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拓展——文科版

课外拓展——文科版

大连中山高级中学 日韩女星 2017-09-16 08:10:47 192

NO1来自语文的课外拓展

苏步青:语文你都不行,别的是学不通的!

2017-09-14 惟信方有 惟信方有

略谈学好语文

 学好语文很重要。语文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没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就不能很好地表达思想感情。1976年出现了那么多动人的好诗,表达了对周总理的深切哀悼。如果没有相当的语文表达能力就写不出来;即使写了,也表现不出那样的怒火,那样的热情。

  作为中国人,总要首先学好中国的语文。中国的语文有特别好的地方。譬如诗歌吧,“绿水”对“青山”,“大漠孤烟直"对“长河落日圆”,对得多么好!外国的诗虽也讲究押韵,但没有像中国诗歌这样工整的对偶和平仄韵律。一个国家总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作为中国人,怎能不爱好并学好本国的语文呢?

  有人认为只要学好数理化就可以了,语文学得好不好没关系。这个看法不对。数理化当然重要,但语文却是学好各门学科的最基本的工具。语文学得好,有较高的阅读写作水平,就有助于学好其他学科,有助于知识的增广和思想的开展。反之,如果语文学得不好,数理化等其他学科也就学不好,常常是一知半解的。就是其他学科学得很好,你要写实验报告,写科研论文,没有一定的语文表达能力也不行。一些文章能够长期传下来,不仅因为它的内容有用,而且它的文字也是比较好的。再说,学习语文与学习外语的关系也很密切。有的同志科学上很有成就,但是要他把自己的论文译成英文,或者把英文译成中文,都翻译不好。中国的语言是很微妙的,稍不注意,就会词不达意。翻译要做到严复所提倡的“信、达、雅”很不容易。所以,要学好外语,一定还要学好中文。

  这样看来,学习语文太重要了。语文学得好不好,不但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知识的增长,而且对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展有很大关系。我们要多跟青少年讲讲这些道理。青少年学习起来是很快的,我自己就有这样的体会。

        我出生在穷乡僻壤,浙江平阳的山区。家前屋后都是山。我父亲是种田的,很穷,没念过书。但他常在富裕人家门口听人读书,识了一些字,还能记帐。父亲很知道读书识字的好处,他对我们教育很严。每天晚上,父亲从田里劳动回来,吃过饭,就要查我们的功课。有一次,哥哥念不出,被父亲狠狠打了一顿,我见了很是害怕。我9岁那年,有一次,一个“足”字我不会解释。母亲生怕父亲回来打我,就站在村口找人问字,可是站到天黑,问了许多人,还是没人能解释这个字。幸而这天晚上我没挨打,也没挨骂。我们村里没有学校,10来个孩子请了个没考上秀才的先生教书。他教我们读《论语》,读《左传》。

  12岁那年,父亲送我到一百多里外平阳县城里的高等小学念书。我初到城里,对许多东西都很好奇,学习不用功,贪玩。到了学期结束,我考了个倒数第一名——我们那里叫“背榜”。记得那年,我曾做了首好诗,可老师不相信,说我是抄来的。后来老师查实了。知道确是我做的,就对我说:“我冤枉你了。你很聪明,但不用功。你要知道你读书可不容易,你父亲是从一百多里路外挑了米将你送到这里来读书的……”这话对我刺激很深,从此我就发奋学习了。到了二年级,我从“背榜”跳到第一名。这以后,我不但学习勤勉,而且养成良好习惯,不论在少年时代还是在日本留学期间.我总是每晚11时睡觉,早上5时起床,虽严寒季节亦如此。

  1915年,我进了当时温州唯一的一所中学。那时,我立志要学文学、历史。一年级时,我用《左传》笔法写了一篇作文。老师把它列为全班第一,但又不完全相信是我写的。问我:“这是你自己写的吗?”我说:“是的。我会背《左传》。”老师挑了一篇让我背,我很快背出来了。老师不得不叹服,并说:“你这篇文章也完全是《左传》笔法!”《史记》中不少文章我也会背,《项羽本纪》那样的长文,我也背得烂熟。我还喜欢读《昭明文选》。“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树生花,群莺乱飞。”(丘迟《与陈伯之书》)我欣赏极了。还有《资治通鉴》,共有200多卷,我打算在中学四年里全部读完;第一年末,我已念完20来卷。这时,学校来了一位因病休学从日本回来的杨老师。他对我说:“学这些古老的东西没啥用,还是学数学好。”他将从日本带回来的数学教材翻译出来,让我学。第二年,学校又来了一位日本东京高中毕业的教师,他教我们几何,我很感兴趣,在全班学得最好。从此,我就放弃了学文学和历史的志愿而致力于攻读数学。但我还是喜欢写文章,四年级的时候,校长贪污,学生闹风潮,我带头写了反对校长的文章。


     我后来成了数学专家,但仍然爱好语文。我经常吟诵唐宋诗词,也喜欢毛主席的诗词,特别是《到韶山》这一首。“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毛主席把“为有”二字用活了。现在,每晚睡觉前,我总要花二三十分钟时间念念诗词。真是乐在其中也。一个人一天到晚捧着数学书或其他专业书,脑子太紧张了,思想要僵化的。适当的调节很重要,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学习专业。我写的诗也不少,但不是为了发表,大多是自娱之作。有时也写政治性的诗,这也是一种战斗嘛。我那篇《夜读(聊斋)偶成》:“幼爱聊斋听说书,长经世故渐生疏。老来尝尽风霜味,始信人间有鬼狐。”(见1978年11月3日《解放日报》)是批判“四人帮”的。有个青年同志写信来批评我,说科学家怎么也相信有鬼狐?他不知道这是诗呀!

