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三号卫星首席总师谢军入围“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候选人

北斗三号卫星首席总师谢军入围“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候选人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内地男星 2018-12-11 17:10:13 21262


近日,“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候选人公示,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北斗三号工程副总设计师、北斗三号导航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入选。


 谢 军

1959年生于山西省临汾市;1982年毕业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电子技术系雷达专业,获学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航天工业部五院(今航天科技集团五院)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获硕士学位。从事航天工作30多年来,谢军历任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4所副所长、所长,北斗二号导航卫星总设计师,现任北斗三号工程副总设计师、北斗三号导航卫星首席总设计师。



接过老一辈航天人

“接力棒”


1982年,从国防科技大学毕业的谢军,被分配到航天工业部五院504所工作,该院从上世纪80年代北斗计划起步开始,就一直担负着北斗卫星系统和产品的设计制造工作。谢军与北斗结缘的种子在那时便已种下。


▲ 央视网和中国国防邮电工会联合推出的《强国先锋》微故事之《谢军:逐梦苍穹 铸就北斗》


“那些航天领域的泰斗级人物对待工作真的是一丝不苟,这对我影响很深。”初到504所,谢军便被所里那些德高望重的老一辈航天人朴实严谨的工作作风所感染。


那是一段至今令谢军难以忘怀的日子。刚到504所时,谢军被分到天线技术研究室。那时测试天线一定要爬到野外一个很高的测试塔架上。当时的谢军并不知道自己有恐高症,只觉得自己年轻,应该上塔架,但一爬到高高的测试塔架上他就不停地眩晕,浑身没劲,室里的老同志知道后就不再让他上测试塔架,于是他就在地面上负责转动转台上的天线,那时转台转动天线只能靠手一度一度转和测,烈日炎炎下他一蹲就是一下午。


不久之后,谢军接手了第一件产品的研制——同轴波导转换,那时调节测试驻波的仪器设备非常简陋,需要用手一点点垫模片,把模片垫得合适了指标才会满足要求,这是一项琐碎而单调的工作,但谢军认为,那段时光学到的知识十分扎实。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正是在504所那段岁月的历练,让谢军养成了刻苦踏实的工作作风,也让他坚定了要从老一辈航天人手中接过“接力棒”的决心。从504所最年轻的高工、最年轻的研究员和副所长,一路走来,十几本工作笔记密密麻麻地记录着谢军参研10多颗卫星和飞船的工作体会。


2003年的一通电话,改变了谢军的人生轨迹。“当时的五院院长亲自给我打电话,希望我可以担任北斗二号导航卫星总设计师一职。”谢军告诉记者,那时候北斗一号第三颗卫星已发射成功,双星定位系统更加稳定。自己也觉得,需要有一支更加专业的团队全身心地投入到北斗工程下一步研制工作中去。


征服挑战 解决困难

“十分有趣”


2004年,谢军走上了北斗二号导航卫星总设计师的岗位。岗位变了,身上的担子更重了;职务变了,肩负的使命更多了。“如何从关键设备研制单位的负责人向卫星总设计师过渡,这是一道十分棘手的难题。”谢军坦言,担任总师之初,许多知识都没有掌握,诸多问题都不是很清楚。


▲ 工作中的谢军


不懂就问,不会就学是每一个航天人必备的精神品质。对卫星总体结构不了解,谢军就亲自去拜访相关领域的老专家,直到把每个部件、每项产品、每个问题搞明白才肯离去;对热控分系统、电源分系统不了解,他就逐一去请教专业能力强的老师傅。


“作为总师,一个特别重要的任务就是扮演好把关人的角色。”谢军回忆说,2013年北斗三号工程伊始,经各部门研究决定,在北斗三号卫星上使用国产化行波管放大器。该设备之前一直是引进国外技术,因此要严格把控首次实现国产化的产品指标。负责研制行波管放大器的单位攻坚克难,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研制出6台设备。可是,谢军在认真检查这6台产品之后却作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质量未达标,全部重做。“当初作这个决定还是非常艰难的,这不仅意味着该单位要推倒重来,继续倾注大量人力物力重新设计,甚至会导致整个工程大幅度延期。”谢军表示,质量和进度就像天平的两端,不能顾此失彼,总师最大的压力便来自于如何保证在“零失误”的前提下按时完成工程进度。


