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明君: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述评

陆明君: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述评

艺术品期刊 港台女星 2020-01-07 16:27:48 424
当代书法在传统嬗变与时代重负中砥砺前行

——“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评审工作及创作现状述评

                                                       文/陆明君
 
中国书法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与标志性符号,是世界艺术中的一朵奇葩。1980年在沈阳举办的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览,不仅拉开了全国书法展的序幕,也以此为契机,促成了中国书法家协会的成立,开启了当代书法发展的新纪元。四年一届的全国书法篆刻展览,是书法界的奥运会,是当代书法的风向标,背负着广大书法家与爱好者热切的期望与关注,也承载着深沉的社会期待与时代的重托。
由中国文联、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览,分行书、草书展区,楷书、隶书展区,篆书、篆刻、刻字展区,分别在陕西省宝鸡市、湖南省长沙市、山东省济南市拉开了序幕。三足鼎立的展览地点格局,将书法艺术之光点亮在中华大地上。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是广大投稿作者精心创作、主办及承办单位精心组织筹划,评委及专家严肃认真评审,而共同打造的艺术盛宴。
2019年初秋,全国十二届国展的评选在陕西宝鸡拉开帷幕。8月12日至22日,顺利进行了初评、复评及终评审工作;8月31日至9月1日,又圆满完成了抽查面试工作。本届全国书法展的评审,在上一届国展评审工作的基础上又有一些新的举措与较大改进,评审机制的创新、规则及纪律的严明、评审程序及环节的科学严密、对书法人文品格的重视、高比率的抽查面试等,都是前所未有或未及的。同时,本届国展的评审,还立足于当代书法现状的探析与反思,学术及媒体同步跟进,拓展了书法国展的功能与作用。
 
一、站在新时代艺术发展的高度,以求实创新的精神,高眼量、大格局的运筹本届国展

党的十九大以来,文化自信与中华文化的复兴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新时代也赋予书法艺术新使命。而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览对推动当代书法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书法家协会高度重视,自去年以来,把国展列为工作的首要位置,倾力贯注,方向明确,目光前瞻。在总体工作方向及展览的构架上主要把握了以下几方面:
其一,本届国展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文艺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把握正确的艺术导向,坚持植根传统、鼓励创新、艺文兼备、多样包容的创作与评审理念,坚持公平、公正、阳光、干净的评审原则。努力引导广大书法家和书法工作者坚定文化自信,承续中华文脉,把握时代脉搏,陶铸时代审美,攀登艺术高峰。并以此做为本届全国展评审工作的总纲。而“植根传统、鼓励创新、艺文兼备、多样包容”是近年来全国书法大展中所遵循的十六字方针,概括了当下书法审美、价值认同及引领方向,也引导广大书法家体味古代经典的精神内涵,激活历代经典中深厚的本体潜力,构筑更为高远的人文理想与审美情怀。
其二,以推出精品和人才为重心,并孕育适应新时代书法发展的创作形态与精神气象,为创作出具有新时代文化内涵和时代特色的精品力作提供崭新的契机,并以此助推当前书法创作从高原向高峰迈进。一是做好十二届国展的宣传发动及组织工作,充分发挥专业媒体队伍的力量及新媒体的优势。六月中旬还在北京举办了“2019中国书协新闻宣传工作首期培训班”,5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书法界报刊和网络媒体编辑记者、自由撰稿人参加了培训,统一了认识,提升了境界,增强了他们关心当代书法事业发展的热情与积极性。业内媒体工作者为国展鼓与呼,还组织专家谈国展等,调动广大书家及作者的参与热情,以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勇于创造新经典的进取精神,投入到创作中。二是发动各团体会员单位的作用与力量,加强培训与指导,对作品适时调整与把关。各省市及省以下的部分地市书协都发动重点作者积极创作,加强创作过程中的指导、讨论,有的省市书协组织看稿会达二十多次,对提高本届国展的作品水平起到了关键作用。
其三,本届国展首次分书体在三个展区举办,这在中国书协举办的大展历史上为首创。这一举措既借鉴了中国美协等其他协会的经验,也充分立足于实际与功效。一是国展收稿量大,如集中在一个承办地,无论是人力物力都是难以承受的。而分书体在三个展区举办,不仅宜于运行操作,还强化了评审及展览的科学性、专业性及合理性。二是选择的三个承办地及展区,都是有着深厚的历史人文背景:宝鸡为周秦故地,以先秦青铜器出土及收藏而著称;长沙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遗迹众多,也是三国吴简的集中出土、收藏之地;济南作为齐鲁文化中心,坐拥孔孟之乡及汉魏南北朝石刻集中之地。以上三省地无疑都是文化艺术传承的标志性地区,并有着书法艺术接纳的强烈意愿。三是以上三个展区分布于祖国的西北、华中、华东,布局合理,充分兼顾到广大书家及书法爱好者观摩的方便,也利于扩大展览的社会效应和影响。
本届国展的三个承办地,在涉及问题多、操作难度大、工作任务重的情况下,以高度的责任心与使命感,克服困难,树立了大局与整体意识,精诚协作。从稿件的接收登记、分类整理,到包装押运、跟踪服务等各方面都有条不紊、安全及时。而评审承办方陕西省及宝鸡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有关部门全力支持,周密安排,保障了十二届书法展评审的顺利进行。
其四,把十二届国展当作一个系统工程来运作,在各展区展览开幕期间举办国展论坛,剖析与阐释本届国展的书法现象与问题,加强作者与评委及业内专家的对话互动。以期对当前书坛进行一次深度检验,立足本体,用学理分析及学术批评廓清当前书法创作中的迷雾,引导书家精技艺、重修养、提格局。
以上这些指导思想与实施规划,体现出中国书协的责任与使命意识、高起点做事的眼量与胸怀,工作重心突出,方向明确,为办好十二届国展起到了保障作用。
 
