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州,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这里山河壮美,文化灿烂,人才辈出,不但有丰富的历史遗迹,还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甘州的美景众多,最有名的莫过于古“甘州八景”,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八景是“祁连积雪” “黑水春融”“苇溆秋风” “薤谷晴岚”“甘泉晚照”“木塔疏钟”“东山烟雾”“板桥夜月”。
祁连积雪
在河西走廊以南,有一座东西走向连绵不断的雪山,它就是我国西北最有名的山脉—祁连山。祁连山是中国境内主要山脉之一,位于青藏高原北缘,地跨甘肃和青海,长约2000公里,宽200~500公里,平原河谷占山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
受高原寒冷气候的影响,祁连山在海拔42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终年积雪,形成的冰川达3306条,面积达2062平方公里,储水量达1320亿立方米,疏勒南山团结峰(5808米)为最高峰,是河西走廊一带的主要水源,冰雪融化成为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水系、56条内陆河流,年径流量72.6亿立方米。每逢春天,冰雪消融,雪水汇聚成条条河流,浇灌着河西走廊上的大片草原与农田。
祁连山区属半干旱地带,森林资源丰富,每年降水量250-600毫米,山地草原和针叶树林交替分布。立夏之后,山林是一望无际的绿色海洋。林区有15.7万公顷,200多万立方米的森林资源,有云杉、圆柏、杨树等林木,以及鞭麻、黑刺、山柳等灌木。生趣盎然。草场有多种类型,水草丰茂,适宜畜牧。山腰间松柏茂密,青鹿、马鹿、猞猁、雪鸡、野驴、雪豹等动物出没其间。矿产资源也极为丰富,有“万宝山”的美誉。
在历史上,祁连山曾被戎、羌、乌孙、月氏、匈奴占居。祁连山之名源自古代匈奴语,“祁连”是“天”的意思,祁连山因此得名“天山”;又因位于河西走廊以南,故称南山。唐代诗人李白作诗《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诗中的“天山”,指的就是祁连山。《史记·匈列传》有“过居延,攻祁连山”的记载。司马贞索隐引《西河旧事》:“[祁连]山在张掖、酒泉二界上,东西二百余里,南北百里,有松柏五木,美水草,冬温夏凉,宜畜牧。匈奴失二山,乃歌云:‘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宋黄庭坚《题刘将军雁二首》诗之一:“祁连将军一笔雁,生不并世俱名家。”《大清一统志》:“南山,在州南五十里,一名雪山,亦名祁连山。”
古时,甘州郡南城楼正对祁连山终年不化的积雪,遥望南山积雪,祁连山银装素裹,如玉屏横亘,突兀高峻,绵延千里,“祁连积雪”成为古甘州的一大胜景,文人墨客每当盛夏登楼倚栏,无不为祁连山的冰峰雪岭深深地吸引,并留下了许多以“祁连积雪”为题的优美诗词歌赋。
清代康熙举人杨维元曾作《祁连积雪赋》:“爰有南山,叠嶂层巅,番儿仰止,呼曰祁连。形踞乎天柱,势压乎边关。草木生而畅茂,牛羊牧而滋蕃。夏凉冬温,毳幕丛焉。凝华结素,望之莹然。千峰堆玉,万壑撒盐。其霁色凌空也,夺皓月之清圆;其皎洁冷艳也,增岩城之暮寒。君不见忠臣吞啮兮,其节弥坚;又不见高士偃卧兮,其致若仙。六月披裘兮。瞻望至止;樵子迷道兮,畏门不前。璧圆兮嘉瑞,冰泮兮丰年。赋梁苑兮词不妍,歌郢曲兮和又难。对景兮不能无言,抽思兮吟料尚悭,窃恐负此琼峦。”
明代杨一清的《边城》曰:“漠漠穷边路,迢迢一骑尘。四时常见雪,五月未知春。宵旰求贤意,驰驱报主身。逢时今老大,羞作素餐人。”
明代李开先《塞上曲》:“虎旅纷纷列虎牙,龙廷漠漠走龙沙。未交八月先飞雪,已尽三春不见花。”
明代陈棐《祁连山》诗云:“马上望祁连,连峰高插天。西走接嘉峪,凝素无青烟。对峰拱合黎,遥海瞰居延。四时积雪明,六月飞霜寒。所喜炎阳会,雪消灌甫田。可以代雨泽,可以资流泉。三箭将军射,声名天壤传。谁是挂弓者?千年能比肩。”
清代任万年、马羲瑞、陈宏德分别以《祁连积雪》为题赋诗,使“祁连积雪”这一胜景名扬天下。任万年《祁连积雪》:“山势巍峨接太虚,四时暖气自消除。常闻树坠冰花蕊,谁见霄排雁字书。野老采樵依雪窟,羌人牧马宿毡庐。披裘六月还嫌冻,犹笑三冬冷不如。”马羲瑞《祁连积雪》:“微云出岫挂窗虚,未到深秋暑尽除。十载长征谁画阁,几人高卧自编书。平分曙色明山径,远聚寒光映草庐。独喜年来烽燧息,凭栏晚对意何如?”陈宏德《祁连积雪》:“祁连积雪静阴氛,直上青霄冻塞云。霜气逼空秋未到,岚光无月夜还分。但消涓滴盈川泽,遍缀冰澌作绮纹。一自仲宣经过后,山灵诗思并超群。”这三首《祁连积雪》诗,都说的是祁连雪峰的高峻和绵延横亘的气势,虽然夏日炎炎,却有六月飞雪的季节特征,风光奇特,祁连积雪宛如玉琢峭岩,素披幽壑,晶明耀目,俊极秀绝。阴天飞雪茫茫,浓云蒙蒙;晴日山开银屏,岭舞素练,苍松龙鳞透冰。
在盛夏之日,举目远眺祁连山,“光皎倍常,而凉生于座。”尤其是无垠的雪峰映在天际,真有“太白劈开银世界,天上发现玉琉璃”的意境,浑身顿生凉意。清代诗人秦国英《南山积雪》描绘的正是这幅美景:“层层青嶂野云铺,不减寒江钓雪图。一带银屏天外峙,千丛琼树望中敷。庭前曙色终朝送,眼底尘埃半点无。想到梁园曾有赋,炉添活火酒添壶。”陈情的《南古竹枝词》,借“祁连积雪”反映了当地的民情民风:“卓午骄阳势逼人,山巅积雪化甘霖。开渠引灌田千顷,偶不均匀即讼争。雪山伊迩俗随胡,五月披裘信不诬。惟有儿童真铁汉,一丝不挂舞泥涂。”
