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b Dylan:我给了她我的心,可她想要的是我的灵魂

Bob Dylan:我给了她我的心,可她想要的是我的灵魂

文艺生活周刊 欧美男星 2014-09-16 21:09:07 334


文周招募

如果 工作是骨头

文艺生活 就是血肉

谁不想丰满地活着 铲除精神的晦涩

我们 走进曾经击中过你的那些人 看看他们创造的秘密乾坤

冲出挤满广告的楼群 找回尚未熄灭的初心

文艺并不小众 它是骨子里的本能

分享文艺 做精神的公益

我们是 《文艺生活周刊》


加入文周,投入有范、有氧、有情怀的生活

回复“1”查看详情


---------------------------------------



没有大事发生,一切还保持着原样。

谢尔顿在等着珍。

狗在等着出门。

贼在等着老妇人。

孩子们在等着上学。

条子们在等着揍人。

一身虱子的流浪汉在等着施舍。

葛洛夫街在等着贝尔福德街。

脏乱的东西在等着被打扫。

每个人都在等着更凉爽的天气。

而我,只是在等你。

——鲍勃·迪伦写给苏西·罗托洛


Nothing much is happening here I guess.

Bob Shelton is waiting for Jean.

The dogs are waiting to go out.

The theifs are waiting for an old lady.

Little kids are waiting for school.

The cop is waiting to beat up on someone.

Them lousy bums are waiting for money.

Grove Street is waiting for Bedford Street.

The dirty are waiting to be cleaned.

Everybody is waiting for cooler weather.

And I am just waiting for you.

— A letter from Bob Dylan to Suze Rotolo, A Freewheelin’ Time: A Memoir of Greenwich Village in the Sixties.



关于苏西·罗托洛


2011年2月底,国际媒体无一例外地刊文纪念一位刚刚因肺癌去世的女人,称其为“二十世纪伟大缪斯之一”。尽管纪念文章标题各有不同,但全都出现了“缪斯”这个字眼。她就是苏西·罗托洛(1943~2011),美国艺术家。


她是美国著名民谣歌手、音乐家、诗人鲍勃·迪伦一九六零年代在纽约的女友,迪伦众多传世情歌中的女主角,她可能是迪伦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真爱”。


苏西1943年11月出生于纽约皇后区,其成长的年代,美国正处于冷战及麦卡锡主义阴影笼罩下,FBI的人常常登门,这让苏西有着无比艰难的童年。不过,由于来自一个文艺气息浓厚的家庭,她自小便在诗歌、音乐、文学、绘画中找到了情感的寄托,它们也为她的童年抹上了一笔亮色。


Bob Dylan & Suze Rotolo


1961年7月与迪伦在纽约河滨教堂初遇时,苏西年仅17岁。当时,还没什么名气的民谣歌手鲍勃·迪伦也才刚刚20岁出头。迪伦在他的自传中这样描述对苏西的一见钟情,“第一眼看到苏西,我就目不转睛。她是我见过最挑人色欲的尤物。她皮肤白皙,一头金发,是纯种意大利人。空气中瞬间充满了香蕉叶子的味道。我们开始交谈,我的头开始晕眩,丘比特之箭曾经在我耳畔呼啸而过,但是这一次它射中了我的心脏。遇见她就像是走进了《一千零一夜》。她的微笑照亮了一整条熙熙攘攘的街道。她就像是罗丹的雕塑被赋予了生命。接下来的整整一个星期,我都对她魂牵梦绕,我知道自己生平第一次坠入了爱河,即便三十英里外我仍能感觉到她的气息。”一星期后,两人再次见面,随即开始了热恋。




苏西亲历了一九六零年代美国黑人民权运动,苏西以自己的视角解构了这个改变美国历史进程的伟大运动。在遇见苏西之后,成长于资讯匮乏的明尼苏达州希宾小镇的迪伦才开始真正接触到正风起云涌的民权和反核战运动。苏西在书中写道,“在我们认识时,鲍勃对政治还没有概念,我把我对政治等方面的兴趣转移给了他。”事实上,正是苏西对政治运动的参与和观点,间接启发迪伦创作了《答案在风中飘》《大雨将至》及《战争的主人》这几首将他推上“时代代言人”宝座的歌曲。


迪伦坦承,对他歌曲创作影响深远的德国大戏剧家、诗人布莱希特是由苏西推荐和介绍给他的(当时苏西是戏剧《布莱希特之布莱希特》制作团队成员,迪伦在自传中也提到他在一次探班时被这部剧中的插曲深深震撼,尤其是《海盗珍妮》,“它如‘一剂猛药’,‘彻底地、完全地’影响了我日后歌曲的创作”);而把他带进法国诗人阿尔蒂尔·兰波的世界的也是苏西,兰波对他的歌词创作亦是影响巨大;另外,自己对绘画的兴趣也是源于身为艺术家的苏西的影响。


