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谣,关于李志.

关于民谣,关于李志.

青弃疾 内地男星 2017-02-18 20:42:55 209




2004年,一个辍学待业青年坐了十四个小时的绿皮火车到宁夏贺兰山听"中国摇滚光辉道路"的演出,台上有黑豹、唐朝、崔健、汪峰。他突然触动,觉得应该做点什么。回到南京,他借了五千块钱录了张唱片,二十块一张到处叫卖。


还是坐火车,他到瑞典的歌德堡看莱昂纳多·科恩的演出。看到年过七旬、满头白发的科恩每每单膝跪地投入演唱整整三个小时,他感动不已,大叹:这才叫职业态度。


从单刀赴会,到携乐队"罢演"音乐节的一呼百应;从放个盒子随意收费,到跨年演出一票难求;从借钱发唱片、烧唱片到再发唱片;从被左小祖咒放炮,到批评好妹妹和马頔的音乐;从豆瓣月亮小组被扒皮到大规模新闻发布会,十年间,李志背负着"民谣一哥"、"民谣诗人"和"行业标杆"的呼声,被顶礼膜拜,被争议诋毁,被一次次推到了独立音乐圈的风口浪尖。




听李志,听《寻找》,昏昏欲睡的旋律却让我整夜整夜失眠。这其实并不是一首歌,或许是一杯Death Wish Coffee,含有全世界最浓烈的咖啡因。


天花板仿佛一张斑驳的投影,把我的心投射在头顶,仓央嘉措的那句"我放下过天地,却未曾放下过你"就在头顶循环播放。


我想,这世界尽管纷繁复杂,但每个成年人不过三条路,或留守,或寻找,或随波逐流。


随波逐流是一件美事,跟吃饭睡觉一样,让我们觉得如此必要、理所当然,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我们裹挟其中,顺流而下,忘记了我们从哪里来,去往哪里,连想一想这一生要干什么的时间都没有,日复一日犹坐井底而不自知,甚至嘲笑起年轻时的荒诞和浪漫。


罗曼·罗兰的说,"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就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假如真的有上帝,他也会困惑人这种生物,活着的时候仿佛不知道会死,死去的时候仿佛从来没有活过。这便是大多数人的人生。




不得不说那个时期李志的作品每一首都保持了难能可贵的最高品质,随便一首拎出来都相当牛逼。这不在于他的声音,而在于他创作的思想和作品本身的现实意义。他早期的很多作品,光看歌词就有极强的说服力,反映了很多现实的问题以及他对这个世界对诸多现象、人和事的看法。


"如果没有人看着我,那该多快乐",从古至今,无论诗人、哲人还是歌手、电影人,都会无一例外探索自由的意义,生存的姿态和方式。如果我们能不活在别人的眼睛、嘴巴和价值观里该多好。


在很多年里,"还债"是李志人生的主题词。他的前几张专辑都是借钱录的。


到了2007年,实在欠债太多,他竟然跑去成都当了两年白领,间或一包烟一把吉他一个人"单刀赴会"弹唱演出。从南京到杭州,从北京到重庆,两三百人的小场地,吸引各种长发青年、抽着烟的姑娘、厮混的大学生、卖打口碟的小贩慢慢聚集,听歌、搭讪、闲扯。

很多人喜欢李志,都源于他的敢写敢说,毫不虚伪与做作。讨厌的人亦是如此。因为聪明的人,很难不刻薄。

老狼说:"他就像一个你生活中特别不耐烦的男朋友,或者一个脾气特别暴躁的厨师一样,你不知道他下一盘菜端上来的会是什么。"




"李志的曲子不华丽、不做作、不重复,他的歌中只有淡淡的调子和偶尔的愤激。李志拥有的民间世俗幽默和半吊子艺术情怀,三七分成呈现在专辑的原创部分里。他的中文词汇系统是一套80年代诗歌、90年代摇滚乐、00年代网络空间的混合体,虽显琐碎,但不繁杂。他有市井理想,又不愿放弃艺术的投机,他的歌词散发着盖不住孤芳自赏的酸腐气味。他戏谑而深情,深情而又中庸。他就像中世纪欧洲的吟游诗人,抱着一把木吉他游荡世间,弹唱而出的歌既不清雅也不低俗,只是淡淡地用真情唱出他对这个世界最平凡的爱。"


"李志的嗓音沙哑,而且还有口音,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嗓子,可是他却深情款款。李志有一种低沉的孤独蛰伏在每一个音符里,他唱出了城市里所有的孤独。李志的歌需要一个人听才好,需要失落时听才入味。"



"我们都追求真善美,要知道没有真就没有善也没有美。"近些年B哥一直在强调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他所坚持的"独立人格"的真正涵义。


"以前别人喜欢我的歌我就特别不开心,我说你们这些傻B怎么会喜欢这些歌呢?我现在知道我在音乐上没有才能,我现在能做的就是不断强化自己的观念去做自己。"李志的话总是很残忍很坚决,他一直是这样对待自己的。其实李志并不坏,他有一颗善良正直的心,善恶分明,只是为了艺术有些癫狂。


我只知道现在的生活很平淡。

像一条经过的河流

你看不出它带来了什么

或者带走了什么

它只是经过。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