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后弦献唱外婆家乡 歌舞缀满三姐故园
——第十五届刘三姐文化旅游节开幕式文艺演出侧记
“听说后弦来了!”
6月29日,第十五届刘三姐文化旅游节开幕式文艺演出活动预告和宣传海报经河池市融媒体中心等媒体平台发出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得知知名中国风音乐人后弦将来到现场献唱,众多中国风音乐爱好者、粉丝纷纷启程赶往宜州。
6月30日晚8时,铜鼓演奏拉开了文艺演出的序幕。随着灯光渐次亮起,古老山歌旋律如无形溪流般缓缓流淌而出,舞台上歌者如林,山歌层层叠叠,那声音仿佛来自时光深处,从四面八方涌来,瞬间汇成一片山歌的海洋,穿透了观众席中每一处角落。
“我们希望通过山歌将河池、宜州这片沃土上生活的各族人民的欣欣向荣景象表现给大家。”开场序曲《歌潮·山歌组曲》的主要创作者、演唱者高晋表示,如今的山歌不再仅仅是旋律,它已化为一种可以触摸的,绵延在宜州大地的文化脉搏。
第一篇章“三姐故乡歌飞扬”徐徐展开。歌伴舞《我的家乡宜州美》中,舞者衣袖飘飘,歌声清越。融合表演《人瑞年丰 猫狮贺寿》则带来另一种精彩:吉祥猫狮灵动腾挪,时而跳跃,时而打滚;喜庆的锣鼓与山歌旋律交织,将节日的欢愉与对生命长久的祈愿展现得淋漓尽致。
而当后弦登场,那熟悉的旋律重新唤醒观众内心深处的记忆。《那年印象刘三姐》与《下完这场雨》在他独特的嗓音中流淌而出,流行元素与古典文化、民族风情碰撞出奇异火花,在虚实之间构建起一座跨越时空的“情感共振场”。台下观众轻声跟唱,那些关于刘三姐的遥远传说,此刻被赋予了全新的时代气息,仿佛在诉说:经典从不曾被遗忘,只是以新的方式在心灵深处重新生长。
后弦。
“刘三姐的故乡——宜州,也是我外婆家,我是从小聆听着刘三姐山歌长大的。”在接受河池融媒专访时,后弦表示,《那年印象刘三姐》是他结合刘三姐歌谣文化专门为宜州所创作的,蕴含着他对宜州这座城市的美好回忆与期盼。他祝愿:“宜州越来越好。”
第二篇章“千年古城尽芬芳”则让目光投向历史的纵深。歌伴舞《月圆歌》、杂技《龙水情》、舞蹈《打钱排》吸引了观众们的目光。灯光映照之下,演员在高台上翻转腾挪,长袖舞动如龙行云海,人与竹、力与美在惊心动魄的平衡中交融,惊险与诗意交织出令人屏息的画面。
第三篇章“丝绸新都展新颜”中,唱跳串烧《宜州韵+山水家园》的青春节拍点燃了热情,舞蹈《咏丝行》演绎着丝绸之路上古老而生生不息的劳作诗篇,歌伴舞《下枧河情歌》如流水潺潺,风情歌舞《比兹卡黄四姐》则带来浓郁民族气息,主题曲《全世界都爱唱山歌》如一条壮丽的彩绸,将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歌谣编织其中。旋律汇流成河,奔涌向前——山歌不再是地域的私藏,它升华为一种世界性的情感语言,激荡起全场观众内心的洪流。
“上一届刘三姐文化旅游节,我是舞台上的演员,今年我在台下当歌迷,看到优秀传统文化在一批又一批人手中传承、发扬,十分令人振奋。”宜州区第一小学教师覃慧告诉记者,她感觉到刘三姐歌谣早已超越了舞台,在她和她的学生心中种下一颗种子。
晚会的大幕在《情牵丝路中国梦》歌舞中缓缓落下,旋律的余韵却如袅袅山岚,久久萦绕在舞台上空,也萦绕在每一位观众心头。山歌如河,从宜州这片古老土地涌出,携着千年记忆奔向大海。
“后弦真的来了!”“后弦听着宜州的山歌长大,我们听着后弦的歌声齐聚在后弦的外婆家。”“刘三姐是父母辈卡式录音机里的白月光,后弦是我们MP3里的青春回忆,而他们的‘合唱’正在生成新一代的音乐DNA。”……这场以山歌为魂、以创新为骨的文艺盛宴,点燃了众多三姐粉丝、后弦粉丝的热情,朋友圈里的短视频、九宫格照片、深情长文不断刷屏,那些高举手机记录舞台的身影、精心剪辑的混剪视频、跨越代际的热烈讨论,共同构成了文化传承最鲜活的注脚。
后弦与歌迷合影。
当山歌的旋律遇见时代新声,当传统与创新在同一个舞台上真诚相拥,我们分明看到,那古老的歌谣不仅未曾老去,反而在每一代人的传唱中获得了更蓬勃的生命力。正如那句流淌在龙江水中的歌谣:“山歌不唱忧愁多,大路不走草成窝”。三姐故里的歌声再次唱响,一个传统与现代交融、民族与世界对话的新宜州正向世人亮出“千年山歌,永续传唱”的豪言壮志。
阅读推荐

“最讨厌的功能终于取消了!”微信朋友圈大变动!

全国铁路暑运开启!河池西站预计发送旅客23万人次

中央规定:公职人员出差住宿、交通、伙食费标准!

“最讨厌的功能终于取消了!”微信朋友圈大变动!
“最讨厌的功能终于取消了!”微信朋友圈大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