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旅行的意义 Robert Kaine

美学|旅行的意义 Robert Kaine

Existenz存在 欧美男星 2015-07-05 22:21:36 19

伯特.凯恩是一个别具心思的人,在现今这样洋洋讲求震撼直接的当代艺坛中,他却反其道而行,以抒情梦幻的手法创作:带我们挣脱时间的枷锁。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起,罗伯特.凯恩便开始研究[过渡]这个概念:就是将一个静止的影像变成一连串移动的影像,将一个地方和某个特定的时间转移至另一个时间和空间。这样转移和转变是将看得见的和影像的事实改变形态,再以思考和具洞察力的目光观看那些以慢镜头放映的景物/影片,借此研究声音与影像之间的关系。他透过将有形和无形,叙事和诗趣,距离和存在等概念保持在不停对话的状态中来呈现他的创作手法。




他最独特的其中一个作品《落下》(1997),从那些轻飘飘地出现和消失的物件中表达了他对下坠之物的好奇。在一片深蓝色的寂静中一些寻常的物件:玩具、衣物、床单、椅子等缓慢地在我们眼前下落滑向不明深处:我们希望在它们一去不回,在它们消失前看最后一眼。凯恩是借此探索时间的流逝、生与死之间的领域、记忆与遗忘



凯恩的世界也延伸至其他领域。在北极《圆圈》(2005),这位导演在一个方框内拍摄冰川的景色,一块块漂浮在海面上的浅蓝色冰块,岸上一些如幽灵船及幽灵般的影像,使人联想到Caspar David Friedrich 的画作《海边的僧人》,这些影像形成一个崭新、抽象但又往往令人不安的世界。




《刚够时间》呈现了艺术家上世纪80年代至今的录像创作,其中大部分都源自艺术家在全球各地的旅行经历。讲述的是两种生物相遇的可能性。使有关在于车外景物和车厢内部的界限,使有关睡与醒,声音与寂静,甚至是人物由清晰逐渐减弱直至消失之间的界限。整个故事弥漫着过渡的概念,而火车旅程正好能将这概念完美地表达出来。



《旅行/相遇》作品简介


1. 时间刚好(Just Enough Time),13'00'',1983年
该作是八十年代录像艺术的里程碑,一个旅程的片段,变形的风景成为了故事的演员,于字里行间中讲述两个过路人之间相遇的可能。

2. 第二日(The Second Day),8'39'',1988年
一座城市:纽约的影像随着John Zorn不规则的音乐节奏时而结合,时而分解,这些影像快速的移动,慢下来,跟着静止不动,之后再加速至令人眩晕的速度。采用示波镜、着色。过度晒印、加速和慢镜头等手法全部都有助于形成一个差异极大和流动频繁的天地。

3. 智利印象(Chile-Impressions),13'00'',1989年
作品《智利印象》是凯恩1987年在智利旅行时的日记,画面如同一页页的笔记本不断重合叠印:清风、河流、铁道源源不断地从记忆中涌现出来,形成印象。 (Apert)

4. 香江颂(Hong Kong Song),21'00'',1989年
凯恩表示,香江颂是对香港的“声音的身份、空间及建筑物进行探索。现代中国与古代中国的融合;这城市的实况回响于影像与影像之间,呈现出一种多角度的视野。”

5. 冬日之旅(Winter Journey),18'40'',1995年
凯恩在一次到南极旅游时拍摄了冰川的景色,影片中看到一些浮在海面上浅蓝色的冰块,同时出现的还有一些如幽灵船和几个幽灵般不可触摸的人物的影像。这些影像经过数码处理后形成一个崭新的、抽象和往往令人不安的世界。

6. 夜晚之外(Beyond The Night),10'00'',2005年
2004年,在越南河内,一个女人在梳头,一列火车从房屋间穿过,一群人涌入,人们急匆匆走过、拥挤、工作。一个被遗忘的孩子在等待。

