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殴打妻子
这根本无法质疑:这个令人敬畏的和平与爱的代表人物,存在着对女人有暴力倾向的严重问题。这个问题追溯回他在利物浦的日子便可以有所证明,而后来,他自己也对此承认。他的第一任妻子,Cynthia,还有第二任Yoko Ono,都是在某种程度或者其他方面上Lennon暴力行为的受害者,而大部分经常殴打自己妻子或者女朋友的人并不会特定地区别对待自己的暴力对象,这说明受害者确实不可能只有这两个女人。在事后,我们便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这个温和仁爱的公众人物,这个嬉皮士崇拜的偶像实际上有着十分严重的心理问题,他经常陷入无法控制的突然狂躁之中,而他却把这种情感发泄到自己生命中的女人身上。
9 冲动地责骂自己的儿子
毫无疑问,对于Lennon的人格缺陷,最大的受害者便是他的大儿子Julian。Lennon曾经明白地抱怨过,这个小男孩的出现迫使他进入了一段自己不情愿的婚姻,还将他束缚于家庭常有的琐事之中,而自己的不成熟与自恋又使他无法承担起这些。Julian与他的母亲Cynthia都曾经公开表示过,Lennon当时时常离家,还对家人冷淡,沉溺于毒品,而且在Julian幼年的时候并不情愿陪在儿子身边。在与Cynthia离婚之后,Lennon随着Yoko Ono离开了母子俩,在他儿子的生命里消失了数年。在他们重新取得了联系之后,Lennon曾经几次严厉而又冲动地责骂自己的儿子,斥责着,尖叫着直到这个小男孩儿哭起来。有一次,Julian咯咯地笑起来,Lennon却大声叫道:“我讨厌你他妈这样笑!”而Julian当时年纪尚小。大概对于Lennon,最令人伤感的评论便是后来Julian表示,比起亲生父亲,Paul McCartney才更像自己真正的父亲吧。
8 病态的谎言家
简单地说,John Lennon几乎编造了自己的人生——当事情合适的时候,他便会将其夸张、修饰,再加以一些毫无保留的谎言。通常,他这样做是出于自己纯粹的自大倾向——一种想让自己看起来比真实情况要好的欲望。每个人在某种程度上都会这样做,而对于Lennon,为了对自己的胃口,他几乎修改了所有记叙自己一生中重大事件的传记性文章。他声称自己在Beatles乐队成名之前是个工人阶级小伙子,但事实上他却在一个舒适的中产阶级家庭中长大。他在成名的早期曾否认自己已经结婚。
他说自己在一个艺术展览上遇到了Yoko Ono,他们之间便不由自主地产生了爱情;而真实情况却是,Ono一直关注了他好几个月,直到Lennon因她的主动求爱而投降。他还表示之所以对Beatles乐队失去兴趣,是出于对Paul McCartney的流行音乐倾向和成为乐队支配角色的不满,而且自己也渴望在乐队之外多做些前卫音乐方面的工作;事实上,他当时已经拥有一切,却在乐队最后的两年因为药物严重上瘾而与乐队疏远。当他去世前不久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的时候,他声称自己这几年一直在家烤面包,做一个居家父亲;而其中大部分时间他一直活在药物引起的痛苦之中却是事情的真像。以上这些实情令人尴尬,但是比起其他许多摇滚明星所承认的在六七十年代中的表现来说,这并不算什么;但无论如何Lennon却对此说谎成癖。
7 促使Beatles乐队解散
与后来乐队自动逐渐分裂还有Paul McCartney决定退出使乐队解散的传闻恰恰相反,John Lennon才是在更大程度上毁了乐队的人。确实,在六十年代末,乐队所有的事情都进行得不太好,但是Lennon却是那个点燃导火索,在一个特殊例会上宣布自己要离开乐队的人。这件事儿被隐瞒了一段时间,但是没有人能想象少了他乐队却能继续发展下去。事实上,Lennon的离开让Beatles乐队的消亡不可避免;从这之后仅仅一年左右,乐队便完成了他们自己的讣告。
6 政治上的无知
人们倾向于把Lennon看作某种和平与爱的天赐导师,出于他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政治作为。而真相却是,Lennon作为一个政治行动主义分子所得来的名声,大多是基于那些与各种六十年代激进分子的合照,还有他自己宣扬的新闻言论。事实上,他在政治领域内几乎没做出什么引人注目的标志性事件,而且他所结交的激进分子大多认为他是个比较无知而且装模作样的人。但有些事情他的确做到了,比如给一些暴力组织像黑豹党一类的捐钱、宣传,而这些根本毫无骄傲感可言。
5 缺乏某些才能