“祁连积雪”这一古甘州的胜景,随着岁月的流逝,愈发光彩照人,靠祁连雪水灌溉出了片片绿洲,靠祁连雪水建起了座座电站,靠祁连雪水融就了各民族团结的款款深情,祁连山已成为中国西部一颗耀眼的明珠,名扬华夏。
黑水春融
黑河是仅次于塔里木河的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全长800多公里,是张掖人民的母亲河,她是一条古老而神秘的河。春融的黑河水湍触石翻,骇浪排空,万壑奔腾,气势磅礴,因此,“黑水春融”成为古甘州的一大胜景。
黑河来自于冰封雪盖的祁连山,汩汩细流在青海省境内汇聚起来,从两个地方往北流淌,一个发源于祁连县的鄂博东端景阳岭,行程约100公里到达黄藏寺,称为八宝河。另一个发源于祁连县的托赖山,行程约75公里到达黄藏寺,称为伏牛河。两条河流越峡穿谷,水流湍急,在黄藏寺汇合后向北流入张掖绿洲平原,又穿越合黎山,进入内蒙古的额济纳旗,汇入居延海。
关于“黑河”之名的记载,最早见于西夏。据说,那时候在黑河上造过一座桥,当时祭河神,把它称作“黑河”。在历史上,它的名字很多,曾称黑水、弱水、张掖河、令鲜水、副投河、羌谷水、合黎水、甘州河等等。黑河流域开发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早在《史记·夏本纪第二》中就记载有黑河,当时称为“弱水”。现在的黑河在地图上仍多以弱水标名。根据《史记》《尚书》等古籍记载,五帝到夏禹时期,张掖为西戎所居,已与中原发生广泛的联系。黄帝就曾到过张掖以西,并将他的儿子安排在弱水流域,成为部落首领。《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史记正义》引《括地志》说:“空桐在肃州福禄县(今酒泉)东南六十里。”《元和志》说:“镇夷(今高台天城)城东十五里,……为黄帝问道处。”《水经注》说:“黄帝长子昌意,德劣,降居弱水,为诸候焉。”《尚书·禹贡》说,禹“导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这些都是关于弱水比较早的记载。
在《山海经》《淮南子》中都对黑河有过记述:传说,黑河是一条神秘的河,河水波涛荡漾,四野罕无人迹,河中心有条天梯,白天看不到它的影子,风吹着也听不到声响,神仙凭借它上天下地,悠游四方。《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燃。有人戴胜,虎齿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其山万物尽有。”据专家考证,这里所说的西海是居延海的统称,昆仑指的是祁连山,炎火之山是合黎山,远古时期是一座活火山,现如今为死火山。
历史上的甘州是有名的水云之乡,城内多水湖,约占全城面积的三分之一,芦苇摇曳,庙宇倒映,碧水蓝天,树影婆娑,这样的景观,都得益于流淌不息的黑河。据《甘州府志》记载:“黑河冬凝春泛,每至三月,农人割羊祀龙神,则水应期涨,碧波澄鲜,分流诸堰,而妇子穰穰遍野,盖甘人举趾于是始焉。”是说黑河流域每年三月间由于雪融水涨,使得万畴千顷土地得以种植。正如当代诗人王登瑞《黑河》诗中所说:“点点冰融水,涓涓汇臣潺。源头青海月,余波入居延。骇浪歌新曲,惊涛涤旧颜。千秋流未憩,造福不知闲。”
黑河灌溉着张掖的农田,维系着张掖的农业经济,所以清人袁泰在歌咏黑河的一首《河环玉带》诗中写道:“河涨西来气似虹,重城浑在水光中。须知全邑苍生命,赖此源头廪不空。”明代官吏郭登作诗《甘州即事》:“黑河如带向西来,河上边城自汉开。山近四时常见雪,地寒终岁不闻雷。牦牛互市番氓出,宛马临关汉使回。东望玉京将万里,云霄何处是蓬莱?”他的另一首《龙首潭》诗曰:“乘闲纵步谒灵湫,雾霭腾空爽气浮。地下有功除旱魃,人间无术起苍蚪。光涵瑶海三山晓,冷浸玻璃一镜秋。愿作天瓢敷塞北,遐边陇亩庆全收。”明代岳正的《黑河古渡》是这样的:“城南古渡最清幽,通透居延自古流。采药鲜闻逢织女,乘槎曾听会牵牛。滩头矶父攀罾网,崖畔渔翁罢钓钩。过客停鞭吟未已,不知世上几千秋。”清代诗人刘炎甲的《咏诗》是这样描写黑河的:“居延海外一沙洲,弱水甘心向北流。虽然不比东瀛景,也作桃源几千秋。”清代马羲瑞的《黑河夏涨》,写出了黑河波浪壮阔的气势:“百川入海尽东浮,谁挽洪波却倒流?道阻三千归玉塞,渠分十二绕甘州。雪消众壑愁漂石,冰泮长堤喜溉畴。可惜狂澜无砥柱,教人五月恨箜篌。”
《尚书·禹贡》记载有“弱水入于流沙”,《汉书》有“张掖郡居延泽在(城)东北,古文以为流沙”,据说老子为了避世,曾乘坐青牛进入流沙,所以常常能隐隐约约看见流沙一带有紫气氤氲,因此,在黑河流域下游的居延海地区就有了“流沙仙踪”的名胜,这一传说也为黑河增添了几许神秘色彩。
由于得黑河之利,中游的张掖市享有了“金张掖”的美誉,成为历史上中国通往西域各国的咽喉要道,丝绸之路上商贾云集的重镇,西北大地上的“塞上江南”;下游的额济纳绿洲,既是阻挡风沙侵袭、保护生态的天然屏障,也是当地人民生息繁衍、国防科研和边防建设的重要依托。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和进入下游水量的逐年减少,黑河流域水资源短缺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流域生态环境恶化。2000年,在国务院和水利部的领导下,地方政府的积极配合和协助下,黑河年度分水任务圆满完成,实现黑河水资源统一管理调度目标,为全流域的民族团结谱写了新的一页,因此,作为古“甘州八景”之一的“黑水春融”,也被历史赋于了新的内涵。