《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


1963年,鲍勃·迪伦发行了专辑《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封面中,迪伦和苏西走在纽约街头。



《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是鲍勃·迪伦整个音乐生涯中最重要的一张专辑,它一扫迪伦上一张唱片,即他的处女唱片的颓势,一举奠定了他的巨星地位。这是一张鲍勃和苏西的合体专辑。专辑中十一首迪伦原创的歌曲里的绝大部分创作于两人相恋后。


1962年下半年,苏西在意大利学习艺术,在他们天各一方的日子里,深陷思念海洋的迪伦为苏西写了不少传世情歌,其中有数首收录进了《The Freewheelin' Bob Dyla》。《Don't Think Twice, It's All Right》便是其中著名的一首,在这首歌中,他为苏西写下名句,“我给了她我的心,可她想要的是我的灵魂”,在《Down The Highway》中,他写道,“大海带走我的姑娘/ 我的姑娘带走我的心/ 她把它装进行李箱/ 带到了意大利,意大利”;值得一提的是,迪伦此间也写给苏西很多情书,如本文开篇的那一段。


1963年2月的一天,“纽约城正值一年中最寒冷的那几天,之前还连下了好一阵的雪”,未满22周岁的迪伦和19岁的苏西走出西四街161号,进入了仿佛空无一人的寒冷世界,苏西写道,“我们当时都快冻僵了,尤其是穿着单薄夹克的鲍勃。”但爱情足以温暖人心。当两人相互依偎、哆嗦地走在积满雪的琼斯街头时,摄影师唐·汉斯滕捕捉住了那个美好瞬间,迪伦冻得缩着肩膀,苏西紧挽着他的手臂,一脸的幸福洋溢——甜美的爱情仿佛瞬间融化了那个寒冷的大时代。


苏西当时怎会想到,她与迪伦已经共同缔造了一九六零年代的一个图腾符号,这个符号会在日后温暖无数人的心灵。


38年后,在电影《香草天空》中,汤姆·克鲁斯和佩内洛普·克鲁兹还原复制了这个画面。


《放任自流的时光》



曾经的爱人鲍勃·迪伦,是《放任自流的时光》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书中,苏西把两人生活中的许多片段,两人在格林威治民谣圈里的如歌往事,她所亲历的所有迪伦音乐生涯中的重要事件娓娓道来,还原给世人一个最真实的迪伦,一个爱说谎会犯错的迪伦,一个走下了神坛走出了城堡的迪伦……这让人幡然醒悟,原来长久以来人们自以为熟知的那个迪伦不过是传记作家们凭空臆测的而已。


感情裂痕


随着《放任自流的时光》的发行,鲍勃·迪伦声名鹊起,两人的感情世界逐渐开始出现裂痕。导致他们的感情出现裂痕的主要原因其一是迪伦和琼·贝兹工作之外的秘密恋情,其二是迪伦希望苏西能成为自己的附庸品,自己“吉他上的一根琴弦”。苏西在书中数次坦言自己是一个独立的女性,“不错,鲍勃才是焦点,但我未必就该围着他转……我不想成为他吉他上的一根琴弦。我和鲍勃在一起,这并不意味着我就要走在他身后,捡起他扔在地上的糖果纸”。


1963年8月上旬,关于鲍勃和琼·贝兹在交往的传闻已经沸沸扬扬,苏西毅然搬出了西四街他们的“城堡”。在她的这本自传中,苏西首次披露在搬出西四街后不久便发现自己怀上了迪伦的骨肉,由于堕胎在当时尚属违法行为,苏西秘密打掉了这个孩子。而后不久两人分手。


分手后的几年,他们依然会在闲暇的时间和聚会上见面,迪伦依然会告诉她,她是他最初的真爱,也会掏心窝肺吐露自己在成名后一切的世事变迁,但唯一不同的是,他们早已不再是恋人关系,苏西与迪伦永远成为了过去式。


说到这里,故事就结束了。



“当我翻看照片,聆听歌曲时,我会再次看到、听到它们背后的故事。一帧家庭录像中的图像,几行简陋纸张上的潦草笔迹,都会唤醒昔日的场景——在房间里,在大街上——我仿佛又听到了笑声从某处飘来……”

——苏西·罗托洛


我给了她我的心,可她想要的是我的灵魂。

“I gave her my heart but she wanted my soul.”

——鲍勃·迪伦 <Don't Think Twice, It's All Right.>


点击【阅读原文】收听《Don't Think Twice, It's All Right》


本文整理自西安晚报

----------------------------------------------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