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春丨三峡

王景春丨三峡

武大摄影群体研究 内地男星 2021-02-26 06:06:58 517

无论您远走何方

请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三峡》


人们用“亘古不变”来形容山川河流,现在,山川真的要变了。


2003 年 6 月 1 日,我们将目睹一个千万年从未有过的巨大变化。从这一天开始,长江三峡大坝以西 400 公里以内、海拔 135 米以下的数千城镇将消失在水面以下,数百万人口迁移。


三峡,长江最奇峻、壮丽的一段,也是长江最有性格的一段。它雄奇诡异、惊险莫测、激越飘荡。


这个充满险滩、恶水、沉船、死亡、抗争的地方,一切由险峻雄奇而来的故事都将戛然而止。它的奔腾跌宕、它的白浪滔天、它的剑气如虹,都将化为天水相接、烟波浩淼的一汪平静。


这是人类创造文明以来,对自然的一次最大规模的、绝无仅有的改变。


我们奔赴三峡,记录即将消失的三峡,记录长江曾有的性情,记录几千年来人们和长江相伴的朝朝暮暮生生死死。这一切我们无从忘却,因而无法告别。


路线:


涪陵——丰都——忠县——万州——云阳——奉节——秭归。


2002 年至 2003 年,我是先后分五次进入三峡,先后累计 70 天左右。


2016 年;我们再度踏上这块土地;以图片记录的方式;去观察这十多年来他们所发生的变化。


采访路线与十五年前一样:涪陵——丰都——忠县——万州——云阳——奉节——秭归


寻找当年的人和事;去记录他们这些年的工作生活的变化。


时隔多年后,现代三峡人走上了前辈的路。看着他们坚定的眼神和抿紧的嘴角,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三峡人必将如他们的前辈一样开创新的历史和文明。他们是真正的英雄。


——王景春




为山河留影,为众生留念

读《三峡》组照有感


2020年12月20日,在河南三门峡举办的第十三届中国摄影艺术节上,王景春(王经春)获得了纪实类摄影的金像奖。评委给他的评语中,有几句话我印象深刻:“……他用极具天赋的影像,讲述一个又一个悲悯、温暖、动人的中国故事,《三峡》这样的作品已经成为时光里的永恒印记,1998年抗洪时拍的那张《我是记者》已经成为中国记者的标志性照片。他在一线经历过灾难险境,也带领团队完成过很多国内外重大主题摄影报道,是国内少有的全能型纪实摄影人”。


景春是摄影界的老兵,也是圈里的名人。多年来,尤其是他的纪实摄影作品为人称道。今天重温他的《三峡》影像,我发现:让我敬佩的,不仅仅是他视角的独到、影像的力度,主要是作品影像里呈现出的温厚之心与悲悯情怀。我想:纪实摄影最重要的就是人文关怀。王景春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秉承一个摄影人的初心,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与献身精神,一次次的深入三峡实地,真实的记录和了解现实状况与被摄对象,拍摄的影像不虚构、不摆拍、不粉饰、不夸张,大多以抓拍的方式再现了真实的人物与场景,还原了记录的本质与生活的真相。纵观《三峡》摄影作品,影像如同音乐演奏,宛若生命交响,黑白影调的律动总是有很精确的结构,或跌宕起伏、压抑悲怆,或丝绸顺滑、神情激昂,不但铿锵有力,余音绕梁,而且繁音促节,悠悠扬扬。画面内外,相辅而行,发人深省,回味深长……


如今,《三峡》影像作为一个民族在其特定历史时期的宝贵文献而存在。影像记录了2003年6月1日,长江三峡将迎来千百年来从未有过的巨大变化。从这天开始,三峡大坝以西400公里以内、海拔135米以下的城镇将消失在水面之下,数百万人口将离别故土家园,有计划地进行迁徙与转移。过去人们常用“亘古不变”一词来形容河流山川,而今,随着三峡大坝建造的进程,亘古不变的山川河流,这次真的要变了。客观的讲:长江三峡的这次截流与改变,是人类自创造文明以来,对大自然的一次最大规模的、绝无仅有的改变。《三峡》影像就出自于山河巨变之间……