苇溆秋风
古代的甘州城是一座水上之城,城内城外,水多湖广,芦苇遍地,四时景色各异,尤其是在秋天荻花翻浪之时,景观独特,煞是迷人,这一胜景便被古人称之为“苇溆秋风”,成为古“甘州八景”之一。
“一城山光,半城塔影,苇溪连片,古刹遍地”、“甘州不干水池塘”、“四面芦苇三面水”、“六水三庙一居处”、“举步见塘,抬头见苇”,这是古甘州的真实写照。在甘州城内,清代就有南大池、北大池、甘泉池、西水塘、水晶宫等许多大大小小的池塘,水湖约占全城面积的三分之一,湖中生长着芦苇。在护城河以外分布的大大小小池塘更多,面积更大,远望烟波淼淼,芦苇荡荡,湖水漪漪,处处碧波芦影,是边塞地区独有的景观。这里一年四季景不同,春天碧波雍翠,锦鳞游泳;夏天绿苇成林,青绿蔽眼;秋天荻花翻浪,瑟瑟作响;冬天一片琉璃,白色如银。
护城河是甘州古城御敌的第一道防线,它环绕古城四周,河深5米多,阔12米多,河中虽然水小,但夏日里苇荻映天,暗流清澈,碧波荡漾,秋天仍能见到“苇溆秋风”的胜景。
在张掖城北门外,有一座在清嘉庆初年由提督苏宁阿按财、官、丁、寿这“四善”取意建造的四善桥,这是护城河上一座甚为壮观的石孔拱桥,桥上建有牌楼,在牌楼上高挂“四善桥”三个遒劲潇洒的大字匾额,还有一副对联是这样的:“桥头看月色如画,田畔听水流有声”,游人过桥小憩或赏景,目观苇荡及田园风光,别有一番情趣。在张掖城北城墙上,便可观望北湖的苇溆风光。诗人在游览、观望了北湖的苇溆风光之后,大都诗兴大发,留下赞美苇溆风光的诗篇。明代诗人魏谦吉的《北湖作》诗曰:“出郭相期入近林,良辰逸兴洗尘襟。花随细细风中落,鱼向涓涓水底沉。积翠拥舟迷鹢路,急流转磨出鲸音。霞觞倒尽山衔日,仍写瑶篇坐上吟。”明朝诗人陈棐的《北湖》诗曰:“边城城北接烟林,四座风来吹我襟。自在中流双桨动,共看曲岸一竿沉。山围面面丹青出,水奏淙淙韶濩音。人散月明横渡处,夜深还听有龙吟。”
在清朝末年,由于建设的需要,开始对南大池、北大池、甘泉池、西水塘、水晶宫等水池进行填埋,修路建房,使城内逐渐失去了昔日的苇溆风光,唯有东湖风光依旧。据记载,在东湖,有王母宫和奇峰镇定塔,有 “亭台楼阁,波光塔影”的绝妙风光。王母宫在东湖北侧,周围都是苇池,集亭台、楼阁、回廊、水榭于一体,宫的四面到处是芦苇,一年四季游人如织、香客不断。清代马应隆《游东郊王母宫》诗云:“野阔天高眼界空,瑶池胜社启郊东。半村榆柳一村水,三里荻花二里风。人影纷纷秋色里,车声辘辘夕阳中。醇醪饮罢咏歌返,更向荒祠谒信翁。”奇峰镇定塔位于东湖的南岸,是清光绪三年(1877年),甘肃提督周达武为振兴张掖教育而兴建,塔高七丈五尺,重檐飞栋,窗户洞达,凳塔可观甘州胜景。因有了奇峰镇定塔,这里的景致便以“塔影横空,芦湖金波”而声名远播。现如今,王母宫和奇峰镇定塔均已不存,只能在古籍、古画中寻觅它们的踪迹了。
历代诗人对甘州芦苇赞叹不已,多有诗作。明朝诗人郭绅的《观刈稻诗》诗云:“甘州城北水云乡,每至深秋一望黄。穗老连畴多秀色,实繁隔陇有余香。始勤东作同千耦,终庆西成满万箱。怪得田家频鼓腹,年丰又遇世平康。”清代诗人任万年《苇荻秋风》诗云:“秋来两岸一泓油,芦荻萧萧响断洲。树覆泉溪堪饮马,桥通水路不行舟;疏林晚露垂垂滴,篱舍晨烟阵阵浮。月上东山形渐小,清幽景况胜丹丘。”清代诗人谢历《苇溆秋风》诗云:“芦荻汀洲烟水横,青葱一抺望中平。连天漠漠秋临塞,匝地萧萧风满城。乱影晴掀高下月,蜚声寒带短长更。虚窗入夜无休息,多少游人梦有成。”清代郭楷也对甘州的苇溆风光作诗《临湖亭》:“芦荻萧萧一片秋,晨风夕雨好淹留。座中几个清狂客,起向烟波欲狎鸥。”民国国民党元老罗家伦《咏五云楼》:“绿荫丛外麦毵毵,竟见芦花水一湾。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认江南。”民国国民党张掖县县长马文炜的一首诗是这样描写苇溆风光的:“米熟乌江颗似银,苇池风过水粼粼。居家那有甘州好,无奈侬为六十人。”
建国后,随着地下水位的下降,加上城市建设的需要,人们将城中的水湖逐步填实,建起了工厂、学校、医院、商店、住宅、道路等等,现如今,在城内已没有芦苇湖了。2009年,中国黑河流域(张掖)湿地保护工程全面实施,通过建设张掖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建立张掖黑河流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施湿地水源涵养工程,建设包括滨河新区在内的张掖市北部生态新区,以湿地保护引领城市建设,以生态魅力聚集生产要素,以此打造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生态张掖,改善生态面貌,优化人居环境,维系绿洲安全,再现“塞上江南”风光,吹响了湿地保护的号角,“苇溆秋风”这一胜景,又将成为张掖一张靓丽的名片,重现往日的风光。
薤谷晴岚
位于甘州城南60公里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的临松山,又名青龙山,临松山下的马蹄河谷,又名临松薤谷。据《甘州府志》记载,临松薤谷“石泉澄澈,云衣迷径,岚气袭人,游其际者,悠然作出世想。”这里夏秋季多雨,雨过天晴,空中浓云渐散,而平川却云岚滚滚,逐渐弥漫开来,把山峰、松林笼罩在烟岚之中,整个薤谷都被云雾遮盖,变成白茫茫的云雾仙境,由于云雾轻柔弥漫,景色变幻多姿,置身其间,若在神府仙界,“薤谷晴岚”成为古“甘州八景”之一。在临松薤谷里,有著名的马蹄寺石窟群、莲花峰、试剑石、剑劈石、定刀石、临松瀑布、兰花坪等著名的景点。
