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是天地之间的转化器和连接器

音乐,是天地之间的转化器和连接器

同道说 日韩男星 2018-12-03 15:38:29 592



天道文明——华夏度量衡


瑞明:


今天我们就讲解侯地气。


观天文后就需要侯地气来对应,这个就是史书上说的“制十二管,以听凤鸣,以定律吕。”


关于天文定人文的书,我推荐一本:律历志。看懂了这个,就懂了为什么音乐对华夏民族如此重要。


音乐,是天地之间的转化器和连接器。


只有懂了侯地气,以后才能理解五运六气。古人为了观测日影变化,采用了圭表测影的办法衍生了五行八卦,卦的本意就是圭表测影的刻录,属于观天象,与之相对应的就是侯地气。伶伦就用了吹管侯气的方法来验证的地气的规律。就是用12根不同音节的管子埋在地下,然后里面充入蒹葭的灰,每到一个节气,地气随着阳气发动,相应管子里的灰就会飞出来。


马王堆出土的十二律管↓



黄帝“设五量”,“少昊同度量,调律吕”。度量衡单位最初都与天文和人体相关:“布手知尺,布指知寸”、“一手之盛谓之溢,两手谓之掬”。懂了音乐才懂度量衡。


这个很多人是想不通的,音乐和度量衡八杆子打不着,为什么会这样呢?请我慢慢道来。


很多人学一辈子都搞不明白传统文化,就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学习的方法和秩序。


这里看看,哪里翻翻,书是看不完的,这样就好像进去了迷宫,所以,我更多分享的是学习的一些思路。


黄钟,是中国度量衡之母。为啥?因为测量地气变化的十二根管子的粗细就延伸出来了古代的刻度、体积和重量的度量衡模型。地中之气是黄钟管出来的,古人就以他为出发点,规定一粒古代最常用的中等黑黍的宽度为一分,黄钟的长度为90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这就是古代根据黄钟而来的长度单位,源头就是观测天文测量地气。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出土的和田玉质黄钟律管↓


把这种黑黍装满官方的黄钟管,正好装满了1200粒,这个1200粒黑黍的容积就叫做一龠,两龠为一合,10合为一升,10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这个就是古代容积的单位。


度量衡就是长度、容积和重量


一黄钟所装黑黍的重量是12铢,24铢为1两,16两为一斤,30斤为一钧,4钧为一石头。这就是重量单位的来源。



所以,为了为了候地气,伶伦用 “飞灰侯气法”发现十二气的规律,十二气为万古不变的时间单位,故称“律”。十二气纳入六气系统称“六律六吕”。


从上可知,从观天象-侯地气-吹管侯气-黄钟管这个体系完成了中国度量衡的体系。所以,以天文定人文的体系,就是通过音乐这个中介完成了衔接和转化。


古人为什么不都是十进制呢,会出现4、12、30等进度,这个也是为了应天象,具体的大家可以去看看《律历志》,是班固写的那个版本。


两者,两黄钟律之重也。二十四株而成两者,二十四气之象也。


十六两成斤者,四时乘四方之象也。


四百八十两者,六旬行八节之象也。三十斤成钧者,一月之象也。


四钧为石者,四时之象也。重百二十斤者,十二月之象也。这就是用来对应天文历法的规律。


这就是阴符经说的:立天之道以定人也。以物载道,以化成天下。


读过《律历志》的人会有一个疑问,重量单位的进制是应合天象的,而长度和容积没有,为啥?


圭表测影中的日影的长度变化,还有五天一侯,三候一气的24节气的划分都是平均的,但是各个节气之间在阴阳比例却不平分。因为阴阳二气在不同时期的分布多少,怎么样才能表达出时间上相等、阴阳二气分布却不均衡的状态呢?那就采用了重量单位,因为重量的本质就是不同物体吸收阳气的凝聚成度不同导致的,阳气的含量和重量是成正比例的。所以同样长度、容积的物体,可以用重量上来区分含有阳气多少的不同。


大家会看到,古人考虑到了线性常量,也考虑了非线性。


阳气发散,就是充气,阴气收敛,就是凝固。所以古人可以根据运气的不同,可以判断出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人会有什么病状高发,还会对应到农时,什么虫子容易成灾。


面相和八字的底层原理就在这里,所以我们会看到八字老师和面相老师,可以预测什么时候生什么病,原理就是根据年景来推测阴阳二气的变化,阴阳相推就可以知器官盛衰变化。掌握了阴阳二气的原理,一切就懂了。



