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看李小龙:从李小龙早期电影开始

细看李小龙:从李小龙早期电影开始

振心武道 内地男星 2016-03-28 20:07:32 239

 「李小龙死了!」一大清早便听到我姐姐在屋后拿着报纸奔跑出来大叫,我姐姐当时是娱乐新闻记者,跑惯艺人新闻,却从来未见她对其他新闻如此大反应,唯独对李小龙突然死亡的消息。这四十一年前震撼全香港社会的新闻,彷如昨天,记忆犹新。


李小龙电影里所显示的 「真功夫」, 带起了香港年青人学功夫的热潮,我读的是男校,当时初中的同学,很多看了李小龙功夫电影后,在学校里模仿扮演「李三脚」。但我不似其他男生,当年只偏好于中乐,对打功夫兴趣不大,对李小龙的新闻不大注意。当时家长们认为学中国功夫的都是好勇斗狠的不良少年,武馆几乎与黑社会划上等号,普通家庭一般不会让子女学功夫的,我的父母更警戒我不要与打功夫的人为伍。


如大多数香港人一样,我只是透过娱乐新闻和购票入戏院看了李小龙功夫电影而认识李小龙,遗憾的是当年这些娱乐新闻,大都不尽不实,对于他的突然死亡,更是流言满天飞,坊间对李小龙死于「艳星」丁佩家中大多是负面的评论,这是否因为中国人特别喜欢以道德批判别人,或因为受到七十年代文革式公审影响则不得而知,但中国人社会普遍重文轻武,对电影伶人带有色眼镜则是事实。因此,李小龙给我初始的印象只是一般,认为他不过是一名载着 「乌蝇」太阳眼镜,目中无人,爱出风头的武打明星而已。直到四十一年后的今天,修读李小良先生的文化研究课程──李小龙作为文化建构,才开始翻阅有关李小龙的生平和他的电影资料,使我完全改变了对李小龙过去的印象,除了折服于他的卓见,坚毅,苦学和自信之外,更悔觉自己年少时偏看事物和无知。

 

「李小龙的电影是抗衡运动的灵感来源……四十年来一直启发人们自强不息,鼓吹颠覆。˩ 李小良语

 

    李小龙的电影(Bruce Lees movies)指的应是李小龙七十年代在香港拍下的四部半功夫电影:《唐山大兄》、《精武门》、《猛龙过江》、《龙争虎斗》,及未完成之作《死亡游戏》。四十年来,中外的「龙迷」和学者们对李小龙的研究论述不断,但所引用的文本资料,多重复又重复引述这四部半「李小龙的电影」和他生前的书信、哲理话语等文本,这些从未间断的引述改变了全世界的流行文化。但较少人,尤其是不会粤语的外国人,较难研究及细看李小龙童星时期参与过的香港粤语电影。李小龙在童星时期参与的电影工作,其实深深地影响着李小龙的成长,就连李小龙自己也承认这点:

 

「可能是遗传或环境的因素,当我在香港学习的时候,对电影制作产生了浓烈兴趣。……那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经歴,是我第一次接触到真正的中国文化。我被它深深地吸引着,而且强烈地感觉到,自己就是它的一部分。那时我还没有意识到环境对塑造人的性格和品性的深层次影响。」 李小龙

 

    蒲锋先生是少数对李小龙早期电影有研究的人。日前遇上蒲锋先生,谈起李小龙童星时期的电影,他都认为这些电影值得细看,李小龙的演技戏味十足,要研究李小龙,应要细看他早期电影。

 

「香港电影出现过两个李小龙 ……一个是……教人赞的童星, 一个是……教人崇拜的功夫巨星 」 蒲锋 

 

     香港人以本土语言上的便利,应较外国人或非粤语人士来得容易去感受和分析这些李小龙成长时期参与过的粤语电影。本文标题是「细看李小龙」,是从电影中仔细看李小龙小时候(「细时」)的演出和其电影的背景。本人特意选看了三齣不同时期的李小龙童星时期电影,分别是《细路祥》(一九五零)、《孤星血泪》(一九五五),和《人海孤鸿》(一九六零),但以下主要是引用《细路祥》戏中所见,试图找出李小龙日后电影中,演译功夫角式的一些线索,并就五、六十年代的时代背景,试论述李小龙当年身处的环璄,如何影响他青少年时期的叛逆性和自主性的发展。 