在临松薤谷中最出名的马蹄寺石窟群,开凿于十六国北凉时期,距今约1600多年的历史,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在临松山顶一石窟内的岩石上留有深深的马蹄足迹,史载系天马神迹,便将这个寺院叫马蹄寺。马蹄寺由胜果寺(又名马蹄寺南寺)、普光寺(又名马蹄寺北寺)、千佛洞、上观音洞、中观音洞、下观音洞和金塔寺等7处组成,分布在100多平方公里的区域内。金塔寺、千佛洞等石窟内一些早期的形制、造像与壁画都保留着古拙挺拔、和厚朴实的特点和风格,其独特之处在于千佛洞有500多个摩崖佛塔窟龛,它包括7个小石窟群,迤逦近30公里,规模宏大,气势不凡。在这里的每个小窟群,多的有30余窟,少的有2窟,总共有70多窟。
马蹄寺是我国河西走廊的佛教圣地之一,早期崇信汉传佛教,元代以后藏传佛教在此兴盛,现在这里汉传和藏传佛教同时并存。西藏、青海等地藏族信教群众和从事佛教事业者,称马蹄寺为“卓玛让象”,意为菩萨自然出现的地方。青海等地信徒有“一生不能来此拜佛,会抱憾终生”的说法。
马蹄寺石窟群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屹立于石窟艺术之林,同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齐称为河西佛教胜地的三大艺术宝库,它是国内历史悠久、艺术价值很高的文物古迹。气势恢弘的三十三天,以五层二十一窟呈宝塔形开凿于悬崖峭壁,令人叹为观止;位于大都麻河上的金塔寺,窟内飘然欲仙的高肉雕泥塑飞天,在全国实属罕见;藏佛殿石窟,规格之宏大,令人称道;千佛洞石窟,窟内的雕刻精巧,鬼斧神工。
马蹄寺石窟的开凿,与两位郭姓名人直接相关,一位是略阳(今甘肃秦安)经学家郭荷,另一位是敦煌人郭瑀,是他们留下了这一艺术宝库。在西晋末年,略阳经学家郭荷,来张掖东大山隐居讲学。敦煌渊泉郭瑀闻讯后,前来师事郭荷,尽得其学。郭荷逝世后,郭瑀守孝三年,移至南山幽谷,凿石室讲学授徒,有弟子千余人,著有《孝经错纬》《春秋墨论》等著作。这些石窟最早的建于晋代,是敦煌人郭瑀及其弟子所凿,先为郭瑀的隐居讲学处,后人增塑像佛,鼎盛时期曾有僧众300多人。
出生于张掖临松山的沮渠蒙逊,其先世为祁连山的小月氏,后归降匈奴,授沮渠官,遂以沮渠为姓氏。少年时曾习读过《武经七书》《百将战法》等战术之书,并博览群书,通晓天文,善权变,雄杰有英略。在隆安五年,即401年,蒙逊杀段业,自称张掖公,建都于张掖,史称北凉王朝。蒙逊建立的北凉王朝,盛时辖有张掖、敦煌、湟河、武威等二十四郡。他积极吸收汉族文化,推进了民族间的融合,颁布了《求言令》,网罗大批汉族贤达,励经图治;他重视农业,颁布了《劝农令》;他尊儒崇佛,广修寺庙,重教化,在这一时期开凿了武威天梯山石窟、马蹄寺石窟等等。439年9月,北凉被北魏所灭。大竹知县聂汉佐有《沮渠蒙逊传》一诗,盛赞他的雄图霸业:“异彩光腾卢水隈,沮渠霸业亦雄哉。忽臣忽主辞偏谲,能文能武性更猜。堪惜罗仇徒烈士,可怜段业果庸才。捐徭养老习都令,规仿曹瞒乱世魁。”到了明朝永乐年间改名普光寺,寺内原存的金鞍、龙袍,系清代乾隆赐给的御物。
自古以来,来游览马蹄寺的时候,莫不以“薤谷晴岚”这一美景所诱。这里山坡平缓,沟谷开阔,清泉潺潺,飞瀑奔腾,青峰屏蔽,翠岭高耸;这里群山起舞,松柏鼓涛,溪流鸣唱,万花颌首。这里有“清泉挂碧峰”的壮观飞瀑,有媚材埠林、云衣迷径、岚气袭人的欹丽风光;这里有六月飞雪的自然奇观,夏无炎暑。处处都充满着诗情画意。在明代朱维均的《马蹄山》一诗中写道:“古刹层层出上方,云梯石磴步回长。金身宝相莲开座,玉梵清音月近床。茶沸烟腾禅出定,花飞泉落水流香。逢僧共说无生话,回首尘劳意自忙,”清代诗人陶千龄《马蹄山晚眺》中写道:“寻诗不必曳筇行,到处秋光泼眼明。千树红兼千树碧,数峰阴间数峰晴。雁盘夕照书无迹,鸦噪秋林画有声。小立莫愁归路暝,祁连岭上月初生。”这里有五彩缤纷的民族帐篷,饱蘸裕固族、藏族、蒙古族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的接待。如今的临松薤谷水电齐全、交通便捷、通讯网络遍布景区,山青、水秀、峰奇、洞异堪称“四绝”。
甘泉晚照
在位于甘州区民族小学院内有一处水泉,它的名字叫甘泉。甘泉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甘州最有名的水泉之一。古城甘州的得名,与甘泉有关。在西魏废帝年间,张掖郡设州,因城中甘泉清澈如玉、明亮似镜、味极甘美,所以将州名定为“甘州”。以后确定省名时,又将“甘州”的“甘”定为省名“首字”, 省名“甘肃”就是取甘州的“甘”字和肃州的“肃”字组合而成。因此省名“甘肃”来源于这里。
据《甘州府志》记载,“城南门内有甘泉庙,层阁上连雉堞,甚宏敞”。“凭栏远望,长天一空,居延,遮虏类皆指顾间也。” 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记载,“甘浚山,中有泉,味甘洌,州以是名。”在《嘉庆重修一统志》中记述,“甘泉在张掖县西南八十里甘浚山下,味甘冽。又,城南门内东三十余步,亦有甘泉,北流出城,引以转硙”。