这可能是列表上最具争议的一条观点了,而我必须承认在某种程度上这本身就是一篇主观意向的材料,但是有例子可以证明,就算作为一个音乐家、一个歌曲创作人,Lennon也有着明显才能不足的状况。首先,他最多是个中等水平的吉他手,大多数情况下弹奏都限制在基本的节奏部分,而他的钢琴演奏水平也不算优秀。至于歌曲创作,他的确写下了一些真正富有灵感的好歌,但是经过时间的流逝还有周围对于怀旧风潮的炒作,Beatles乐队逐渐褪去了人人追捧的光环,Lennon的许多作品表现得无聊而过气。偶尔试着去读一下“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或者“Come Together”的歌词,它们是纯粹的嬉皮迷幻式胡言乱语,是那种被认为是上世纪六十年代药物痛苦中的深刻体会的东西。能让这些歌曲奏效的是了不起的制作方式,其中制作人George Martin还有其他乐队成员对此的功劳确实丝毫不比Lennon自己的少。
事实上,回头看看Beatles乐队给后人留下的音乐财富,其中一些东西可以成为一个不错的例子,那就是Paul McCartney和George Harrison(至少在后期的专辑里)两个人在歌曲创作方面都拥有优于Lennon的才能。真相是,大约在1965年之后,Lennon或多或少地与乐队疏远了。在Sgt.Pepper专辑的制作中他几乎是无事可做了,这样带来的结果是——在每个人的默认下——这张专辑大部分由Paul McCartney掌控。最后,你可以从电影Let It Be里看到,McCartney在拼命鼓动一个连呆在那儿都不想的Lennon。至于Lennon的单飞事业,大概只有五六首让人印象非常深刻的歌,而其他的……好吧,你能叫出“Sometime In New York City”专辑中一首歌的名字么?
4 追随者而不是引领者
这一条对于全部Beatles成员都是符合的,但是Lennon的情况却特别明显。开始的时候他随着节奏布鲁斯的常规,从中拼凑上Roy Orbison的风格——流行情歌风格。之后他很明显地想沿着Bob Dylan的路前进。然后他便开始模仿那些加利福尼亚药物乐队的迷幻之风。在那以后,他又盯上了前卫派,John Cage——这个人影响了前卫艺术音乐。说实话,在Lennon的音乐里,没有多少那些独具个性、富有天赋的艺术家从没创作过的自己独创的风格。
3 盲目的遵从者
尽管他以一个特立独行的自由思想者形象而闻名,Lennon却是拼命与他人保持一致的鲜明例子。是的,他试着与乐队合得来并不被认为是墨守成规,但遵从就是遵从。从乐队成立开始,Lennon就故意作此姿态。成名之前的日子里,混混们的服装很流行,所以他就以皮衣和蓬巴杜发型出现。之后便是漂亮的流行音乐面貌。再然后是迷幻嬉皮风。那之后他又是愤怒前卫派的时髦人士。这些从没停下过。所有关于Lennon的东西,从他的音乐、政治倾向直到他的穿衣方式,都是一种想融入早已存在的地下文化或者非主流文化的企图。
2 为金钱与名望不顾一切
在乐于装作一个不妥协形象之下被误解的艺术家的同时,Lennon从乐队成名开始就一直追随着名望与财富才是事情的真相。甚至早先Beatles乐队还是个为生计挣扎的酒吧乐队的时候,他就鼓动着其他成员,说他们要达到“最最受欢迎的东西的最高点处”。他高兴地接受了Beatles乐队的发型、西装和计划好了的形象;还有乐队数不清的媒体亮相;而后来他作为前卫派名声兴起之后,他却只会指责其中的肤浅与空洞。他在七十年代初与Yoko Ono持续不断的哗众取宠如今看来就像是引起公众注意的公然借口,我在想当时的人是如何把这些看作为严肃而认真举动的。当然,他从未拒绝过一张因自己的名望与成就自动送上门来的巨额支票。
1 伪君子
这是向公众展示的最强硬、最严厉的看法了,主要是因为Lennon的谋杀者曾经将此举出,作为自己的最初犯罪动机,但是这并没有使这种看法有丝毫不实之处:Lennon是证明“依其言而行事,勿观其行而仿之”这句讽刺虚伪的名言的最好例证。就像对Lennon持批评态度的人有时所指出的,想要得到证明,你只需要直接进入他所写的歌曲中。这个唱着“想象人们没有财产”的人,却在纽约的豪宅里过着他百万富翁的生活。这个唱着“想象世界没有宗教”的人,却迷恋着各种出现在他面前一时风行的宗教、精神派,包括印度教冥想、易经还有占星术,各种东西。这个唱着“你需要的只是爱”的人,却是个苦涩、暴力而又愤怒的人,他辱骂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这个赞颂着“没有杀戮和牺牲”的人,却在资金和宣传上支持着那些吹捧暴力使用的激进组织。毫不夸张地说,歌迷所见的那些Lennon代表形象中被赋予的东西,是这个人自己无法履行,也不会履行的理想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