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玮:杨坪村的“连续剧”
文—本刊记者 韩冬伊
这个四月,宁夏固原市彭阳县城阳乡杨坪村村支书张玮发了近十条短视频。山花灼灼、渠水新流,农家早早匀垄,养蜂人正备春繁,灶上芋熟葱翠,炊香正浓。
一年间,村支书张玮的账号更新了百余集,关注量达24万。“有网友说我的短视频是‘杨坪村连续剧’,这话挺贴切。”张玮说。时令、农事、耕织,果熟花盛,鸡犬相闻,田家无闲日。
在杨坪村的四年,张玮提出“农旅融合”的发展定位,提升景点建设,村集体经济收入累计达到70万元。同时,她帮助群众线上销售红梅、杏脯等农副特产,带动青年就业,引进客商实地收购……2025年,张玮被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评为新时代青年先锋。
《中国青年》:回乡做村支书的初衷是什么?是否遇到过意料之外的困难?
张玮:当初决定回来做村支书,不是头脑一热,而是发自内心的牵挂。一是家乡情怀,我出生在农村,坚信读书是为了更好地建设乡村。二是家庭因素,我父亲是一名乡镇工作人员,深知乡村发展的潜力与需求,建议我回到乡村工作。三是榜样力量,在学校时老师讲过村干部黄文秀的事迹,在我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看到身边同龄人纷纷离开,我总觉得自己该回来做点事。
刚回来时最大的问题是信任。村民看我年纪小,说“娃娃当支书,能带得动村子?”再加上村里的资源有限,基础薄弱,干啥都不容易。我能做的,就是用行动说话。哪家有难事,我第一个去;只要是对村里有好处的事,我不怕苦不怕累。慢慢地,村民也开始认可我了。
《中国青年》:请讲讲开始做乡村短视频的缘由和经历。
张玮:我做短视频,最开始只是为了记录村里的变化、宣传特产,没想到一发视频就有好多人点赞留言。有人说看到我们村的梯田想起了自己小时候,有人留言想来旅游,还有网友直接下单我们村的红梅杏、蜂蜜。
印象最深的是一条防霜冻的视频。记得是个周末,晚上11点,我和村民一起在田地里挖土坑、填柴火,短视频发出后,很多人都说学到了。那一刻我真觉得,短视频传递情感,还能带来技能的传播。
《中国青年》:短视频、直播等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作为“90后”村支书,你对此有什么见解和创意?
张玮:短视频和直播是乡村和外界沟通的桥梁。一条好内容、一次直播,不仅能卖出东西,更能讲好乡村的故事。
目前我们村主要发展梯田经济、特色种植和养殖,还搞了“山花节”、夜肆直播等文旅融合活动。我的想法是继续打造“杨坪村IP”,把村里的农产品打造成有文化、有温度的品牌,也希望培养更多年轻人,真正让“内容创造收入”。我希望杨坪村不仅是“美丽乡村”,还能成为“活力乡村”“创意乡村”,让年轻人愿意留下来,老人安享晚年,孩子们也能笑着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