  我从小打好了语文基础,这对我学习其他学科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我还觉得学好语文对训练一个人的思维很有帮助,可以使思想更有条理。这些对于我后来学好数学都有很大好处。

  现在的学生语文基础不够扎实,古文学得太少。当然不一定都要读《论语》,但即使是《论语》,其中也有不少可学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是很好吗?“每事问”,不要不懂装懂,这也对。《古文观止》220篇不一定要全部读,《前赤壁赋》《前出师表》等几篇一定要读。有些文章虽然是宣扬忠君爱国思想的,但辞章很好,可以学学它的文笔。此外,《唐诗三百首》《宋词选》中都有很多好作品,值得读。

  读书,第一遍可先读个大概;第二遍、第三遍逐步加深体会。我小时候读《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都是这样。《聊斋》我最喜欢,不知读了多少遍。一起初,有些地方不懂,又无处查,我就读下去再说;以后再读,就逐步加深了理解。读数学书也是这样,要把一部书一下子全部读懂不容易。我一般是边读、边想、边做习题;到读最末一遍,题目也全部做完。读书不必太多,要读得精。要读到你知道这本书的优点、缺点和错误了,这才算读好、读精了。一部分也不是一定要完全读通、读熟;即使全部读通了,读熟了,以后不用也会忘记的。但这样做可以训练读书的方法,精读的方法,学习、掌握一本本书的思想方法和艺术性。

       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不过几十岁,但充分利用起来,这个价值是不可低估的。细水长流,积少成多;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学习语文也是这样。我对数学系的青年同志要求一直很严,一般要学四门外语。当然首先中文的基础要好。我还要他们挑选一本自己喜欢的文学书,经常看看、读读,当作休息。还有,青少年学写字很重要。字要写得正确,端端正正;正楷学好了再学行书或草书。这样,字才写得好。我经常收到青年来信,有的信上错别字连篇。有的连写信的常识也没有:信纸上称我“尊敬的苏老”。写了许多敬佩我的话,信封上却是写“苏步青收”。加一个“同志”不可以吗?我的孙子给我来信也是这样,我批评了他。第二次,他写成“苏步青爷爷收”,我又批评他:信封上的称呼主要是给邮递员同志看的,难道邮递员也能叫我爷爷吗?以后他改成“苏步青同志收”了。

  总之,青少年时期的教育很重要。人在这个时期精力最旺盛,记忆能力、吸收能力都很强,不论学什么进步都比较快。要充分利用这个特点。我在青少年时期读书条件差,见识也少,到17岁时才看见汽车、轮船。现在的青少年接触的东西多,见识广,可以看到各种图书资料,还能从广播、电视中学到不少知识;党和国家非常关怀青少年的学习,为青少年提供学习的方便。因此,要十分珍惜这样好的条件。

                                                      来源:《二十世纪后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



NO2来自英语的课外拓展

The Little World of Liz Climo

2017-09-15 哆啦a兔不吃香菜 图声图气

Artist Liz Climo has charmed her fans with her comic world of whimsical animal characters, where everyone from grizzly bears, dinosaurs, rabbits, and anteaters grapple with everyday life with wit and humor. Through her comics, we discover that an armadillo can dress for Halloween, a dinosaur can be a loving parent ... and a rhino can squeeze orange juice! This new collection features more than 100 of her comics, starring her beloved characters in all kinds of funny situations, from celebrating holidays to helping friends.


Liz Climo is a character artist for The Simpsons TV series and has worked on The Lebrons and Seth Macfarlane's Cavalcade of Cartoon Comedy. She also the author of Le Petit Monde de Liz, a comic collection published in France as well as a forthcoming children’s book. She lives in Los Angeles.

Elizabeth (Liz) Climo is the talented illustrator behind the Simpsons, and she is also the creator of adorably hilarious cartoons featuring everyday animal interactions, which she posts to Tumblr.

Humans encounter all kinds of awkward situations in our everyday lives. Climo’s awkward everyday lives of animals series puts our furry friends in the hot seat, hashing out what life would be like if they interacted with one another how humans do.

When Climo isn’t busy working on her funny, awkward animal cartoons she works as a character artist and storyboard revisionist on set for The Simpsons. Her website reads, “My day job is pretty demanding, so it’s hard enough just finding the time to do these comics.” Somehow she finds the time to create these funny comics as well as children’s books and greeting cards.

