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美序也。根据自然文理,顺理成章,合宜而为,即为美。
《左传》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这句话,是孔子评论外交辞令的。外交辞令,讲究美,不能突兀,光意思到了还不行,还要含蓄有力。语言要美,这样,才能远播。
在第二部分中,我们要返回到远古时代,看看在文明的形成中,文,这样一种美序,是如何深入人的思想,如何体现在经典里的。
文明的出现,首先是以大河流域为中心向外辐射的,世界几大古文明都是发生在河流区域的冲击平原上,这一点,没什么可以争议的。但是,水既可载舟亦可覆舟。水可以造就生命,但亦可为祸生命,尤其人类这种陆地动物。在农业出现之前,人类居住山洞,农业之后的,人类居住山坡、或者是高地上,因为要避水祸。
在人类的文化发展过程中,离不开山,同时,还离不开火的使用。
住在山洞的北京猿人已经被证实能够使用火,这距离今天的时间,已经被推到70万年前。(注:整个旧石器时代用了近400万年。)
旧石器时代,住在山上,使用火,我们把这种景象,这叫“山上有火”。之所以说这个,是因为《易经》里一个卦,《贲卦》(bì),它描述的景象是反过来的。
《易传·象》曰:“山下有火,贲。”
就是说,这个卦的卦象,是山下生火。
旧石器时代,人们是住在山上,在山洞里生火。那么,山下有火,是什么阶段?新石器时代了。也就是农业出现以后,开始在山下建屋形成村社了(整个新石器时代仅用了4000年左右)。
建,这个字的图形意思就是:辟山为址,傍山筑屋。手拿夯(hāng)地的工具,打地基,立的一面是山墙。
新石器的仰韶、红山、龙山三大文化的建筑都与山坡、高地有关(种植水稻的良渚文化是个例外,它的建筑有自己的特色)。
依山建屋,挖地造穴,就是山下有火的村社时代。
《礼记·礼运》:“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
就是最早的饮食文化,很简陋。把米和的猪肉放火上烤着吃,也没有奢华的青铜和精美的漆器,只有用手抔着喝水的粗糙的陶器。
新石器三大特征:磨制石器、制陶、农业。农业又跟文明的形成关系最大,没有农业,就没有稳定的居住环境,流浪的日子不会形成文化储备,文化也不会形成质的飞跃。
《易传·文言》:“见龙在田,天下文明。”
这是形容乾卦的,就是阳刚的能动精神。
见龙在田是说:田野阡陌交错,一片忙碌的景象,以此谓文明,比喻农耕作业井然有序而已。文明,贲卦也牵扯到了“文明”这个词。
“文明以止”一词就是出现在这里。什么是贲?战国人为了解释贲卦,在《易传·彖》里,用了七个“文”来阐述。
★《彖传·贲》:“贲,亨。柔来而文刚,故亨。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在解释这段话之前,我们先聊一个常识。易学,讲究以少为贵,一个卦的三爻中,相对少的爻为贵,也就是少的爻处于主导地位。比如贲卦的上卦艮(山)中,刚爻是少数(我们现在称阴阳爻),那么占主导的是刚性。同样道理,下卦中柔是少数,柔性占主导。
明白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很好地理解第一句文了:“柔来而文刚,故亨。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
“柔来而文刚”,指上卦中,两柔爻上来文饰一刚爻。“分刚上而文柔”,是指下卦中,上下分出刚爻,文饰中间的柔爻。这里的文,就是文饰的作用:配合、辅助的意思(其实就是社会性,等次,如宇宙的秩序,各自在各自的位置上,做合宜的工作)。
再分析第二句文:“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这里也提到交错,《说文解字》里解释“文”就是错划。)
“刚柔交错,天文也”:是说“天然”的文理,也是自然的规则。刚柔、干湿、冷暖,这些天然的属性相互交错、震荡从而产生不同的物质,这就是自然之文,也就是天文。
易传说,一个卦六个爻,有奇偶或刚柔(大约汉代以后才称之为阴阳),六个爻,又有因位置的不同,而产生出大小远近贵贱的等次,因此,每个爻就代表了不同的物类。两物交相错杂,便称为文。文,既然是俩物搭配、互辅,就会有合宜与不合宜的,于是吉凶之象,就产生了。(《易传·系辞下》原文:“爻有等,故曰物;物相杂,故曰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
“文明以止,人文也”:文明,就是明白了这些自然之文,并将其运用于人类社会,就是人文。
怎么将自然之文运用为文明?
