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丁勾是我在知乎上关注了好一阵子的乐评选手,他的评价既囊括了大热到不行的音乐人(比如Sam Smith),也有各种小众冷门听都没听说过的乐队。除了音乐,他还经常评论各种好玩的东西,比如科幻小说和电影。Feist这篇文其实是他“你如何看待XX歌手?”系列中很不起眼的一篇,但莫名地戳中了我这个多年前听过几首Feist、没再在意过Feist、但也时常思考一名歌手如何在高冷与商业之间权衡的乐迷。看了这篇回答,才算是补上了早几年就该有的认识,开始觉得,Feist是indie歌手里一个与商业化结合又没失掉高冷范的成功范例。
Feist专辑 The Reminder
即使你不知道Feist,可能也听过她的歌。在那部“深入揭露绿茶婊本来面目”(咦?)的电影(500)Days of Summer原声中,收录了Feist的一首歌Mushaboom。或者,你通过另一个途径听过她的歌:当年iPod nano的广告曾选用1234作为广告曲,所以你可能听过这首:“1.2.3.4,tell me that you love me more.Sleepless, long nights,Sad is what my youth is for(唱~~~”
Feist “1 2 3 4” 登陆ipod广告
说起来,Feist和Justin Vernon的经历有些相似:Justin Vernon从事音乐事业多年,几乎同时经历了失恋、乐队解散、重病等不顺之事,后来隐居山林,做出了一张返璞归真的民谣专辑For Emma, Forever Ago,由此开始Bon Iver的成功之路;Feist早年在乐队走“重摇滚”路线,遭受了事业停滞、嗓音受损等挫折,后来改走民谣路线,并通过Let It Die名声鹊起,Mushaboom即来自这张专辑。而三专The Reminder则让她的声誉推至高峰,并获得格莱美提名。
Feist首张专辑 Monarch
从风格上看,Feist走的民谣路线更偏Indie Folk/Pop。首张专辑Monarch (Lay Your Jewelled Head Down)是我最后听的一张Feist作品。我本来以为我会听到类似Let It Die那种简约风格,实际效果却大出我意料:丰富的配器,完整的制作,颇为抓耳的旋律,除了Feist标志性的“哀伤民谣”,有些歌曲还带着清新欢快的感觉...总之,这张专辑为Feist后续作品定下了基调,以后的作品皆在这个大框架中运作。听完后我觉得Feist没理由不红...不过这张专辑为个人录制发行,营销的匮乏限制了它的影响力。好在优秀的质量打下坚实口碑,使其收获了一批死忠粉。
Let It Die在制作上做了减法,仅用简单的几件配器便撑起全曲。它以四轨机录制,Lo-Fi效果听来别有韵味。那首以吉他为主导的Mushaboom风格轻松跳跃,用在(500)Days of Summer中描述热恋中的男女主角正合适。同时这张专辑交由主流唱片公司Interscope Records发行,这标志Feist走出地下,成为“流行歌手”。
Feist - Mushroom
至于The Reminder,我想大家都比较熟悉了。The Reminder获得极大成功,是Feist商业最成功的一张专辑,成功打入美国市场,卖了250万张。这次Feist告别了Lo-Fi DIY,制作更精良。同时在主流唱片公司的宣传推广下,拍摄了好几部出色的爱慕微。主打歌1234一改惯有的慢板风格,风格欢快跳脱,而且爱慕微也极有创意,“一镜到底”和“彩色舞蹈”正好契合iPod nano主打的炫彩概念,也难怪会被苹果相中为广告曲,因此更扩大了影响力——“大热单曲是专辑成功的一半”嘛。
Feist - 1 2 3 4
每次看到这个爱慕微都会心情大好(手舞足蹈状)。特别是桥段部分的小号,真是神来之笔。
此外,专辑中还有一些曲目被用作电影/电视剧插曲,你看,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说明这个歌手“红了”。The Park曾为Bon Iver在现场演出中翻唱,Limit to Your Love则被James Blake翻唱于首张专辑中,只是风格被改得面目全非。
以The Reminder的商业成绩和良好口碑,Feist获得了第50届格莱美音乐奖四项提名,其中包括颇有分量的最佳流行女歌手、最佳流行专辑和最佳新人。1234的爱慕微则获得最佳MV奖提名。可惜她一个奖都没拿到...考虑到那一年正是Amy Winehouse小姐拿Back to Black横扫天下之时,这也没办法嘛...
Feist 2011年专辑 Metals
Metals是其2011年推出的专辑。一个有趣现象,不少乐队/歌手在上一张专辑大卖后,在下一张专辑中会降低流行度,往“艺术”方向靠拢,最近的例子是“Foster欢乐一家人”....Metals整体氛围较The Reminder下沉不少,1234、My Moon My Man这类欢快歌曲消失了,这导致专辑显得很,呃,“高冷”。实际上,在“冰冷”的外表下Metals依然制作精良,吸收多种风格,横框多种流派。现在她越来越像一个广义的“indie pop”歌手,而非传统的民谣歌手。纵然Metals比较高冷,依然有曲目被用于电影/电视剧中。
关于Feist,可以多说几句。套用返场的话来说,有一些歌手/乐队“满足了那些只能接受主流流行乐却又自以为品味高人一等的乐迷的私心”。请注意,这里的“满足”并非都是主动行为。比如The Reminder的大卖,可能得益于1234等单曲的欢迎,但同时专辑中其它歌曲依然保持了Feist的惯有风格,而一些歌迷不能接受这种风格(我曾在豆瓣上看到这样的听众)。一些听众喜爱的原因倒不是音乐质量有多高,而是:喜欢的人少。比如(咳咳咳)“小清新”风格算是中个典型:原先只是小众爱好,但是当歌迷越来越多,最早一波粉丝就“累感不爱”了。哦对,还有万青,我记得韩寒在微博上推荐万青,一些老歌迷登时觉得天塌了:完了!“我们的”(这里要重读)万青要红了!!潜台词是:“你们也配喜欢万青?!”这心态真是,啧啧啧...
Feist倒没有刻意迎合听众,但很难说听众没有把她当成又一个彰显品味的模版。我挺喜欢她的高冷范儿。如果你对她感兴趣,不妨从The Reminder入手。
知乎@丁勾 “这里没有言论自由,不接受任何批评。”——我是认真哒!
长按下方图片,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订阅Ai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