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郭晶晶,就是国际赛道上的鸡娃天花板
谁能想到,当年在跳台上压住水花的女人,如今在伦敦学区房里卷起了教育的水花
热搜上那句"郭晶晶也鸡娃",像一根针扎进了多少人的心里
原来千亿儿媳和普通人一样,会在深夜刷新邮箱等offer
可真的一样吗?
02
外人只看到拉德利公学的红砖墙和霍中曦的定制西装
却不知道这场战役从霍启刚的温彻斯特拉丁文课就开始了
霍震霆当年在米尔菲尔德练赛道,霍启刚在温彻斯特啃古籍,如今霍中曦在拉德利学划艇
三代人走的是同一条殖民老路,只是换了个包装
有人说这是精英教育的传承,有人说这是豪门的宿命
最绝的是,他们连买房都提前三年布局金斯顿,就为抢那15%的国际生名额
03
伦敦南边的金斯顿区,房价五年涨了4.3%
46所中小学里藏着20所"杰出"评级,Tiffin男校的牛剑录取率常年20%起步
中国家长算盘打得精:买套两居室,租金抵学费,四年后房子一卖,等于白捡一张G5毕业证
可现实是,这里一年只新增92套新房,抢房比抢学位还难
一位北京妈妈48小时飞伦敦看房,落地就把老破小抵押了
她说这不像买房,像在泰晤士河边下注
04
但真正的账单藏在4万英镑学费后面
周末马球课、阿尔卑斯滑雪营、同学生日送的猎枪套,一样不能省
孩子早上六点被号角叫醒,零下五度赤脚跑草坪,傍晚换西装吃七道式晚餐
一位Radley毕业的投行VP酒后吐槽:十六岁最熟练的不是解微积分,而是三句话搞定陌生校友
这哪里是读书,分明是修行
05
郭晶晶被拍到蹲地给儿子整理裤脚,动作和当年调整泳帽一样利索
有人说豪门接地气,小编倒觉得那是运动员的本能——再贵的装备,也要调到最舒适的状态
她比谁都清楚,拉德利不是终点,而是另一场更残酷的资格赛
孩子得先学会在寒风中挺直背,才能在未来谈判桌上守住家业
06
当我们在羡慕霍家行李箱上的公学吊牌时
是否想过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是把孩子塞进最贵的学校,还是教会他独立面对生活的勇气?
北京胡同里飞出MIT直博生,广州城中村也有奥赛金牌
真正的贵气,从来不是校服呢料,而是把平凡日子过出尊严的能力
小编在想,当郭晶晶凌晨三点刷邮箱时,她会不会想起跳台上那些等待打分的瞬间?
而我们在鸡娃的狂潮里,是不是也活成了别人眼中的水花?
毕竟,谁能说清到底是谁在定义成功的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