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敬明:一个"矮子"的史诗

郭敬明:一个"矮子"的史诗

ONE少年博物馆 内地男星 2018-03-22 21:00:38 261

“ Ohh,留在我身边 ”


 

回复“今天”,送你一个特别推送


01


1883年,郭敬明出生在四川自贡。

两岁时,他得了败血症,医生对他的父母说,这孩子活不了几年。

可郭敬明活下来了,医生很惊讶,父母也很庆幸。

但重病还是让他比同龄人更懂事,更敏感,也更好强。

 

他很聪明,10岁的时候,他写了一篇作文。

老师说:那篇作文,你用钢笔在稿纸上腾写一遍,下课交给我。

郭敬明说:好。

不久后,那篇文章发表了。

郭敬明拿到了人生中第一笔稿费,拿着那笔稿费,他给自己买了一只钢笔,还给父母买了一件礼物。

 

郭敬明出生于小康家庭,在西南小城长大。

他形容自己的家乡:一个像农村的城市,一个像城市的农村。

家里买的最多的是书和CD。郭敬明在学校是典型的好学生,更早懂事的他将对父母的回报,以及自己智商的自信体现在了学习中。

他渴望看到更大的世界,那些书里面,应试教育是一个透明的密封容器,郭敬明也感受到了同样的压力。

他希望能够通过应试教育证明自己,这种自信不仅来源于他在数理化上的天赋,更来自于他信手拈来驾驭文字的能力。


02


2002年,第一届,第二届新概念作文大赛捧红了韩寒。同一批火起来的还有宋静茹的《孩子》,刘嘉俊的《物理班》。

很多人以为郭敬明的获奖作品是那篇曾经让萌芽杂志一度洛阳纸贵的《幻城》,其实不是。初赛时,郭敬明的作品是《我们最后的校园民谣》,写了他最喜欢的朴树,叶蓓。

最火的时候,每个作文被当作范文读过的人都期望能入围初赛。因为萌芽会给所有入围的参赛者报销来回上海的火车硬座车费,更重要的是,复试的举行地,上海市第三女高,它像每个文学青年心目中的圣地。

到了那儿,就意味着你离文学的殿堂又近了一步,更重要的是,你能遇到数百个和你一样的人。

开明点的老师和家长,会给孩子买回新概念作文集,希望孩子的作文能借此分数提高。

第一次, 写作成为和其他特长一样,被主流的教育界认可。

 

那时候的榕树下,还是安妮宝贝的地盘。好友把安的文章拿给郭敬明看,他瞟了一眼,说,我也能写。

第二天,他就写了一篇长文,好友一看,很是惊叹,遣词造句都有浓郁的安妮的风格,几乎可以以假乱真。

 

03


16岁和17岁,两次新概念的获奖,榕树下的他获得了众多文友的艳羡。

那时候的榕树下,还是文学青年的殿堂。北方有安妮宝贝,上海有用身体写作的卫慧。

 

高考后,郭敬明估了分,对好友说:我考不上复旦了。

好友说:“没事,说不定事情还有转机呢。”

“不用,高考一结束,我就对照着试卷重做了一遍,八九不离十。答案出来我就知道自己的分数了。”

那次的语文作文,他写的有些文学性,这样的文章一般就会被判成跑题。

“但是,我决定了,我要去上海,上海大学已经联系我了。”

 

就这样,郭敬明还是来到了他梦想的上海。

 

新概念获奖后,获得一等奖的作者可以有出书的机会。那时候,除了周嘉宁,张悦然有存稿,其他人都是学业紧张的高中生,没有人有这个信心可以保证能在一个月里交出十几万字的稿子。出版社的行程很紧,约稿的编辑老师说:“只有一个月的时间,你要是不行,那就算了。”

 

郭敬明一咬牙,说,一个月后,我给你稿子。那一个月里,咖啡和熬夜到很晚,他似乎从来不担心自己的身体,只要外表还年轻就足够,日夜不休地写文章,终于按时完稿。

 

那本书是郭敬明的第一本散文集,首印10000册,蓝色的封面。那本书后来市面上已很难找到,在他红了之后,这本书更是具有了纪念的意义。那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部作品,文字流畅,幽默诙谐,又有着一种特别打动人心的力量。