二、完善评审制度,强化系列措施,讲规矩守纪律,打造“公平、公正、阳光、干净”的评审

本届国展适逢新中国七十华诞,更要充分体现廉洁公正及社会责任与担当,释放正能量,对凝聚广大书家的力量,展示书法艺术的新气象,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宣部、中国文联的领导都非常重视,中国文联党组书记李屹并作了指导性的批示。为维护十一届全国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保证评审工作公平、公正、干净、高效进行,除了科学而严密地安排评审流程外,还强化了领导,评审委员会主任由苏士澍主席担任,监审委员会主任由陈洪武书记担任。在本届展览的评审预备会议上,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对所有评审人员都提出期望与要求,号召大家牢记责任、使命,把评审工作落在“实”上、“细”上、“严”上。中国书协分党组书记陈洪武严格申明纪律,要求全体参评人员明职责、知敬畏、守底线,并保持独立的学术品格、包容的艺术胸襟、开阔的审美视野、律己的职业操守,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公平公正之心对待每一件作品,不负广大投稿作者的厚望与重托。
本届国展在打造阳光评审方面的主要措施是:
其一,进一步完善了评审工作的一系列制度与条例。一是详细制定了《评审行为守则》,对评审委员、监审委员、学术及媒体观察员、组织者及工作人员等都作了严格而具体的行为规定。二是参与评审工作的每一个评委、监委、审委,学术媒体观察员及工作人员等,都签订了条目详备的工作自律《承诺书》,庄重地签下了操守、责任与担当。三是制定了严明问责条例,对违反评审纪律的行为,无论任何人,以零容忍的态度严肃查处。以上从制度上形成了一种高压态势,对所有评审人员起到了讲规矩、守纪律的约束作用。
其二,在评审的每一具体操作流程中,科技手段与监审工作并行。一是评审大厅配备并增设按装了密集的监控映像设备,保证了无死角、全方位的实时监控。二是配备了评审配套的运行软件及操控设备,评委使用表决器及投票机等,结果从系统软件中自动产生。这些科技手段,不仅防止了干扰,维护了评委独立的审美判断;而且每一环节的详细投票数据都存录于系统软件中,并呈现于集体监督下的大屏幕上,也记录下了评委的审美水平与责任操守。既对评委形成了强有力的约束,也提高了评审的效率,增强了评审数据的准确性,增加了评选的透明度。三是监审委员全程严格监督,不忽略评审中的每一细节,并对每一评审环节的全部作品信息都逐一核对、验证,最后签字。监审委员选用专业水平高、责任心强、正直可信赖的书家担任,并严格履职。
其三,实行有关评审回避制度,杜绝行政及情感干预。一是采取了组织工作与评审工作的两权分离制度,中国书协的专职领导干部、工作人员不担任评委,不参与投票。并免于在评审所在地陕西省选派评委、监委等评审工作人员。二是,加强评审中的回避制度,如在复评审议提名中,评委不得对近亲属关系人、特定经济利益关系人、师生关系人、所属团体会员关系人的作品进行提名,在投票前签署《提名回避承诺书》;在终评投票环节,评委也不得对近亲属、特定经济利益及师生关系人的作品投票,并填写《终评投票环节回避申报单》等。三是为创造良好而无干扰的评审环境,对参加评审的工作人员都是临时通知,并要求严格保密,评审期间也不得透露评委、监委等名单及相关的评审信息。另外,进入评审现场时,所有参加评审的工作人员都上交手机等通讯工具,并禁止在评审期间接待亲友、会客,更不得接受他人的宴请、参加笔会等,以做到心地清明、干净阳光评审。整个评审期间,无任何外力干扰,净化了评审环境。
其四,为切实维护国展的纯洁性、公平性及权威性,本届国展实行了高比例抽查面试考核,加强了对作者综合创作能力的考查。1093件入围作品的1013名作者中,805名作者接到参加面试考核的通知,其中有3名作者放弃面试资格、1人放弃已入围两种书体之一的面试资格,实有802名作者赶赴宝鸡,8月31日井然有序地参加了面试考核:一是根据投稿作品照片重写入围作品,验证入围作品的真实性和作者的真实书写能力;二是按指定内容,用入围作品的同书体与书写风格创作作品,考查综合创作能力。8月31日晚至9月1日晚,进行了紧张地抽查面试评审工作,通过投稿作品和复写原作比对、现场创作作品综合考量,淘汰综合水平明显低于本届国展水平的作品,并严格甄别研判代笔、代刻、抄袭、临摹、集字、电脑模拟及一稿多投等行为。抽查面试评审,对投稿入围作品和现场书写作品全部集中悬挂,分书体进行。每一书体组各分三个环节:第一环节中,经过了本书体组评委、非本书体组全体评委和查核组依次审看三轮的层层递进把关,对与入围作品有明显差异的,按规定程序提出动议。第二环节,由提出动议的评委就拟淘汰作品进行陈述,评委会集体讨论,认真逐一比对,严防误判和漏判;第三环节,评委对面试作者的综合素养和创作能力进行评判打分,平均低于60分者,列入拟淘汰作品。最后对低于60分的拟淘汰作品再集中悬挂,评委在审看中,如对某件拟淘汰的作品有异议,经半数以上评委表决同意,可启动复议程序。共有1件作品进入复议程序而最终入选。经过严谨、专业、规范的面试考核程序,共淘汰了15件入围作品。
本届国展的评审,从各个环节上都强调防微杜渐,形成了制约机制,强化公信力,体现出运作的透明。整个评审工作,严格按程序推进,操作规范严谨,每一轮投票结果都是在全体评委、监委和观察员的集体监督下,以投影大屏幕公开统计方式进行的。评委高度自律、监委严格监督,杜绝了为人说情、拉票等违纪现象,并体现出高度的责任心和职业操守,真正实现了公平、公正、干净、阳光的评审。
 
