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碑刻(岗山、铁山、曲阜碑刻高清原石图)

汉魏碑刻(岗山、铁山、曲阜碑刻高清原石图)

中国书法网 内地男星 2018-04-17 20:00:03 509

 提示点击上方"中国书法网"免费订阅本刊



佛经中有闻偈舍身的故事,说释迦前身的雪山童子闻偈后,然后处处:若石、若壁、若树、若道,书写此偈。这个故事可以说明摩崖刻经的滥觞。将佛经写在摩崖上,最早可以追溯到印度阿育王时代(公元前265年至公元前235年)。800多年后,在邹城的山林中,安道壹率众选址刻经。

北齐556年邹城县治由峄山之阳迁到岗山之阳,五山摩崖刻经工程拉开了帷幕,从564年一直到577年北齐灭亡,仍没有停歇。其规模之广,艺术水准之高,奠定了邹城五山摩崖刻经在北朝摩崖刻经的地位。邹城也成为北朝摩崖刻经研究不可绕过的重镇。

之于邹城北朝五山摩崖刻经,安道壹不可绕过。他是峄山、尖山、铁山和葛山摩崖刻经的主要书丹人,岗山摩崖刻经据说也是师承安法师的门人书丹的。《铁山刻经·石颂》说:“……于是有大沙门安法师者,……书工尤最,……敬写《大集经.穿菩提品》九百四十字……”安法师即安道壹,他不仅是一位精通佛法的高僧,也是一位书艺高超的书法家。石颂中赞美他的书法精跨羲诞,妙超英繇。他的生平事迹不见史籍,安道壹全部的遗迹都镌刻在了摩崖上,他的名字和摩崖刻经一样存之不朽了。

 

『 第二站:岗山 



▲岗山远景


岗山刻经分布在山北麓俗称“狼沟”的三十多块巨石上。《佛说观无量寿经》刻在鸡嘴石的三面石壁上,经文描绘了末法时期的极乐世界。《入楞伽经》为禅宗经典。其小字刻经在鸡嘴石南面的崖壁上。岗山巨石嶙峋、松柏掩映、山幽林密的自然景色和佛经描绘的佛国楞伽城胜景巧妙融一,似梦如幻。其大字刻经散刻在十多块巨石上,每块巨石上多则数十字,少则一字,断续相连,一眼望去如同诸佛聚会的曼陀罗,为佛教信徒营造了在岩边冥想、与诸佛同在的胜境。



▲楞伽经•请佛品第一(大字)“他方”刻远景


▲入楞伽经•请佛品第一(大字)“他方”刻拓片


▲入楞伽经•请佛品第一(大字)“现皆”刻


▲入楞伽经•请佛品第一(大字)“现皆”刻拓片


▲入楞伽经•请佛品第一(小字)“园香”刻


▲楞伽经•请佛品第一(小字)“园香”刻拓片



▲入楞伽经·请佛品第一(小字)“日月”刻原石


▲入楞伽经·请佛品第一(小字)“日月”刻拓片


▲入楞伽经•请佛品第一(大字)“复有”刻


▲入楞伽经•请佛品第一(大字)“复有”刻拓片



▲岗山鸡嘴岩(北面)北周刻经题名、佛名


▲岗山鸡嘴岩(北面)北周刻经题名、佛名拓片







『 第二站:铁山 



 ▲铁山摩崖刻经全景

 

 

铁山位于邹城北郊。相传道家铁拐李曾在此传道,因释道之争,在山半腰踹出个大脚窝,故名铁山;也有人说是因为与北岗(钢)山相对应而得名铁山的。铁山刻经位于其西南的石坪上,山势如瀑,大脚窝正嵌在石经上面。刻经内容为《大集经·穿菩提品》,面积一千多平方米。安道壹结合铁山的实际把刻经设计成碑刻形状:经文上方雕有巨龙缠绕、云气和佛光的图案,下方刻有双龟对踞的图案。加上保护围栏的勾勒,一座斜度45度龟趺龙首的巨碑跃然眼前。巨碑开敞高峻,得形胜之势,给人以震撼或宁静。




考察团队有序观看铁山摩崖



▲铁山摩崖刻经《石颂》拓片(邹鲁美术馆藏)