 

后来,市面上描写的那些“病态的忧伤”,“抬头45度地仰望天空”,用来形容他的文字。实在太过片面,这些文字之所以打动人,最重要的还是因为他打动了那时的我们,难舍的友情,无限的大世界。

 

那本书,郭敬明只拿到5000块的稿费,也是这件事,让他看到了出版人的商业利润和商机。

 

新概念大火之后,郭敬明在萌芽上发表了一篇中篇小说,就是之后的成名作幻城的前身。那时候的奇幻小说,大多注重繁复的细节描写,冗长的世界观描述,冷漠的第三人称。

 

很少有那样开篇即已第一人称开头,郭敬明有自己的一套语言体系,代入感极强,前期的散文,后期饱受诟病的那部定义为抄袭的小说,都能看得到这样的一番逻辑。

 

也许是因为他懂受众,懂定位。这些如今在自媒体中反复提及的字眼,十年前的郭敬明就玩得炉火纯青。在签公司的合作作者时,他最喜欢合作的,是那些极具辨识度的作者,因为有特色,才能被记住,利于传播。

 

没有谁的成功是一蹴而就的,郭敬明也不是因为幻城而一炮走红。在那之前,他早就表现出了一个成功商人必备的条件:远见,勤奋,野心。

 

找到痕痕,清河,阿亮,他说:青春文学,是市场上目前存在的一个缺口,我们成立一个工作室,要和出版社合作,做一个季刊,我们提供稿子,他们负责发行。

 

就这样,他们开始了《岛》系列杂志的制作,和之前的春风文艺出版社合作。而后在意识到作者的身份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后,果断地和春风解约,选择了当下出版社的权威人物黎波作为合作对象,不得不说是一件极其具有远见的决定。

 

每一次决定都不是偶然,命运会将我们带向最符合内心的地方。热爱本身,就是一种天赋。

 

04

  

郭敬明是个非常有幽默天赋的人。说话夸张,文字驾驭能力高超。这一点从他在杂志时期写的后记和花絮中就能看出端倪。

 

同事形容他,是个典型的小市民样子,爱热闹地将所有人聚集在一起,只有在人群中,他才能短暂地忘记自己的孤独。

 

郭敬明出生于6月6日,双子座。星座说明不了什么,但如果一个人坚信自己具备某个星座中的特征,又会如何呢?会不会在成长过程中,渐渐将自己塑造成满足这一理想特征的人?

 

他说自己是双子座,B型血,就相当于身体里住着四个人在打架。他是矛盾的,这么多年,从非议中走来,一面相当自负,一面不断怀疑自己;一面承受着粉丝的盲目崇拜,一面抗击着来自四面八方的诋毁。

 

每个人身上都有缺点,作为朋友,我们可以理解,包容,并原谅这种缺点。但对于一个公众人物,他的每个缺点都经过千百万倍的放大,并被置于风苦浪尖之上。

 

外界人眼光之外,他也只是一个普通人。对于喜爱或看好的人,他会给予无限的宽容和扶持,对于不满意的事物,则表现出残酷的批评。因为知道年轻作者的不易,他也会尽一切力量,把他们聚集在一起,给予保护,让他们可以不用应付写作外的一切琐事,聚集资源给看好的有才华的作者。

 

这是他庞大的商业帝国的最初战场。

 

有多少上市的公司能这样将人才看做是公司最重要的财富?韩寒想效仿,办独唱团,办the One.一个,均不了了之。

 

人才是根本,这是一个商人的远见和胆识。

 

05


身为一个商人,他从不否认任何的可能性。他是一个能将你脑海中的画面变成现实的人。

 

签约天娱,以一个作家的身份加入娱乐圈。他走的每一步,都像是在下一盘巨大的棋。

 

有人怀疑他,有人质疑他,但只有他深知这背后必然的可行性。

 

拍《小时代》前,对于唐宛如的角色,郭敬明和另外两个导演起了争执。郭看过谢的综艺节目,认为她是个敢于突破自己,且极具喜剧天赋的人。两个导演以多年的执导经验,觉得这样的决定太荒诞,他们说,“她是个综艺咖,根本不是电影卦的。”

