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金塔、田值、刘容嘉、张轶威四人可称得上是一个“黄金组合”。自大二起,对计算机技术有着强烈兴趣的四人便凑到了一起,开始组团参加各类计算机赛事——“教改班基金”项目、大学生创业创新训练、成都国际软件设计大赛……屡次的大赛磨砺不仅让他们实践了课堂上所学的专业知识,更累积下了丰富的比赛经验,四人渐渐成为了同学们眼中的“黄金搭档”——郑金塔和田值主要负责代码编程,刘容嘉和张轶威主要负责美工和文案。
2013年年底,队员刘容嘉通过“创新杯”的宣讲会了解到了Office Challenge比赛。2014年1月,团队提交了第一轮比赛的产品设计文稿。“现在回头看,当时那份方案真的很粗糙”,郑金塔如是说。
在得知团队产品通过了第一轮选拔之后,四人开始着手修改策划方案,除去上课时间,基本上都在寝室写代码,或者在图书馆和自习室里讨论设计方案,有时甚至会争论得面红耳赤。关于这点,郑金塔提到:“提议被反驳了心里肯定不舒服,但看到其他伙伴提出的产品方案做出来确实更好,便心服口服了。可以说,没有经历这些争论我们不会走得那么远”。
4月28日,团队受邀参加在南京举办的微软创新杯中国区总决赛。面对台下微软公司中国区的技术人员,见惯了比赛大场面的郑金塔还是“手心出了汗”。在做完产品介绍后,台下一众评审立马对产品提出了意见,并要求参赛队伍在2个小时之内重新做一份PPT展示。1个小时讨论,1个小时修改,这次高强度的头脑风暴并未让四人乱了阵脚,反而更加激发了大家的斗志,最终iGeek团队凭借稳定的心理素质与强大的产品功能获得了Office应用专项奖。“Office员工提出的问题非常有针对性,是我们自己想不到的,这轮比赛对我们的帮助非常大”,张轶威说道。
7月份,团队接到了去微软总部西雅图参加全球总决赛的喜讯。为了让产品更加完善,四人请来了学院的师生对产品进行试用,并根据他们提出的修改意见加班加点地调整产品。
出发前的一个星期,团队去了北京微软亚太研究院接受培训,那一周大家“除了吃饭,都在做产品、练英文”,发言、礼仪、陈述,一个个环节的高密度训练四人硬是咬牙坚持了下来,郑金塔说:“这次培训让我们团队从刚开始一句英文陈述都说不利索,到能够在台上挥洒自如侃侃而谈,那七天让我们获益良多,我们真正成长为了一支有竞争力的队伍”。
全球总决赛更加“高大上”,决赛地点在微软公司的总部,评审全是Office应用的研发人员、市场主管等重量级人物,“除了向人们介绍我们的作品,我们还参观了其他团队的作品,所有参赛队员都十分友善,我们也看到了许多非常优秀的设计”,张轶威说,“我们每天的行程都是满满的,参观华盛顿大学、微软公司,与世界上顶级的计算机工程师交流,我看到了自己的渺小”。
结束的那天,晚宴地点特地选在了西雅图的地标性建筑——太空针塔内,在晚宴上,Office应用的总裁将会宣布全球总冠军的归属。大家都屏息凝气,竖着耳朵听着总裁的发言,当听到iGeek团队的名字时,四个人不约而同地从餐桌椅上跳了起来,带队的卢书记拿出早已备好的四川大学校旗挥舞起来。“实在是太激动了!”说到当时的情景,卢书记仍然非常开心。
刘容嘉告诉记者,在夺得总冠军之后,Office Team的工程师针对作品还提出了很多非常专业的建议,他还告诉刘容嘉这款app已经展示给了比尔·盖茨,盖茨表示很开心看到学生能做出这样的产品,之后还将会给大家提供更多更好的学习交流机会。
该款应用工具暂定名称为“Code Presenter Pro”。目前iGeek团队正在做该产品的一些后续宣传工作,“我们只是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只有吸纳更多的知识,才能创造新的东西”,队长郑金塔这样说道。
“Education Toolkit for Office”这个工具包能够解决什么问题、具备哪些功能?让我们从头讲起。