三、创新评审机制,严谨评审程序,强化责任意识,科学规范评审

不断改进与完善全国性书法大展的评审及展览工作,是中国书协近年来的工作重心之一,并是着力研究与探索的。如2017年举办了两期创作与评审研讨班,第一期面向工作在基层的七届专业委员会新委员,包括部分新文艺群体新、老委员;第二期面向团体会员驻会干部,作了专项业务培训。两期接授培训者81人,培训班上,充分讨论、研究当代书法创作与评审深层次问题。使他们不仅了解了全国性文艺评奖制度改革趋势和当代书法创作发展现状,提升了审美品位和文化素养;而且熟悉了中国书协的展览评审过程、具体要求、改革方向等。也为日后成为书法创作的行家里手和展览评审工作的“明白人”奠定了基础,为评委库建设培养和储备了后备力量。而2018年9月“现状与理想”乌海论坛,2019年5月“源流·时代”绍兴论坛,皆是书法重点作者与业内专家的大聚会,专家专题讲座之外,并面对面展开互动,针对书法的创作现状及展览评审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各方面的意见与诉求,都为本届国展的规划及具体方案奠定了基础。
而自去年以来,中国书协围绕十二届书法展召开了百余次大大小小的会议,在充分调研论证、集思广益的前提下,精心筹划,缜密思考,反复推敲十二届书法展的《征稿启示》、《评审办法》《评审流程》等,并锐意进取,在展览的评审总体方案上进行了以下调整与改进:
一是各书体自始至终独立评审,并将行草书分离为行书、草书。以往的全国书法大展评审,或者是不分书体评审,即从初评到终评都是不同书体混于一起的,评委分组时兼顾到评委的书体特长,评选中完全依凭评委的宏观把握;或者是初评、复评时先分书体,终评时不分书体综合评审。前一种模式,能较客观地反映出书法的整体性面貌,但不能兼顾不同书体的比例,也无法对同一书体作品进行实际比较或细微的考察。后一种模式,初评、复评时兼顾到了书体的分配比例及同一书体作品的对比,终评合书体评审又不考虑书体的比例问题,那么不同书体的作品的高下判定则会由评委的个人喜好而取决。另外,以前虽然有分书体评审之例,如全国十一届书法展等,但行草书都是混合于一的,或因有些作品二者之间的界限难以把握而未作区分。而行书与草书皆是当代书法创作的主流性书体,所以本届国展首次将行草书分离为行书、草书评审、展览。为实现更理性、合理、专业且易于操作的评审,本届国展首次采取了各书体自始至终独立运行的评审模式,并且为尽量避免评委艺术审美的偏颇而可能带来的一些弊端,采取了分批次遴选评委,分离性操作评审的办法,即初评阶段由初评评委评审,终评阶段由终评评委评审,而初评与终评之间的复评阶段,又由初评评委与终评评委共同参与评审,二班评审委员交替中有一过渡程序,以利于理性、稳妥的把握。
而分书体自始至终的独立评审,会面对一个关键问题,即各书体参展作品的数量分配。为科学合理地平衡各书体及篆刻、刻字比例,中国书协展览部成立了专门的课题小组,对近五年来的全国重要书法大展的各书体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数据统计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又结合各书体的实际来稿数量,在严密的论证的前提下,预设了各书体的参展作品数值。
二是为避免个别传统功力扎实、个性风格突出的作品被遗漏,在复评阶段增设了落选作品复评审议环节。即在复评第一轮投票后,初评和终评全体评委再集体审看落选作品,如认为有符合提名要求的作品,在履行“四回避制度”前提下,每位评委最多可提名2件作品进入复议。复议时由提名评委陈述理由,全体评委再对复议作品进行投票,半数以上通过有效。这一环节的增设,得到了参评人员的一致肯定。有效地挽救了个别水平较高的作品的过关入围。
三是增设了“终评审议”环节,在终评的最后构筑了一道防线。即终评评委在对入围作品仔细审看,并充分了解把握本书体的整体水平与风貌的前提下,如发现有明显低于本届国展整体水平的作品,提起审议。终评评委向评委会阐述拟淘汰作品的充分理由后,评委集体投票,半数以上同意方能淘汰。终评审议环节,有效地防止了集体审美中个别平庸作品的流入,对维护全国展的专业性与权威性,起到了保障作用。
四是在评审人员的选择上,既以创作与审美水平为第一要素,又兼顾到艺术操守、品格与责任心等,并充分考虑到评审委员的书体特长及审美个性及评审经验等因素,合理搭配,以分别担任初评、终评的评委。为保障今后全国性书法大展评审的活力,培养后备力量,本届国展还启用多位业内有影响有实力的优秀青年书家为评审委员。
另外,加大文字审查审读及文化修养考查力度(参见本文第四部分),加大抽查面试力度(参见本文第二部分)等,也是本次评审着力改进的大动作。
从总体的评审架构而言,本届国展的评审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初评;第二阶段,复评与终评;第三阶段,抽查面试及面试评审。
从8月11日至22日,按照《评审办法》和《评审流程》,各书体评审组,都经过初评阶段与复评、终评阶段共14个环节的评审:
初评阶段分初审、交叉复查、终审3个环节。初审的任务是统一审美尺度,平衡审美标准,淘汰低水平作品,缩小择优范围。本轮不限定入选件数,只要有一位评委同意,作品即可进入第三环节。第二环节为初评交叉复查。各组交叉审看上一轮落选作品。交叉复查目的是力避遗珠,多样包容,确保每一位评委都能审看到每一件投稿作品。交叉复查也是只要有一位评委同意,作品即可进入第三环节。初评终审阶段,全体评委集体审看作品,以作品艺术质量为评审第一要素,注重传承根基,保持风格多样,保持审美和评判标准前后一致,评委独立投票。初评共评选出入围作品3625件(其中刻字163件、篆刻288件、篆书353件、楷书782件、隶书428件、行书815件、草书796件)。初评结束后,工作人员将初评入围作品按书体分区域悬挂并重新编号,同时核对每件作品的登记信息,确保准确无误。
复评是由初评评委与终评评委共同参与进行的。复评阶段分集体审看、投票产生复评结果、核查作品信息、复评审议4个环节。首先全体评委集体审看作品,全面了解进入复评的作品,重点把握评选的总体水准,严格评判标准,注重审美多元。提倡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在同等创作水平下,关注自撰诗文作品。评委用投票器集体投票选出2285件进入终评作品。为避免传统功力扎实、个性色彩突出的作品被遗漏,对复评中的落选作品,再进行复评审议,在严格履行相关回避制度前提下,评委提名并阐述理由,全体评委表决投票,共有29件作品获得超半数以上评委同意而进入终评。复评两轮投票,共评出2314件作品进入终评(其中刻字90件、篆刻218件、篆书201件、楷书461件、隶书321件、行书533件、草书490件)。
终评是由各书体终评评委参与的评审,分评选入围作品、审读、审读陈述、审读投票、终评审议等5个环节。先是在集体审看与集体讨论而把握整体创作水平与评选标准的前提下,投票共产生了1395件进入终评审读的作品。每一件进入终评审读的作品,再经过“审读小组”的初审与“审读专家组”的复审后,形成了审查结论。然后审读专家进行陈述,尤其是重点对审读结论中问题严重的作品进行说明。评委在认真听取审读意见并详细记录的基础上,投票共淘汰了282件作品。最后,终评评委对所有入围作品再次审看,对有明显低于本届国展整体水平的作品,提出审议,阐明拟淘汰的理由,并集体投票决定取舍,又淘汰了20件作品。
从初评到终评共经过了6轮筛选投票,最终从52620件投稿作品中评出入围作品1093件。
8月31日,802名作者井然有序地参加了面试。8月31日晚至9月1日晚,进行了紧张地面试评审工作,经过了三个环节的多轮次的层层把关及复议等,共淘汰15件入围作品。最终本届国展共评出入展作品1074件,包括篆书92件,隶书115件,楷书246件,行书281件,草书220件,篆刻85件,刻字35件。
本届国展的评审,头绪繁多却井井有条,场面宏大而高度严谨细致。高强度的评审工作中,评委全神贯注、一丝不苟,手中的每一票都包涵着公正、良知与操守。
 