 

争执的当下,丁导演点燃一支烟,抖落烟灰,怒斥道:你根本不懂电影,小时代不可能用谢依霖,如果用她,我们都退出。郭敬明第一次拍电影,虽然事先补足了数月挑灯夜读的理论功课,但对于拍电影,他依然是个入门者。他不能失去作为左膀右臂的副导演,他需要他们的专业意见,和老道的拍摄经验。

 

一边是小时代电影停机,就此放弃,一边是强行用一个冒险的人,失去专业的根基。

 

那时候,上海的冬天很冷,他裹着棉衣,瘦小的身躯下,眼中透着疲惫不堪,他冲出门去,拉住丁导演,几乎是祈求的目光,他不是一个轻易愿意向人低头的人。“你信我,信我一次,用她不会错。”说完后,他猛烈地咳嗽,眼圈发红。

 

丁导演忽然有些动容,就这样,在这个强势的瘦小身躯面前,第一次做出了妥协和退让。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最后,《小时代》的灵魂人物,唐宛如才是最受好评的那个。

 

郭敬明不是一个会做冒然决定的人,他的每一步,都是经过充足准备后的步步为营,在做每一件事的时候,完完全全地选择燃烧自己。开弓没有回头箭,他的自负,他的好奇,让他根本不打算回头,才显示那样坚定决绝。

 

与别人不同的是,不是外在的名望在推着他走,而是来自于内心最原始的好奇,他既把它当成是游戏,又因为熟谙其中名利规则而显得那样的功利。

 

不可否认,他是商业的,野心的,追逐名利之人。这两种价值观的结合,既矛盾,又天然的合理。

 

就像《幻城》中那个在天边垂钓的莲姬。在他的作品中,翻开层层迷雾过后,总会有一个无所不能的角色,他们从一个最平凡的人身上蜕变,直至变得强大无边,也许那是郭敬明身为普通人的无奈之下,向往的超我形象。

 

发行音乐小说的时候,市面上还没有这样形式的作品。他第一次提出了音乐小说的概念,组织李皆乐和几个年轻模特,联合摩登天空原创音乐,出版了迷藏。

 

其实就是一张为情怀讲故事的不知名歌手的专辑。这样的形式其实在国外并不少见,但在国内,显然庞大的粉丝团愿意为偶像买一次单。

 

迷藏是一次尝试,更是一种对读者购买力的测试,有点类似于网红经济时代的淘宝网店,只要有足够多的粉丝基础,便会产生难以估量的商业利益。

 

06


这一理念,在郭敬明的一次演讲中得到了最好的阐述。

 

2016年的时候,郭敬明受邀在腾讯影音的讲坛上做了一个关于“IP”的演讲。

他首次提出了IP的概念,并用正三角形和倒三角形来解释粉丝和IP作品之间巨大的利益关系。

 

全程脱稿演讲,语速极快,那么多人都没弄明白的IP概念,被郭敬明用深入浅出的模型解释得清晰透彻。

 

那段演讲,最初被网友发在豆瓣上讨论。有人说,如果郭敬明不是个写书的,他也会是个好的商人。

 

在拍第一部电影前,那时候还没有人知道IP的概念,他的思想一直走在了很多人的前面。时间再往前推,最小说还没有成立,岛杂志还在运行,甚至是郭敬明的高中时期,他就展露了比旁人更强烈的好奇心。

 

这蓬勃发展的好奇心,让他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在那个不像城市的村庄,极大地不满足。高中时期搜集国外的唱片和书籍,尝试各种新奇的发型和服饰,街舞,猜生僻字。

 

对创新永不停歇,这是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最难得的品质。


07

 

你发现没有,在某方面极为出众之人,无论他们在什么领域发展,都能取得比别人更瞩目的成就。

 

很多年前写高考作文时经常引用描写李叔同的一句话,说他本是冷面无涯贵公子,却是做公子的时候像个公子,做和尚时像个和尚。

 