7. 七境观(Seven Fugitive Images)35'00'',1993年
《七境观》制作于中国,在这个作品中,凯恩将景物和人用印象主义的手法变形。他这样写道:“看的和听的观众除了纯印象之外还要面对一些基本的问题,诸如工作、自由、在中国的生活等,和最终有关生与死:葬礼、鸟儿,男人背着一捆稻草象征过渡,黄泉的那边……我要费尽心力才能将一些我明知是老套的影像变成属于我自己的影像。”

8. 穿越(Traverses),30'00'',2002年
1970年代,罗伯特.凯恩集中研究“转移”这一概念:就是将一个静止的影像变成一连串会动的影像,将一个地方及相关的时间幻变成另一个地方和时空。这些转移及转变是要将望着的和记录的事实改变其形态:用沉思和幻想的目光察看那些以慢镜头放映的景物/转移,藉此研究声音与影像的关系。凯恩是透过将有形和无形、叙事和诗趣、距离和存在等概念保持在不停对话的状态中来呈现他的思维方法。
这录像装置以传统投射影像的形式出现:如一幅画般是直立和有外框的。一些任务出现在银幕的背景中。他们被浓雾掩盖,几乎察看不到。他们一个接着一个,有时又是成群结队的慢慢走向画的边框。一切都是白色的,那些人物被浓浓的白雾笼罩着时隐时现。小童、男人、女人接连出现,他们的步伐缓慢踌躇。他们没有一个能完全摆脱覆盖着他们的大雾。所有人最终还是被渗透在银幕上每一角落的白色物体所“吞噬”。生物缓慢的出现,穿越一个时间受到考验的空间。

9. 冬天的景色(Winter Landscapes), 21'00'',2005年
凯恩重新探讨他1993年的作品《冬日之旅》,当中他对南极洲作出观察、分析和思想。这作品是对他那暂时凝止于遥远时空中的风景所作的私人解读。他的open shots强调出那环境特有的光线及调和的色彩,并散发出一种如梦幻,如记忆般的感觉。他以慢镜头拍摄动作,如人的走动和小鸟飞翔,全部一气呵成和没有经过剪接,营造出夸张的动作。

10. 录像明信片(Video Postcards),10'19'',1984-1986年
“30秒钟的白日梦,传统明信片经由录像变得栩栩如生,一份永不过期的全球图像的收藏,一次旅程的邀请。”——蒂埃里.加瑞尔(Thierry Garrel)

11. 圆圈(The Circle),13'00'',2005年
这位艺术家有机会到挪威斯瓦尔巴群岛实习,他利用open shots的摄影手法记录了冰川的景色,藉此将那儿的地理环境特有的时空亮度加强。风景照片与阳光普照的大特写混在一起,中间出现一些穿着特制雪衣的人。一个沿着海岸线行走的身影更加强了环境所暗示的孤寂感觉。

12. 神秘的岛屿(Mysterious Island) ,16'00'',1991年
迷失在太平洋中间的神秘岛屿轻轻颤动,在光影与色彩的笼罩下,仿佛是人类的曙光,而一群孩子则看起来像是小岛的第一批居民。

13.漂浮的身体(Floating bodies),13'00'',1997年
这是一个凝固在时间中的日本;男人女人们依附于土地和工作;人的身体随温泉水浮行……作品从一位画家的角度出发(人物原型出自Sôseki的小说《草枕》),旁白中的引用对画面形成了自由的阐释,观众得以通过这趟旅程而获得短暂的慰藉。
片中的旅行者深知“生活的苦难无处不在”( Sôseki),他尝试藉由描绘现实中的事物,通过绘画,使自己不再感到痛苦。




“流动的诗意──罗伯特‧凯恩录像装置展”合共展出十六件作品,其中录像五件,录像装置十一件。

展览时间:2015-06-27 - 2015-09-20
  展览城市:澳门 - 澳门
  展览地点:澳门艺术博物馆
  参展人员:罗伯特·凯恩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