王景春用自然、平实、音乐行板式的影像,对三峡周边的自然环境和百姓的生存状况以及生活的改变,进行了长期且具体的观察与追踪,以一个专业记者的视角为历史留下了三峡即将消逝的珍贵影像。他的作品,不强调唯美感,影像朴素、简单,真实、厚重,画面直面现实,平铺直叙,不卑不亢,视觉传达与架构沁润着丰富的摄影语言。影像对各种视觉元素的把握张弛有度,带着思考和在特定环境下摄影人特有的忧虑与担当,在这组一幅幅静默的影像里,观者不知不觉地被他创造的视觉节律打动,从而产生了共鸣。


查克·克洛斯说:“摄影是最简单又最具难度的媒介,说它简单是因为几乎人人可以胜任它的操作方式;说它困难是因为出色的摄影需融入个人视角和标志性风格。”组照《三峡》,为读者讲述了一个真实且发生在身边的故事,影像对环境的关注,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的探索,凸显出作者的温厚之心与悲悯情怀,并以流畅的图文形式在读者面前缓缓展开……在当下读图时代,影像的视觉语言唤醒了读者的共鸣,触发了读者的关注与思考。《三峡》组照黑白影像中,黑与白既是冲突也是和谐,既是素描也是写真,画面生动与深刻并存。正如王景春所讲:“我们关注的不是纯自然意义上的江河,也不希望这场拍摄耽溺于滥情甜腻的风光,又或者单纯的感伤、怀旧或者诉苦,而是希望有一种更平和也更有人文气息的视角去体察江河,包含因河流所形成的特殊的人文历史、自然、信仰与日常生活。在此意义上,江河不过是行走的线索,是思考的出发点,也是诉说的凭借。”


是啊!时间的进程从未曾停下,我们身处其中,仿佛沙粒一样渺小。我们像一粒沙,也像事实一样客观存在着。纵览历史留下的“图库”,如今仍有那么多似曾相识的片段仍在上演……摄影家王景春一次次的行走在长江之上,拍摄三峡流域在巨变前后的自然、人文和历史景观,为山河留影、为众生留念。这组影像散发着江河与生命的馨香,不但成就了他自己,也成就了他摄影的初心与笃定的信念。如今读来,不仅弥足珍贵,而且意义非凡……


    2021年早春于郑东新区钟书阁


(撰文:谢建新  作者系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198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摄影专业,本刊特约评论员)


人物介绍

王景春


199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摄影专业

199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学院

2014年北京外国语大学与英国伯顿大学获多媒体硕士学位

荷赛WPP多媒体评委

 

2004至2016年任《南方都市报》视觉总监

 

第十三届中国《金像奖》获得者

中国新闻奖获得者

三次金镜头获得者

 

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

中国摄影家协会第七届新闻纪实委员会委员

中国摄影家协会第八届新闻摄影委员会委员

广东摄影家协会纪实委员会委员

美国国家地理中国区大赛评委

金镜头评委

大理国际影会新媒体策展人

 

《我是记者》作品成为中国新闻记者的一个标志并多次获奖

2000年山东一品国际摄影节获年度报道奖

2004年广东美术馆《中国人本》纪实展馆藏作品《大海中的一条船》《收割剑麻》等

2007年2月,上海美术馆馆藏《少年时代》《三峡》作品

2017年  上海《大江大河》首展


往期推荐(点击标题即可查看)





期待各届新闻与摄影专业同学们的稿件

收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编辑:四毛

——有温度有态度有深度的摄影——

温馨提示

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

我们崇尚分享

如因文图引起不适

请及时告知我们

进行处理或撤销;

本文所用文图为授权发布

转载请通过QQ:2678498311联系获得授权

识别二维码

关注“武大摄影群体研究”

了解这个群体更多相关信息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