Climo is on top of the world, working on one of America’s most popular television shows of all time. Yet, it wasn’t always caviar and ‘can I have your autograph?’ for this talented artist. Climo shares, “I studied Art at San Jose State University but was rejected when I applied to the school of Animation. Then, two weeks later, I got a job on The Simpsons. The lesson? Stay in school – unless the school doesn’t want you and you get a job offer. In that case pack your bags and don’t look back.”

How you really wear a Super Dad apron…

When your friends are snakes you don’t need to waste money on a selfie stick!

The day giraffes learned to swim

Who wore it best?

The BEST April fools joke ever

Friends are there when your bag breaks

Dress up


Each and every one of the comics in Liz’s book is impressive and charming – her wit and creativity did not wane, not even flicker, as I progressed from the first page to the last. If you pick up a copy of The Little World of Liz Climo for yourself, I hope you will love it as much as I do.

You can keep up with Liz and all the animal escapades via her Tumblr account. There are 150 individual comic strips in her book, and 50 of them are new and exclusive to The Little World of Liz Climo. You won’t even find them on Liz’s Tumblr site.http://comicsalternative.com/review-climo/


NO3来自政治的课外拓展

二十四节气

2017-09-15 逻辑政治

二十四节气(The 24 Solar Terms)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先秦时期开始订立、汉代完全确立的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节气故事与习俗

 

1、立春

立春亦称“打春”、“咬春”,又叫“报春”。这个节令有迎春行春的庆贺祭典与活动,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的吃春饼、春盘、咬萝卜之习俗等。

古时,“打牛”仪式是由县府执行。打牛的前一天,先把土牛放在县城东门外前,称为“立牛”,其旁要立一个携带农具挥鞭吆牛的假人做“耕夫”,以此表示春令的到来,农事宜提前准备。那个假人“耕夫”被称作“芒神”。那“耕夫”如站在牛前,表示春令早来应早些备耕;“耕夫”立在牛后,则表示春令迟到;若人牛并行,则春令适中。立春日当天,各官府要奉上肉果食品于芒神土牛前,于正午时举行隆重的“打牛”仪式。吏民击鼓,由官员执红绿鞭或柳枝鞭打土牛三下,然后交给下属吏与农民轮流鞭打,把土牛打得越碎越好,以示人们对春天的热爱。随后,人们欢笑着抢土牛的土块带回家入牲圈,象征槽头兴旺。据说当天如天晴,万民高兴;若天明遇雨,则表示晦气不利,预示这一年年景不佳。

 

2、雨水

在雨水这天,在民间有一项特具风趣的活动,叫“拉保保”。“保保”就是干爹的意思。而雨水节拉干爹,意取“雨露滋润易生长”之意。

古时候,人们都有一个为自己儿女求神问卦的习惯,看看自己儿女命相如何,需不需要找个干爹。而找干爹的目的,则是为了让儿女顺利,健康成长。于是便有了雨水节拉保保的活动。此举一年复一年,久而成为一方之俗。

在川西民间,雨水节是一个非常富有想象力和人情味的节气。这天不管下雨不下雨,都充满一种雨意濛濛的诗情画意:早晨天刚亮,雾蒙蒙的大路边就有一些年轻妇女,手牵了幼小的儿子或女儿,在等待第一个从面前经过的行人。而一旦有人经过,也不管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拦住对方,就把儿子或女儿按捺在地,磕头拜礼,给对方做干儿子或干女儿。这在川西民间称为“撞拜寄”,即事先没有预定的目标,撞着谁就是谁。

“撞拜寄”的目的,则是为了让儿女顺利,健康成长。当然“撞拜寄”现在一般只在农村还保留着这一习俗,城里人一般或朋友或同学或同事,相互“拜寄”子女。

 

 

3、惊蛰

在惊蛰这一天,民间有“打小人”驱赶霉运的习俗。

惊蛰象征农历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所以每年惊蛰那天便会出现一个有趣的场景:妇人一边用木拖鞋拍打纸公仔,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地说“打你个小人头,打到你有气浑身抖,打到你食亲野都呕”的打小人咒语。

打小人的目的,就是要希望他们知难而退及抒发个人内心的不忿。


 

 

4、春分

在春分那一天,有“竖蛋”的民间习俗。世界各地都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在做“竖蛋”试验。这一被称之为“中国习俗”的玩艺儿,何以成为“世界游戏”,目前尚难考证。不过其玩法简单易行且富有趣味:选择一个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虽然失败者颇多,但成功者也不少。春分成了竖蛋游戏的最佳时光,故有“春分到,蛋儿俏”的说法。竖立起来的蛋儿好不风光。

在我国岭南一带,有一个习俗,叫做“春分吃春菜”。“春菜”是一种野苋菜,当地百姓称之为“春碧蒿”。逢春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春菜。在田野中搜寻时,多见是嫩绿的,约有巴掌那样长短。采回的春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曰“春汤”。有顺口溜道:“春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春,人们祈求的还是家宅安宁,身壮力健。