四、立足于书法的未来发展,加大文本审查及文化修养考察力度,匡正时弊,释放导向,呼唤当代书法的人文品格

二十世纪以来的社会文化变革,使毛笔脱离了实用,书法家也从传统的文化精英阶层转向人民大众,书法的文化土壤日渐流失,与传统国学日趋疏离,不但失却了书法的内在诗性意境,而且出现了书法文本内容及字法错乱不究等种种现象。当代书法人文内涵的缺失与寡淡,已成为阻碍书家与当代书法发展的屏障与顽疾,一大批功力扎实、技术过硬的书家,面临难于向前推进、出现困惑的局面。中国书协洞悉这一问题,自第五届兰亭奖及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览评审中就增加审读环节,加强书写文本及文化修养的考察,另外,中国书协近年选拔优秀中青年书家组织举办了多届国学班,还举办了书家自作诗文作品展,如今年5月在绍兴举行的“源流·时代”系列活动中的“我书我心——当代书家的文本表现”书法大展等。以上这些措施与活动,对引导广大书法家走“艺文兼备”的艺术发展方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书家队伍中日常注重文化学习、注重用字规范并自作诗文的多了,不少书家还出版了自作古体诗词集等。然而文化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现代社会及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当代书家,在白话文的语言表达情境中及简化字、硬笔及键盘使用背景下,反映出书法文本的种种尴尬状态。为此中国书协站在当代书法发展的立场上,痛下决心,在本届国展评审中加大了文字审查审读及文化修养的考查力度,以切实推动书法界扭转“重技轻文”积习,进一步引导“艺文兼备”的创作理念。
以往的书法大展评审中的作品审读,是由评委兼任负责的,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大多数评委特长在书法创作与艺术审美上,在文本与文字上缺乏专业性,评委依凭经验判断难免疏失或不当;二是评委分组审读或主要由某一评委审读某一作品,标准不统一,则有失公平;三是“评”与“审”皆由评委负责,在审读中会出现对作品风格的好恶而采取宽严不一的尺度。有鉴于此,本届评审专门设置了“审查审读委员会”。审查审读委员会由“审读小组”与“审读专家组”两部分组成。审读小组成员由各高校20余名从事书法专业并具有博士学历或副教授以上的优秀中青年专家担任,“审读专家组”成员由5名业内在文字学与文献学两方面兼通而造诣精深专家出任。从而保障了作品审查审读的专业性与权威性。
作品审读主要是核查抄录文本中存在的问题及自作诗文的优劣、字法的正误及规范与否等。先由三个“审读小组”分组进行初审,再由“审读专家组”进行复审。在集体统一审读原则、把握标准、平衡尺度的前提下,各审读小组将每件作品中发现的问题做标注说明。而字法审读要求字法符合规范,各书体写法是否存在形讹、错别字等,均在审查范围之内。为避免主观性、经验性误判,对于存疑问题,及时核查权威版本或工具书,做到言必有据,监委监督工作人员调出作者提供的使用版本说明及《疑难用字表》进行核查。最后再由5名业内权威专家组成的“审读专家组”,对每一件审读后的作品及形成的审查意见进行复审把关,形成最后的审查结论,并对每一件作品综合考评,区分为“没有问题”、“一般问题”、“问题严重”三类作品。审读专家对有问题的作品,在评审的审读陈述环节中向全体评委及监委等逐一作出陈述说明。而审查审读委员会专家只负责文本审查,不参与评选投票,维护了评审以艺术水平为第一要素的宗旨。
从作品审读的总体情况而言,1395件进入终评审读环节的作品,审读结论中,没有问题的374件,一般问题的699件,问题严重者322件。而以前经常出现的一些常见问题与突出现象,依然不减或高频率存在。
在文本方面主要有如下问题:
其一,为追求形式效果,不尊重所录文本,随意断行、空格,拆分原文,割裂内容。甚至将所录原文作者的名字都拆解为两处,如一书写《书法雅言》的作品,将文中“至于褚遂良之遒劲、颜真卿之端厚”一句,“褚遂”以上在正文,“良”字以下被拆分到了落款中,把书家名字也给拆分了,类似情况颇多。在古代书札中,为体现封建社会君臣、上下、尊卑、亲疏等礼仪关系,有着较繁杂的“抬写格式”(不同等级的抬头书写),形成了书面表达的一种平阙形制。当代书家对此多不了解,而机械摹仿,出现了割裂文本以应和章法形式需要的现象,这一陋习必须力诫。
其二,脱文、衍文、错简等现象较多。文本中的漏字、增字等现象,有的是不理解原文而造成,有的是书写不专心及疏忽而致。而有一作者因自作白话文中的无数个“的”字难于书写而故意删去,造成语意不通,反映出对书写文本的轻慢态度。还有的文本中出现整段性脱文或文句次序错乱等,则是失却了对古贤与文化的敬畏之心。
其三,自作诗文浅陋或缺乏基本的常识。有的作者自作或钞录今人的诗文及联语,粗俗浅陋,规则不究,格律不通。自作诗文要量力而行,不可勉强,不能为而为之,不如借前贤诗文而抒胸臆。另外,有一些抄录前人或他人文本的作品中,落款或题跋语言不通或语意矛盾等,如“自撰唐诗三首”,“岁在己亥年”等,这类情况不少。还有的作者将钞录文本中的连续出现的方框(对残泐或不能辨识的字的处理方法),误为“口”字书写。这类现象,皆是不应出现的。
其四,有的文本涉及到政治问题,表述不当或问题严重。如;一刻字作品中,书刻内容为毛泽东词,上阕为正文隶书,下阕改落款形式并用行草书;另有一“万山红遍”刻字作品,把毛泽东的词内容作为装饰背景,并且仅呈现了语意不完整的局部内容。这类随意拆分伟人或领袖文本的现象,极不严肃。而涉及台湾问题的文本中,有将“互助共赢”写为“合作共赢”者。作品中出现的“建国七十周年”、“祖国七十华诞”、“七十年后祖国繁荣昌盛”等这类表述都是不妥当或有问题的。涉及伟人领袖及国家政治问题的文本,必须严肃、严谨对待,不仅体现着书家的政治素质与社会意识,也是作品展出或出版得以通过的基本前提。
在用字上存在的问题主要如下:
(一)文化基础薄弱,低级性错误仍然不少。表现为通常性的简化字与繁体字不对应而出现问题,并且多有将乡里、里程的“里”写作“裏”,将征程、征讨的“征”写作“徵”,而又将征兆的“徵”写作“征”,将皇后、后妃的“后”写作“後”等这类低级性的错误。还有的作者对历史上的文学大家的姓名也毫不知正确用字,甚至错误理解而随意改作,如一作品中出现多处汉代大文学家扬雄的“扬”皆写作“杨”。至于一些人名、地名等专用字,也多出问题,如将陆游的“游”写作“遊”、姓范的“范”写成“範”等,这类错误用字非常突出。
(二)乱用碑别字或异形字,或取用不当的字书及前人字法。古代碑刻及墨迹中,因不同载体的功用及性质不同,书刻者的身份及文化层面差异很大,有些作品中存在大量的不规范甚至讹误的文字,我们在临习的过程中要有鉴别的对待。另外,有的字书是用以识读或研究参考的,并不是其所收载的字都是可以拿来使用的,因为其中有大量的各种类型的错讹或早被淘汰的字,如《碑别字新编》(或《广碑别字》)中一个字头下往往对应着上百个碑别字,而绝大多数都是个例性误写或误刻的字,是不宜拿来使用的。有些前人编著的字书,因时代局限性也有不可靠或多有错误之处,而随着学术的进步,今天都得到了纠正,在使用这些工具书时须有选择并慎重。而诸如传抄古文类字书,如郭忠恕《汗简》、夏竦《古文四声韵》及《六书通》等字书,因其中收录了大量流传中变异讹误的文字,更要慎重使用。也有些字取用了前人不规范或错误的写法,如清代书家作品尤其是篆书作品中有一些不规范或错误的字形。而相当一部分作者存有猎奇尚异之心,有多种可选的通常字形而弃用,专辄选取一些不当的生僻字形,这种习尚必须诫除。
(三)随意改作、创变文字结构。汉字在古文字阶段,具有文字部件位置多变或意近形符换用、声符换用的特点,隶变以后的隶楷今文字字形,其偏旁大多都依文字构形原理或在约定俗成中有了固定的位置,虽然各时期也都产生了一些新字形,但总体而言,在历代统治集团的“正字”措施下,汉字趋向规范与稳定。这也是汉字能得以流传几千年而未消亡并愈以展现出其生命力的原委。所以尊重并尽量使用规范字,也是维护书法艺术的一种体现。但有一部分作者在缺乏文字学知识的前提下,在文字书写中任意变换文字结构、部件移位等,破坏了文字构形原理。文字作为社会公器,是不能以一已之意或好尚而随意改作创变的。
(四)字体字法杂糅而失当。有的作者,将只有在甲骨文中出现的字形或小篆以后才有的字形用于金文大篆文本中;相反也有在小篆文本中舍弃通常的小篆字形转而取用金文或甲骨文字形的,隶楷文本中也有杂以篆形的情况。古代碑帖中也有字体或字法杂糅的现象,是较为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字原及文字构意,所以要具备一定的文字学基础,还须杂糅适度并保持作品整体风格的统一。否则,即会出现种种问题。而有的作者颇有此习,审读中还发现一作品整篇皆用不同书家及碑帖中的集字拼凑而成。
(五)行草书中字法不规范问题也是较突出的。尤其是草书字形,其严谨的法度维系了草书两千多年的传承发展,而草书字法的高度省简及其所具有的一定的符号化特征,客观上要求其彼此间辨识的独立而不相混同,也决定了其法度的严格。在倡导书写规范、严格字法审查的背景下,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而日常的草书作品则更不言而喻了。
审查审读的过程中,在作品数量多、工作量大的情况下,审查委员会成员加班加点,一丝不苟。五名审读专家也超负荷工作,有的老专家手术后不久尚处在恢复期,但始终坚守岗位,精神高度贯注。通过严格的审读而暴露出的种种问题,也使大家进一步警觉,所有参加评选的人员,对本届国展实行的加大文本审读及文化考察力度的做法,都由衷赞成,因为他们目睹并直接体察到了文本问题的多发性及严重性,一致认为这种现象是必须加以扭转的。
鉴于书法创作中文与艺相互依赖的独特性及当代书法创作的实际,又充分考虑到广大书法作者的文化基础,把握好纠错与包容的关系,本着在尊重书法艺术规律、坚持学术规范的基础上,合理适度地加大了书写文本文化品格的考查权重,总体上把握了核查问题从严、判定时从宽的原则,并且对文本、文字等问题较少的作品给予适度宽容对待,而被淘汰的都是问题较严重者。面对毒瘤,必须要有壮士断腕的果敢,唯有这样,才能匡正时弊,形成警示,释放导向。立足于当代书法的未来发展,呼唤书法艺术的人文精神,我们义无反顾。
 