『 第三站: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 




▲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外景


▲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内景

老桧曾沾周雨露  断碑犹是汉文章

曲阜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 个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孔子故里、黄帝诞生地,是神农故都、少昊之墟、周汉鲁都,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积淀,其中碑刻资源在众多历史文化遗存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曲阜现存历代碑刻万余块,历西汉、东汉、曹魏、北魏、东魏、北齐、隋、唐、宋、金、元、明、清至民国,贯穿整个中国碑刻史,尤以汉魏碑刻驰名中外。现有西汉刻石块、东汉碑刻16 块,魏碑汉碑数量居全国之首。它们因其历时久远、保存较好、书写华美而受到历代文人雅士的关注和推崇,欧阳修、洪适、赵明诚、钱大昕、朱彝尊、洪颐煊、万经、赵崡等金石学家将它们收入著作,不吝赞美,翁方纲、阮元、黄易等更是亲临曲阜考察、研究、著录,并留下题跋。


这些历史悠久的碑刻珍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研究我国古代文字沿革、书法艺术和汉魏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发展水平及孔庙建筑史的宝贵资料,在中国碑刻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重要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反映了汉魏时期的统治者对孔子的尊崇和圣裔的优渥,这在乙瑛碑、礼器碑、史晨碑中所记载的选取孔龢为百石卒史负责守庙、优免孔子舅族、妻族徭役和出王家谷、春秋行礼祀孔子中得以体现;第二,反映出孔子后裔较高的成就和修养,如孔宙碑、孔彪碑、孔褒碑等分别记述了任泰山都尉平定叛乱死于任上的孔宙、治理有方令百姓望如父母顺如流水的孔彪以及仁爱忠烈、死于非命的孔褒;第三,反映了汉魏时期曲阜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北陛石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灵光殿的恢宏壮丽,王陵塞石、安汉里禺石、徐家村藏堂题记等为我们了解两汉时的墓葬制度以及人们的生活经济水平、审美价值取向等提供了具实资料;第四,充分展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五凤刻石的古朴、乙瑛碑端庄、礼器碑的瘦劲、孔宙碑的宽博、史晨碑的严谨、张猛龙碑的险劲将隶书、魏书艺术之美推向致,令观赏者叹为观止甚至顶礼膜拜。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些见证了千年岁月沧桑的碑刻,细细地欣赏、解读和品味,领略它们不同寻常、历久弥坚的韵味。

 







 


 西汉刻石





鲁北陛刻石原石


鲁北陛刻石拓片



鲁北陛刻石,简称北陛石。石高19 厘米,宽42 厘米,厚94.5 厘米,石灰岩质。该石阶面浅雕双璧纹,立面阴刻菱纹,一端有卯榫。该石刻于鲁恭王六年,即汉景帝中元元年(公元前149 年)。


阶石的左端刻“鲁六年九月所造北陛”,9 字4 行,前2 行各2 字,第3 行3 字,第4 行2 字。阶石的向上一面璧纹内侧刻“六五乙”3 字。据当年日本盗掘鲁国故城的亲历者驹井和爱说“两块刻石按东西方向并排排列着,长94 厘米,宽40 厘米,厚19 厘米。表面上并排刻着直径20 厘米的璧纹,侧面刻着数码,向北侧面刻着几何形花纹。东边的一块已裂为3 段,西边一块则裂成了若干碎块。仔细观察,东边的一块在其东侧面上刻着‘鲁六年九月所造北陛’9 字。鲁六年为汉景帝子鲁恭王刘馀修建曲阜灵光殿之年,因知刻石当为该殿上所用。




▲五凤刻石原石


▲五凤刻石


▲五凤刻石拓片


 

五凤刻石,又名鲁孝王刻石。石长72 厘米,左高41 厘米,右高39 厘米,厚43 厘米,石灰岩质。西汉宣帝五凤二年(公元前56 年)刻。


刻石左侧刻“五鳯二年鲁卅四年六月四日成”13 字,行,前行各字,第字,隶书。刻石右侧刻金代开州刺史高德裔行书获石题记:“魯靈光殿基西南卅步,曰太子钓鱼池。盖刘馀以景帝子封魯,故土俗以太子呼之。明昌二年,诏修孔聖廟,匠者取池石以充用,土中偶□此石。侧有文曰‘□□二年’者,宣帝時号也。又曰‘魯卅四年六月四日成’者,以《漢書》考之,乃馀孙□王之時也。西汉石刻,世為难得,故予□録之,使来者有考焉。提□修廟朝散大夫开州刾史高德裔曼卿记。”