5、清明

在清明节这一天,扫墓祭祖、踏青赏春、植树种草等传统习俗,自不必说。下面介绍一个有关清明节来历的古老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儿子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晋文公下令放火烧山,逼介子推出来。但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被烧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后悔不迭,哭拜一阵,隆重祭奠,然后厚葬遗体。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去年被大火烧焦的老柳树竟然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6、谷雨

关于谷雨的来历,有着一个凄婉的传说。

在唐代高宗年间,有位叫谷雨的年轻人,水性很好。有一次他的家乡曹州发大水,他凭借着这个本领救出了村民,还冒着生命危险救出了一颗牡丹花,并拜托一位花匠师傅好好地栽养。

几年后,谷雨的母亲得了重病,谷雨一边要照顾母亲,一边要做事,很是辛苦。这时有位美丽的女子出现在他的家里,并每天都来照看他的母亲,谷雨与这位女子日久生情,就在谷雨想提出与这位姑娘成亲的时候,却得知这位美丽的姑娘是位牡丹仙子,而正是几年前他救起来的那颗牡丹。牡丹仙女和谷雨约定:“待到明年四月八,奴到谷门去安家。”

后来,牡丹花仙的仇人秃鹰得了重病,逼迫牡丹姐妹为其酿造花蕊丹酒医病。牡丹姐妹不愿取自己身上的血,酿下丹酒供恶贼饮用,却被秃鹰抓走关押。谷雨历尽艰险,在自己生日那天,终于闯入魔洞战胜秃鹰,救出了众花仙。当大家准备回家时,尚未咽气的秃鹰一支暗剑刺中了谷雨。牡丹仙女恼怒万分,拿起谷雨的板斧,将垂死挣扎的秃鹰砍成了肉泥!回转身来,抱起谷雨的尸体,泣不成声。谷雨以自己的性命救了这些花仙的生命。

谷雨死了。他生在谷雨,死在谷雨,遇难时年仅二十一岁,谷雨被埋葬在花匠的百花园中。从此,牡丹和众花仙都在曹州安了家,每逢谷雨时节,牡丹就要开放,表示她们对谷雨的怀念。

 

7、立夏

在我国沿海一带,立夏这一天有“斗蛋”的民俗。是日中午,家家户户都要煮好鸡蛋。鸡蛋带壳清煮,不能破损,用冷水浸上数分钟之后,再套上早已编织好的丝网袋,挂于孩子颈上。孩子们便三五成群,进行斗蛋游戏。蛋分两端,尖者为头,圆者为尾。斗蛋时蛋头斗蛋头,蛋尾击蛋尾。一个一个斗过去,破者认输,最后分出高低。蛋头胜者为第一,蛋称大王;蛋尾胜者为第二,蛋称小王或二王。

立夏这一天还有有“秤人”的习俗。人们在村口或台门里挂起一杆大木秤,秤钩悬一个凳子,大家轮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讲着吉利话。秤老人要说“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秤姑娘说“一百零五斤,员外人家找上门。勿肯勿肯偏勿肯,状元公子有缘分”。秤小孩则说“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长大会出山。七品县官勿犯难,“三公九卿也好攀”。打秤花只能里打出(即从小数打到大数),不能外打里。古诗云:“立夏秤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

立夏之日的“秤人”习俗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起源于三国时代。立夏秤人会给人们带来福气,人们也祈求上苍给他们带来好运。

 

8、小满

在小满这一天,有“抢水”与“祭车神”的习俗。旧时水车车水排灌为农村大事。谚云:“小满动三车(三车指的是丝车、油车、水车)。”水车于小满时启动。此前,农户以村圩为单位举行“抢水”仪式,行于海宁一带,有演习之意。多由年长执事者约集各户,确定日期,安排准备,至是日黎明即群行出动,燃起火把,于水车基上吃麦糕、麦饼、麦团。待执事者以鼓锣为号,群以击器相和,踏上小河汉上事先装好的水车,数十辆一齐踏动,把河水引灌入田,至河浜水光方止。

“祭车神”亦为农村古俗,传说“车神”为白龙,农家在车水前,于车基上置鱼肉、香烛等祭拜之物,特殊之处为祭品中有白水一杯,祭时泼入田中,有祝水源涌旺之意。这些习俗表明了农民对水利排灌的重视。

 

9、芒种

芒种这一天,人们在耕播种作的空余,忙里偷闲,有“送花神”的习俗。

根据古老的说法,芒种节过后,群芳摇落,花神退位,人世间便要隆重地为她饯行,以示感激。《红楼梦》第二十七回,非常生动地描写了这个为花神饯行的场面,具有很浓郁的民俗意味:

“至次日乃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这日,都要摆设各种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然闺中更兴这件风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

如何为花神饯行呢?现代人已经少有人知了,但号称“百科全书”的《红楼梦》,却给我们提供了形象的资料:

“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千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棵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从中可看出,大户人家在芒种节为花神饯行的壮观场面。

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人对大自然的一种亲近感,表现出对生态的敏感和重视。

 