五、在国展评审中切准当下书法之脉,探析现象,反思问题

在艺术观念及风格追求多元、书法的社会文化生态发生巨变的背景下,当代书法面临一系列新问题,而切准当下书法之脉,找出病灶,对策回应,是中国书协所关切与努力的。所以注重在探索书法大展的机制模式中做足文章,以国展作品所呈现出的现象及评审中发现的问题为中心,展开广泛的讨论与争鸣,使国展不仅成为当下书法佳作的海选与展示,更要充当起当代书法运行机车检修厂的角色,以提升全国书展的功能。本届国展的评审,强化了学术及媒体观察团的力量,每一书体评审过程中的各环节都有多名学术及媒体观察员受邀参入,学术及媒体观察员以独立的学术品格及职业操守,全方位观察评审工作的程序、内容及有关问题。学术观察员从学术视角撰写展览评论文章,并对展览引发的后续系列问题,进行学理上的探讨与思辨;媒体观察员客观、真实地做好宣传报道及系列影像资料的采集,以提高社会关注度,扩大展览的影响。另外,要求所有参入或亲历本届国展评审的评委、监委、审委等成员,在做好评审、监审的同时,要有问题意识,积极建言献策,强化了关心当代书法发展的责任意识。
本届国展共收到来自3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52620件投稿作品,其中行书12368件,草书11063件,楷书11229件,隶书8647件,篆书5025件,篆刻2615件,刻字1673件。行书、草书、楷书依然是创作中的主流书体,隶书、篆书次之。楷书、隶书、篆书、篆刻的来稿数量皆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本届国展在贯彻上级文艺类评奖政策、取消本届国展评奖,影响了部分重点作者参与积极性的情况下,来稿及作者数量,皆创造了近年来各类书法大展的纪录,比上届国展收稿量42572件增加了24%,反映了书法的创作队伍及力量在不断壮大,当代书法持续发展的态势。总体而言,本届国展的作品体现出进一步向传统的回归,取法及风格面貌更丰富多元;笔墨的驾驭能力及所呈现出的技法、功力普遍提高;形式上过渡装饰、花哨的作品大幅度减少,注重了书法本体艺术的表现;大字及榜书作品数量明显增多,体现为雅正雍容或雄强浑厚的风格追求;小字作品有新意的多了,多从古代写经或魏晋残纸中得益。但风格上趋同性、同质化现象较严重,高格调并有艺术个性的作品较少,有相当一部分作品有技巧而少内涵与韵味。各书体的大致情况如下:
(一)篆书:篆书来稿及入选作品,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比以前都有较大提升,十一届国展篆书参展作品48件,本届参展作品92件。一是各种类别的篆书分布合理,甲骨、大篆、小篆、简帛等均有一定数量作品入选,且风格面貌上有了拓展,注重了对各类出土文字遗迹的取法临摹,甲骨文及金文外,取法楚简、秦简者增加。秦篆、汉篆及唐宋人风格的小篆也有所呈现,而小篆取法清人依然是大宗,以追习赵之谦、吴让之、杨沂孙、吴昌硕、王福厂为最多。二是大篆的取法突破了以前的几种模式,既有经典金文书风,也有在此基础上的个性书写展延,多长于笔墨意趣。而小篆多能谨严体势并注重向内涵与韵味追索。皆呈现出一定的功力并向传统回归的趋势。但篆书创作的弱势与弊端亦较突出,主要是表现为机械地取法古代经典或前贤及当代有影响的篆书家作品风格,而少于创变或自我个性,临摹及集字占了相当的数量。有的作者创作思路较窄,或是缺乏能力应对篆书字形问题,所以要么临习金文集联或某一名家篆书内容(如取自吴大澂篆书《论语》者较多),要么抄袭以往展览中获奖或入展的篆书作品,掐头去尾,适当变通,缺少原创性。而写甲骨文书体或金文大篆文字较多的作品,稀见问题少者,因为原本没有那么多能对应后世文本的字,则需作者以本字(初文)、假借字、小篆结构改作等方法去弥补,而这对于一般的作者来说是难于应对的,所以会出问题。当代篆书必须突破文字学的瓶颈,以实现跨越发展。
(二)隶书:当下隶书主要取法汉碑、清人隶书、简牍以及受当代隶书名家的影响。取法汉碑者,以石门颂、张迁碑、鲜于璜等自然苍厚书风者为多,而法曹全、礼器碑、乙瑛等工秀书风者较以前减少。法汉碑者多有了诸碑融合的意识,但能出新意者稀见。本届隶书作品中,出现一批汉晋碑额及碑刻中兼融篆书,且章法布局紧密、不分行距字距的作品,是以前少见的。取法清代隶书者,字形体势多能得其要领并稳健扎实,笔法到位,能得清贤诸家遗韵,但难于摆脱模仿的痕迹。取法与融合简牍者,字形体势虽能较好的把握,但笔法多有隔障,不能自然率真。秦简类书法虽有一些尚未脱尽的篆形或篆书笔意,但更多的体现为隶书的体势与形质,通常列入隶书中,而有多件秦简风格的作品投稿于篆书中,都是不当的。另外还有一部分步趋当代隶书名家风格的作品,尤其反映在大字隶书作品上,体现为风格面貌的互相感染与机械摹仿,用笔花哨,表现为以小技巧、小情趣为尚,缺乏雅正的气息。当代隶书创作者,要开阔胸襟与视野,从拘囿于时人的取法与影响中走出,找寻与探索自我的审美表达。相对行草书与楷书,隶书创作更为艰难,如何在有限的创变空间中实现拓展并开辟新境界,是一个严峻而必须面对的问题。
(三)楷书:本届国展的楷书作品来稿量较以前剧增,除去一些不够专业的较初级的作品,总体而言风格面貌丰富,艺术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反映了对传统的重视与理性回归。一是体现雅正刚健精神内涵的大字楷书明显增多,颜、欧、柳及摩崖刻经书风都有不少呈现,尤其是取法柳公权楷书而能较好把握者,以前是少见的。二是小字楷书从以前多集中于魏晋及明人小楷、魏碑书法中有了更全面广阔的涉猎,各种不同时期的写经风格及取法魏晋残纸的小楷数量见增,法魏碑体墓志、造像者亦呈现多样风格,在意趣追求上有了较好的把握。三是注重融会各家并能体现出个人情性的多了,尤其是当代楷书作者亦多精能于篆隶、行草等,得诸体之助,而能有所融会通变。楷书创作中,小字楷书多体现书卷气与书写韵味,展现才情与新意;大字楷书更要开拓内涵与深度。楷书关要在结体与笔法,结体难在平中寓奇,笔法须在个人体悟中求取,而大字楷书还须得备篆隶笔法,方能沉实而浑厚,还要在行草书笔意中求取率意与灵动。