当被问及是否觉得工作辛苦时,谢军微微一笑说:“航天工作很吸引我,当你有了热爱,所有征服挑战、解决困难的过程都变得十分有趣。”


奉献已经成了

一种习惯


2004年,北斗卫星导航区域系统工程正式立项,揭开了中国自主导航系统研制工作的崭新一页。彼时,困难重重、荆棘载途。从北斗“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确定到三种轨道、混合星座方案的设计;从攻克卫星上采用的新技术、新器件、新工艺到通过批量生产和密集发射保证卫星系统发挥其有效性……十余载“造”星路上,谢军和他的团队始终都在逆流而上、乘风破浪!


▲ 工作中的谢军


时间精度是卫星导航的命门,天地间时间越同步、误差越小,定位精度就越高。有“导航卫星心脏”之称的星载原子钟就发挥着提供时间基准的作用。在北斗二号建设时,星载原子钟成为绕不开的“拦路虎”。“航天产品的核心是质量过硬,性能稳定。”谢军介绍说,研制出的第一台原子钟在工作时经常会出现突跳,精度很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他经常深入一线与大家一起分析原理、掌握一手材料;有的时候,他宁可36小时不合眼,也要坚持做完产品实验,不会错过一个疑点,不能放过一丝误差。


那几年,谢军总是频繁往返于北京、西安、武汉、兰州等地,生怕有一家研制单位掉以轻心、松懈生产,担心有一款产品未达标准、出现问题。经过谢军团队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让北斗用上了自主开发研制的原子钟,其天稳定度达到10-14量级,授时精度50纳秒,300万年只有1秒误差


卫星寿命是有限的,所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必须迅速打入空间、快速完成组网,这对五院的批量化生产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此,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引入流水线作业模式,就像生产车辆一样,每一个作业点都有相应的生产工序。


“2010年到2012年我们共发了14颗卫星,截至2020年,将会有30多颗北斗三号卫星闪耀太空。我们是以跑百米的速度在跑马拉松。”谢军如此形容组批生产。


在北斗研制工作中困难常有、挫折不断。“好在有这样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队伍,让每一道难题都迎刃而解,让每一次险情都转危为安。”谢军认为,卫星研制是一项团队工程,没有个人英雄,航天事业的成功是一个团队的成功,“工作久了,奉献已经成了一种习惯,觉得就应该义不容辞地去做这些事情”。这是谢军也是所有航天人内心最质朴的声音。


1年零14天,中国部署

北斗三号基本系统


北斗三号工程从2017年11月发射第一组卫星以来,我国仅用1年零14天的时间便将19颗北斗三号卫星送入了太空;北斗三号之前,我国北斗发射任务只有4次“一箭双星”发射,而北斗三号一年间共有9次双星发射;北斗三号组网发射最短间隔17天……


▲ 北斗全球组网示意


北斗三号建设在工程全线的团结努力下,可谓实现了“中国速度”,创造了北斗组网发射历史上高密度、高成功率的新纪录。


随着北斗三号的投入运行,其强大的性能让北斗的广大用户格外期待。据悉,相对于北斗二号优于10米的定位精度,北斗三号的定位精度将提升1~2倍,达到2.5米~5米水平,测速和授时精度也同步有所提高。


更重要的是,北斗三号的所有部件和核心器件已经达到100%国产化,核心技术完全自主可控


“实际上中国北斗系统的发展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线,技术路线和发展路线,同时对世界卫星导航的技术体系也贡献了中国智慧。”谢军说,“不但航天领域要这样,北斗系统要这样,很多地方都需要这样的,作为一个国家,作为在世界中成为一个对世界有贡献,有责任的(国家),一定要自主创新,这是核心。”


对于北斗未来的发展与应用,谢军作出了展望:“2012年之后,北斗二号的服务性能定位精度是优于10米,现在可以到6米;2020年之后,我们要把空间基准服务的这个精度提到更高,使目前卫星导航系统所不能覆盖的一些领域能够用它,比如说深空,比如说在一些复杂电磁环境下的室内导航。真正到2030、2045年以后,中国在航天领域里面,特别是卫星导航这个领域里面能够成为真正的领跑者。”



来源:央视网、新华网、《中国航天报》

编辑/杨成 高一鸣

监制/黄希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