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所来了病人黄庭坚 | 刘心

诊所来了病人黄庭坚 | 刘心

四海书院USA 内地男星 2019-12-18 11:00:02 127


刘心,1988年毕业于北大生物系。在美国先后获得生物化学博士及医学博士学位。自小爱书法,荒废数十年,2017年起,在芝加哥希林中文学校书法班跟随李跃林老师修习书法,得趣无数。




| 刘心 

编辑 | 云在






李跃林整理的33页黄庭坚病历

黄庭坚(字鲁直)是文学史和书法史上一位杰出的人物,很多诗句脍炙人口,上中学时,就曾背诵过他的“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黄庭坚的书法和他的诗一样独树一帜。今年,李跃林老师在希林书法班详尽地介绍了黄庭坚其人其书,让我对这位“宋四家之一”的大书法家有了更多的了解。跃林老师有心,整理了一份长达33页的黄庭坚病历送给我,鼓励我这个现代医生给这位古人把把脉,做个病情诊断。因为工作忙碌,一直没有机会静下心来好好研究,再加这篇病历比较复杂,有些地方至今百思不得其解,生怕写得不好有负师望。感恩节假期有几天清静,梳理了一下一直以来的思考,与有兴趣的朋友们交流。


首先把这份病历的要点分列一下。先粉一下跃林老师整理的这份病历,非常细致,且都有详细的出处。 


黄庭坚病情基本情况

病人:黄庭坚,北宋时人,生卒1045-1105年,享年六十岁。


病史:病人最早于二、三十岁开始有些慢性疾病症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血气未定,时失调护”。具体症状为:1)头痛/晕;2)脚气(就是脚肿);3)眼病,包括眼痛和眼花;4)臂痛(这些症状在不同的年代反复提及,所以可想是慢性疾病);5)心痛,这个症状在他晚年的时候提到比较多,特别是他去世前不久(所以不少学者认为黄庭坚最后是心脏病突发而逝去, 有一定的根据)。


根据他的自述,会发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黄庭坚自己多次提及有些症状,特别是臂痛和脚气(肿)与饮酒及食肉有关。所以,他会说,“中年畏病不举酒”及“屏酒不举肉多年”。又说,“戒酒不饮,遇宴集独醒其傍,坐客欲得小词,援笔为赋”


下面,我就这些症状做一点粗浅的分析。



 黄庭坚病情具体分析


痛风。这个病英文名词是gout. 这是一个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使得尿酸沉积于关节中造成的慢性多发性关节炎。症状多发于手、脚这些关节,造成痛和肿。这个病较多于男性群体,饮酒(主要因为造成身体脱水及影响肝脏代谢)及食肉(增加体内嘌呤的含量)会让这个病更厉害。这个病西医治疗可以服用allopurinol 这个药,通过控制尿酸代谢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但是在北宋时期没有这个药,所以控制的办法只有避免过于劳累,还有尽量避免食肉饮酒。


青光眼。这是比较常见的眼病,在中老年中并不少见。本人非眼科医生,不能妄加评论。只是从普通的医学知识来说说。青光眼是由于眼压过高而造成,有急、慢性两种。急性的需要马上去看眼科医生,否则会有失明的危险。慢性的如果控制不好也可能失明。但因为慢性青光眼的病因不大一样,所以可以在眼科医生的帮助下用点眼药及其他一些方法控制。青光眼的症状是眼痛、头痛/晕、眼花等,这和鲁直先生所述的症状很符合。而且青光眼多发于用眼过度、近视的人群。黄庭坚当年读书时因为还没有电灯,自然少不了秉烛而书,光线不好,而且练字可能也过于用功,正如他所说“烛下忍病眼书此”,所以才与青光眼有缘。


高血压。病人多次提及他遇过多劳累会头痛头眩,有的时候还有心痛气喘等症状。虽然他的头痛有时可能是因为用眼过度而引起,但有些时候过于劳累,再加上心痛气喘等症状,很有可能是因为血压过高所造成。高血压是在中老年人群中的常见慢性疾病,早期可以用改善生活方式,减少压力、运动减肥等方式调整。如果继续发展就要服药治疗,主要有舒血管药和利尿药。北宋时期当然没有高血压这个概念。但是笔者在黄庭坚的文字里发现一个很有趣的习惯,就是他喜食苦笋。我想这个有苦味的东西如果不是让他觉得身体更舒服是不会长期服用,而且推荐给别人特别是自己上级领导的。于是就查了一下。李时珍《本草纲目》载:“苦笋味苦甘寒,主治不睡、去面目及舌上热黄,消渴明目,解酒毒、除热气、益气力、利尿、下气化氮,理风热脚气,治出汗后伤风失音”。可见,苦笋可以利尿、益气、治脚气(肿),其中是不是有治疗高血压的成分呢?


黄庭坚 苦笋帖


黄庭坚 苦笋帖局部


糖尿病。这个诊断可能看起来比较牵强一点,可是仔细想想也不无道理。黄庭坚的不少慢性疾病,包括神经痛(手痛和脚痛),眼病(糖尿病和青光眼是有联系的),还有我们上面提到的高血压、心脏病,似乎都可以被糖尿病来解释。而且他发病早,二、三十岁起就开始出现一些症状。如果他真有糖尿病,则很有可能是I型(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糖尿病的症状也会因为饮酒和食肉而加重。在北宋时期没有像胰岛素这样有效的药,所以避免饮酒和食肉我想可能是他的病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得到控制的原因吧。顺便说说糖尿病的诊断。这个病在今天很容易,只要做血液检查,测一下血糖和血红素A1C就可以确诊。这个检查古代当然是没有的。史上有载,中国古时的医者,是通过品尝病人的尿(有甜味)再联系一些相关的症状而进行诊断。我在网上查到,公元600年中国隋唐时代的甄立言,在《古今录验方》载:“渴而饮水多,小便数……甜者,皆是消渴病也”。可见中国古代的医者已经对糖尿病有了相当准确的描述。所以不论我们今天如何看待中医,这些有史记载的实例还是能够让我们对中国古时医者认真、细致的观察、敬业的态度感到佩服。


按职业规范,病历分析到最后要写医嘱。但是我想,就是写得再好,对这位九百多年前就已经逝去的古人来说已没有什么意义。相反,倒是这位古人留下的诗和字让活在今天的人还是深深受益。就如笔者所临的这首小诗中他对后人的嘱咐,“接物宜从厚,修身贵有常” ,听来还是声声入耳,感同身受。感谢书法这个丰富的殿堂,让我结识了许多不朽的古人。也再次感谢跃林老师,把黄庭坚这位有意思的“病人”介绍给我。


作者临病人黄庭坚书法





往期精彩回顾

望书问切——对古帖中所提病症的辨析 | 刘心

学书纪事:听父亲的话,把字写好 | 刘心

心系好字,四海为家——我院艺术总监陈勇设计的四海公号海报新出炉




没看够?

长按二维码关注“四海书院USA”微信公号

更多好文在等着你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