视一位高层的采访曾经让我印象深刻,他说:“现在可能是我们最后的疯狂。”2014年6月份博纳影业总裁于冬曾在上海电影节上说:“今后所有影视公司,都要给互联网公司打工,给BAT打工。”
3.找到差异化内容切入口
“娱乐资本论”成立在整个娱乐产业对于资本和互联网非常恐慌的时候,我们看到资本和互联网来势汹汹想进入娱乐行业,在那个时间结点上绝大多数娱乐媒体对于产业格局的变化很少有感知,他们更多关注的是娱乐八卦、电影电视剧资讯等等,但是我们恰恰对这件事情特别敏感,认为这将成为整个行业暴风骤雨式的变化,我们用不一样的视角观察娱乐产业。
娱乐资本论创办初期,媒体的关注点仍然是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我们对于娱乐产业的关注相对更加特别。我们找到了比较不一样的切口,就是娱乐和财经的结合,之前这个领域很少关注,算是一片“蓝海”,我们稍微努力一点,就会迅速在这个行业里获得关注度。
4.把握好时间切入点
从2014年到2016年,资本与娱乐产业的结合越来越快,也越来越深入。现在有人说:“如果不懂资本就看不懂票房了”,还有人说:“感觉很多电影导演都变成了金融专家,明星也成为投资人”。我们觉得,娱乐产业与资本结合的大趋势是不可逆的,金融对娱乐产业的影响会越来越大。最近常常有人说:“娱乐资本论“的名字起得真是好,事实上,2014年的时候我们已经观察到娱乐行业资本化的趋势,而这个趋势现在越来越明显。
如何做内容
1.用稀缺的视角找选题
做内容首先要有选题,在这个娱乐产业快速变化的时代,好题材到处都是,但媒体也有很多。我们更多胜在视角,我们推崇用财经、互联网的视角来看娱乐圈,这让我们跟其他媒体有了明显的区隔。
2.打破报道形式:用调查报道的形式做娱乐
2015年,娱乐资本论做了很多调查性的报道,我们发现,其实娱乐产业也有调查报道的空间。比如2015年8月,《百团大战》被人质疑偷票房,我们第一时间对此进行报道。我们发现这部电影院排片量很少,但是票房特别好,然后我们电话连线采访了很多家电影院,最终发现这部电影的发行方中影提出了一个特殊的分账政策:《百团大战》在一段时间内,发行方不分账,所有的票房收入都给影院。这个分账政策的初衷,是纪念抗战胜利九十周年,希望电影院可以多排这部影片,但是结果,却导致了不少电影院把其他电影的票房算作了《百团大战》的票房。了解到这一点之后,我们很快做了报道,当时稿子影响非常大,有关部门之后还专门对此进行了回应和澄清。
类似的案例还有《叶问3》,上映之前我们发现这个电影不仅“自己给自己“保底发行,并且动用了多家P2P平台去进行募资,当时我们做了一篇稿子叫《<叶问3>自己给自己保底10亿,电影已变成拼技术的金融游戏》。《叶问3》上映后没几天,很快有人发现它的票房舞弊,存在大量”幽灵场“、自购票房等等,于是娱乐资本论又做了一篇很深入的报道,我们联系到了《叶问3》发行员,从他那里,我们了解到很多这件事情背后的内幕,那位发行员说的一些话我到现在都记得很清楚。他说,《叶问3》让他感觉自己不像是做电影,而是在帮放高利贷的人洗钱。
3.踩好大背景,顺势而为
其实,娱乐资本论在2014年就曾操刀过一些调查报道,例如,当年周星驰因为《西游降魔篇》分账与华谊兄弟打官司,我们独家拿到了判决书全文,并且公开了周星驰与华谊往来的12封邮件。
但从2014年周星弛的官司到2015年《百团大战》,再到2016年《叶问3》票房舞弊,我们发现整个舆论环境发生非常大的变化,娱乐产业越来越受到普通人的关注。在周星弛的案件报道中,其实没有太多媒体关注这样一桩官司,甚至一些行业媒体报道得也不多;《百团大战》事件获得了全行业的高度关注,但其实影响力更多还是在电影圈内;而《叶问3》这次完全不一样,对于《叶问3》票房舞弊的探讨,基本上是从娱乐媒体发端,直接扩散到了大众媒体,像《人民日报》、新华社、财新传媒、《第一财经日报》、《京华时报》等媒体全部跟进报道,我们可以看到,媒体以及媒体身后的大众,都开始越来越关注娱乐产业,越来越站在生意的角度去大量娱乐圈。
尤其是进入2016年,娱乐产业成为投资的“大风口”,对于内容投资的研究也成为一门“显学”。所有的媒体甚至普通人都知道娱乐产业很火,投资电影可以赚钱,正是在这样大的背景之下“娱乐资本论”发展的非常快,大家觉得娱乐资本论做得风生水起,我觉得就是要顺势而为,大的背景踩得好。
如何培养记者:媒体还是一门手艺活