队长郑金塔介绍说,产品的创意起源来自团队成员之一田值。由于计算机代码往往冗长而复杂,非常不利于同学们观看。于是田值想,能不能够让这些代码看起来结构清晰一些、重点突出一点?这就是他的初衷——改善计算机代码在PPT上的呈现环境。
为解决这个实际问题,他们针对PPT研发了以下几项功能:
第一,代码块折叠。过去,计算机代码往往长而窄,若分页放置显示则不方便查看,若放在一页字就会太小,iGeek团队开发的这个功能就是可在一页PPT中显示无限多代码,使其看起来清晰不冗长。
第二,函数定义跳转。老师在讲授代码时,会遇到许多编写者自己创建的函数,同学们只能看到函数本身却看不到它的定义。从前,老师只能不断前后翻找出它的定义,而现在,只要点击函数名本身,就可以自动跳转到它的定义了。
第三,代码高亮显示。这个功能可以实现某一类函数(如int)以不同的颜色显示出来,使得代码结构清晰,易于观看,极大提高了老师授课和同学听课的效率。
第四,画布模式。老师可以通过记号笔、橡皮擦在播放中的PPT上勾画、擦除重点。
在PPT播放过程中,只要将鼠标箭头移动到屏幕下边缘,就会出现一条工具栏, 以上操作就都可以实现了,是不是非常方便实用呢?
我们也就此问题请教过微软高管,其实只是评奖标准不太一样。微软创新杯看重的并不是你产品中有多大的技术含量,而是这个产品接不接地气,实不实用。比赛的目的不是炫技,而是你的产品能不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总决赛的时候印度代表队的3D化学模型的产品也非常有创意,但是他们的受众较少,实际运用范围可能没我们的产品那么广泛,所以我们得到了冠军。
获奖还得益于我们整个学院的齐心协力。在团队提交策划,得到美国微软方面的认可后,学院组织了多次研讨会,我们找了十几名开发能力很强的优秀学生进行试用,然后针对产品的不足提意见。再让团队的同学去请教老师,询问他们教学中遇到的需要改进的问题。这些意见在最后的成型产品中都有所展示,比如,根据老师意见研发了“跳转栈”功能,可以直接回溯代码讲授的思路。从问题出发,从实际需求出发,对这两方面的挖掘让我们的产品非常实用。
最重要的还是我们团队同学的努力。我们团队的搭建非常有特色,能让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长处。比如刘容嘉同学英文能力非常棒,曾经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田值同学非常刻苦努力,在计算机代码编写方面很有天赋。大家互相取长补短,明晰的分工任务让我们的团队运行起来非常有效率。
今年上半年,我校学生凭借“Lamp—盲文阅读系统”获得了“微软创新杯”中国区总决赛一等奖的好成绩,得到了微软的重视。所以在本次iGeek团队获得Office应用挑战赛全球总冠军后,微软公司决定将四川大学作为下一届“创新杯”比赛的中国区启动点。
本次获得的这个奖项非常有分量。仅中国区的比赛就有近万人参赛,中国的学生走上世界舞台非常不容易。微软公司很少有中国人的身影,我们团队这次能代表中国的声音在世界舞台上说话,我感到非常骄傲。这个奖杯正是我校近年来扎实推进“323+X”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的体现。今后学院还将加大优秀人才的扶植力度,鼓励学生多走出去参加比赛、锻炼能力。
作者/刘茜 韩潇怡
编辑/陈爽
谢谢您关注大川,大川是四川大学新闻中心的一员。我们欢迎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的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作者创作不易,大川支持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噢。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