这里在素问里有非常详细的记载:荧惑、夏令火、羽虫、翮虫皆应火。就是不同的五行、运气都对应着不同的虫。


所以,什么样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虫害,古人可以提前防备。


草木、风、岁星、毛虫、雷电皆应木;荧惑、夏令火、羽虫、翮虫皆应火;中央、镇星、地土、保虫皆应土;太白星、金石、山谷、甲虫皆应金;江海百川及井、鳞虫、辰星、水雹帝颈应水——内经-素问。所以古人可以根据阴阳二气的规律来推算未来,随天地运气报应生也,即凶应凶兆,吉应吉祥也。


好的中医,也就可以预测人类的身体状况和流行病概率,所以高人一看到人的外形就知道一个人体内阴阳二气的情况和器官的盛衰情况。比如有的人的眼睛总是干涩,就是肾精不足,说明这人的肾阳已经干瘪了,肾精不足,就会导致记忆力衰退,反应迟钝,这就是昏。为什么会昏呢?就是在一些生意上的事情太耗了,这就是利令智昏的意思。


所以内经对医术判断的标准是: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为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其实,还有更高的人,就是病人刚进门,病人不需要说话,医生就已经把治疗方案准备好了,而且分毫不差。其实这就是圣人观天象而推测阴阳,由阴阳而知道不同年份不同时辰不同体质会得什么病。推荐大家去看看黄帝内经,看了就会知道古人的智慧是多么伟大,多么周全,多么让人陶醉。



五脏通情志,那么从一个人外在的征兆体现的阴阳的推测自然也能知道一个人的性格、脾气和气运,所以也能够预测吉凶和寿命了,这就是知阴阳而万事定。所以,白云先生(陈抟老祖)看了一眼赵匡胤,就说他以后会是天子。


历史上各个开国皇帝,都有被面相高手看准的经历,史书记载很多,最有名的就是吕太公看重刘邦。


我打字速度是很快,以前做记者的时候练成的,采访完,就要写出来,那时候都不让录音,只能靠手机记录。


人的核心就是精气神,其实就是气的三种状态,比如水蒸气是热的时候,水是常温的时候,冰块就是冷却的时候。气、水、冰三相一样,三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地球上也有气流、水流和冰川。如果阳气重,那就是冰川会融化为水,水平面变高,地标蒸发的水汽也更多,这就是气盛,气盛了就容易生气上火,所以古人把上火叫做生气,就是这个道理。在人体内,就是精血容易化为气,气多了就容易往上走,就容易冲击心、肺和肝,这种年份就容易高血压多、人容易头疼目赤。毛主席的红歌听多了,也能治病,我在华夏声乐通天这一篇里有写,这个的原理就是木克土,也就是很多人生病其实是社会环境影响的,气不得生、志不得舒,于是抑郁成疾。脾通土,脾病为思,思则气结,脾动为歌,歌为气舒,气疏泄为通。所以气的郁结就可以消除。



所以为什么圣人思想可以治病,因为读圣贤书会改变人体的呼吸节奏,养浩然之气,本质上就是调节呼吸、矫正思想、调节情志。然后从最细微、最基础的气的部分调节好了,血自然就会好,血好了精也好了,精好了,整个人精神就好了,那么就是一个朝气蓬勃、健康活力的人了。 取名有一个道术,叫做《姓名学》,这里面有五行还有笔画,很复杂,名字、八字等看起来很玄妙,搞懂了其实就是一个非常精密的算术题。


这些就是以天文定人文,天-国-人同构的解释。音乐,对华夏民族的重要性大家应该可以看出来了,这些看懂了,其他的就比较容易明白。所以看问题、研究学术首先要梳理宏观层面的逻辑和顶级架构,如果架构都搭不起来就愣头青一样的冲进去了,很多人就是在细节中迷路了,甚至是走到了反方向。王阳明、于丹、易中天、郭敬明等就是这等妄人。


这就是音乐:天文和人文的转化器和衔接器。


黄钟,度量衡之母。


满清的时候,华夏的度量衡被蛮夷污染了,蛮夷用枪炮逼着中国人用他们刚刚制定的各种标准。这些标准被写进了与中国签订的各种通商条约中。


蛮夷也想统一中国的度量衡,他们在与清政府签订的通商条约中列明了与中国度量衡的折算方式。


这就是现在我们常用的各种国际通用标准。


已经彻底和天地决裂。


一个衔接天地的转化器沦落成了纯符号化的玩意。


所以,蛮夷是割裂道的人,华夏族是天人合一的民族。


清朝有人写游记,这么感叹道:如果一个人从上海开始,沿着长江向内地旅行的话,他会有一种“这简直不像一个国家”的感受。最嚣张的是日本曾经提出要把中国度量衡划一标准,用的是他们的标准。