从这些古籍中我们得知,在甘州境内,甘泉有两处,一处在甘州城西南的甘浚山下,甘泉泉水甘冽,西魏因之称张掖为甘州。另一处甘泉位于城南门内的城墙下,泉水北流出城,能打动石磨,用来磨面粉,形成阿薛渠,灌溉农田,可见当年水流量之大。现在人们一般认为的甘泉就是从古甘州城墙下流出的这一弘清泉。泉水分为两翼,一翼为文流,一翼为武派,后建池汇合,并建坊,横额“文武一道”。据记载,这“汩汩泉水,似玉带飘悠,尽显袅娜;淙淙水声,如缕缕琴声,不绝于耳,更加别致。”据说该泉泉水夏不增,冬不减,旱不涸,涝不溢;并有严冬不冻,在“三九三”这一天人们清早取水生饮有消炎延寿的说法,并被传为“天泉”。
城内甘泉的出现年代不详,无从考证,但在泉上曾建的楼是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巡抚都御史杨博主持培土紧靠城墙建造的,楼檐高3丈2尺,与城墙一般高,楼上高悬“河西第一泉”的匾额,文人雅士登楼欢聚,赋诗吟唱。每当夕阳西下,登楼极目远眺,景色甚为壮观。 明代诗人李本纬《登张掖甘泉楼》写道:“乍别酒泉郡,来登张掖楼。关云傍槛入,塞水背城流。月涌陂塘暮,寒生草树秋。凭高听不尽,羌管数声愁。”
甘泉历代都有扩建,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至四十三年(1778年)由甘州知县王廷赞、陶士麟、陈澍先后三次组织工匠补修泮池、桥梁。在泉源流出的南城墙脚下,建有用硬木支撑的呈长方形的泉洞,洞前有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巡抚御史陈棐在泉边石碑上刻的“有本如是”四个大字,苍劲有力。在甘泉上建有五间两耳民族形式的建筑,俗称观音堂,颇为壮观。正中悬挂“慈悲在望”的金字匾额,是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张掖知县王廷赞题写的。在高大的牌楼上悬着“源头活水”“农为邦本”的匾额,表现了重农务本、水为命脉之意。
距泉源不远的北面,从泉洞中涌出的泉水流入泉池,周长约30米,沿边有木构曲栏, 泉池周围台阁典雅,树木苍翠,夏季百花争艳,垂柳依依。在泉中水波粼粼,清澈见底,锦鳞游泳,游鱼可数。自明代以来,在甘泉池中一直放养着白口黑鳞鲤,来这里观鱼者络绎不绝,“甘泉观鱼”为甘州胜景之一。
清代任万年《甘泉观鱼》中就描述了在甘泉观鱼时悠然自得的情景,诗曰:“城骑海眼势纵横,流洁源深旧著名。荇藻飘香忘混浊,游鱼破浪自幽清。烟笼远树天然趣,月上高峰分外明。日日凭栏看不厌,关情更有鸟啼声。”
清代诗人马羲瑞的《甘泉观鱼》诗是这样的:“涓涓一脉任纵横,雄镇天关旧有名。鱼出石龛惊客至,风恬水面逼人清。沿溪看柳枝枝曲,踏月登楼步步明。载酒临渊堪寄傲,几回拚醉枕流声。”
甘泉为什么能成为古甘州的名胜呢?据有关学者研究认为,由于此处曾是甘泉书院所在地,是文化教育的胜地,培养人才的摇篮。在清代张掖知县王廷赞《甘泉书院碑记》中,详细说明甘泉书院之名张掖旧有,只是残破不堪。至清朝用兵新疆战事结束后,他才在甘州城南门内左偏处,当甘泉涌出之处,架设泮桥,填平坑洼,修筑基址,纠工集材,修建堂庑50余楹,陆续地广,再加筹划,又修建了三台阁、爽心亭以及后园亭榭等。此后,张掖人士与外地来张掖的游客凡登临甘泉楼者,无不为甘泉所见晚霞返照之美而惊叹,所以 “甘泉晚照”成为古甘州的一大胜景。
在甘泉的北面是当时有名的甘泉书院,在《嘉庆重修一统志》中记述,“甘泉书院在(甘州)府城内。旧镇志莫详创始。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都御史王浩,病其地隘,撤而大之。后废。本朝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重建。” 甘泉书院内有聚众谈心的集贤堂、有登高远望的三台阁、有供人休息的爽心亭、有著文释意的锄经堂、有景致深幽的玩书楼、有与甘泉池水相映的甘泉楼、有鹅鸭嬉戏的双苇湖,这里对庭穿廊、园门厨舍、花果树株、清静幽雅,美丽壮观的景色吸引了许多学者来到书院讲学。乾隆年间江苏吴县人狄斗南,在游览了甘泉后曾说:“河西的胜景,没有能比得上甘泉的”。甘泉书院在规模建制上虽不是全省之首,但学风严谨,人才辈出,为张掖文化增添了光彩。
古代文人留下了许多赞美甘泉的诗作。明代陈棐的《甘泉书院》诗云:“乌府新城有美堂,朱明启候送青阳。邀宾开阁书声近,移席穿林花气香。堂荫蟠龙楸影合,溪流泛羽酒泉长。传家自得河汾学,已入宣尼数仞墙。”陈棐另一首诗《初至镇游甘泉》:“金川傍张掖,弱水及仙堤。远向甘泉去,城头树牙旗。甘泉甘露味,有田常润滋。予瞰甘泉源,城边望灵祠。在城长蒲荑,出城汇鱼池。风味江南似,人家塞北嬉。甘心报国土,甘苦复何知。愿言保乐土,永岁无征鼙。”
清乾隆进士郭楷在张掖教学7 年,在他的《九日忆阮邻》诗中说“白发几随清镜改,黄花频见异乡开。”自注说:“余九载之内,于此日,七在甘泉,一在金城,一在长安。”他在张掖写了许多诗,比较有名的是在游览了甘泉书院后写下的《过甘泉书院题四绝句》,即《甘泉池》:“滚滚清泉日夜流,渊源只向此中求。落花波面皆成趣,莫羡纤鳞下钓钩。”《三台阁》:“三层高阁俯城头,四境烟光一望收。春树万家甘雨足,绿杨阴外好驱牛。”《玩书楼》:“万轴牙签百丈楼,明窗四敞对凝眸。元龙豪气消磨尽,老向书仓学鼠偷。”《临湖亭》:“芦荻萧萧一片秋,晨风夕雨好淹留。座中几个清狂客,起向烟波欲狎鸥。”