10、夏至

在夏至这一天,无锡地区则兴吃馄饨。古时夏至这天,人们纷纷祭神,以祈求灾消年丰。至清代,夏至祭神更为盛行,是日民间须吃面食,以示敬神。由此可见,夏至这天,北方人吃面条也好,无锡人吃馄饨也好,都是虔诚祭神之举。
  馄饨,古人称其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浑沌之象”,而“馄饨”又与“浑沌”谐音。盘古开天,浑沌初分,吃了馄饨可得聪明。老人都说过:“夏至吃馄饨,热天不疰夏。”夏至吃馄饨,还包含了一种祈求平安的良好愿望。
  史载,宋代宫廷中,每适夏至,御厨们就包出一种夏至馄饨,供帝后妃嫔食用。其实,宋代宫廷不光是夏至这个节令吃馄饨,一年之中其余二十三个节气都吃馄饨,故宋代宫廷有一道“二十四节气馄饨”的著名面点,南宋高宗尤嗜食馄饨。

 

11、小暑

在小暑节的前后几天,民间有“百索子撂上屋”的习俗。

百索子,又名五色丝线端午节时系在小孩的手臂上或脖子上,认为这样可以辟邪。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在端午节的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到了六月六这一天,也就是小暑节的前两天,天下的儿童都要将端午节戴在手上的“百索子”撂上屋。这是为什么呢?

相传天上的牛郎织女,被狠心的王母娘娘用银河分离在两岸,一年中只有“七月初七”这一天可以相会。但在他们中间却横阻着一条宽阔无边的银河,又没有渡船,怎么办呢?

所以六月六这一天,天下的儿童都要将端午节戴在手上的“百索子”撂上屋让喜鹊衔去,在银河上架起一座象彩虹一样美丽的桥,以便牛郎和织女相会。“百索子撂上屋”的习俗,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

 

12、大暑

在浙江台州湾一带,有“送大暑船”的习俗。

送大暑船,是浙江椒江葭芷一带的民俗。清同治年间,此地常有病疫流行,尤以大暑时节为甚。人们认为这是五位凶神所致,于是在江边建了五圣庙,更在大暑节这一天,用特制木船将供品送至椒江口外。意思很明显,即是送走瘟疫,祈求平安

据说,早在20世纪20年代,台州湾一带的“送大暑船”以葭芷的规模最大,可谓声名远扬。每年农历大暑期间,葭芷“送大暑船”民俗正式打出“渔休节”的旗号,活动搞得十分红火。

活动的高潮是在大暑的一天到江边送“大暑船”,并伴随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表演,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兴高采烈,万民空巷。浩浩荡荡的群众队伍把一艘制作精美大纸船十分隆重地送往江边,进行送船仪式。大暑船出海时,江边鞭炮齐鸣,欢声雷动。许多人口中连连念着“送暑平安”。原先停泊在江边码头的渔轮,则一概启动,组成一支声势浩大的船队,护送大暑船出海。直到再也看不见大暑船的船影时,江边的人们才纷纷意兴未尽地踏上归程。

 

13、立秋

在立秋时节,尤其是在八月十五中秋节这天,流传着许许多多的民间习俗。在商洛竹林关一带,就流传着“摸秋”的习俗。这天夜里婚后尚未生育的妇女,在小姑或其他女伴的陪伴下,到田野瓜架、豆棚下,暗中摸索摘取瓜豆,故名“摸秋”。

习俗中有很多说法。摸到南瓜,易生男孩;摸到扁豆,易生女孩;摸到白扁豆更吉利,除生女孩外,还是白头到老的好兆头。按照传统风俗,这个夜里,瓜豆任人采摘,田园主人不得责怪。姑嫂归家再迟,家长也不许非难。

中秋节夜里,孩子们在月亮还未出来时,照例钻进附近的秋田里,摸一样东西回家。如果摸到葱,父母就认为这孩子长大后很聪明;如果摸到瓜果,父母就认为孩子将来不愁吃喝,事事顺利。人们视“摸秋”为游戏,不作偷盗行为论处。

商南县的居民,在中秋节的晚上,吃罢月饼后,不肯长高的小孩去摸高梁;没有男孩的人家去摸茄子;没有女孩的人家去摸辣子;小孩不聪明的人家去摸葱。此俗清代以前就有,民国以来仍流传在民间。

 

14、处暑

在处暑时节,正值农历七月十五左右,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此时在台湾,就有“拜好兄弟”的习俗。

台湾民间俗称孤魂野鬼为“好兄弟”,中元节普渡孤魂野鬼就称为“拜好兄弟”。这个习俗来源于“目莲救母”的故事:

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莲尊者,惦念过世的母亲。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时的贪念业报,死后堕落在恶鬼道,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目犍莲于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给他的母亲。但其母不改贪念,见到食物到来,深怕其他恶鬼抢食,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无法下咽。

目犍莲虽有神通,身为人子,却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请教佛陀如何是好。佛陀说:“七月十五日是结夏安居修行的最后一日,法善充满。在这一天,盆罗百味,供巷僧众,功德无量。可以凭此慈悲心,救渡其亡母。”这便是台湾普渡“拜好兄弟”的由来。

 

