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雯泽公号的第53篇原创文
「READING」
一个在镜头前长大、扮演过无数角色的少年,却在现实生活的演技考验中全面溃败,这不仅是个人悲剧,更是家庭与社会教育的一面镜子。
一位曾与荣梓杉合作过的导演回忆,他在拍摄《隐秘的角落》时,曾对孩子们说:“演戏先做人。”
这句话在当时看来只是寻常的片场教导,如今却成了令人扼腕的预言。
荣梓杉,这位19岁的“老戏骨”,从《山河故人》中眼神纯朴的小男孩,到《隐秘的角落》里令人毛骨悚然的朱朝阳,再到如今陷入情感纠纷、被指控暴力威胁的当事人,他的人生剧本出现了令人痛心的转折。
人设崩塌,危机处理的失败示范
荣梓杉工作室的声明与李禹熹的爆料,呈现出现实版“罗生门”。工作室将李禹熹定义为“长期跟踪偷拍的极端粉丝”,全然否认恋爱关系。
而李禹熹则放出大量聊天记录,其中荣梓杉展现的情感控制手段令人震惊。
在聊天记录中,荣梓杉将私密照设为社交头像,并配有“信不信我把你照片发出去”等威胁语言。
这种极端的情感操控与他在荧幕上塑造的乖巧学霸形象形成强烈反差。
当警方通报确认“二人因情感纠纷发生口角,引发拉拽等肢体接触”时,这场争议已超越了八卦范畴,成为一起关乎青少年成长与教育的典型案例。
天才演员的养成阴影
从多位网友的爆料中,我们得以拼凑出荣梓杉另一面的性格特征。在《花少6》录制现场,他“经常突然黑脸,有次因为设备问题直接踹翻三脚架”。
今年初在北京某羽毛球馆,有网友目睹他“仗着自身优势对女生非常不尊重,赢了之后还满嘴脏话”。
这些碎片化的证词,共同指向了一个与公众形象截然不同的荣梓杉。
《隐秘的角落》剧照
从教育视角看,荣梓杉的成长环境存在明显缺失。他9岁开始拍戏,童年和青春期大量时间在剧组度过。
这种过早职业化的成长模式,虽然培养了他的专业技能,却可能剥夺了他作为普通少年成长的必要环境。
荣梓杉曾提及,他与同学相比是一种遗憾,“因为我现在大多数打交道的都是大人,我还是挺想跟同龄的好朋友一起玩的。”
这种与同龄人正常社交的缺失,对一个青少年的社会化和情感发展影响深远。
家庭教育的双刃剑
荣梓杉的父母在他的演艺道路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据报道,妈妈曾是老师,教学方式很严格,期望儿子变成最好的那一个。
从十岁开始拍戏至今,每一次妈妈都会全程驻组,监督荣梓杉的文化课进度。
这种过度保护与干涉,虽然保证了学业和职业发展,却可能限制了孩子处理复杂人际关系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当孩子长期处于被规划和保护的状态,他可能会失去在真实“人际碰撞”中学习处理矛盾、消化情绪、承担后果的机会。
荣梓杉在采访中提到,他妈妈已经觉得演员可以当一条路来走了,“我真的很开心,因为可以光明正大做自己喜欢的事。”
然而,当职业成就被优先考量,品德教育与情感培养是否被无意中忽视了?
行业环境的扭曲力量
《花儿与少年6》的导演李超曾坦言:“《花儿与少年》每次都像开盲盒,旅行开始了,这个故事才真正开始。”
这句话无意中道出了真人秀节目的本质——即使是“真实”的节目,也难逃叙事逻辑和角色设定。
第六季豆瓣评分降至3.9分,刷新该综艺整个系列历史最低分。节目剪辑刻意制造冲突和戏剧性,这种为流量而扭曲真实的环境,对年轻演员的成长不是一件健康的事。
更为扭曲的是,荣梓杉曾在采访中表示,他为了演好《秘密访客》中的角色,“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把自己关进一个更封闭的世界里:不交流、不讲话、真正‘沉下去’贴近自己的角色。”
这种沉浸式表演方法对成年演员尚且有影响,对一个正处于人格形成期的青少年,可能造成更深远的身份认知混乱。
当戏里戏外的界限日益模糊,真实的自我被表演的自我吞噬,一个年轻人该如何找到自己真实的情感模式和价值观?
情感教育的严重缺失
从李禹熹曝光的聊天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到荣梓杉在亲密关系中的表现令人担忧:酒店选择的讨价还价、情感控制手段、以及用私密照作为威胁工具。
这些行为展现了一个年轻人在处理亲密关系时的不成熟与无能。
在关系中,荣梓杉展现出矛盾的依赖与疏离:他会在凌晨三点录完节目后,开车穿过大半个北京城去见她,却又在关系出现问题时采取冷暴力、玩失踪、甚至进行辱骂威胁。
这种矛盾型依恋模式往往源于早期情感教育的不完整。
更值得关注的是他表现出的情感操控倾向。当李禹熹想分手而拉黑他时,荣梓杉把自己的微信头像换成了李禹熹的私密照。
这是一种明显的情感操控行为,反映了他对亲密关系的错误认知。
教育反思与出路
荣梓杉的事件引发我们思考: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太过注重培养“成功的表演者”,而忽略了培养“完整的人”?
张颂文曾在与荣梓杉合作《西小河的夏天》时告诉他,好的演员是对对手演员说的话、做的事有所判断,判断之后再进行答复,这才是真正的交流。
这句话道出了表演艺术的本质,也暗示了健康人际关系的核心——真正的交流基于对对方的理解和尊重。
对于荣梓杉这样的年轻演员,他需要补上的不仅是表演课,更是人生课:
建立真实的社交圈。荣梓杉曾表达过想跟同龄朋友一起玩的愿望,这种与同龄人的真实互动,是情感发展不可或缺的环节。
接受心理健康支持。在长期面对舆论压力和行业扭曲力的情况下,专业的心理支持不仅能帮助他应对当前危机,更能为未来的健康发展打下基础。
重新定义成功。荣梓杉曾表示,他的偶像是黄渤,希望“纯靠演技吃饭”。但比起专业成就,人格的完整与成熟才是长久发展的基石。
记得荣梓杉曾在采访中说到,他最喜欢的演员黄渤“特别有魅力,就是演戏……完全因为这个角色陷进去了”。
如今看来,这位少年演员却在自己的人生剧本中迷失了方向。
他的经历,令人不禁想到《隐秘的角落》中的那句台词:“你们有没有特别害怕失去的东西?有时候为了这些东西,我们会做我们不愿意做的事情。”
教育的核心,不在于培养一个完美的表演者,而在于帮助孩子成为内在完整、能对自己和他人负责的“人”。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