清代诗人王用中作诗《甘泉》如下:“汩汩乎来哉,一泓清澈底。有客酌言尝,其味甘于醴;黝然幽且深,寻端而竟委;曲曲灌芳田,居民赖有此。岂惟民所赖,我志在流水。潋滟碧于油,蘋藻杂中沚。忽闻风雨声,蛟龙腾跃起。倒影星斗寒,凌空木叶洗;泮奂尔优游,多士斯济济。晨夕共徘徊,言澜正渺弥。”清代秦国英《甘泉新柳》诗云:“三月晴光好,甘泉柳色新。轻烟才弄日,醉眼半窥人。袅袅摇风细,丝丝带雨匀。岸容花是伴,疏影月为邻。莫怨笛声晚,何愁关塞春。柔条休许折,苍翠绕城闉。”清代许孙荃作诗《题甘泉寺》:“甘州城南甘泉寺,槛泉觱沸流云气。散作千家宛转溪,汇为绝塞清凉地。我来寺下俯流泉,历历游鱼并在渊。秋高潦水寒潭尽,绘出天山雪后天。”清代朱元裕《甘泉纪别(一)》:“政拙催科讥素餐,悔教寝食未能安。劝民不惜焦唇舌,听讼曾劳剖肺肝。车马侵尘轻踯躅,簿书拭目费参看。穷檐何日纾民困,去国惓惓非恋官。”
风云变幻,世事沧桑,“翠眉初放游人醉,弱絮轻飘夕照闲”的甘泉,已失去往日盛况。1984年、1991年政府重修甘泉,掏挖泉源,砌筑泉池,疏通水道,并在泉池南边新建仿古泉亭,两侧建大门,使甘泉又重新恢复了勃勃生机,列为市级文物保护点。
木塔疏钟
木塔是一座历经沧桑的佛塔,耸立了1500年,声名远播,成为古甘州的象征,是一道靓丽的景观,现位于甘州城区县府街中心广场西侧,它是西北地区最高的木塔,是甘州城内“金、木、水、火、土”五行塔之一。在张掖民间有“张掖有个木塔寺,离天只有七八尺”的说法,极言木塔之高。
旧时,木塔所在的寺院叫木塔寺,又名万寿寺,是甘州城中最古老的寺院,规模宏大,有山门、殿堂、佛塔、藏经楼、僧舍等,现仅存建于中轴线上的木塔和藏经楼。寺与塔初建于北周或更早,经隋、唐、明、清历代重修。在塔的最上层原有古钟一口,叩之,声闻数十里,钟声隐约若在天际,四野皆闻,有可谓“塔势凌霄汉,钟声叩白云” 的绝妙意境。在苍烟暮霭、万籁俱静的黄昏,或在风清日丽之时,云过塔移,鸟雀围翔,铃声成韵,每当几许疏钟,钟声回荡,清悦悠扬,最为人们所称道,“木塔疏钟”成为“甘州八景”之一。
在《甘州府志》上记载,“万寿寺。城西南禺。寺中木塔九层,罗汉五百,俗名木塔寺,前五代后周时已有之。”据《重修万寿寺碑记》记载,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年)重建的寺塔,塔名为“归塔”。 在塔顶“放光者久之”,“楼殿一新,廊庑改观,五百罗汉,尊尊光明,二十诸天,在在圆满。卧像显丈六金身,千佛耸百尺高阁,伽蓝、护法、山门、厨库,无一不重加修理。”在四周修建了僧舍和围墙,达到了“规模始称,障碍尽除”,并使德行较高的老僧永住禅院,修焚香火。在《通鉴》上说,开皇初,突厥沙钵略可汗次被隋所败,向隋朝提出和亲,其妻千金公主自请改姓杨氏,尊文帝为父。隋文帝遂封千金公主为大义公主,并遣尚书右仆射虞庆则及东骑将军长松晟往省公主,并望公主归宁。“归塔”即有迎接大义公主归宁之意。
在《甘州府志》中还有这样的记载,“释迦佛涅槃时,火化三昧,得舍利子八万四千粒。阿育王造塔置瓶,每粒各建一塔,中华震旦有塔一十六座,甘州木塔其一也。”
仁寿元年(601年),隋文帝遣名僧造塔,将张掖木塔改建为15层舍利塔。唐朝对万寿寺的维修也极为重视,唐贞观十三年(639年)唐右武大将军尉迟恭敬德曾奉唐太宗之命,负责监修万寿木塔。唐僧玄奘西天取经归来,路经张掖,也曾在万寿寺礼佛诵经。
明永乐年间重修木塔,仍为木质。明永乐十八年,古哈烈国使者盖耶素丁经过张掖,还赞叹此塔精巧,称赞木塔“此塔制作之工,可为世界之木工、铁工、画师取法也。”当时的木塔由底至顶共有15层,每层有廊道,内有房间,全塔皆以光木构成,外表油漆彩绘,光彩鲜明,视之全塔金光灿灿。塔底有魑魅魍魉像,塔基座落在诸像之肩上,下有地窨,塔中有一铁柱,自底至顶,贯穿塔中央,柱底置于铁板穴中,上端即擎起全塔,人立在地窨中,稍用力即可将全塔旋转,这一杰出的造型今天已难看到。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镇守甘肃太监王贵曾疏请明宣宗颁赐“万寿寺”匾额,又赐藏经。
在万寿寺北端引殿中,原有六朝铜佛3尊,为西方三圣像。中间为西方净土之教主阿弥陀佛,左边为观世音菩萨,司慈悲;右边为大势至菩萨,司智慧。像高约5尺余,眉目宛然,栩栩如生,衣带飘洒。
民间传说,在修建木塔的时候,工匠们已经做好了木质塔身,却想不出立起来的办法,鲁班就化身为一个年轻木匠前来点化。他到工地看了一圈,然后找到督工师傅,见督工一个人在喝闷酒,转身端来一碟豆腐,中间穿插几根韭菜,督工一看,豆腐如同木料,韭菜恰似套铆,把木料连成一个整体。督工抬头正要感谢小木匠,可鲁班化身的小木匠早已不见了踪影。此后,历代不论重修还是维修木塔,都沿用这个套铆结构。
在清末,木塔遭暴风摧毁,又进行重修。现存的木塔是民国15年(1926年)重建的,为砖木结构,塔基平面为正八边形,修建在长20.3平方米的正方形台基上。塔基宽15.1米,塔高32.8米,塔壁一至七层以青砖砌成。外檐有仿木结构砖雕斗拱,檐下雕刻有十二生肖图。塔身自下而上逐层缩小,各层门窗互异。制做精巧,塔内设有楼梯,供人攀登。塔顶呈八角伞形,每层的八个角上有木刻龙头,口含宝珠,下挂风铃。主体为木制结构,外檐系阁式建造,塔身内壁是砖砌,各层都有门窗、楼板、回廊和塔心,并雕有花饰,门楣嵌砖雕匾额。第一层,东西开门,东门题额为“登极乐天”、西门题额为“入三摩地”。第二层,东西假门,南北假窗,东门题额为“西天正觉”,西门题额为“宝筏金绳”。第三层,四面开门。第四层,东门题联“玲珑塔下祥光景,紫金钵里千朵莲”,横披“千佛明经”,西门题联“九级浮图光闪灿,千层莲座镇金刹”,横披“万法归空”。第五层,东门题联“宝寺犹云中世界,高塔如静里乾坤”,横披“西来妙意”,西门题联“平安两字西方佛,清净三途上界仙”,横披“甘泉福荫”。第六层,四面辟门,无联无额。第七层,东西辟门,南北月窗。第八层,木围花栏,八面开阔。第九层,井式塔顶。