(四)行书:本届国展来稿数量以行书为最多,也反映了当代书法创作在书体探求及分布上的实际情况。行书是古代通行与实用的书体,也是帖学的主流书体,文人及书家多能精擅。行书在楷、草之间,不拘法度,简易适便,张怀瓘谓之“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行书实用中又能抒发情性,展示精神气格,故传世经典多集于行书。当代书坛对传统经典的继承,也是以行书为主流书体的,从宋四家到二王体系书风的盛行,再到八大、何绍基、赵之谦、白蕉等,都曾出现群体性追趋现象。而本届国展作品,以取法米、颜、何绍基的最多,其次为黄庭坚、苏东坡、八大山人、白蕉书风等,写“二王”的有所减少,习赵之谦的也少于前几年。行书贵在通变,难在用笔,而能体现篆隶笔意的行书作品很少,如何融合,是一个值得思考与探讨的问题。当代行书在继承的广度与深度上都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尤其是一批中青年书家在技法与功夫上都有不让前人之处,但多失缺于个性塑建及心胸的陶养,书法终究是借笔墨功力而表现个人审美与情志的,腹中空疏,即使笔墨技巧精胜也难于济事。
(五)草书:草书是最为吸引当代书家倾注热情的书体,这与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有某种关联,另外草书也更能酣畅淋漓表现自我情性。本届国展来稿及入展作品中,反映出当下草书在广泛取法与深入继承上取得了一定的高度。在各类取法及风格面貌多样的基础上,出现了以表现激越、豪放、刚健、雄强等精神追求的主流性大草书风,这类作品多以张旭、怀素、黄庭坚、祝允明、王铎、倪元璐等为基,而或多或少的融入了自我的笔墨表现特点与审美追求,普遍强化了字形的大小收放、墨色浓淡对比、用笔节奏的疾缓变化等。而小草类书风多追求笔精墨妙、超逸优游的境界,较突出体现在以取法怀素小草千字文、孙过庭书谱等基础上求变的部分作品,还有部分取法传世名家章草并融合汉简草书者,也多有新意。另外,还体现出草书作者技巧的日趋成熟与笔墨控制能力的提升。而草书创作的弱点与弊端是在法度上的忽视与疏失,一方面是昧于草法字形的理解,而书写中不能达其旨意;另一方面是在机械记忆而不够精熟的情况下多有书写失范的现象。另外,还有少部分的草书作者将草书当成了使性发泄的工具形式,放浪撒野,法度尽丧,在创作观念与认识上需清理、纠正。
(六)篆刻:当代篆刻的发展与成就是较为突出的,不仅取法广阔、风格多样,还具有一定的艺术高度,尤其是篆刻技法上的探索与创新,可以说已逾越了清代及民国的篆刻家。本届国展篆刻来稿的质量,相较于其他书体是较突出的,普遍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与水平,而尤其突出的是入选作者中六十年代及以前出生的作者很少,七十年代的作者也不多,80后作者约占百分之八十左右,与今年举办的全国第八届篆刻艺术展的情况基本相当,反映出篆刻后备力量壮大的景象。来稿及入选作品,依然以写意印与工稳印两类为突出。写意印主要取法先秦古玺,在章法布局上又融入了现代构成元素,写意印具有较大的创变空间,宜于个性发挥,所以成为当代篆刻青睐之领地。而写意印存有篆文随意变形或创变失度的弊端,致使印文艰涩难辨,可识度差。工稳印具有创作稳定的特点,多师法前贤,以雅致精劲为尚,但难出新意与内涵。兼工带写风格的印,在本届国展中有了一定的改观,尤其是陡然出现了部分秦印及两晋南北朝将军章风格的作品,并且具有较好的把握。而篆刻突出的问题也是在字法方面,与篆书类似,只是因字数少相对宜于把握与回避,在命题词语创作中多出现文字问题,即反映出文字学修养上的缺陷。
(七) 刻字:现代刻字艺术是在传统刻字艺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书法艺术表现形式,其以书法为载体与表现素材,融合现代构成形式、木雕工艺等,来表现独特的艺术审美。本届国展的刻字作品,依然沿承了前几届全国大展及刻字展的表现手法与风格。在创作中大量用文字点画间的穿插、上色、肌理等,讲求立体效果,境象繁富,颇具视觉冲击力。这是当下刻字艺术的鲜明特点与优长,但同时又伴随着弊端,大部分作品装饰过渡,有的眼花缭乱,甚至色调灰冷阴森,失却了和雅之内涵。刻字艺术首先要突出书法的本体艺术内涵与价值追求,这是其发展的前提,离开了这一前提,就偏离了书法艺术表现的基本属性,而走向其他的视觉艺术或当代艺术。刻字艺术,应开阔视野,调整创作思路,要从一个特定专业圈子相互影响与感染下的同质审美中走出来,克服过渡装饰的弊端,向自然质朴回归。要立足于书法的木刻表现技法为核心,保持与书法的紧密性,以开拓刻字艺术的内涵与境界。
本届国展分书体投稿、评审,首次开启了同一作者可多书体投稿、参评之例,在最后评出的1074件参展作品中,对应着993名作者,其中两种书体入展的65人,三种书体入展的8人。反映出当下书家诸体兼擅的现状。同时也是书法艺术本体的客观诉求,只有取法广阔、诸体间相互陶融,才能不断精进。这或许也是本届国展鼓励同一作者多体参展的旨向。
而本届国展在严格执行上级关于文艺类评奖的指示精神下,取消了获奖作品的设立,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一些重点书家的参与热情。另外,一些老作者或重点书家也存有较多的顾虑,担心投稿一但落选会有失脸面等,这是近些年全国各类书法大展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但同时也要正视,确实有相当一部分成名的书家固步自封,创作水平停止不前或日趋僵化,明显退步,已落伍于年轻的书家甚至自己的学生。另一方面,江山代有才人出,也是寻常规律。而如何团结与调动部分重点书家的参与积极性,使国展在作者年龄结构及资历条件上更趋合理,以体现老中青不同层次书家的总体实际水平,是一个需要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六、新时代书法的担当与精神追寻

