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智勋 || 掐辫子的岁月

朱智勋 || 掐辫子的岁月

陇上芳草地 日韩男星 2018-12-26 15:50:34 521


掐辫子的岁月


文/朱智勋


掐辫子,是我们甘肃通渭县以及周边地区的方言,即编草辫。它是一种地域性极强的民间手工艺,在生活极度贫困的年代,也算得上是一项朝阳产业。

掐辫子的方法是先把麦杆泡软,然后拿出四根,把一根压在三根中间,捏合在一起交叉打结。再分成两部分,一边四根,一边三根,然后左右手开始交叉编织。具体编法是两个拇指压在正面,两个食指抵住反面,手指密切配合,有的压,有的挑,压一根,挑两根。一根麦杆快结束时,新的麦杆再接上,如此这般,周而复始。

从我记事起,我们家只有奶奶和母亲掐辫子。奶奶由于年龄较大手指不太灵便,掐的辫子很粗糙,当然出售的价格会便宜一些,有时甚至都没人要。母亲掐得平整好看,相对来说能卖个好价钱。

在那个种地全靠农家肥的年代,即使风调雨顺,麦杆也不会长太高。要是遇上干旱少雨,麦杆会更短更细,甚至有时在麦子刚出芽就干死了。要是遇上麦子丰收的一年,母亲会高兴地提前计划,哪一块地的麦子长势好,收割回来留下折麦杆用。


麦黄时节,伴随着一股轰轰烈烈收麦子的浪潮,金黄的麦子被运上了场,人们忙着先把麦杆较长较直溜的分拣出来,单独摞上一摞,等夏收结束或下雨天抱到屋里再一根一根来折。

我记得那时奶奶和母亲乘我们中午休息的间隙抽空坐在树阴下折麦杆,老觉得她们对麦杆的喜欢程度胜过一切。

折麦杆是把麦穗以下第一节麦杆折断,然后一把把捆好,等傍晚歇工后再把麦穗上的麦粒搓掉,绑成滚筒状的大捆,做个架子摆在房檐下面,一排排齐刷刷地,非常好看。

在八十年代,家乡很少有人外出务工,除了种地,没有一点经济来源。孩子上学,平时购买油盐酱醋,过年买衣服,全是掐辫子换来的钱。不过那时在外面能看见掐辫子的全是女人,尤其过年村里唱戏时,在戏场能看见穿花衣服的小媳妇或小姑娘,手里掐着辫子,脸蛋上擦着一层厚厚的胭脂粉,每个人脸上堆满灿烂的笑容,堪称一道亮丽的风景。

那时男人掐辫子的较少,既使有掐的,也怕人笑话,坐在自个家里偷偷地掐,不然让别人看见会说男人掐辫子没出息。

记得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每当夜幕降临,邻居婶婶都来我家串门。大家围坐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或者坐在皓月当空的院子里,聊着家常,掐着辫子,说说笑笑,甚是热闹。我们小孩会缠着他们讲古今,如“野狐君”等等。有的情节挺恐怖,听着听着,吓得我们直往大人怀里钻。

那时候我们小孩还不会掐辫子,只负责给大人泡麦杆或剪麦杆头。

在掐辫子之前首先要拣麦杆,就是把一捆麦杆分成粗、中、细三种类型,顺手再把麦杆上的皮捋掉。这样掐出来的辫子既匀称又好看 。


泡麦杆要掌握好时间,大约在掐辫子30分钟前开始浸泡,但要掌握好用的量。当天如用不完,第二天麦杆容易发黄。泡麦杆最好用浆水,泡出来的麦杆柔软有韧性。麦杆泡好以后用塑料布包裹,使其露出一头。如若出去串门,把麦杆夹在胳肢窝,随用随取,方便不窝工。三五个人在一起,一边说笑一边掐,不知不觉时间就过去了。

收购的辫子也有规格,一盘合格的辫子,长度大约为成人的七膀子。人们量够尺寸后就剪掉接茬,一圈一圈绕起来,盘成一盘。

记得一开始盘辫子的工具是木制的“工”字形架子,在上面缠绕十几圈为一盘,一盘辫子大约买两毛钱。后来又变成墩子,根据尺寸的要求,在板凳上固定木条,在木条上来回缠绕,而后放太阳底下晒干取下来就可以换钱了,一个墩子大约卖两元钱。