整个塔没有一钉一铆,全靠斗拱、大梁、立柱纵横交错、相互拉结,是完整而坚固的木质结构造型。整座塔给人以高大、巍峨之感,体现了我国独特的楼阁建筑艺术特点。登上塔顶,扶栏远眺,高楼林立,田畴如画,雪峰凝素,河流如带,城乡风光尽收眼底。
清代卜舟和尚《题万寿塔》诗云:“巍然笔势蘸寒空,九级玲珑造化工。结顶朝元映日月,盘根错节傲霜风。声飘烟景微茫外,影射波光淡漠中。灵瑞毓钟张掖秀,能仁标范永流东。”
清代马羲瑞《木塔疏钟》诗云:“天花何处鸟衔飞,一塔依然立翠微。画栋崚嶒齐雪岭,残钟断续入柴扉。阳回乍喜初调律,漏尽谁伤未拂衣。莫厌疏慵趺坐久,半生劳碌已知非。”
清代任万年《木塔疏钟》诗云:“峻极浮图象外晖,钟鸣夜半彻通微。松涛振醒三更梦,桂魄穿虚万佛扉。课罢老僧闲说偈,焚余童子惯薰衣。几时悟得庐山面,迷恋尘缘总觉非。”
清代任侗《木塔寺》诗曰:“浮图传说建开皇,木墩巍于柱石坊。一粒可真凝佛骨,九层还似巩仙房。尉迟昔已迁麟阁,迦叶今犹认鸽王。试问回澜劫几许?嶷然独峙鲁灵光。”
木塔后有楼,俗名黑楼,取镇慑黑水之意。现存建筑为清末重建,也称藏经楼,呈平面长方形,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楼有两层,重檐歇山顶,四周绕廊,气势宏伟,与木塔交相辉映。后来,万寿寺纳入张掖中学校址,寺宇改为校舍。1983年到1986年,人民政府拨款修复,对塔、楼修葺一新。1993年由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山烟雾
在甘州有一座神奇的大山,因山峰高峻、烟雾缭绕、位置称奇而名扬四方,当地先民根据它在甘州所处的位置,起了一个名字,叫“东山”,又称“东大山”。
东山是龙首山的主峰,它是河西走廊北侧的最高的山峰,海拔3000多米,位于甘州城区东北32公里处,绵延数十公里。“东山烟雾”作为古甘州八景之一,是由于在东山周围的南北东西均为荒山、沙漠、戈壁,而在东山,却终年烟雾弥漫,景色秀丽。在雨后或清晨,缕缕薄雾从山下冉冉升起,遥望山峰,朦朦胧胧,影影绰绰,座座山峰隐现于轻岚薄雾之中,宛若蓬瀛,透出无限神秘。在朝日初升时,缭绕飘荡于万木丛林之间,笼烟映峰,景象十分诱人。
在古时,人们将东山称为甘崚山,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甘崚山,在张掖县东四十五里,出青鹘鹰,称为奇绝,常充贡献。”在东山,沟壑纵横,岩峻石怪,山峦起伏,山秀峰奇,松柏苍翠,花草飘香,飞禽走兽繁多。在东山山门前有一巨石矗立,独守山门,称为女娲石,传说是女娲补天时剩下的一块,抛掷于此。陡峭的奇峰异石还造就了棋盘绿荫、神仙赐福、接驾神泉等自然景观。棋盘山中间有一条界线分明的“楚河”,两边各有一营盘,棋局对奕,传说是道家祖师袁天罡和张天师云游至此对奕,布下棋局而留下的。棋盘山后,有泉水涓涓,盘山而下,远望如九曲长河,近观呈龙飞凤舞,充满活力,如同接驾之势,故名曰:“接驾神泉”。更有以形取名的天河飞渡、桦林佛钟、通天栈道、登天云梯、大漠逐鹿、无限风光等自然景观,栩栩如生。
在这里最著名的古建筑是东山寺,又名相国寺,是晋代著名学者郭瑀、郭荷的隐居处。郭瑀是甘肃秦安人,据史书记载,他明究群籍,特善史书,但他淡泊仕途,不应州郡之命,甘做山野布衣,便隐居于东山寺,结庐讲学,偕同弟子敦煌人郭荷为东山留下了深深的文化积淀。东山寺有门、有院、有殿,却无僧、无道,全靠香客和游山玩景者维护殿堂的安全。殿堂雕梁画栋,装饰丰富多彩,特别是殿顶上二龙戏珠、三星高照的雕塑,造型别致。门额上书写“灵宫殿”三字,俗称“黑虎殿”。朝山拜佛者至此停车歇马,步入只能容一人通行的羊肠小道,约走五六华里,豁然开朗,在两山峭壁之间,一股悠悠溪水,穿密林,破乱石,从绝幽奇境中夺路而出,直奔两山峡口外的“灵官殿”,淌入石缝,变成暗流。仰望主峰有大小寺庙一、二十座,大多是明清时代的道观。在北寺,最高处是“真武阁”;殿堂建筑玲珑剔透,雕梁画栋,飞檐耸背,傍山而筑,层层递升,雄伟壮观。这里塑有道教教主李老君的巨型造像,慈眉善眼,神态安祥。在南寺,楼阁层迭,多在山间。寺后有崇山峻岭,茂松翠柏,游人初进山谷口,便见峰峦秀美,峡壁雄奇;涧谷流水淙淙,岩泉明澈,白云绕峰。朝日初生之时,这里映霞笼烟,薄雾缭绕,飘荡于万木丛林之间,仿佛进入蓬莱仙岛,景色十分诱人,这里是观看“东山烟雾”胜景最佳的地方。在这里还有始建于清朝同治年间的红沙窝古堡,是当地人们为抵御贼寇而建的一座大庄园,别具一格,宽厚雄宏,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
在东大山,一年四季藓苔绣幕,鸟声花影,鹫鹰游弋,牛羊出没。文人墨客常在这里赋诗作画。明代诗人郭绅的《甘崚(浚)山》,对山中美景作了描述:“边境名山势插天,二三幽洞几千年;半空滴翠深秋雨,一壑苍摇薄暮烟。室有金容沆瀣古,门无玉钥苾刍鲜。鸟声花影皆佳致,留与诗筒贮百篇。”清代秦彬有《游东山寺》诗一首,也极尽描述了东山春日的山景云色:“寻胜春郊踏绿畦,几重山色望中迷。亸边谷口频惊马,看镜岩前欲舞鸡。树密漫闻钟远近,云横谁辨路高低。逢僧引到清峰处,日出东方月落西。”清代张联元《东山晚照》诗描绘了东山的朱霞、皓月、春晖、夕照等美丽景观:“西风凝翠咽金盘,倒抹朱霞壮巨观。一片胭脂匀万壑,十分春色醉千峦。凌空皓月饶余晕,过岭征鸿不怯寒。山气由来佳日夕,黄昏伫立向东看。”清代任万年《东山古刹》专写东山古寺与周围风景互为映衬、相得益彰:“多年古寺创山隈,松柏葱茏傍雪开。挂壁青霞遮梵刹,漫天晓露湿苍苔。流泉滚滚穿花径,野树离离护石台。老子谈经宫在顶,四时惟见瑞云来。”
