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格吴镇宇发飙,独宝、俩宝家庭都该看看

曹格吴镇宇发飙,独宝、俩宝家庭都该看看

妈宝帮帮帮 港台男星 2015-05-26 20:37:58 428

点击关注哦

“妈宝帮帮帮”由资深教育行业记者Jo妈创建。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有用,分享即是支持。如果有育儿方面的疑问,可加Jo妈微信号Luluandjo交流~



最近几天,吴镇宇接受采访提到去年儿子费曼在《爸爸去哪儿2》受的伤出鉴定报告了,视力被判断为受到永久性伤害,但一年过去了至今没有人跟他们谈赔偿的事情,说到激动处还狠狠的摔了话筒。




吴镇宇很快又与湖南卫视达成和解。因为当时并不是正式录制时间,没有摄影机录下具体情况,网友推测是孩子之间互相推搡而导致费曼摔倒磕伤了眼角。而因为被网友认为自己的孩子“推搡”伤害了费曼而遭受网民强烈谴责的曹格却在微博发飙“求清白”,但随后又删除了微博。保留了“我家小孩没有伤害Feynan”的声明。



在与湖南台和解后,吴镇宇表示,也不希望这件事牵扯到其他小朋友,毕竟费曼发生的这种事情很多小孩子都会发生。对于曹格,吴镇宇则坦言目前两人还未有沟通:“他有一直在微信找我,但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回复他,这件事大家心里有数,已经完结了。”吴镇宇更称“一个成年人应该有足够的承受力,不去理会这些网络上的声音。”




费曼的受伤导致了永久性的伤害,吴镇宇当然有理由生气。不管是不是哪位孩子导致的受伤,还是其他意外,相信也不是因为恶意造成的。这样的意外谁都不想看到,但是作为公众人物,有没有必要做得势如水火,朋友都没法做?


这种事可能搁谁身上,谁都不一定能处理好,日常中碰上孩子之间的矛盾和意外该怎么破?不管是每天和邻里相处的宝妈,还是孩子每天掐架的俩宝妈妈,看看《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尹建莉的文章,一定会获益颇多。




文|尹建莉


孩子们在一起玩的时候,互相发生点小矛盾小摩擦很正常,家长不必把这看成是问题,不必马上出面干涉,更不必因此而生气。


不严重的情况下,假装没看见,把矛盾留给孩子们自己解决;较严重时,简单地拉开即可,不必计较自己的孩子吃亏了还是占便宜了。道理可以简单讲一下,不讲也行,关键要保持友好轻松的态度。这看似有些不作为,却正是培养儿童健康人际关系的最基本、最简单、也最有效的方法。


我把这种方法总结为“三不原则”:不生气,不介入,不怕吃亏。


我女儿圆圆4岁前的固定玩伴是婷婷和小哲,都是女孩,出生时间差不多,且在同一层楼住着。三个小家伙总是东家进西家出地在一起玩。婷婷和圆圆性格比较温柔,小哲比较急躁,常常在抢东西时占上风,发生冲突时就会狠咬对方一口。我记得有两次圆圆去小哲家玩,突然哭着跑回来,说小哲咬她了,胳膊上有明显的牙印。


我总是看看她的小胳膊,笑着对她说:“哦,又打架了。”然后轻轻地吹吹她被咬的地方,问她:“不痛了吧?”她如果说还痛,我就再吹吹,或轻轻地吻吻,妈妈的吻是最好的止痛剂。她如果说不痛了,我会愉快地说,好,不痛了,那就再找小哲玩去吧。


我的态度对圆圆的影响十分明显,她往往是泪痕未干,情绪就完好如初,马上返身又去找小哲了。偶尔会表现出持续的情绪,说不想去找小哲,要自己在家玩。我也笑笑说:“好,那就在家玩吧”,随她的便。她多半坚持不了十分钟,就又想找小哲,或是小哲自己就跑过来了,两人很快又玩得热火朝天。


事实上,婷婷也常被小哲打哭,或者圆圆和婷婷有时会倚仗比小哲个子高力气大,情急之下会把小哲推倒,惹得小哲大哭。我们几个家长持有的态度差不多,当然我们都会告诉孩子要和小朋友好好玩,不要打架不要抢东西,也尽量用引导的方式化解她们的矛盾。同时,对孩子之间的打架吵架,我们都坦然平和,一笑了之,没有谁会在这里算计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吃亏了,或是抱怨别人的孩子如何等。所以三个孩子一直在一起玩得非常愉快。


家长的这种态度,给孩子传达一个信息,即发生冲突是件很正常的事,不用在意,过去就过去了,无所谓谁对谁错,该怎样相处还怎样相处——这样一种心理的建立非常重要,是儿童能正常地发展人际关系的必不可少的基础,是豁达、友善的生长土壤。