我开始学掐辫子时,就用大人废弃的麦杆。出于好奇,几个娃娃坐在一起模仿大人的动作来掐。一开始只用三根麦杆,有时还会偷偷地抽几根大人用的好麦杆,如果被他们发现后,还会被数落几句。

在我上五年级的时候,已经掐得一手好辫子了,掐辫子的速度和质量已完全超过了大人。村里有些人还把我掐的辫子换回去做草帽,心里美滋滋地,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


掐辫子也是一种手法,有的人掐了一辈,掐出来的辫子不堪入目,让收购的商贩看了眉头紧皱,脑袋直摇。

上世纪九十年代,也就是我们上初中的时候,掐辫子成一股潮流。那时不管男生女生大人小孩,不管去河里饮驴的,上山放羊的,去地里干活的,去街上赶集的,到处可见他们胳肢窝里夹着麦杆,胳膊上跨上辫子。

经常掐辫子的人,动作娴熟老道,眼睛都不用往辫子上瞅,说着话,走着路,照掐不误。

那时候卖辫子的收入确实能给窘迫的生活带来添斤补两的作用。

我记得后来我父亲也学会了掐辫子,一有空闲,他就两腿盘坐在土炕上,两眼直勾勾地盯着辫子,边看边掐,一点也不敢走神。父亲扶了一辈子犁耙,干了一辈子粗活,突然做这种细致的手工活,真是难为他了。

掐辫子一般用大拇指的指甲来掐,但时间长了会把指甲全磨掉。无奈只能用指头肚来掐,但时间长了指头会磨起水泡,让人疼痛难忍,慢慢的指头上就磨起了死茧,指头也不会再疼了。

每到放寒假的时候,我们也不用帮大人下地干活了。一有空就会泡上麦杆,几个伙伴相约到一起,找个向阳的墙疙崂坐下开始比赛掐辫子。那时兴趣真是高,看着精美的草辫从指缝间不段延伸,心情非常舒畅。每到街上逢集,绑上一捆辫子背着去卖,再从小贩手上接过那可怜的几元辛苦钱,紧紧攥在手心里,生怕丢失。又想想这些钱来之不易,兴奋之中又有几份酸楚。

据说经常掐辫子还对身体有很多好处,不但可以锻炼手指的灵活性,而且还活血化瘀,防止老年痴呆。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多元化的劳动格局和生活方式,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需求。掐辫子这种具有时代特色的手工艺已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是回忆起当年掐辫子的那些岁月,还是忍不住让人感慨万千。

 

朱智勋,七十年代生于甘肃通渭,现居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转业军人,通渭县作家协会会员。酷爱乡土文学,喜欢用文字回忆往事,表达经历情感。

往期经典回顾

◐◑朱智勋 |【怀念那些写信的日子】

◐◑【家乡的墩儿梁 文】||朱智勋

◐◑ 【说家乡话,没毛病】|朱智勋

◐◑ 【麦黄六月 】| 朱智勋

◐◑【记忆中的甜胚子】| 朱智勋

陇上芳草地、游子栖息地

陇上芳草地平台欢迎大家来稿。

陇上芳草地平台发表艺术家作品,发起创作互动,推动创作交流,探讨创作经验,关注创作动向,引领创作潮流。

陇上芳草地平台定期发布原创作品,作品可以是小说、散文、诗歌、照片、绘画等,作品要求没在其他微信公众号发表过,作品为大家欣赏和交流所用。

陇上芳草地平台公众号:LSWWLSWW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投稿注意事项:

1.所投文章必须是没有在其他平台上发表过的原创作品,字数不得少于300字。

    2.作品内容不得涉及政治敏感话题,不得泄露国家机密,不得侵犯个人隐私,不得抄袭别人作品,不得涉及任何法律法规所禁止的内容。文责自负。

    3. 请在发表文章之前先通过扫描二维码等方式关注《陇上芳草地》平台,再主动加主编微信15049395600,以便事后联系。

    4.发稿时必须附加个人照片和简介。最好附加上与文章相关的照片。

   5.本平台实施赞赏稿费制。作者的作品获得的赞赏将其60%作为作者稿费,以红包的方式发放各位作者。所有作品稿费都是在作品发表一个月以后累计用红包形式发放,每个月月底发放稿费,发放之后该作品再获得的赞赏将用于平台运作,不再发放。

主编:李军芳

编委:子周,雨曦,顽石,朵朵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