在烟雾笼罩的东山之顶,有一老君洞,洞口很小,渐入渐广,可容百人,洞内原有老君塑像,据说是,老子当年的“谈经宫”。民间传说,老子避世,来到东山,便隐居于此,谈经说道,后在合黎山中化作巨石,永伫峰顶。另传说,老子从这里骑青牛入流沙,不知所终,与另一处古甘州胜景之一的“流沙仙踪”相呼应。
随着岁月的流逝,东山中的部分古老建筑已难觅旧迹,但“东山烟雾”这一胜景依旧。为了保护生态,这里已被政府列为东大山自然保护区,这里成了众多野生动物的天堂,也成了众多野生植物的家园。据林业工作人员调查,这里有各种动物170多种,有列入国家一、二、三级保护的野生动物有雪豹、盘羊、马鹿、岩羊、豹猫、鹅喉羚、石兔、猞猁等等,植物主要是云杉、圆柏、山杨、高山柳和众多灌木。在东山北麓的干旱区,生存着蒙古族牧民,这里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大面积鬼斧神工的风蚀丹霞,日益成为旅游热点。东山现已成为河西走廊不可多得的一处风景名胜区。
板桥夜月
在古“甘州八景”中,有一大景观名叫“板桥夜月”。板桥这个地方就是现在的临泽县东北约25公里的板桥镇,这是一个久负盛名的地方,处于黑河北岸。
板桥,原为古时黑河之上的一座人工搭建的木桥,通达对岸,后来人们将架桥的这个地方取名为“板桥”。黑河从这里蜿蜒流过,滋润着两岸广袤粗犷的戈壁大漠,造就了一片片绿洲,使“塞上江南”的风韵与当地的田园风光在这里完美地相统一,各种美景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村庄周围,古木森幽,芦苇摇曳;板桥下面,流水潺潺,清澈舒缓;皓月当空,月映水中,桥架河上,蛙噪一片,树影婆娑,交相辉映,一派水乡景色;板桥东北,山漠绵绵,烽燧点点,箫声隐隐,驼铃阵阵。
板桥的取名,始自于汉代,与传说中的仙姑修道为善、苦修板桥之事有关。据地方志记载,“仙姑,未详姓氏,张掖河北人。”据传说,她曾修道于合黎山中,修炼期间,黎山老母为了探其道念,派人先后化作张牙舞爪的猛虎、口吐毒蕊的蟒蛇、锯齿獠牙的妖精,去侵扰仙姑,她都坚持正道,奉序而行。她见黑河横溢,两岸人民无舟可渡,就“设板以济人”,使“斯命不患于病涉”。后来,她发愿建起了这个板桥,以济世救民。人们为了感谢她的善举,就将板桥称为“仙姑板桥”。桥建成以后,这座桥又在黑河上增添了一大景观,人们也就将这一带叫“板桥”。古时,每当黑河水流经板桥时,水域较广,遇到皓月当空之夜晚,飞镜悬空,万叠秋山,河水缠绵,板桥卧波,天光水色,交相辉映,形成一幅美仑美奂的光明世界,足以使人怡心悦情,所以古代张掖文士将“板桥夜月”誉为当地著名胜景。许多文人黑客被这种美景所吸引,写诗赞美,留下了许多千古传诵的佳句。民国著名诗人申缅胥曾赋诗《板桥夜月》,描绘了板桥远山映水、蒹葭夹桥的景色:“东山远映水迢迢,两岸蒹葭夹板桥。月拥重轮飞兔彩,光腾五夜射虹腰。平分陇塞辉千里,仿佛扬州路一条。有客临流闲眺处,可曾听得玉人箫。”
在板桥南岸,绿树掩映下,有一座重檐叠阁的庙宇,隐现于黄沙树荫之间,这就是“仙姑庙”,人们俗称“奶奶庙”,是人们为纪念仙姑而建。仙姑庙始建于前138年,至今约有2200年的历史,为河西最古老的寺庙之一。以汉武帝御赐“平天仙姑”、西夏李元昊敕封“圣贤圣觉圣光菩萨”扩修庙宇而声闻河西,后历经四次重建和修缮。旧时的仙姑庙,香阁连云,彩霞飞槛,殿堂层沓,楼阁参差,大小建筑300多间,占地四、五百亩,长达1公里多的风沙线上,亭台楼阁,星罗棋布,有老母殿、仙姑殿、三佛殿、药王殿、圣母殿、三宵殿、观音殿、送生殿、山门、戏台等。殿与殿之间,有天桥相通,九曲回廊,气势宏伟。清代诗人杨楷的《题仙姑庙之三》诗曰:“河边竟渡霍嫖姚,幻起云中挂鹊桥。纵祷金人成底事,昆邪无计诩天骄。”清代诗人乔彦的《昭武四景》之《仙姑板桥》诗云:“月色波光照眼穿,桥名依旧说升仙。何年乌鹊重填岸,引得人登大愿船。”每年四月初八,法器齐鸣,香火极盛,尤其是这天晚上的放河灯活动,异常热闹,数千盏河灯随水漂游,灯海浮动,仙乐悠扬,一派光明。仙姑庙后被夷人焚毁,传说夷人焚庙后,穹庐瘟疫,畜牧多灾,后重修以忏。近年来,政府拨款维修,渐渐恢复往日盛况。1993年重修,1999年更名为“香古寺”,总面积38400平方米,建筑面积19007平方米,有大、小殿18座(处),彩塑佛像58尊,住房160间,围墙900米,寺后的梧桐树已有2000年的历史。
仙姑庙有许多对联,为这古老的庙宇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在山门原有一幅对联:“道院有尘清风扫;山门无锁白云封。”有一幅是:“威镇华夷不逐流沙名万古;功同日月常随黑水照千秋。”另外一幅是:“育桂培兰一片慈云覆黑水;安人阜物千秋圣寿并丹山。”还有一幅是:“黑水泛云筏恩庇大千赤子;丹山晋铁券灵佑亿万婴儿。”
近年来,香古寺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着国内外的信徒和游客,成为西北地区有名的朝圣旅游圣地。
板桥延续了几千年,由于这儿系边防要隘,北通蒙地,明嘉靖八年(1529年),巡抚唐泽在这里建板桥堡。清同治八年(1869年),由监生祝多三重修。如今的板桥镇,这里田园如画,黑河畅流,小桥流水,炊烟缕缕。
关注了解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