事实上孩子们确实很快就学会了协调,闹意见的次数越来越少。



“三不原则”看似消极,意义却非常积极,它的主要功能是避免了成人破坏性的参与,而且它内含一种信念:儿童有能力自己解决相关问题。


这个原则不仅适用于邻里小朋友的相处,在双胞胎或多子女家庭,以及幼儿园或小学里,都照样管用,因为天下的孩子都一样。


有一对双胞胎兄弟,经常为抢东西或其他事情打架。妈妈开始的处理办法是问清楚打架的缘由,判断谁做得不对,就打谁的手,或者关小黑屋,并告诉孩子为什么要惩罚他。但小哥俩的矛盾并没有因此减少,随着年龄增长,反而越来越多,一天无数次地哭喊着来找妈妈评理,这让妈妈非常抓狂。


这位妈妈开始意识到自己以前的办法肯定是有问题的,但一时又不知该如何办,于是来找我咨询,然后将信将疑地带着“三不原则”回去了。


过了几个月,我收到她的一封邮件,说咨询的当天傍晚,她正在厨房做饭,听到两个小家伙又在客厅为什么事声嘶力竭地争执起来,然后按惯例一起哭着来厨房找妈妈评理。当时她正要按惯例处理时,突然想到我说的“三不原则”,于是改变主意,一边不停手地做饭,一边轻松笑着对两个小家伙说,哈,又打架啊,以后打架别找妈妈了,你们自己的事自己解决吧,妈妈忙,没时间管你们。


两个小家伙没想到妈妈今天会是这种态度,一瞬间愣了,然后就在厨房吵闹扭打起来,并大哭,等着妈妈站出来评理。妈妈停下手中的活,笑着用温和的语气对他们说:“厨房太小了,打架伸不开手脚,想打就去客厅打吧。”说完把两个小家伙送到客厅,自己回厨房继续做饭。她刚回厨房还在担心,别真打出问题来。没想到孩子们的冲突好像也跟着自己离开了客厅,两个小家伙居然没有继续接着吵闹,且很快就听到了他们的嬉笑声,妈妈这才把悬着的心放下。


接下来的日子,这位妈妈总是采用这种办法对待两个孩子的冲突,令她感到神奇的是,小哥俩真的相处得越来越好,学会了协调。



家长们经常抱怨说现在的孩子不懂得忍让,归因为独生子女问题,或是“溺爱”问题。其实根本原因是家长们对孩子的矛盾介入太多了。


有一个5岁的小男孩,周末和妈妈一起去姥姥家,舅舅和舅妈也带着自己3岁的儿子过来,两个小家伙见面后都分外开心。玩了一会儿,5岁的孩子突然把3岁的弟弟抱起来,想要走几步,可由于他力气太小,一下摔倒了,弟弟的头磕在沙发扶手上,大哭起来,5岁的孩子一下子不知所措,羞愧地向大家看去。舅妈过来一看,孩子头上被磕出一个小包,大惊失色地叫起来。5岁孩子的妈妈见自己的孩子闯祸了,非常不好意思,担心弟媳不高兴,立即沉下脸批评孩子,要孩子给弟弟道歉,跟弟弟说对不起。


5岁的孩子可能因为害怕,也可能觉得委屈,只是呆呆地站在那里,任凭妈妈怎么说,都不吱声。姥姥看这情况,沉不住气了,也过来给孩子讲道理,要求他给弟弟道歉。


舅妈一边安慰自己的孩子,一边用暗示的口气说,小哥哥不是故意撞弟弟的,让小哥哥给道个歉,宝宝就不哭了。3岁的孩子听大家都这样说,就一直哭个不停,似乎也在等着小哥哥道歉。


5岁的孩子在一伙人的逼迫下,终于招架不住,低低地说声“对不起”。姥姥嫌孩子声音太低,说没听清楚,鼓励孩子“大声点,再说一遍,好孩子就要勇敢承认错误!”孩子不说,大家就又鼓励他再大声说一次。孩子终于提高声音又说一句“对不起”。话音刚落,大家正要松口气时,孩子“哇”一声哭起来,开始发脾气,乱踢乱打妈妈,拉着妈妈要离开姥姥家。(看看,我们成年人有多么残忍)


让我们体会一下5岁孩子的心情。


他和弟弟玩得愉快,情不自禁地抱起弟弟,一定是出于一种好的愿望,或是表示对弟弟的喜爱,也可能是想要展示一下做哥哥的强壮,甚至是想获得大家的某种赞赏,结果却是闯了祸,可以想象孩子当时多么尴尬,多么没面子,且多么担心。假如这时家里人能换一种方法来处理,给孩子一个台阶下,效果一定不一样。