▲祝其卿坟坛刻石


▲祝其卿坟坛刻石拓片


▲上谷府卿坟坛刻石



▲上谷府卿坟坛刻石拓片

 


祝其卿坟坛刻石、上谷府卿坟坛刻石,二刻石又名“汉居摄坟坛刻石”、“孔林坟坛石刻两种”、“孔子墓前坟坛刻文”、“子思墓前石龛文”等。一石高22 厘米,宽69 厘米,厚38 厘米,石灰岩质。另一石高25 厘米,宽98.5 厘米,厚49 厘米,石灰岩质。西汉孺子婴居摄二年(年)刻。


一石刻“祝其卿墳壇居攝二年二月造”,4 行,行3 字,刻字处高14 厘米,宽20 厘米;另一石文刻“上谷府卿墳壇居攝二年二月造”,4 行,行3 字,刻字处高15 厘米,宽20 厘米。为我国较早发现的西汉石刻文字。

 



王陵塞石


王陵塞石局部


王陵塞石拓片


王陵塞石,高229 厘米,宽93 厘米,厚47 厘米,石灰岩质。约西汉中期刻制。


该石刻字两处,左上为“王陵塞石廣四尺”行,第字,后字,右下角倒刻“二尺”,分别指石头的宽度和厚度。“尺”作为当时的长度单位,约等于现在的23 厘米。石为汉鲁王墓封堵墓门所用,共19 块,分四叠筑砌,厚薄不一,此为其中一块。其他诸石分别刻有“得于文”、“得文”、“黨”、“胡纪國”、“胡”、“問”、“一尺八寸”、“一尺九寸”、“二尺九寸半”、“一尺八寸”、“二尺二寸”、“□尺八寸”等。从出土的三枚银质印章“王未央”、“□大吉”、“王庆忌”可推知,墓主人为第三代鲁王鲁孝王刘庆忌,鲁恭王刘馀之孙,孝武帝后元元年(公元88 年)嗣位,死于汉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 年)。字隶书,率意朴拙,有篆书笔意。文字当为工匠随意所刻,对研究西汉民间书体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舞雩台刻石


舞雩台刻石拓片


舞雩台刻石,高64 厘米,宽64.5 厘米,厚30 厘米。刻于西汉,具体年代不详。凿线纹地,上刻两个相同的字,篆书,一立一横,多读作“麃”字。“麃”字为姓,汉时鲁国,麃姓为望族,汉《礼器碑》题名中有“故涿郡太守鲁麃次公五千”、“故乐安相鲁麃季公千”。


舞雩坛,在曲阜城南500米处,大沂河北岸,为周代鲁国祈天求雨处。清刘宝楠《论语·正义》曰:“雩坛者,雩时为坛设祭于此。有乐舞,故曰‘舞雩’。”所以,祭坛又称“雩坛”或“舞雩坛”。《论语》中记载:孔子让弟子们各言其志,曾点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另有“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的记载,其中“舞雩”传说即指此台。



安汉里汉画像石刻字原石



安汉里汉画像石刻字拓片


安汉里汉画像石安汉里汉画像石,约刻制于西汉晚期。原石配套汉画像石共8 块,刻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方神,此刻石高254 厘米,宽26 厘米,厚86 厘米,为墓室中墙顶部刻字,阴刻“山鲁市東安漢里禺石也”1 行10 个大字,“山”字为双勾,其余为单线阴刻。柯昌泗先生在《语石异同评》中评其书曰:“篆书径尺,瘦劲遒逸,有若蛟虬盘拿之势。”


此组刻字,可以使今天的我们了解西汉时期曲阜的人文地理。“山”,当指今城东八宝山,“鲁市东”应即汉鲁国都城东,此地汉时称作“安汉里”。“安汉里”为当时鲁国基层政权组织,古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禺石”即寓石,指建造阴宅所用之石(一说为“界石”)。









 『 东汉碑刻




 


新富里渎石


新富里渎石拓片



新富里渎石,石高18.5 厘米,宽114 厘米,厚39 厘米,石灰岩质。东汉建武二十二年(46 年)刻。上刻“建武廿二年十月作瀆新富里”,其中“建武”、“瀆新富里”6 字为大字,每字一行,“廿二年十月作”6 字为小字,每3 字为一行。记载东汉初年在鲁城北门外整修护城河水沟的时间、地点等。