这一点也适用于郭敬明。写书时,他想成为一个像JK罗琳般的畅销作家,他做到了。做音乐小说,他走在了所有作家的前面,韩寒之后也模仿着出了张专辑,没卖几个月就下架了。拍电影时,纵使盛名之下,口碑难负,小时代系列累计起来,票房也超过大多数的国产片记录。去年的国内第一部3G真人电影,没有人敢这样烧钱,虽然最终票房扑街,但对于他来说,不失为一次新的尝试。

 

一个优秀的商人,他要有异于常人的强大意志力,有敢于为天下先的魄力。

 

年少成名带来的一切,让郭敬明锻炼出比旁人更强大的意志。人言可畏,甚至可以杀人的时代,陈凯歌的电影《搜索》,完美地揭露了这一现实意义。

 

李枫的微博事件出来之后,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次,郭敬明能承受的住万千网民的口诛笔伐吗?自媒体时代,那么多年轻的90后小编,他们生于智能时代,消息的获取,大部分依靠网络,既没有经历过郭敬明的年代,甚至没有看过他的任何作品,反而产生了与众人同仇敌忾的优越感。

 

听说的没听说的,只当是蹭个热点,语言偏激又怎样,煽动情绪和阅读量冲上10万才更重要,谁又管郭敬明的死活。郭敬明的确没有“死”,他冷静发博,等待律师处理,寥寥数字,偃息风波。意料之中,却让人看到了他这么多年的成长,再也不是那个别人骂一句,要回骂一整篇文章的鲁莽少年了。

 

一次电影采访视频,最后嘉宾留言对青春的感言,轮到郭敬明,他说,如果是你喜欢做的事,那你一定要去做,哪怕所有人都告诉你这件事是错的,你不要相信,因为他们没有做到,不代表你做不到。这就是他对于青春的定义。

 

也是他半生最真实的独白。


08

 

有些人,从不害怕失败,只害怕自己学得不够多,他们相信自己的学习能力,就如同相信自己的信仰。从不将时间犹豫在做决定上,而是深扎在土壤里,像一株沙漠里的热带植物那样,疯狂地吸收知识的养分。

 

他们用十倍百倍地投入时间和精力,完成了N个1万小时的积累,你却只看到了冰山上的一角,并感叹他们的幸运。

 

一年365天,郭敬明便工作365天,而我们呢,119天是法定节假日和周末,每年工作的时间不过246天,而这样的生活,他至少经历了十五年。每年以超过我们数倍的工作量投身在自己热爱的事业上,十五年后,付出的时间,也至少是我们的30倍。

 

时间的复利不可估量。

 

公司同事说,他几乎全年无休,经常熬夜看国外设计网站上的图片,觉得合适的,就发给美编和设计师去学习。

 

同一个公司的签约作者说,无论多晚地时候去qq上找他,他永远都挂在网上,就像一颗永昼的太阳,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落下。

 

如果一次成功是幸运,多次成功那就是勤奋和努力的必然。他说,你可以说我不懂,但我可以学,别人用一倍的时间去学,我花三倍的时间,甚至是十倍的时间去学。

 

喜欢研究这时间任何规则的规律,这是郭敬明已经习惯的思维方式。如果有一百条路通往成功,他一定会选择那条直通成功心脏的那条,即便这条路是开拓性的血路。

 

就像多年前,那个在考试前就提前在背好事先准备文章的少年,无论生活给出什么样的难题,他都能已知的商业模式,填进自己的思考和对成功的注解。

 

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会用尽全力去实现它。

 

他的成功不是偶然,无论在哪个领域,他这种强烈的渴望成功的自我驱动力,都是前所未有的。

 

他在未知面前保持的高度好奇心和势如破竹的创新力,他的胆识,是他之所以成为郭敬明,成为一个在福布斯榜上长时间高居的理由。

 

不禁让人想到,如果他都不成功,那这世上不可能有人会成功。


这就是郭敬明,与其说他的一生都将面临着不断的争议而重生,不如说,他的一生,从一开始,就知道,是要抗争的一生。


-end-




文 | 沈家姑娘

图 | 网络

推歌  | 我的好朋友-张一然


  
 


许来日方长,有几人来往


只愿你走出半生,

归来仍是少年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