 

《细路祥》绝对不是迪斯尼梦工场的家庭电影,其意识形态绝对是「儿童不宜」。这齣充满多种社会争议议题的电影,当中有各种暴力、阶级歧视、阴谋、争权等,包括儿子出卖父亲、富太太勾引穷教师、反对八股教书制度等情节,到最后女工借助流氓的暴力向财主老板争取工人的权益,而流氓最后竟然成为了草根大众的「英雄」。导演冯峰找来年仅十岁的李小龙主演这出「儿童不宜」的电影。李小龙的自主和叛逆在拍电影时得到准许、赞赏和肯定,得以尽情地发挥,表达出一个真实性情的李小龙。

 

「他不符合传统文化中形容的那些精灵趣致的孩子,而是呈现出自主甚至叛逆性,我们看到这个孩子毫无惧意地面对大人世界。」 蒲锋

 

《细路祥》的其中一场戏,李小龙穿起唐装,帅气地握起拳头,只用大姆指一抺鼻头,对着伊秋水做出嚣张的动作,大家都会立刻认出这就是功夫巨星李小龙。肢体语言上的演译,把他从小好胜的真实个性表露无遗。记得李小龙穿的唐装,广东人又叫做「短打」,是以前低下阶层劳苦大众的服饰,因为天热,干活的苦力们一般穿时都不扣起衫前的纽扣。李小龙在后期《猛龙过江》饰演的「打仔」唐龙,角式造型,就似是在《细路祥》戏中角色长大之后的伸延故事。

 


戏中李小龙又经常被伊秋水、冯峰等大人教训。我记得小学期间我也常被老师打头,打头是以前中国人教小孩的习惯,以前还有「扑扑斋」,当学生不留心听书或者答错答案时,老师便会用尺子往学生头顶打下去,所谓当头捧喝是也。李小龙明显地是用了这儿时的电影经验在《龙争虎斗》中,在与董玮的一场对话中便有拍打董玮的头的动作(或许李小龙在家中也被父亲打头?)。对于这动作是否能帮助学生加快学习领悟不得而知,亦无科学根据,但从李小龙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中采用「打头」动作,便知道这不会是完全无根据的创


作。

 

「我看到《人海孤鸿》……李小龙演问题少年……片中全看不出他会『功夫』。我觉得他气质极好,有叛逆性。这才是中国占士甸!」。 张彻

 


无论电影中的角色,或坊间传闻的李小龙都是好动的,「叛逆」成为了李小龙的代名词。我有一位七十多岁的音乐老朋友谢子明,因父亲谢志伟是电影和粤剧圈人,小时候经常与李小龙在九龙城的街头玩耍:「李小龙与小麒麟一起经常在九龙城电影棚玩,他很顽皮,天台过天台的……」。



 

「唯有叛逆知叛逆。」 张彻 

 

成年人电影《细路祥》是有意识地以暴力抗争,有动机地叛逆。相对于李小龙童年时无意识的叛逆,如街头打架,现在看来真的是小巫见大巫。李小龙童年时全无机心的天然叛逆,却被满有机心的成年人所利用,以制作含有政治叛逆性的社会电影。李小龙与华南影帝吴楚帆曾在电影中合作,饰演父子,也曾经被港英政府定为左派份子。五、六十年代的香港电影圈根本离不开冷战的影响。[7] 电影圈中满是左右派的政治角力争持,李小龙根本成长于最前线的叛逆世界之中,还有五十年代粤剧伶人和专业电影演员的角力,李小龙父亲是粤剧大佬倌,又同时在电影圈占一席位,而李小龙亦自小已与伶人与明星两方合作交往,对于这些在演艺戏行的复杂人际和权力关系,李小龙怎会没有感受?