15、白露

关于白露节的来历,有一个古老的传说。

传说白露是一个手艺十分了得的御厨,盖世无双,连最爱挑剔的皇帝都没有二话。一日,皇帝问白露:“这天下什么最好吃?”白露答:“盐!”皇帝本来是想炫耀自己拥有的“山珍海味”,而白露竟然夸的是连平民百姓都看得普遍的“盐”。盐怎么“最好吃”?蔑视皇权,这是“欺君之罪”呀!皇帝一气之下杀了白露,且告知御膳房,七日内不得用盐。

一连七日,山珍海味没了盐,变得索然无味。皇帝越吃越想吐,方知错杀了白露。皇帝好后悔,就用御笔在素绢上写下“错斩露七日已无天日”几个大字。正巧有大臣来拜见,皇帝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后悔”,就慌忙中烧了字绢。这一烧,正好被路过的城隍爷收下。城隍爷上天呈给玉帝,玉帝“准奏”,故就有了纪念白露的“白露节”。

 

16、秋分

在秋分时节,是传统的“祭月节”。我国自古就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现在的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

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不过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而祭月无月则是大煞风景的。所以,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

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17、寒露

寒露时节前后,恰逢九九重阳之日。众所周知,重阳节登高的习俗由来已久。由于重阳节在寒露节气前后,寒露节气宜人的气候又十分适合登山,慢慢的重阳节登高的习俗也成了寒露时节的习俗。

关于重阳节登高的习俗,还流传着一个有趣的传说。

据说东汉时汝南一带瘟魔为害,疫病流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感于百姓的疾苦,想要救黎民于水火。于是拜道长费长房为师,学消灾救人的法术。一天,费长房告诉桓景说,九月初九日,瘟魔又要害人,并嘱咐桓景回去搭救乡亲:“九日离家登高,把茱萸装入红布袋,扎在胳膊上,喝菊花酒,即能战胜瘟魔。”

桓景回家,遍告乡亲。九月九日那天,汝河汹涌澎湃,瘟魔来犯,但因菊花酒刺鼻,茱萸香刺心,难以接近。桓景挥剑斩瘟魔于山下。傍晚,人们返回家园,见家中“鸡犬牛羊,一时暴死”,而人们因出门登高而免受灾殃。自此,重阳登高避灾,流传至今。久而久之,登高就变成了一个美好、风雅的习俗。在秋高气爽的寒露时节,登山也成了人们运动健身、感受自然的传统活动。

 

18、霜降

在我国的广西下雷镇,有“壮族霜降节”。其来源与下雷土司传说和庆丰收有关。相传土司第十四世许文英,其妻岑玉音为湖润土司的女儿,曾和其夫在清朝末年,一道骑牛到闽越沿海抗倭。因为岑玉音是骑着牛去打仗的,所以被称为“娅莫”。“娅”是壮语里对老年妇女的称呼,“莫”即黄牛。岑玉音抗敌凯旋之日正值霜降节,为纪念许文英及岑玉音,下雷人民建起玉音庙,逢霜降日,民众扛着玉音的画像,举行游神活动。节庆由此而来,已有三百多年历史。

由于下雷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土司文化,使霜降节由单纯庆丰收节庆活动,发展成为祭祀民族英雄、进行商贸活动、民俗文化表演的综和性民俗活动。展现出丰富多彩的壮族民俗文化,承载壮族土司文化、反侵略斗争的历史记忆。



 

19、立冬

在立冬时节,有“送寒衣”的习俗。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为“送寒衣节”。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为免先人们在阴曹地府挨冷受冻,这一天,人们要焚烧五色纸,为其送去御寒的衣物,寄托着今人对故人的怀念,承载着生者对逝者的悲悯。

“送寒衣节”这一习俗,来源于“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相传,秦始皇时期,江南孟家湾有一女子,亭亭玉立,识书达理,年已十八岁,与一英俊男子范喜良相爱。正当两人拜堂成亲之时,抓壮丁的官兵赶到,将范喜良抓走,送到北方去修万里长城。孟姜女日夜思念丈夫,悲痛万分。有一天,江南飘着雪花,朔风阵阵,孟姜女打了个寒颤,心想几年来丈夫的衣服早已磨破了,哪能敌得住塞外凛冽寒风,便决心给丈夫做身寒衣亲自送去。

当孟姜女带着寒衣来到长城脚下,她万万没有想到,丈夫范喜良在一年前的冬天,活活地累死,尸骨埋在万里长城下。孟姜女一听,不禁放声大哭。她边哭边双手拍打城墙,高喊着丈夫的名字。孟姜女哭一阵惨死的丈夫,骂一阵残酷的暴君。在她愤怒的控诉声里,天空中朔风嘶吼,海浪翻滚,一齐向万里长城压了过来。忽然间天崩地裂一声巨响,万里长城塌了,露出一具白骨。孟姜女守着白骨一连哭了七天七夜,之后欲将寒衣烧掉。就在这时,只见那寒衣缓缓飘起,又渐渐下落,围着孟姜女转了三圈,便稳稳落下,覆盖在白骨上。

 

