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行先辈】宋汉章:一生尽瘁的中国金融翘楚

【中行先辈】宋汉章:一生尽瘁的中国金融翘楚

复兴壹号 日韩男星 2017-12-07 17:08:55 211

| 作者:大连 于宠宠

| 本文共5219字,阅读大约需要17分钟

在中国银行的百年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位先辈:他,是电报局里走出的“大银行家”;他,被认为是中国现代金融事业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清操励俗,信义经商,尽瘁中国金融;他,淡泊名利,造福桑梓,适为后世楷模;他,为中国银行工作近50年,以工作时间之长与贡献作用之著,堪称中国银行第一人;他,就是时任中国银行董事长、中国银行上海分行总经理——宋汉章。


“中国银行第一人”宋汉章


宋汉章(1872—1968),谱名元,又名鲁,字汉章,以字行,祖籍浙江余姚,1872年生于福建莆田。早年就读于上海中西书院,毕业后进上海电报局工作。曾参与译电拥护康梁维新,为清廷所追索,一度逃亡,后改名汉章返沪。1935年3月任中国银行总经理,1948年4 月任中国银行董事长,1949年被胁迫赴港。全国解放后,周恩来总理特别推荐其继续担任新生中国银行的董事。1949年12月辞职去巴西定居,1968年在香港病世,享年96岁。


中西方文化交融碰撞

大时代孕育金融英才


人是环境的产物,更是时代的结晶。正所谓:人才之兴也,因乎地理,实因乎时势。位于浙东宁绍平原中部的余姚,历史悠久,境内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蜚声中外。秦时余姚设县后,经济逐步得到开发。余姚历代人文荟萃,名人辈出,素有“文献名邦”、“姚江人物甲天下”之誉。五口通商后,以金融才能见长的大批宁绍人士在近代上海金融业长袖善舞,奋发有为,从中产生了一大批金融业家族与领袖人物,仅余姚就有胡小松家族、谢纶辉家族、王葛生家族等,处在这样的地域环境与社会氛围,宋汉章一生以金融为业并卓有成就看来并不意外。


宋汉章出生的年代正处于大清王朝经历大动乱后的间歇期,洋务运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西方列强对华贸易愈渐发展,有线电报、电话等新式通信工具也渐次出现在通商大埠,1880年9月,在北洋重臣李鸿章的呼吁下,清政府决定架设津沪电报线,经元善被委任为沪局总办,宋汉章父宋世槐在旧识经元善的举荐下,到上海电报局赴任,由此宋家迁居上海,一个全新的世界呈现在宋汉章面前。


风华正茂报爱国之志

欲展抱负遭人生转折


见多识广且正在从事“洋务”的宋世槐对新式教育充满好感,于是少年宋汉章即被父亲送入当时刚创办不久的上海中西书院,那里是宋汉章一生唯一的正规学校生活,对其后来的人生道路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光绪十五年(1889),宋汉章从中西书院毕业后顺理成章地进入上海电报局,担任会计一职,当时风华正茂的宋汉章求知欲颇强,工余继续到夜校补习,还经常向《字林西报》投稿,由此英语水平大有长进,运用自如,这也为他日后在中国银行顺利开展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光绪二十一年(1895),时年23岁的宋鲁已在电报局工作6个年头,本以为有父辈的关照,在电报局的工作会按部就班、顺风顺水,却不料1900年发生的一件大事,改变了宋鲁一生的命运。1898年,维新变法运动在全国展开。9月21日,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顽固派发动政变,捕杀维新志士,囚禁光绪帝,维新变法运动历时不足百日便遭夭折。宋汉章眼见康有为、梁启超逃亡国外,谭嗣同等惨遭杀戮,内心无比悲愤。1900年1月25日,热心维新旅沪绅商和维新分子等共1230人署名电呈清政府,慈禧勃然大怒,下令通缉署名的各界人士。宋汉章因参与译传该电,亦在清廷追索之列,不得不先后避走澳门、香港。因其非核心人物,后在故人帮助下,重返上海并进入创办不久的首家华资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由此宋汉章踏入其为之奋斗一生的新兴中国近代金融业。


近代金融发展波谲云诡

风云际会成就金融翘楚


“中国银行的百年历史,起码有50年离不开他(宋汉章)。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他,中国银行的百年史将要另写。”海外宁波人研究会负责人王耀成在出席中国银行宁波市江东支行举办的“百年行·共成长”答谢盛典时感慨道。


宋汉章被认为是中国现代金融事业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亲身经历了近代中国金融业从兴趣到发展到衰落的全过程,他以自己的作为与卓越贡献在中国近代银行业的发展进程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历史地位。