此石原为汉鲁城北墙排水道盖石,“渎”为水渠之意,“新富里”即地域名称。隶书,当为工人所刻,笔势刚健,“建武”字末笔斜长,尤其雄劲。


 


两城山汉画像石小食堂题记


两城山汉画像石小食堂题记刻石,石高92 厘米,宽92 厘米,厚23 厘米。东汉永和二年(137年)刻立。刻有题记2行。


此石原为汉鲁城北墙排水道盖石,“渎”为水渠之意,“新富里”即地域名称。隶书,当为工人所刻,笔势刚健,“建武”字末笔斜长,尤其雄劲。




▲乙瑛碑


乙瑛碑局部


乙瑛碑拓片


▲乙瑛碑拓片局部


乙瑛碑又称“汉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孔庙置守庙百石卒史碑”、“孔庙置守庙百石孔龢碑”、“孔龢碑”等。碑方形,无额。碑高198 厘米,宽91.5 厘米,厚22.5 厘米。石灰岩质。东汉桓帝永兴元年(153 年)立。正文18 行,满行40 字。


此石原为汉鲁城北墙排水道盖石,“渎”为水渠之意,“新富里”即地域名称。隶书,当为工人所刻,笔势刚健,“建武”字末笔斜长,尤其雄劲。


▲礼器碑局部


▲礼器碑局部


▲礼器碑拓片


▲礼器碑拓片局部

 

礼器碑,全称“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后汉修孔子庙器碑”、“韩明府孔子庙碑”、“鲁相韩敕孔子庙碑”、“鲁相韩敕复颜氏繇发碑”、“韩敕碑”、“孔庙礼器碑”等。碑圆首,有额,额高45 厘米,但洪适《隶释》中记载:“鲁相韩勅造孔庙礼器碑,无额。”《来斋金石刻考略》中所记此碑尺寸亦不含碑额,现碑额不知何时所加。碑身高171 厘米,宽78.5 厘米,厚20 厘米。东汉永寿二年(156 年)立。碑文16 行,满行36 字,独第八行高出一“皇”字。

 


▲史晨碑


▲史晨碑拓片


史晨碑,前碑名“鲁相史晨奏祀孔子庙碑”、“汉鲁相晨孔子庙碑”、“史晨请出王家谷祀孔子碑”、“史晨前碑”、“史晨奏铭”;后碑名“鲁相史晨飨孔子庙碑”、“史晨后碑”。碑圆首,有额,额无字,额高35 厘米,碑身高173 厘米,宽85 厘米,厚23 厘米。东汉灵帝建宁二年(169 年)刻。前碑书17 行,行36 字;后碑书14 行,前8 行,行36 字,从第9 行起,行35 字。


此石原为汉鲁城北墙排水道盖石,“渎”为水渠之意,“新富里”即地域名称。隶书,当为工人所刻,笔势刚健,“建武”字末笔斜长,尤其雄劲。



▲孔宙墓碑


▲孔宙墓碑拓片


▲孔宙墓碑拓片局部


孔宙墓碑全称“汉泰山都尉孔宙碑”,简称“孔宙碑”。碑圆首,高306 厘米,宽102厘米,厚24 厘米。有额,有穿,穿上有晕,东汉桓帝延熹七年(164 年)七月刻立。


额题篆书“有漢泰山都尉孔君之碑”,2 行,行5 字,分别位于穿两侧。碑文有题,为“有漢泰山都尉孔君之銘”。正文15 行,满行28 字,记述孔宙生平事迹。碑阴也有额,题隶书“门生故吏名”一行于穿下,额下题名3 列,每列21 行。碑左侧有唐大中元年(847 年)高元度等人谒孔子墓题记,右侧有宋天圣元年(1023年)进士刘炳所作的太子中舍和著作佐郎崔暨等同谒先圣陵题记。



▲史晨碑


▲史晨碑拓片


史晨碑,前碑名“鲁相史晨奏祀孔子庙碑”、“汉鲁相晨孔子庙碑”、“史晨请出王家谷祀孔子碑”、“史晨前碑”、“史晨奏铭”;后碑名“鲁相史晨飨孔子庙碑”、“史晨后碑”。碑圆首,有额,额无字,额高35 厘米,碑身高173 厘米,宽85 厘米,厚23 厘米。东汉灵帝建宁二年(169 年)刻。前碑书17 行,行36 字;后碑书14 行,前8 行,行36 字,从第9 行起,行35 字。