20、小雪

“小雪到,吃糍粑”,是我国江南水乡的一种传统习俗。每年的这个时候,大人和孩子们都会放在嘴上唠叨着:今天几号了,还有几天就要到小雪了,谁家的糯米碾好了,谁家的还在场上晒着呢。这时候小孩子们都很兴奋,觉得就象过年似的。有时候天不作美,糯稻收晚了,大人们不准备做着吃了,可是拗不过小孩子,就想办法借得一点来做了吃,解馋哦!
  “糍粑”还有一个名称,就是“糍团”,就是用糯米在锅里烧熟成饭了,然后就用木棍把糯米饭捣成泥。在做“糍团”的隔夜,父母就把馅心和外面裹的粉都准备好了。馅心是用黑芝麻抄熟了捣碎,拌上白糖,条件好的就再放点红瓜、绿瓜、果仁等等,外面就用米粉抄熟,洒在桌面上,然后把捣烂成泥的糯米饭取出一团来,放在上面,放进馅心,再裹上,外面用米粉粘上,就不粘手了。这样,一个糍团就做好了。


 

21、大雪

大雪时节,天寒地冻。留给人们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寒号鸟”的传说。

传说有一种小鸟,叫寒号鸟。这种鸟与众不同,它长着四只脚,两只光秃秃的肉翅膀,不像一般的鸟那样会飞行。夏天的时候,寒号鸟全身长满了绚丽的羽毛,样子十分美丽。寒号鸟骄傲得不得了,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漂亮的鸟了,连凤凰也不能同自己相比。于是它整天摇晃着羽毛,到处走来走去,还洋洋得意地唱着:“凤凰不如我!凤凰不如我!”

夏天过去了,秋天到来,鸟们都各自忙开了,它们有的开始结伴飞到南边,准备在那里度过温暖的冬天;有的留下来,就整天辛勤忙碌,积聚食物啦,修理窝巢啦,做好过冬的准备工作。只有寒号鸟,既没有飞到南方去的本领,又不愿辛勤劳动,仍然是整日东游西荡的,还在一个劲地到处炫耀自己身上漂亮的羽毛。

冬天终于来了,天气寒冷极了,鸟们都归到自己温暖的窝巢里。这时的寒号鸟,身上漂亮的羽毛都脱落光了。夜间,它躲在石缝里,冻得浑身直哆嗦,它不停地叫着:“好冷啊,好冷啊,等到天亮了就造个窝啊!”等到天亮后,太阳出来了,温暖的阳光一照,寒号鸟又忘记了夜晚的寒冷,于是它又不停地唱着:“得过且过!太阳下面暖和!"

寒号鸟就这样一天天地混着,过一天是一天,一直没能给自己造个窝。到了大雪时节,北风呼啸,阳光也失去了往日的温暖。寒号鸟没能混过寒冷的大雪节气,终于冻死在岩石缝里了。

 

22、冬至

在中国的北方地区,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家境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语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的由来,是因为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张仲景是东汉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祛寒娇耳汤”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他曾任长沙太守,后毅然辞官回乡,访病施药,大堂行医,为乡邻治病。

张仲景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娇耳”医治冻疮。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23、小寒

梅花是小寒节气的第一花信,而梅花自古就是诗人们咏赞不衰的题材。咏梅诗起源于六朝,隋唐崛起,极盛于宋元,明清相继,直至今日仍余韵犹存。这些诗词或写梅品质,或咏梅风姿,或绘梅神韵,或歌梅情怀。大都立意新颖,借傲霜斗雪、不畏严寒的梅花以抒发作者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高尚情操。

 

 

24、大寒

在大寒节气中,其间有一个对于北方人非常重要的日子——腊八,即阴历十二月初八。在这一天,人们用五谷杂粮加上花生栗子、红枣、莲子等熬成一锅香甜美味的“腊八粥”。关于“腊八粥”的来历,众说不一。下面只是其中一个传说。

相传,在古印度北部,即今天的尼泊尔南部,迦毗罗卫国有个净饭王,他有个儿子叫乔答摩·悉达多,年轻时就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种苦恼,发现社会生活徒劳无益,并对婆罗门教的神权极为不满。于是,在他29岁那年,舍弃王族的豪华生活,出家修道,苦行6年。

大约在公元前525年的一天,他饿得骨瘦如柴,决定不再修行。这时遇见一个牧女,送他乳糜食用。他吃了乳糜,恢复了体力,于是他端坐在佛陀伽耶一株菩提树下,彻悟成道,并创立了佛教。史传,这一天正是中国的农历十二月初八日,由于他是释迦族人,后来佛教徒们尊称他是释迦牟尼,也即是释迦族圣人的意思。

佛教传入我国后,各地兴建寺院,煮粥敬佛的活动也随之盛行起来。尤其是到了腊月初八,祭祀释迦牟尼修行成道之日,各寺院都要举行诵经,并效仿牧女在佛成道前献一种“乳糜”之物的传说程式,用香谷和果实等煮粥供佛,名为“腊八粥”。这便是“腊八粥”的来历。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7年5月5日,“二十四节气”保护联盟在浙江杭州拱墅区成立。

请思考: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有什么重要意义?