木材、石头是自然物,但自然里不存在石斧,人把两者相加创造石斧就是文化物,就是俩物相交,是人的创造力体现。衣服,自然界也是不存在,人们织丝麻为布,裁布为衣裳,就是文化物。于是:
自然物+人为干预=文物
人文,在于其创造性,文物就是人的创造物(文化品)。再如,如男女色情相诱,是自然本能驱使,但为了社会生活的合宜,人类有了婚姻制度。婚姻制度,也是创造物(文化品)。
而刚才分析的贲卦,这一卦的易经本文,就是用婚姻嫁娶时的景象,来描述什么是贲卦的。
《易经·贲》本文:
贲。亨。小利有攸往。
初九:贲其趾,舍车而徒。
六二:贲其须。
九三:贲如,濡如,永贞吉。
六四: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
六五:贲于丘园,束帛戋戋。吝,终吉。
上九:白贲,无咎。
整体内容,就是在描述结婚时是什么景象的:装饰脚、装饰胡须、装饰园圃,白色的骏马、白色的服饰(西周婚礼穿白色,葬礼穿黑色)。
《易传·序卦》说:“贲者,饰也。”
贲,美饰的意思。而从《易传·彖传》那七个文来说,文,也是美饰!这又回到了我们第一部分谈到的,文,美序——具有美感的装饰与秩序。
文=美饰
美饰,就是合宜,搭配合宜,舒适合宜,才是美(现代人说如何合宜、舒适,心率共振)。
孔子说“质胜文则野”,一个事物,如果光考虑本质而忽略了外在的美饰,那就是粗野(语出《论语》)。
所以《序卦传》说:“物不可以苟合而已,故受之以贲。贲者,饰也。”
自然的东西需要再加工,人为加上去的,就是文饰。这层意义的文饰,不单单是我们今天说的修饰、装饰的意思。大点说,文饰就是发明创造——所有的文化品,都是文饰。
因为文化的能力,我们才与其它物种截然不同。
《论语·颜渊》:“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子贡说,文就好比是质,质就好比是文,一样重要。假设虎豹与狗犬,如果它们的皮去掉毛(就是去掉花纹)的话,两者就没有了区别——虎豹和狗样的区别,在于它们的皮毛呈现不同的花纹(子贡这里说的是两类物种的对比,因为根本不同,所以,文就相对地成了质,文和质还是有区别的)。
对于人的本性而言,创造发明是文饰,礼仪制度是文饰,婚姻本身也是文饰。这就是我们人类与其它物种的不同。其它物种在与自然界交流时,是直接面对大自然的,而人类,却用文化(创造物)来与自然交流。
比如,吃喝拉撒,动物直接猎食,而我们有饮食文化。向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厕所也有文化。
那么,话说回来,文化使我们不同于其它物种,我们是否就崇尚文化至上了呢?
我们知道,如果按照文化至上的原则,既然是美饰,那就是要美到极致,颜色,令人目眩神迷,声音,令人振聋发聩。但古人却说要做“无色”的装饰。
《杂卦》:“贲,无色也。”
贲,就是美饰,什么样的美饰?无色也——实际就是说,不要过多的追求表面的虚华,这会让人为的装饰掩盖其本质,而文饰的极致恰恰在返本!尊重其本有材质,人为干预,只是顺其文理,最终达到“以自为饰”的效果,以使事物处在更合宜的位置上。
无色的修饰就是:人为的干预,只是为了更好地突显其特性。
“质胜文则野”,“物不可以苟合而已”,但是,外饰过了头也不行,就会虚浮,华而不实,这叫“文胜质则史”。
请看本系列第三部分《文以明道》特别版:"文"化之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