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驰新作《美人鱼》创内地票房新纪录,都有哪些创业者可以借鉴学习的营销套路?
这部电影的内容自然不用说,通俗、简单、易懂,而且爆笑,细节上又有一些泪点。从国产商业片的角度看,是一部极好的影片。但是该部分不是分析产品,而是要分析周星驰团队是怎么卖这个产品的。简单来说,可以把《美人鱼》上市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开始拍摄但是未公开的时候一部电影的制作周期起码要1年,甚至更久。所以,1年前我们就可以发现朋友圈中弥漫了关于周星驰和老东家的一些矛盾新闻,舆论一边倒地站在了周星驰这边。再后来,产品即将上市还没上市前,舆论再引导到“我们欠星爷一张电影票”上,博得了更大的社会同情。再加上星爷到处参加一些电视秀的节目,提高了曝光率。
这是为了产品上市前,让市场对主要的关联人物和事件产生关注、联想和猜测。此时的“内容”可以和“产品”无关,所采用的内容制造手法通常是感性的。
第二阶段产品上市时这个时候主要围绕产品来展开内容传播了。比如张雨绮的身材、郑少秋与莫文蔚粤语唱的老歌“世间始终你好”、电影故事和主题、票房猜测与估值,乃至制作班底和幕后八卦故事等等。
这是为了把之前的所有注意力集中到产品上来,吸引大家掏腰包,还星爷一张电影票。此时的“内容”大多是围绕“产品”本身展开,所采用的手法通常是相对理性的,能够吸引市场通过购买来实现“一探究竟”的目的。
第三阶段产品正式上市后在这个阶段基本就是“评测”为主了。大面积引导市场对产品的正向舆论,从而吸引更多的票房。
十分简单而且干净利落的3个阶段,周期是1年时间,然后用短短10来天,把1年积攒下来的关注度,快速变现为“20亿+”,如果按照每张电影票40元计算,《美人鱼》起码卖出了5000万张票。嗯!如果学会了这样的模式,有没有信心,你的产品也只用10来天的时间,就能卖出几千万个呢?
说到这里,你还会认为产品的营销是在产品出来之后,上市之后才开始的么?你还会认为营销只是做做广告、简单找几个美女、光膀子“小鲜肉”,在大街小巷晃晃就可以的么?学会这三个阶段的体系运作,有助于创业无往不胜。
一、从最熟悉的东西起家
纵观周星驰成名以来的所有电影形象,他所关注的生活场景、人物故事,皆是小人物,是自己所了解的人和生活场景,几十年来未曾变过。
他知道一个“死跑龙套的”小演员几年来默默无闻,怎么都红不了是什么滋味,也认为一个不被人知的“小强”有其存在价值。《功夫》中的猪笼城寨是他小时候所住之地的还原,曾说“我小时候住的地方就是这模样,那是个挤满了人的地方,仿佛所有的人都贴在一起”。《美人鱼》中对大海的描写来自他自小生活的海边,来自对海洋生活的热爱。“对我来说,水非常神秘。我害怕又好奇,会觉得水下边藏着什么。”
只有在你熟悉的生活场景里,才知道那里的人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周星驰最擅长的,就是拍出普通人的心理共鸣。
“人如果没有梦想,和咸鱼有什么区别?”“我知道自己是跑龙套的,但拜托别加一个‘死’字好吗?”《喜剧之王》讲了他自己最熟悉的龙套生涯,点滴皆是自己的所感、所得。正是这部电影,让周星驰电影不再止于无厘头搞笑,而有了悲剧色彩,有了大片的气息,也在当时经济危机下的香港登顶票房冠军。
反观浪潮之下的一些创业者,常常喜欢对自己不了解的项目下手,认为任何行业都可以“O2O”一下。试想,如果你并不了解那个行业,又怎能引起消费者的“需求共鸣”?你不懂那个人群,又怎么知道他们要什么?加上又没有合适的帮手,如能创业成功,岂非天方夜谭!
二、多年来坚持自己的风格、定位
在拍喜剧片之前,周星驰也拍了不少正片。但他在内地走红,要数90年代如《九品芝麻官》、《唐伯虎点秋香》等一系列喜剧片。告别龙套生涯,喜剧风格让他大红大紫。
内地观众对周星驰电影的定位便是:无厘头、搞笑、喜剧。有了这样的定位,周星驰的形象在观众心中便清晰起来。出名之后,周星驰一共拍了近60部电影,被认可的几乎都是喜剧片。是周星驰演不了正剧吗?不是。
他很清楚,到电影院来看周星驰,是想要笑的。宏大叙事、文艺抒情、情感穿越,留给别人拍就好了。
而当香港导演都纷纷北上,拍一些奇奇怪怪的合拍片时,他的《美人鱼》虽受大陆语言文化影响,但又不失其港味,有一些更是星迷们一看便知的桥段,打了一手好“感情牌”。
好利58一大波新项目来了,这里有更多的投资奖励,惊喜多多,赶紧点击阅读原文注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