陶洛残汉碑


陶洛残汉碑局部


陶洛残汉碑拓片



陶洛残汉碑拓片局部


陶洛残汉碑因在陶洛村出土而得名。经过拼接残石发现其原碑有穿,现存为碑右半部,残高204 厘米, 残宽59 厘米, 厚22厘米。约东汉晚期刻立,具体年代不详。碑为墓碑,碑阳残存12 行,文已不可连读,记述墓主生平事迹,碑阴刻捐资建碑的故吏、门生的籍贯、官职、姓名和捐资数额。







 


 三国魏碑刻





鲁孔子庙碑


鲁孔子庙碑拓片



▲鲁孔子庙碑局部


鲁孔子庙碑拓片局部


鲁孔子庙碑,又名“孔羡碑”、“魏封宗圣侯孔羡碑”、“魏封孔羡奉孔子祀碑”、“宗圣侯孔羡碑”、“魏修孔子庙碑”。碑通高233 厘米,宽93 厘米,厚25 厘米。碑额呈圭形,有穿。额篆书2 行,行3 字,文“魯孔子廟之碑”。魏黄初元年(220 年)刻立。碑阳隶书22 行,行40 字。

 






 



 北魏碑刻





贾使君碑


贾使君碑拓片


贾使君碑拓片局部


贾使君碑,又名“贾思伯碑”、“后魏兖州贾使君碑”、“后魏贾思伯碑”、“兖州刺史贾思伯碑”等。碑首圆形,深浮雕四龙拱起,龙首在碑侧。碑通高214 厘米,宽84 厘米,厚20.5 厘米。碑阳正书23 行,行43 字。北魏神龟二年(519 年)立。碑额题“魏兖州賈使君之碑”,大楷,雄放宕逸。



张猛龙碑


张猛龙碑碑额


张猛龙碑拓片



张猛龙碑拓片局部


张猛龙碑,又名“魏鲁郡太守张猛龙碑”、“张猛龙清颂碑”、“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有额,圆首,浮雕四条蟠龙,龙身即为晕纹,晕纹的两端各雕两只下垂的龙头。碑通高228 厘米,宽91 厘米,厚24 厘米。北魏正光三年(522 年)刻立。额题“魏魯郡太守張府君清頌之碑”,行,行字。碑阳正文22 行,行46 字,后有题名和刻立时间行。碑阴刻题名21 行。







 


 『 东魏碑刻





李仲璇修孔子庙碑


李仲璇修孔子庙碑碑额



李仲璇修孔子庙碑局部



李仲璇修孔子庙碑拓片局部


李仲璇修孔子庙碑,又名“东魏孔子庙碑”、“鲁孔子庙碑”、“ 后魏兖州刺史李仲璇修孔子庙碑”、“兖州刺史李仲璇修孔子庙碑”。 碑圆首,有额,饰晕状龙纹。通高253 厘米,宽86厘米,厚14 厘米。东魏兴和三年(541 年)立。


额篆刻2 行,行3 字,“魯孔子廟之碑”, 王昶称此6字“笔法诡异,非篆非籀”。 正文24行,行51字。


业务联系电话:15899791715(可加微信)






————中国书法网微信公众平台————

关注热点,传播最及时的书画资讯;

坚守传统,打造专业书画权威平台。

投稿及广告推广合作请联系:

廖伟夫  13510562597(可加微信)

QQ:19689887

邮箱:[email protected]





往期经典

(直接点击标题可进入浏览)


书画高清资料

起居何如——米芾手札高清全集

倾仰情深——赵孟頫手札高清大图全集

起居佳胜——苏轼手札大全

虽远为慰——王羲之传本手札墨迹十三帖

极感远意——黄庭坚手札大全


名家访谈

【对话名家】補砚斋访谈录

【名家面对面】系列专访之一 —— 石开先生访谈  (上)

【名家面对面】系列专访之一 —— 石开先生访谈 (下)


经典专题

《石渠宝笈》特展布重量级展品抢先看!

“还原大师——何绍基的书法世界”展览作品欣赏

不爱江山爱丹青——宋徽宗 赵佶 书法专辑

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国展学术论坛实况报道


推荐展览

事茗——东一书画雅集

陈忠康精品书法展在国家博物馆举办(最全记录)

"守正——全国百家楷书邀请展”

"望岳——南岳纪游书画展

傅志伟篆刻展

风雅在斯——廖伟夫书法作品选刊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