比如态度轻松地对弟弟说:“小哥哥是想试试能不能抱得动你,不小心摔倒了。没事,让妈妈给吹一吹,一会儿就不痛了。”或者故意转移一下弟弟的注意力,对哭泣的弟弟说:“小哥哥刚才可能是没抱好,摔倒了。要么再让小哥哥抱一下,这次小心点,看能不能抱得动你。”我相信经家长这样一说,小弟弟会很快忘记自己的痛,不再哭泣,很乐意配合。小哥哥这时也一定愿意更小心地去抱弟弟,以免摔倒。这时大家可以顺便告诉小哥哥,以后想抱弟弟的话,远离茶几桌子等硬物,那样即使摔倒了,也不会碰伤。


有人担心,如果当时不要求5岁的孩子道歉,是不是他以后会变成一个没有教养的人,做了错事也不懂得内疚?


这种担心完全没必要,这就又涉及我们前面提到的信念问题:儿童有能力自己解决相关问题——只要他们成长中获得过友善和尊重,只要他目睹过得体的礼貌和修养,他就得到了这样的滋养。反之,成年人如果对孩子的一点无心之过不能表现出体恤,大惊小怪,上纲上线,逼迫孩子说“对不起”,这样才会损害孩子的友爱心。


儿童的世界非常单纯,很多所谓的问题,其实是成年人强加的,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把孩子间的冲突关系看成是“犯错误”,尤其是看成欺负和被欺负的关系。现在很多家长会对孩子说:我们不欺负别人,但也绝不让别人欺负。或直接告诉孩子:你不要主动打别人,如果别人打你,你必须要还手。甚至有的家长为了强化孩子的自我保护,会对孩子说:如果你在外面挨了打,不还手,回家我就打你。


大部分“不吃亏”的人虽然可以活得一生平安无事,但“不吃亏”真的为他赢来更多的幸福了吗?



我曾遇到一件事。我女儿上幼儿园时,有一天我去接她,带她在幼儿园院子里玩滑梯时,突然听到旁边一位妈妈叫起来,原来她发现儿子胳膊上有一块青,上面有牙印,看来是被哪个小朋友咬了。这位妈妈马上声色俱厉地问孩子“谁咬的?”正在高兴地玩着的男孩被妈妈的语气吓着了,一下子哭起来。这位妈妈又大声询问孩子“这是怎么回事,谁咬的?”边说边用眼睛向周围的孩子看去,好像每个孩子都有嫌疑。小男孩不回答,立即拉着妈妈的手就要走,边哭边说:“我不玩了,咱们回家吧,回家吧。”这位妈妈却不依不饶地拉着孩子去找园长,要问个究竟。


看着这位母亲一脸怒气地拉着孩子往园长办公室走去,我心里真替她的孩子难过。相比孩子的纯美和自尊,这位妈妈的行为多么粗俗不堪。她不光在丢孩子的脸,也在破坏孩子的人际关系。她这样做,与其说是出于爱孩子,不如说是出于计较和报复。事实上她最爱的不是孩子,而是“不吃亏”的感觉。她这样处理,只是让自己的感觉好一些,却已经让孩子“吃亏”了。


当然没必要走极端。有些家长深谙吃亏是福的道理,也希望培养孩子无私的品格,遇到孩子和别的小朋友抢东西时,总是要求自己的孩子出让,这种做法也不对,也是走极端了。


幼儿尚未建立合作的概念,自己的玩具不让别的小朋友玩,或抢别人的玩具,这都是正常表现。强迫孩子出让自己的利益,这种做法并不能培养孩子的大度精神,反而强化他的紧张感。如果一个孩子感觉别人总是侵犯他的私人领空,干涉他的事情,他会变得特别警惕,表现得更自私。


孩子间的矛盾,无非起源于抢玩具,或打闹间没分寸感,不小心碰痛了对方等。成人对待这些小矛盾的态度,比告诉孩子如何做更重要,影响更大。要用最道德的态度来对待孩子,但不要用很高的道德标准来要求孩子。天生不会和人相处的孩子其实不多,只要成人减少干涉,他们多半能进行自我协调。

………………………………………………


回复“目录”、“囤货清单”、“待产专题”、“辅食专题”、“睡眠专题”、“奶粉专题”查看相关内容

回复“014”查看如何应对宝宝肠绞痛

回复“020”查看宝宝紧急情况应急处理

回复“024”查看宝宝发烧,看医生妈妈怎么办

回复“027”查看从宝宝的便便里发现健康问题

回复“029”查看崔玉涛小儿腹泻最新讲座

回复“046”查看那些易引起宝宝过敏的食物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