近代银行业在中国最早是由外商开始兴办的。中国通商银行则是第一家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近代银行。进入通商银行的宋汉章担任襄理一职(俗称“跑楼”),兼任华洋两个账房的翻译,有着西学背景和英文基础的宋汉章迅速进入角色,次年即升为司事。勤于学习的宋汉章渐渐通晓西方银行的管理制度与本土旧式钱庄的业务经营,他以勤奋和严谨得以被银行当局所信任和倚重,多次被派往天津、香港等地分行查账,其银行家素质已初露锋芒。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1907年宋汉章去香港处理一笔呆滞贷款,回来途中邂逅北京度支部派赴香港办事的要员陈陶遗,两人一见如故,引为知己。1908年7月,由度支部出资库平银10万两创办的北京储蓄银行开业,这是一家在京城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与兼办商业银行业务的复合型银行。经陈陶遗推荐,宋汉章北上出任北京储蓄银行经理之职。期间宋汉章以存取方便、服务周到,吸收了清廷王宫官吏的大宗存款,成绩卓著,获得度支部的赏识,于1910年被度支部派往上海主持大清银行上海分行的清理工作,一个更为广阔的舞台由此呈现。


1908年,户部银行改组为大清银行后,声誉卓著,大半归功于上海分行,但该行在放款方面漏洞百出、亏累甚多,1910年7月改派宋汉章为上海分行经理,于是在京数载的宋汉章又回到了自己熟悉的上海,他到任后积极开展整顿与业务发展,成效颇著。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1912年元旦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1月3日,大清银行商股联合会上书孙中山,建议“就原有之大清银行改为中国银行,重新组织,作为新政府的中央银行”。2月5日,中国银行在上海汉口路3号大清银行旧址开业,宋汉章被任命为中国银行上海分行经理。


  1912年8月1日,北京的中国银行正式开业,是为总行,原上海的中国银行定为分行,简称“沪行”,宋汉章被任命中国银行上海分行总经理。在其主持下,上海分行在各方面均取得显著成绩。直至1927年他提出辞职为止,宋汉章实际主持上海分行工作长达近15年时间,为沪行的发展壮大做出巨大贡献。


信义经商刚正不阿

不惜三次冒死抗命


宋汉章最令人称道的是其刚直不阿的品格和独立不羁的人格。在他看来,银行是一项受人之托的事业,身在其位,必须对众多股东负责。观其一生,宋汉章一直竭力和政治保持距离,如他本人所言“但求维持沪行,纯为营业机关,避免政治漩涡”。在中行上海分行任内,宋汉章曾经三次冒着杀头危险为中行和客户的利益抗命:第一次是陈其美,第二次是袁世凯,第三次是蒋介石。


1912年3月,沪军都督陈其美约宋汉章晤谈,以将该行官款收归民国政府公用的名义要求接收原大清银行商股,宋汉章以中国银行系官商合股,个人不能做主为由,没有答应陈其美的要求。陈其美又提出以沪军都督名义借银50万充作军饷,宋汉章又以不合手续为由拒绝。屡遭拒绝的陈其美欲惩办宋汉章,便污蔑其侵吞舞弊,但其污蔑之词无一可以坐实,宋汉章被捕引起中国银行提款狂潮,社会舆论和金融上的压力迫使陈其美不得不将其释放。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宋汉章虽被关押20多天,但因其廉洁奉公的形象,不仅证明自身清白,更得到社会认可,便得中国银行的社会形象迅速提升。


1916年5月,袁世凯政府妄图攫取银行准备金,充当军饷,筹备登基大典,命令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停止兑现,发布震惊中外的“停兑令”。据当时一位营业专员回忆说:“宋汉章、张嘉璈和我们日夜开会,商量应付办法。”二人抱着“宁可刑戮及身,不忍苟且从命”的决心,将百姓利益放在首位,捍卫中国银行的诚信,并在《申报》登报公示照常开门兑现。袁世凯曾欲暗杀宋汉章,幸得上海银团的维护,宋汉章才未遭毒手。

 

中国银行在《申报》上刊登周末照常收兑的公告


1926年,北伐战争胜利推进,蒋介石却企图独揽大权,建立独裁统治,为此需要大笔军政费用,他对中国银行的索款也越来越多。1927年3月,蒋介石通过北伐军总司令部向中国银行借款100万元,宋汉章按章索取担保品,致使蒋介石大为不满,将借款增为500万元,而后凭政府公函付给100万元才算了事。


“四·一二”政变后,蒋介石要中、交通两行再垫款100万元,并于当日运往南京。对这样大笔的款项提付,中行有一定规章,宋汉章亦未立即照办。蒋介石本来就对宋汉章不满,电报威胁宋汉章,强要上海分行预购国库劵1,000万元。在蒋介石的高压下,宋汉章仍不肯低头。为保持银行信用,宋汉章准备宁由个人承受严厉惩罚,亦不愿轻易接受蒋之要求。


宋汉章本为银行家,对政治缺乏敏感,但他并不反对国民革命,也不反对向蒋介石给予适当接济,但他恪守银行的业务规章,强调银行经营之规范,反对随意动用银行款项,以免影响银行信誉。宋汉章抗命蒋介石的行为,更使上海中行在国内外保持了良好信誉,为业内人士所称颂,中国银行所发行之纸币凡有宋汉章的签名盖章,民众就深信不疑。


