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中,「聪明」和「优秀」是最没用的个人标签

职场中,「聪明」和「优秀」是最没用的个人标签

TGO鲲鹏会 欧美女星 2018-04-30 18:30:31 628

来源 | 解题者( ID:imjietizhe )

作者 | 肖璟,一个很帅的投资客,连续创业狗,前麦肯锡分析师。新书《无现金时代》火热销售中。

前不久看到麦肯锡同事 Athena 的一篇文章,她提到一个有趣的事:在麦肯锡内部,大家提到一些出彩的同事时,时不时会用「聪明」、「优秀」这样的字眼来描述。而她很不喜欢被加上这种标签。

原因也很简单 —— 因为这些标签几乎可以用来形容每一个同事,都不是什么稀缺的标签。被人用这些字眼来形容,说明你还没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在职场中,真正有用的标签,应该要有差异化。今天我就来聊一聊,如何在职场中建立具有差异化的个人标签。

为什么要在职场中建立个人标签?

我们先来看看建立差异化个人标签的必要性。

贴标签是一种可以帮我们节约认知资源的方式。认知资源是稀缺的,我们没法对身边所有人都做深度研究(也犯不着),认知资源只会留给你最希望深度了解的对象。而标签很方便,一个标签可以对应多个属性,这大幅降低了我们的认知成本。虽然由此引起的刻板印象可能会犯错,但这种错误率是可接受的。

之所以要在职场里建立个人标签,本质上是在节约其他人的认知资源。这个过程其实是个人品牌的塑造,可以让别人更快发现你、认知你、信任你、传播你,进而提高公司整体的效率。

举个例子,标签最简单的应用,是帮公司管理层更好地分工。

以我曾供职的麦肯锡公司为例,每个人在成长到一定程度后,都要去挖掘自己的 spike(闪光点),比如我的标签是「互联网金融」,那公司在遇到相关项目时,自然会优先让我去服务,因为我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产出效能更高。

于我个人而言,我可以持续得到相关领域的机会,从而不断强化自己在垂直领域的专业能力。

所以对个人而言,在职场中建立差异化的个人标签的最大好处,是用最小的成本让别人了解并信任自己,从而获得有利于自我成长的机会。

个人标签的建立,就是个人品牌的塑造

我们该如何差异化自己的职场个人标签?或者说,如何让你的职场个人标签被人记住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营销领域里头的一套有名的框架 ——「 AIDA 」。这是顾客接触一个品牌从陌生到熟悉到购买的整个过程。

随着品牌在消费者眼前的出现频率不断加强,它们在消费者心中其实会不断地往右边靠。这就跟追女生一样 ——

  • 首先,你得制造各种偶遇,增加在她面前出现的频率,让她意识( Awareness )到你存在;

  • 接着,你要风趣幽默、妙语如珠,让她开始对你产生兴趣( Interest );

  • 紧跟着,你得为她拎包送饭提东西,让她觉得你靠谱,信任你,对你产生好感( Desire );

  • 最后,当你跟她表白时,她自然在行动( Action )上体现她的态度 —— 接受你的表白。

这跟老板同事信任你是一样的流程。

职场个人标签的建立本质上就是个人品牌的塑造,可以从上述的前面三个阶段各个击破,做到三个「极致」。

「频率的极致」唤起意识

要让别人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你要做到频率的极致。跟大品牌砸广告一样,你要不断让你的标签被别人看到,猛刷你的存在感。

当然这不是要你学恒源祥一样,用十二生肖的循环广告狂轰滥炸,这样做的后果只会让老板同事客户给你打上「聒噪」的新标签。

与他人的语言沟通,真正有必要的,其实数量有限。大家都很忙,为了刷存在感而去跟每个人聊天,大家会觉得你超级烦。

其实刷存在感不一定要局限在语言沟通上,毕竟我们的交流感官除了听觉,还有视觉、嗅觉等等。

以视觉的差异化为例,有个台湾好友曾跟我分享过她的学姐 W 的故事。

W 小姐供职于一个台湾本地的投资银行研究部,平日要去调研上市公司、造访买方机构,所以一直在外头跑的比较多。

见过她的客户都对她印象深刻,因为无论去到哪,她全身都是标配 —— 白衬衫、黑裤子、还有装着电脑的白色无纺布袋。这身「战衣」朴素到不像一个投行人,自然给客户视觉上强烈的冲击,也成为了 W 小姐的差异化个人标签。

W 小姐的研究报告质量很高,也因此迅速得到了客户认可——她被票选为台湾最佳分析师第一名,而这个殊荣过往一直都被外资投行瑞士银行的分析师包办。

无独有偶,「战衣」策略也被不少硅谷大佬所采用,比如乔布斯的黑毛衣牛仔裤,比如小扎的 T 恤。

当然,光靠视觉冲击来刷存在感,这只能让对方意识到我们的存在,我们还要更进一步 —— 让对方对我们产生兴趣。

「反差的极致」引起兴趣

要让别人对自己产生兴趣,你要做到反差的极致。简单来说,找到你的一个与你其他标签反差最大的标签,它可以成为大家津津乐道的谈资,而且会有更多人愿意主动为你传播。

别人觉得你「有趣」,本质上是一场愉悦的意外。而强烈的反差最能制造这种意外。

在麦肯锡,此类案例比比皆是。比如当过妇科医生的诗人兼作家冯唐老师,比如在美国出过 5 - 6 张唱片的华人唱作歌手兼钢琴家 Vienna Teng ,比如在新加坡当过特种部队的项目经理 Lien 。毕竟这些标签都是很难跟「咨询顾问」联系在一起的,这种反差感会让人觉得很有趣。

当然,制造反差不能强求,你不能随意地找一个一知半解的东西强加在自己身上。

还在麦府时,我和同事一同面试一个小朋友。她在面试过程中提到她喜欢 A cappella (无伴奏合唱),说她自己周末偶尔会约几个朋友一起去唱。

我和另一面试官马上对这个标签产生了兴趣。出于好奇,我顺口问了一句:“所以 A cappella 怎么拼写啊?我对这种艺术形式蛮感兴趣的,想回去自己搜一搜。”

结果对方支支吾吾半天,最后坦言说自己不知道怎么拼写。我们猜测这个小朋友并不是真的对 A cappella 有研究,甚至可能只是刻意编出一个有趣的标签,最后她没有成功地通过面试。

所以,在建立个人标签时,必须够 real。

责任编辑:李雨侬


大 会 预 告

当谈到技术领导力的时候,其实我们在谈技术影响力、热门技术洞察、技术规划及选型、商业运营及 VC 思维、人才引进及防流失、避免技术债及填技术坑、平衡工作与家庭…… 2018 年 6 月 8 - 9 日,第三届 GTLC 全球技术领导力峰会全新起航,500+ CTO 邀您一起讨论那些技术管理中你必须知道的事儿。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