本届国展最后产生的千余件入选作品,是当下书法总体艺术风貌和基本审美趋势的集中反映,也代表了当代书法现阶段的创作水平,风格纷呈,蔚为大观。主要的优长有以下几方面:
(一) 作品表现形式及创作技巧的高迈超前。近几十年来,以展览为中心的当代书法创作,颠覆了古代以卷轴、书札为主的文人品玩式的审美情境,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与展厅书法效应的相合相宜,使书法越来越重视视觉形式及风格上的多样化与丰富性,还出现了借助于美术构成原理,在形式追求上探索跨度较大的一些作品,普遍注重了载体材料的形式效果及运用,从用纸的选取搭配及字体风格到章法布局等,往往都经过精心的设计。应该说,这是书法的时代性特征,是展厅效应的审美诉求,也是当代书法的进步。而当代书家在浸淫经典中,体现出传统技法意识的觉醒,并以超常的毅力与恒定的热情投身其中,在一点一线之间体味古法,他们相互影响感染,在传统技法的锤炼上付出了前所未有的心力,形成了一股古典技法的潮流。他们的技术与功力得到了迅速提高,无论对文字结构体势的精准把握、笔墨的控制能力、书写的稳定性等各方面都体现出当下的高度。但如果将之置于书法史长河中纵向审视,当代书法在技法上深入传统的时间尚不长,探掘的深度还不够,并且有的作者的技法也不够稳定,尚未固化成实际书写能力,表现为参展作品与平时书写的较大差异等。
(二) 对传统经典的亲和与取法的开阔。当代书法在艺术观念上既有传统书学的延续与积淀,又受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与影响,同时又有着时代的新思潮,所以在艺术主张、风格构建上都呈现出多元包容、百花齐放的景象。尤其是普遍扭转了原来固守于某家某帖的陈腐观念,并破除了师承上的门户之见、碑帖之见,普遍呈现出开放的取法姿态,从出土先秦文字遗迹到近现代名家作品,从历代帖学经典到碑刻文字及古代民间书法,都不乏关注与涉猎取法者,并且在取法的方法、深度、广度及取法的不同对象间的融合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推进,开始由表面追摹走向写意性内在追寻。而现代高度发达的电子科技、网络信息、出版印刷等,也为人们接触亲和于传统经典作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及优厚的条件。
(三) 新一代年轻的书家队伍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本届国展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参展作者的年轻化,这也反映在了近两年的其他展览中。大批的80后作者迅速成长,成为了主力军,在技法的娴熟、笔墨的操控等方面都表现出超越前辈书家或直逼古贤的专业能力。一方面体现出近年的书法高等教育在创作人才的培养方面的突出功效;另一方面社会上众多的书法培训机构及师徒相授的方式也是书法人才得以迅速成长的重要途径。在优越的专业教育及培训条件下,一批执着于书法艺术又有着较高悟性的年轻人,以超常的训练强度与所投入的精力,在几年内即达到了娴熟的摹仿某一家或几家的水平,并且具有了一定的个性化的审美表达,这在行草书方面体现得尤为突出,如取法王铎、倪元璐、黄庭坚、祝枝山大草书法的,无论是在笔法上还是气势上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优秀书家的培养需十几年或几十年的传统观念。虽然他们在风格与个性拓化方面还力不从心,但所表现出的对艺术追求的执着与热情以及沉潜修为,使我们感受到了一个积蕴着勃勃后劲的有希望的书家群体。
当然,当下书法创作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是缺乏书体演变的史识或不能理解把握某些书体特征,在盲目求变中对字形结构或体势任意夸大,热衷于变形。二是日常性书写的缺失,造成了自然书写的沦丧,反映出经营与做作的痕迹。三是敏感于外在形式,而蒙钝于内在意韵,以粗糙或野俗代替质朴,以直白或简单代替率真,以花梢的用笔追求趣味等。四是对书法风格的把握与理解多不尽人意或存在迷茫,存在着以习气当风格,以自我当个性,且缺乏对艺术追求与创作中的自我认知与修正能力。
而当代书法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认真思考与面对以下问题:
其一,对书法艺术的本体问题及本质性的认识有待于提高。在自媒体现代社会及艺术观念多元的背景下,经常会出现一些关于书法艺术的偏颇观点和庸俗怪异行为及现象,并且多有追捧者。也有些书家满足于自娱自乐或以标新立异而博得关注为目的,创变过度,暴露出对书法艺术认识上的迷茫与偏颇。在这方面当代书法理论尚缺失引导,理论对创作实践的干预作用也苍白无力,这是应反思弥补的。书法在几千年的演进中,沿着汉民族哲学文化背景下的审美发展,在点画的表现形态及字形结构、体势上形成了约定俗成的规则,书法只所以能成为集语言表达工具与情感表现两者高度统一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特殊艺术形式,即是书法本体的“法”的制约与规定,才没有象其他民族文字如古埃及、古巴比伦等同是起源于象形文字却遭淘汰或消亡。所以强调书法艺术的本体性地位,即是自觉维护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我们既要抵制将简单地打着“传统”书法标签与毫无情感的书写视为书法艺术而薄解书法的现象,也要拒斥借“创新”之名而亵渎书法艺术的某些庸俗、怪异行为。党的文艺方针鼓励艺术上的大胆创新与探索,但创新不能成为消解传统文化精粹的理由或借口,创新需是对既有文化形式的丰富与发展,而不是颠覆与叛离。在全球性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及当代书法的多元化现象背景下,增强文化自信意识,从而不盲目消解本土文化的精粹,而是要将书法这一最具东方特质与意味的文化符号,保持正脉的传承下去,并渗透于世界大文化的土壤中。
其二,人文精神的回归依然任重道远。当代书法人文情怀的寡淡与内在精神的缺失,即创作群体所凸显出的文化的缺失。这当然有着深层的历史原因,是上世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传统文化残遭厄运与冷遇的宿命表征,文化断裂造成了书法与文化的疏离,书法在众多的书家中由“道”降为了“技”。当代书家多执着于技法的锤炼,有的书家认为书法就是“手艺活”,而对书法技术之外的文化要素漠然待之,出现群体性文化良知的麻木。文化是书法艺术的土壤与血脉,古代书法家无不首先是一个文人,所以前贤的书法才能与其情感、诗文共生共融,而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而当今书法家虽不再是传统文人的生活及文化背景,但不能失却对文化的追求,书法更不能失却文化的品格,否则书法就丧失了其作为民族优秀文化艺术的根本特性与价值。书法家只有胸有文心与意境,并借助于高超的笔墨技巧传递出来,才能生发出有价值的作品。书法艺术的生命力与本质问题在于其内在的精神境界。换言之,书法必须实现人文价值的重建,才有广阔的前景。而艺术作品中的精神境界,又是与创作者自身的人格修为相对应的。艺术家的人格境界,首要是具有拔俗的心志与高尚的情操。就现实而言,则是要有社会“道义”,要有文化使命感与担当精神,而不是局限于个人的名利中。所以虚心向学、涵养胸怀,是有志向的书家首要应秉持的。
其三,当代书法精神的追寻与正大气象的呼唤。艺术当随时代,亦当表现时代,否则就减损或失去了艺术的价值与意义。当代书家要善于在大背景、大方位下审视思考问题,把握为人从艺的方向和坐标,追求高远深邃的艺术人生。一是要在书写内容上多一些切合于时代的元素,而不是一味地抄写古代诗词。书法创作要寄情于当下社会,要融入新时代发展的大潮中,深切的体察、感悟时代脉搏的律动,立时代潮头,用凌云健笔礼赞时代。二是要塑建与引领时代书法风尚,形成追求书法高境界、大气象的格局。当代书法风格的多元,体现在书体及形式表现上,而主流书法的内在意蕴,要契合于时代精神,这也是书法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在当代的灵魂重铸。书法创作不能囿于个人偏爱的情调与趣味,要投情于时代的现实感悟,在盛世中国与民族复兴的大潮中,陶铸书法气象。而堂皇正大、刚健敦厚、雍容浑穆、淡定超拔等这些代表中华哲学文化内涵与中华民族精神意蕴的书风,应成为一种审美主流,并承担起感化与激发人民群众精神意志的作用。只有这样,当代书法才更具有生命力并得到更大的价值认同。
当代书法正处在空前发展的盛世时期,而现代社会文化生态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并承载着新时代的使命,彰显着磅礴的发展气象,当代书法在传统嬗变与时代重负中砥砺前行!