NO4来自历史的课外拓展

东西战场上的“敦刻尔克撤退”

2017-09-14 元晦 走走停停读历史



1940年5月21日,德军直趋英吉利海峡,把近40万英法联军围逼在法国北部狭小地带,只剩下敦刻尔克这个仅有万名居民的小港可以作为海上退路。

英国政府和海军发动大批船员,动员人民起来营救军队。他们的计划是力争撤离三万人。

这支杂牌船队就在这样危险的情形下,在一个星期左右时间里,救出了三十三万五千人。

敦刻尔克撤退结束后,英国首相丘吉尔就在下议院发表演讲:我们必须极其小心,不要把这次撤退蒙上胜利的色彩,战争不是靠撤退来取胜的……

在强大的侵略这面前,正义的战争要靠忍辱负重的精诚团结来取胜。中国的抗日战争就是如此。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爆发,北平、天津先后沦陷。

——8月,日军进攻上海,“淞沪会战”打响,战斗进行至同年11月,上海沦陷。

——12月,日军进攻南京,35万南京军民被杀害。

下一步,日军将眼光望向了武汉,再之后就是国民政府的所在地——重庆。

在国民政府宣布迁往重庆的伊始,来自中国东部的难民、重工业物资也随之一步步向西部转移,因此,宜昌作为水运入川的重要门户,聚集了大量来自华北、华东的难民,同样还有近10万吨重要战略物资。

这些物资中有大型机器、重要生产原料等,还有来自故宫的重要文物,一旦被敌人掠夺或者被毁,那对中国的兵工业、航空工业和重工业将会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

而聚集在宜昌的这3万多难民,大多是工程师、医生、教师、儿童,这些在战争结束之后也将会是中国重要的有生力量。

面对如此大的载重量,民族资本家卢作孚挺身而出,仗义相助。从来只有国,才有家。

望着遍布在港口的茫茫10万吨重要物资和3万多人,卢作孚心中暗暗盘算,民生轮船公司当前共有22艘轮船和2艘外轮,以这24艘船的运力,要完成这项任务需要整整一年。但面对长江即将到来的枯水期,给予他们的时间只有短短的40天!为了能在短时间最大限度增加载客量,卢作孚下令将铺位全部改为座舱,以此增加了近一倍的载量,同时,轮船公司临时雇工3000多人,征用民间木船850余只,运载轻型物资。艰巨的不只是运输任务,在运输工程中轮船不仅要面对无数水下的险滩,还要应对日军敌机的团团轰炸。在没有GPS的上世纪30年代,卢作孚下令要求经验丰富的船长要对川江上的每一个峡口、险滩、礁石,甚至是每一处漩涡都烂熟于心。以便为了夜航。这又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奇迹。最终,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卢作孚所在的民生公司以损失轮船16艘,牺牲公司员工116名,受伤致残61人为代价,仅仅用了40天就将近10万吨战略物资、3万多难民顺利送到了重庆,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40天抢运的物资,相当于民生公司1936年全年的运输总量。宜昌大撤退”取得了奇迹般的胜利



截至次年6月宜昌陷落前,卢作孚所在的民生公司共运送军队、伤兵、难民等各类人员150万人,各类物资100余万吨,为抗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批现代化的钢铁厂、兵工厂和纺织厂,在长江上游的大后方相继建立起来,为国民政府组织反攻和中华民族夺取整个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据经济部调查,这次抢运进来的兵工厂和民营企业机器设备,每月可造手榴弹30万枚、迫击炮弹7万枚、飞机炸弹6千枚、十字镐20多万把,这对抵御日军侵略无疑帮助巨大。

亲历了宜昌大撤退的平民教育家晏阳初曾评价说:“这是中国实业史上的敦刻尔克,在中外战争史上,这样的撤退只此一例。”

但相比前者敦刻尔克大撤退举全国之力,且没有运输重型装备而言,此次“宜昌大撤退”能在如此短时间里,将如此多的设备运送是600公里之外的重庆,完全依赖于一家民营公司,确实可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了!


历史转角处的奇迹往往是由一些小人物凭借骨气创造的。同时也铸就了民族不屈的铮铮铁骨。


NO5来自地理的课外拓展

中国四至点~~四极

2017-09-07 中山高中地理组 地理开心果

中国地理位置四至点

中国地理位置四至点(China's geographical position is four o'clock),是指中国领土最东、西、南、北的四个地理位置。处于太平洋西岸,亚洲东部。

中国地理位置四至点:

最北端:位于东八区,北纬5333分,黑龙江省的(漠河县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

最南端:位于东八区,北纬352分,南沙群岛曾母暗沙八仙暗沙立地暗沙在曾母暗沙西南边,是南海未曾正式公布的地名。虽然它们比曾母暗沙更靠南,但一般认为曾母暗沙是中国最南端)

最西端:位于东五区,东经7340分,真正的西至点在帕米尔高原上,在中国、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国交界处略南的一座雪山上。

最东端:位于东九区,东经1352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交汇处

 






值日编辑:崔海燕    钱海生

责任编辑:刘奇        周璇璇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