清廷居然接受了日本和欧美的要求,满清命令农工商部和度支部,在半年内拿出重订度量衡的办法,最后确定了西方的“万国公制”作为重订中国度量衡的依照标准,于是,华夏的基于黄钟的度量衡体系被西方瓦解。


满清的时候,因为执行能力的问题,度量衡国际化推行的不顺利,被农村人广泛抵制,但是在民国成立后,那个大炮为了适应世界潮流,强制国民直接采用米突制,硬性规定把营造尺库平制、米突制作为甲乙两制并行推广。这个大炮啊,把历法、度量衡都给蛮夷化了。


所以,我个人对大炮是不感冒的。


华夏文明的根基,就是被他刨掉的。


天文历法和度量衡,一般人不会关注,学者更不会去研究,大家也都无所谓,但是在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这两个的杀伤力比战败投降更大。


哎,啥事情都不能往根本去说,不然说到最后,都是敏感话题。


延伸阅读↓,作者:渴死的水,来源:百科TA说


编钟


乐律即音律,也就是乐理。“琴棋书画”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必须具备的基本文化素养,其中尤以“琴”为首,而要能抚琴,首先要懂得乐理。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就包括古老而科学的音乐体系。在“五四”以前,中国文人都通音律懂乐理,可以用中国传统音乐中独特的记谱和表达方式来创作和演奏。可是后来,随着教育方式的改变,渐渐地懂得中国传统音律的人越来越少,几乎没有人再能识“工尺谱”,而读到古书上的“黄钟为宫,大吕为角,太簇为徵,应钟为羽”这一类语句,就更不知所云了,可是在旧时,这些都是普通的乐律常识。


音律虽然并称,其实是两个概念。所谓“音”即“五音”,也可称为“五声”,指的是“宫、商、角、徵、羽”这五个音,相当于现代音乐中的do、re、mi、sol、la(1、2、3、5、6)这五个唱名,把这五个音从低到高排列起来,就形成了一组五声音阶。后来又产生了变宫和变徵两个音,这两个音相当于现代音乐中ti和fis(7和#4)这两个唱名,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七声音阶:


宫、商、角、变徵 、徵、羽、变宫

do、re、mi、 fis、 fa、sol、 la

1、  2、  3、  #4、 5、  6、  7


七声音阶之间每一个音本身没有绝对音高,但是相邻两个音之间的音高差是固定不变的,也就是它们之间拥有固定的相对音高。


在古代,人们一般以宫音作为音阶的起点,只要宫音的音高确定了,七声音阶中其余各音的音高也就确定了,所谓“宫立,而五音形矣”。


唐代时用“合、四、乙、尺、工”来表达五音。由于唐代经济繁荣文化发达,音乐和戏剧创作表演兴盛,唐明皇还被尊为梨园鼻祖,所以唐朝流传的乐谱很多,对后世影响广泛,由于这种记谱方式中有“工、尺”字样,因此后人习惯于把中国传统乐谱称为工尺谱。


“律”的原意是用来定音的竹管,中国古人用十二根长短不同的竹子做成律管,用它们分别吹出十二个高度不同的标准音来确定音高,这十二个标准音称为十二律。十二律中每个标准音都有固定的音高和名称,相当于现代音乐中的音名,而律管相当于如今的定音笛。


这十二个音由低到高排列起来,依次是:


黄钟、 大吕、太簇 、夹钟、姑洗、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 应钟。它们对应的现代音名是:C、#C、D、#D、E、F、#F、G、#G、A、#A、B


十二律分为阴阳两类,奇数六律为阳,称六律;偶数六律为阴,称六吕,阴阳合称为律吕。其中黄钟、太簇、姑洗、蕤宾、无射为六阳律,大吕、夹钟、中吕、林钟、南吕、应钟为六阴律。阳律称为律,阴律称为吕。


十二律的十二个音对应着十二根律管,最长的律管发出的音最低,最短的律管发出的音最高。每根律管的长度都是固定的,十二根律管之间的长度有一定比例,其所对应的十二个音高之间也有一定比例。


每根律管长度和音高的确定是根据科学算法得出的。以黄钟为元音,则每隔八位按照黄钟的律管长度加或减三分之一得出这个位置的律管长度。如果黄钟律管长度为九寸,减去三分之一,就是六寸,那么与黄钟相隔八位的林钟律管长度就是六寸;林钟律管长六寸,加上三分之一就是八寸,那么与林钟相隔八位的太簇律管长度就是八寸,其余以此类推,可以得出每根律管的长度,这就是隔八相生法和三分损益法,这种算法在我国2600年前的《管子•地员篇》中已经有记载了。