陆明君

历史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国家艺术基金评审委员等。书法作品数十次参加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展、中青展、兰亭奖展、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等,并多次获奖,出版书法作品集多种。学术研究于书法史论外,并涉及金石学、文字学、美术学等“首届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奖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论文在全国书学讨论会、西泠印社国际印学峰会等活动中多次获奖,并多次在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书法大展作品评选以及全国书法论文评选中担任评审委员、监审委员及学术观察等。





陆明君 东坡《席上代人赠别》三首 48cm×48cm 纸本 2019年


陆明君 临阳泉使者舍熏廬铭文并跋 70cm×56cm 纸本 2019年


陆明君 行书扇面 24cm×48cm 泥金 2018年


陆明君 李白《古风》一首 34cm×68cm 纸本 2018年


陆明君 李白《古风》一首 34cm×68cm 纸本 2018年


陆明君 前贤论书句 35cm×35cm 纸本 2018年


陆明君 唐诗斗方两件 48cm×48cm×2 纸本 2019年



陆明君 临颂鼎铭文并跋 93cm×66cm 纸本 2019年


陆明君 行草立轴 180cm×48cm 纸本 2019年




 新媒体编辑   唐   昆




邮局订阅:


长按识别二维码

  订阅...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荣宝斋在线

官方商城购买《艺术品》期刊





主管单位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主办单位    荣宝斋

出版单位    荣宝斋出版社


学术支持

中国美术家协会  中国书法家协会  中国艺术研究院

中国国家博物馆  首都博物馆  中央美术学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中国国家画院  北京画院

辽宁省博物馆  南京博物院  广东省博物馆

广州艺术博物院  广东省书法院

吉林师范大学 聊城大学

中国美术学院古文字书法创作研究中心




学术委员会

马五一  王岳川 王明明 王家新 王登科 王 镛 牛克诚

冯 远 卢禹舜 丛文俊 刘曦林 李虹霖 李 翔   齐东方  

陈佩秋 吴为山 吴悦石 张建平 张德祥 苏士澍   邵大箴 

邹 涛 林 阳 范 扬 范存刚 范迪安 唐 辉   耿宝昌 

徐 里 崔 伟 梅墨生 程大利 韩天雍 雷振芳   管 峻 

傅熹年 薛永年





出 品 人:  朱   涛

主      编:王登科

编辑部主任:唐 昆

责任编辑:唐 昆 杨元元 王可苡 侯文佳

美术编辑:许雪霁 袁 璐

校      对:王桂荷 韩珊珊





杂志介绍

荣宝斋《艺术品》杂志是由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主管,荣宝斋主办的艺术综合资讯类月刊。本刊根据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需要,结合我国艺术品市场投资情况,依托荣宝斋的资源,打造艺术品市场的权威平台。为中国艺术品行业和市场服务,成为我国艺术品市场的主流核心媒体。


在“《艺术品》,品艺术,艺术使人更深刻”的办刊理念下,在学术的象牙塔与大众生活之间搭建起互动平台。


现期刊分为四大板块,主要栏目有:

 “人物•状态”——人物、关注、艺坛

 “典藏•知识”——珍品、论坛、金石、鉴定、赏析、地域、海外、说艺

 “艺术•生活”——文玩、生活、行旅、边写边唱、影像

 “资讯•市场”——微言、巡礼、市场


各地邮局订阅,或从杂志社直接订阅

邮发代号:2—968

国内统一刊号:CN10—1011/J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2902

单   价:38.00元

年定价:456.00元(免邮寄挂号费)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琉璃厂支行

账   号:0200008009004600122

户   名:荣宝斋

地   址:北京琉璃厂西街万源夹道1号

电   话:(010)63031731

邮   箱:[email protected]

备   注:转账或汇款时请注明地址、邮编、联系人、

电话与所订期数及数量

出版形式

每月15日前出版  国际16开  

215mm×285mm  128页全彩精印





Tel:010-63031731 (工作日08:30-17:00)

Email:[email protected]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荣宝斋在线-官方商城购买期刊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