媒体是一个手艺,必须手把手一点点教,很多都是细节问题,就比如说提问的角度怎么样会更好,稿件内容怎样可以更有逻辑。我觉得记者更多要有先天的感觉,感觉对了,往往能成长得很快。
我们希望记者能够建立对某个细分领域的知识结构和人脉,如果记者对这个领域特别感兴趣,学的就会特别快,他自己会看很多优质的内容,再稍微一点拨,就很容易上手,我们会想方设法把一些技巧和专业操作的方式教给他。
如何运营微信公众号:做内容、做社群、办活动
1.通过“大事件”带粉丝
最开始做公众号是通过“爆款文章”来带粉丝,成立初期我们还不到1000人的时候,曾经有一篇《东方卫视为什么全面拥抱阿里?》的文章,阅读量有五万多,并且这一篇稿子就带了1500个粉丝进来。再比如《武媚娘传奇》突然停播,大家都在猜到底什么原因。我们得到独家的消息说长沙的一个团队正在做PS,把武媚娘的胸P掉,当时我们做的独家有了10万+的阅读量。
因为我们站在娱乐行业最前沿,提供最优质的内容,大家要爆料就会找“娱乐资本论”,求报道也会找“娱乐资本论”,因为觉得我们最专业。
2.做社群
微信新媒体跟传统媒体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很容易跟粉丝发生交互和互动。我们运营微信公众号没多久就开始做微信群,在微信公众号每篇文章后面加二维码,想接触我们的就可以进群,500人的群一个接一个满的非常快,虽然现在这种玩法已经司空见惯,但是当时是蛮新鲜的微信运营方式。这些粉丝给我们又带来了更多的粉丝,甚至特别多的报道线索也是通过社群渠道来的。
这些粉丝也成为我们在行业内的好朋友,给后续娱乐资本论往财务顾问方向转型奠定了基础。
3.办线下活动
2014年底,我们第一次办线下活动,当时是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了一个招募,请大家报名,没想到的是来参加的人比我们邀请的嘉宾分量还要大,比如国内一些知名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的高层,BAT投资部,还有好几家上市公司的VP,这让我们非常意外。
当时来参加活动的粉丝,有一位是对外经贸大学影视EMBA中心的老师,活动结束后就来跟我说,下次你们办活动,可以来我们学校办。2015年1月,我们 的第二次线下活动就真的是在对外经贸大学影视EMBA中心办的,现在想起来,也是觉得很温暖。
如何商业变现:专注垂直领域,聚焦细分行业
我们最开始的盈利也是靠广告和线下活动,之后,我们开始尝试做财务顾问业务。去年,我们曾经办过一个线下活动叫“动漫星力量”,当时,《大圣归来》很热,我们论坛的主题就是“谁是下一个<大圣归来>?”,我们邀请了国内动漫领域的所有一线公司,一起探讨这个话题。
结束后,有一位观众拿着一份BP过来找我说,她手头正在做一个动画电影,还缺两百万的资金,娱乐资本论能不能帮帮忙。一个月之后,我们做了一场动画行业的创投会,寻找“最有潜力的动漫IP”,并且给这些IP颁奖。通过这一场活动,很多投资人开始注意到我们,一些创业公司也逐渐开始请我们帮他们做融资。
2016年,我们尝试把财务顾问这件事做得更大更加成体系,我们搭建了FA团队,目前已经有多个成功案例。《爸爸去哪儿》总导演谢涤葵从湖南卫视离职之后,创立了公司皙悦传媒,这家公司就是娱乐资本论FA业务的客户之一,我们就帮他们成功对找到了靠谱的投资人。
目前,国内娱乐产业掀起一股投资的热潮,也让财务顾问这个领域有非常多的机会,我们的愿景是帮助聪明的资本找到优秀的创业团队,也帮助优质的创业团队找到靠谱的钱。
由于我们专注于垂直的领域,所以其实可以做得更深,这也是新媒体给我们带来的机会。最开始我们希望观察和记录娱乐行业,现在我们希望成为这个行业的一些部分,去影响这个行业,去撮合交易。接下来,我们还希望尝试娱乐行业的资产管理,希望在这个行业有越来越多的参与。
从最初的观察记录到交易撮合,最终做到这个的资产管理,这是行业媒体的一个发展路径,也是“娱乐资本论”逐渐提升,逐渐转型的发展方向。
本文由“135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国内第二好的新媒体学习社区
原创新媒体方法论
深度干货
▶个人微信:ID│liezhangmen520
▶报道合作:ID│wanjing350037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