十二律管


就像绘画那样,七声音阶是塑造音乐的七大原色。强调某个音或突出某几个音的组合,能使乐曲产生特定的色调感觉,这就是音乐的调式,中国古代也是用这种办法来形成各种调式的。


中国古人一般习惯用“宫”音作为音阶的第一级音,但其他各音也可以用作第一级音,随着第一级音的不同,调式也就不同了。用“宫”作为音阶起点的调式,称为宫调式,在这种调式中,“宫”音做为主音被突出和强调,居于旋律中的核心地位;如果用“商”作为音阶起点的调式,称为商调式,在这种调式中,“商”音做为主音被突出和强调,居于旋律中的核心地位,其余各声由此类推,宫商角徵羽这五声可以形成五种主音不同的调子;同理,七声音阶可以形成七种主音不同的调子。《史记•刺客列传》中有:“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其中“变徵”之声和“羽”声指的是两个不同的调式,由于调式不同,产生了不同的音乐效果,听众的情绪也有了不同的反应。


由于宫商角徵羽这五声只有相对音高而没有绝对音高,因此需要用律管来对每个声定音,如果把“宫”声定位黄钟,则是黄钟宫,如果把“宫”声定位大吕,则是大吕宫,只要“宫”声的音高定了,其余各音就随之按音高比例而定。比如黄钟宫,各声的音高关系如下:


黄钟 大吕 太簇 夹钟 姑洗 中吕 

宫                商              角     

蕤宾 林钟 夷则 南吕 无射 应钟

徵              羽


《史记•刺客列传》中, 荆轲唱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用的是“羽”声,而“羽”的音高是南吕,对应的现代音名是A, 唱名是la(6),因为将“羽”声做为主音,凸出la(6),所以荆轲唱的是A小调,正适合表现他当时悲愤激昂的情绪。


十二律的每个律都可以用来确定宫声的音高,因此可以产生十二个宫调式,其余各声也是如此,所以宫商角徵羽五声可以产生六十个调,而七声则可以形成八十四个调。但这么多调式只是理论上的组合,实际运用中没这么多,一般只用五宫四调,一共九种,通称为“九宫”。五宫是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侣宫、黄钟宫;四调是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


了解了这些,现代人再去读马致远的元曲〔越调〕天净沙•秋思,就不仅沉浸在“枯藤古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种用文字营造的古朴苍凉意境中了,还能欣赏甚至演奏这曲婉转悲怆的〔越调〕。


中国古代是把宫商角徵羽五声与季节、方位、五行对应起来的,具体对应关系如下:


五声:宫  商  角  徵  羽

五行:木  火  土  金  水

四季:春  夏  季夏 秋  冬

五方:东  南    中  西  北


古人还把十二律与一年中的十二个月对应起来,《礼记•月令》是这样规定的:


孟春之月,律中太簇

仲春之月,律中夹钟

季春之月,律中姑洗

孟夏之月,律中中吕

仲夏之月,律中蕤宾

季夏之月,律中林钟

孟秋之月,律中夷则

仲秋之月,律中南吕

季秋之月,律中无射

孟冬之月,律中应钟

仲冬之月,律中黄钟

季冬之月,律中大吕


因为有了这些对应关系,古人在文学作品中描写某个季节时,会连带到与这个季节相对应的方位、音名、月份。欧阳修在《秋声赋》中写到“商声主西方之音”,是因为秋季与商音和西方是对应的;《秋声赋》中还写到“夷则为七月之律”,是因为七月为孟秋季节,对应的音名是夷则。


礼乐文明是最纯正的华夏文明,所以中国古人把“乐”看得极重,在古人观念里,“礼”“乐”互补,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中最核心的文化要素。《礼记•乐记》上说:“礼胜则离……乐者,天地之和也”,反映的正是这种观念。《礼记•乐记》还说:“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可见古人认为,音乐可以改变人民心理,使风俗摆脱愚昧趋向文明。周公创建周礼后,通过礼乐教化,使中原地区的人民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心理和生活习俗,华夏民族因此诞生,是否接受礼乐教化也成了华夷之辨的最重要标准。


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我们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不能丢失和遗忘。传承发扬中国传统音乐也有利于加强文化自信,提升民族自豪感,增进中国在世界上的文化影响力。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