 

 


李小龙成长于叛逆和混乱之中,但李小龙的叛逆个性在现实生活中被压制,却在电影中一再被鼓励,当回叛逆青少年。如此两极的虚与实世界交替成长,真是谈何容易!李小龙于童星年代都是参与这些社会写实电影长大,倘没有天资、努力和兴趣,绝不能理解剧本的要求,与导演和其他演员合作把戏演好。那些说李小龙在功夫电影中都是木讷呆瓜和没有演技的说法,是十分不公平的。对像李小龙如此机灵的人,能演得如此木讷,是更加困难的事,可见李小龙的演技其实是经过思考,并已到达另一境界。



 

「演员是一位专心致志的人,他具备敬业精神,拼命工作,这样令他拥有超常的理解力,使他成为一位胜任的自我表达艺术家……」 李小龙 

 


在《孤星血泪》(一九五五)和《人海孤鸿》(一九六零)中,李小龙两度与华南影帝吴楚帆演父子作对手戏。同样是饰演一名在战乱中失去父母的孤儿,不过各走极端,在《孤星血泪》中他饰演一个生性懂事,一心向学的的一位「上进少年」,他读医是为了他朝回乡为村民服务的。而在《人海孤鸿》中饰演的则是教而不善,反叛成性,满口俚语的「坏孩子」。这两齣电影有一场相同的戏,便是李小龙把手上的「光酥饼」让给养父和养母吃,当中道出剧中青少年天性善良,以及青少年的不良行为只是因为教育不善而已。相信这些电影内容必定强化了李小龙明白「一定要读书」的观念。



 

  星血泪》中李小龙只有半场戏,演的是一名懂事的少年在荒郊废庙中,面对不知是亲父的逃犯吴楚帆。李小龙虽然对白不多,只用眼神和表情回应吴楚帆的说白,但却演得十分自然。至于李小龙在《人海孤鸿》中的演技,入木三分,天份之高,更被电影老前辈所肯定。这张成绩不但需要智慧,更要用心才能做到。 

 

「李小龙确可当『天才横溢』四个字……每一个面部表情,举手投足,连背影走路,无处不是戏!」 张彻 

 

《细路祥》、《孤星血泪》和《人海孤鸿》这三齣电影在一九五零年到一九六零年间完成,也正值是李小龙由十岁到二十岁青少年成长时期。这三出电影主角身份都是孤儿,都是强调只有读书才有出路。《孤星血泪》中唯利是图的财主刘克宣售卖假药,吴楚帆不惜违法报仇,宣扬的是坚持道德人格,凌驾法律之上,是维持社会团体的核心价值。

 

   


李小龙除了投入戏中人物角色,同时亦理解电影的社会议题,又会接触影圈复杂多变的名利角力和政治冲突,是名符其实的社会大学。李小龙早就活于成人的社会大学,学校的课程内容,又怎能对李小龙产生吸引力?无心向学自是理解。四、五十年代香港社会和电影圈政治复杂,李小龙处于被压迫群体和不公义的现实狡诈的社会,既身不由己,亦不能自主。天生好胜以及心智活跃的李小龙自然更渴望真正的自由和自主。



 

「哪里有自由,哪里就存在艺术。」 李小龙语

 

 


  我认为李小龙是从童星开始便学会理性地叛逆,在成长环境中,遇到的每一位都是独当一面的大佬倌和大明星,长期与这些电影权威们交手,自然学会无惧权威的心态,也学会克服、调整及控制天生的叛逆性格,才能与权威和制度合作,而这力量来源就是李小龙他喜欢思考的另一面天性。



 


李小龙小时已喜欢寻根究底,被家人叫做「点解」,也是这股喜欢思考的动力令他最终选择了哲学研究。哲学的领域可以让李小龙无限制地、自由地和自主地思考。他尝试以哲学理论去处理现实生活的各样矛盾和冲突,并强化了「自我」的价值观念。说到底,他是回归「自我」的主体本位,以一切皆自主的意识型态去面对和处理中外、新旧不同文化的人和事,并以他最自信和擅长的中国功夫来取得成功和认同。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