经历此番磨难,宋汉章心灰意冷,身心受到严重打击,主动向总行提出辞去上海分行经理一职。1927年6月,中国银行总行调香港中行经理贝祖诒接任上海分行经理,宋汉章改任“沪行总经理”,名为高升,实为虚职。


清操励俗 信义经商

淡泊名利 桑梓情怀


宋汉章一生淡泊名利,却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在家乡余姚创办宋氏小学、阳明医院。他在担任中国保险公司董事长期间,未取分文报酬。晚年移居香港,也过着十分简朴的生活。宋汉章一生都没有私人物业,遗产仅10余万美元。他从不搞私人企业投资或买卖股票、炒卖外汇等行为,应酬交际所费往往自掏腰包。


2012年,是纪念宋汉章诞辰140周年,也是阳明医院建院65周年,宋汉章先生铜像在阳明医院落成,人们不禁怀着崇敬的心情追忆这位先辈……


1937年春,宋汉章先生开始筹建医院,不久,逢“八·一三”事变,全部计划遂停,但他并未气馁,经多方协商奔走,1947年元月,住院楼举行奠基典礼,宋汉章题词“阳明医院奠基纪念”。 为了阳明医院的发展,宋汉章先生不但在物力上慷慨解囊,还在医学人才培养上煞费苦心。他的侄子宋梧生担任首任院长,宋梧生是中国近现代医学家,最早期的癌学专家,法国里昂大学医学和哲学博士,他力请国立上海医学院蓝彝、郭蔼然等一大批资深医师莅院指导。


宋汉章先生铜像揭幕仪式


早期的中行员工并没有自己的宿舍,源起于宋汉章去一位病故行员家中吊唁,见其一家数口处一室颇有所感,就在上海万航渡路购地建职工宿舍,取名“中行别业”。


位于上海万航渡路的“中行别业”


他安排专车接送职工上下班,在附近自建员工子弟小学——“中正小学”,“中行别业”内有礼堂,供员工家庭婚庆典礼之用;有单身宿舍,供未婚员工住宿;区内设有供销社、图书馆、理发室、联合诊所、老虎灶、大饼油条点心店等生活设施;另有网球场、乒乓室、篮球场等,相当前卫,“中行别业”的建成,不知羡煞多少打工白领!除了显示了中行殷实的实力,也体现高层以人为本、体恤员工的良苦用心。


“中行别业”不仅仅是员工宿舍,它更是老一辈中行人的青春记忆和中行情结。


1931年,宋汉章创立了中国保险公司,注册资本200万银元。公司成立当年,即遇上一笔重大的火险理赔。当年,荣毅仁家族在汉口的一个纺纱厂投保了火险,不幸该厂发生火灾,损失达200余万银元。如何赔付?如果如数赔付,将使中国保险公司倾家荡产,生存难以为继。但宋汉章坚持履约赔付,由于事前宋汉章严格控制风险,超过承保能力的部分向英商保险公司分了保,所以中国保险公司迅速做出了理赔,荣氏纺纱厂得以迅速重建。为此,荣毅仁家族在《申报》和《新闻报》上刊登整版广告表示感谢,宋汉章信义经商的诚信形象也更加深入人心。


中国保险公司旧址


上海作家程乃珊曾根据自己对宋汉章的亲闻,这样写道,“宋汉章为中国银行总经理兼董事长,一生尽瘁于中国银行。宋汉章一贯生活俭朴。曾见过他一张照片,皮鞋尖都磨得发花了。听外公讲,某日中行工友去他家送文件,远远看见他自己用一根筷子串了几根油条从外面走过来——原来这位银行家自己去买早餐。”宋汉章高风亮节,香港报界赞扬他“清操励俗”。


宋汉章于1951年飞往巴西定居,住在次子宋美扬家中,但旅居海外的宋汉非常想念留在上海的儿女,1963年6月,他离开巴西,辗转回到香港,他到港时,郑铁如等前去迎接,中国银行驻港总稽核也前去拜望,宋汉章以中国银行董事身份住在中银香港楼上,到港后,原中行老部下等都劝他不要再远走,当年9月他获准在港定居。1966年春夏之后,大陆开始爆发“文化大革命”,宋汉章与内地的友人失去了联系,最终未能返回一生眷恋的故土。1968年12月,一代金融翘楚宋汉章在香港病逝,终年96岁。


宋汉章的谢世标志着民国前期活跃于中国金融界的一代银行家退出历史舞台,面对他们远去的背影,我们不禁怀揣敬意,当下严峻的经济形势,迫切需要有理想、有作为、有担当、有操守的银行家为中国鼓与呼,肩负起中国金融发展的历史使命,至今巍峨的外滩中国银行大楼,那是以宋汉章为首的老一辈银行家富国强国之理想起笔的地方,承载百年中行人的光荣梦想,他们乐业、勤业、敬业的操守,值得当下的我们不断传承与发扬!


  图片 | 网络

  编辑 | 河南 刘楠


 公益时间 


观点·视角·情怀·人文

                                                 长按二维码加关注

点击左下角

阅读原文

可进入复兴商城选购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