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克莱本

重温克莱本

言午音乐 欧美男星 2015-07-01 18:22:23 21

听过了那么多大师的柴一,每个人的诠释都各有千秋。

可在我心中,任何一位的演绎都比不上Cliburn先生在1958年老柴比赛的现场来的感人。当时年仅24岁的Van Cliburn(范·克莱本)于1958年代表美国赴莫斯科参加柴科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荣斩桂冠,自此蜚声国际乐坛。因为他是在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后,第一个美国人在苏联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因而他成为了美国的宠儿,在他回到纽约的时候,他受到了凯旋归来的英雄般的待遇,受到了成千上万市民的夹道欢迎和总统接见。

这是大师在比赛现场的演奏,技艺不能说毫无瑕疵,却是无比的真诚纯粹无杂念,我最讨厌技艺超群一个音不碰的机器,那不叫音乐。克莱本音乐的表达恰到好处,收放自如,最大限度的展示了美国派的潇洒自如却又巧妙的平衡了老苏联派困苦横生、掏心掏肺的苦情凝重。我常跟学生说不要模仿、不要学表面,不要一练新曲子就听录音。因为好的演奏者是在尊崇作品本身的创作背景和风格之外,毫无违和感的融入自己的个性和色彩。克莱本先生用这段举世无双的演奏解释了何为内心与作品融为一体。


关于大师的私生活,不予评论。他一生未婚,众所周知的同性恋。

在他演奏生涯的黄金期,他堪称是技艺精湛,音乐表达到位,质朴热情。苏联作品能弹得如此到位不俗气不飘摇,离不开他的导师传奇钢琴教育家Rosina Lhevinne的影响和熏陶。Cliburn从17岁开始跟随Lhevinne习琴,在那之前他一直跟随者自己的母亲学琴,母亲的来头十分之大,跟随李斯特的学生、后来的钢琴大师Arthur Friedheim学琴。在这样的音乐家庭中长大,自然而然的熏陶培育出名声大噪的Cliburn。当然后来他的演奏之路走得不甚顺遂,今日不谈。一日辉煌,终日英雄便说的是他。后人说起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自然而然会想到这位传奇钢琴家。


中国大概看不到这些影像资料,我来描述一下当时Cliburn获奖之后抵达纽约的情景。毫不夸张的说,他被拥挤的人群捧得像神一样高,人们无止境的欢呼,迎接的他的轿车上插着美国国旗,他像巡视阅兵一般挥动着双手向人群示意,所到之处必是人群包围的海洋。当时的美国和俄国处于十分尴尬的战后冷战状态,对于前苏联政府将这样一个大奖颁给美国人,美国是举国震惊和欢腾的。


即便是当今的俄罗斯,依旧盛产严谨、深度、纯粹的音乐家们。土生土长的俄罗斯青年音乐家一代的身上,丝毫没有美国新一代的脱狂炫技,浮夸显露,更没有亚洲新一代的缺乏底蕴、欲盖弥彰。比如今年最小的入围者,也是决赛选手之一的年仅十六岁的DANIEL KHARITONOV, 仍是莫斯科音乐学院附中的学生,演奏却已经有了相当成熟的风范和深刻的作品风格。他日一定是一位了不起的钢琴家。


说前面那么多,是为了阐述俄国人对艺术纯粹至高的尊崇,他们国家的比赛不会因为利益关系去给一个人奖项,相对来说是当今稍有的公平公正。1958年的柴可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是第一届,这么重要的顶级赛事,将大奖颁给了敌对国家的选手,说明Cliburn赢得当之无愧。


克莱本于2013年2月27日死于骨癌,震惊国际乐坛,收到消息的时候教授和我的心情难以言喻。一生都是那么帅气潇洒。同性恋的事实不知道伤透了多少女粉丝的心。他的一辈子简单又传奇。我想现在的Van Cliburn大赛即使少了灵魂人物创始人,也会好好地延续传承克莱本先生的音乐精神。


老帅哥,向您致敬!R. I. P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