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杰的文学作品

张杰的文学作品

文学汇 内地男星 2016-05-26 10:55:47 125


张杰,1983.8在西山煤电西曲矿参加工作30多年,从事政工工作。酷爱文学,曾在本企业报纸杂志发表过作品。


诗歌

七律· 庐山感怀


茫茫云雾罩匡庐,万仞铁壁起湖洲,

侧目千嶂擎天起,北岭葱茏枕江流。

仲秋时节凌绝顶,也学先贤吟诗愁,

感伤三吴兴衰事,多少名士江上舟。


士子·立德·清修


古今多士子,言皆不由衷,

醉心名权利,辞悦松间蓬。  

商山隐四皓,寡欲得贤名,

吕雉许厚币,岀山辅刘盈。   

南阳高卧龙,自比齐管仲,

感念三顾恩,五丈悲秋风。   

彭蠡陶渊明,结庐在人境,

探知桃源乐,遗忘归去径。

究竞个中缘,世人恶四空,

落地生红尘,柴米到考终。

士当接地气,谨言松竹茗,

处世立德碑,长刮君子风。   

万民多效仿,功德自无穷,

远胜做作态,徒搏清德名。


屈原


南国嘉木兮,荣华满枝。

橘花洁白兮,謦香芬芳。

灼灼丰神兮,贵族青年。

楚国佐徒兮,志存高远。

力推美政兮,垂拱而治。

造为宪令兮,革除积弊。

强国固邦兮,联齐抗秦。

秦病屈子能兮,厚币奸佞。

谗谄构陷兮,共谮屈原。

怀王昏馈兮,疏离肝胆。

平幽愤难抑兮,仰天长叹。

偈先王庙兮,喝壁问天。

愤而作离骚兮,襟怀荡坦。

美人香草兮,褒扬君子。

丑草恶禽兮,痛斥佞奸。

极尽才华兮,表述忠贞。

佞人愈嫉兮,徒遭逐迁。

外承欢之约约兮,醉生梦死。

楚之国势兮,日薄西山。

大厦将倾兮,如鸟雀处堂。

怀忧苦毒兮,江介彷徨。

九歌乐章兮,楚辞离骚。

文辞华美兮,瑰丽迷幻。

期盼殷殷兮,美人召唤。

士子纷纷兮,朝秦暮楚。

游说诸侯兮,以搏功名。

唯屈子孤孑兮,握瑾怀玉。

固恋故国兮,其志不迁。

日月迁延兮,转瞬暮年。

山河破碎兮,疆土被蚕。

辞赋王国兮,花锦簇团。

郢都即沦陷兮,五内伤感。

赋《哀郢》《怀沙》兮,博带峨冠。

效法先贤兮,往圣彭咸。

怀沙抱石兮,投水汨江。

屈子高洁兮,上天悲悯。

南国长空兮,寒光裂天。

渔人掩泣兮,投棕开桨。

端阳民俗兮,风糜国疆。

爱国诗人兮,华夏永祭。

粽叶飘香兮,万古流长。

乱曰:

洞庭波兮淼淼,

充盈着屈子的悲伤。

汨罗江兮浩浩,

流淌着华夏民族对屈子的思念。


·故乡啊!故乡!


我亲爱的故乡!

我一梦似这般叫了。

无论何时,无论身在何处,

一想起故乡,就情难自已,

都会倍感亲切,心旌激荡。


十岁前的故乡,

是父母喝斥下的娇生惯养。

是老屋的温馨,

是火苗跳动的炉膛。

是太阳公公的笑脸,

是月亮婆婆的慈祥。

是欢快的鸟鸣鹊叫,

是快乐的书包学堂。

是春天田野的碧绿,

是冬季的溜冰池塘。


十六岁前的故乡,

是夏季里小麦金黄,

是秋天里遍野的玉米高梁。

随大人收秋打夏真忙,

盼望假日早点结束,

快快回校,书声朗朗。

胸怀理想,

冀希望一飞冲天,

万里长空,任我翱翔。


三十岁前的故乡,

是一张充满着喜悦的车票,

是急不可奈的打点行装,

是上车前的队列行行。

是遥对故乡的张望,

是接近老屋的惶惶。

是冲进院子---

那一声渴望已久的颤抖的爹娘。


如今的故乡,

已没有原来那么清晰,

爹娘己逝去,老屋已拆除。

隐隐约约,还记得那桑树的婆娑,

烟囱有些歪斜,

春季的廊下,燕子穿梭跳跃。

故乡!已成为我的哀伤,

“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未曾吟涌,早已泪眼两行。



散文

屈原


(一)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

   每当我吟诵屈子的这首《橘颂》时,眼前就会呈现出一幅美丽的图画......

    公元前333年,长江三峡的秭归乐平里,山青水碧、沿江的橘树,开满了洁白的橘花。一位二十岁的青年,峨冠博带、按剑端坐船头,从翠峰环抱的家乡乐平里出发,顺江而下,来到郢都。

   这个青年就是屈原,字平。

   屈原于公元前353年,即夏周历的三寅汇聚之时,生于楚国贵族家庭,先祖世代任楚国莫敖,掌管军政大权及宗族教育。屈原从小才思敏捷,博闻强记。七岁入官学,作为贵族子弟,受到了良好的系统教育。少年的屈原以橘树自励,志向高洁,理想远大。二十岁时,行加冕礼。

   此时的屈原丰神朗秀,犹如四月天的橘树,意气风发,荣华满枝,他来到郢都,开始了人生的少年壮游。

  郢都近在眼前,而此时已暮色四起,城门将闭,他不知道,迎接他的,将是惊涛骇浪的人生旅途。

    “亭台错落,远山簇簇,近水茫茫.....”这是对楚国兰台宫的描写,因植满兰花,而曰兰台。

    这里是楚国的文化交流中心,士大夫文人在这里学术交流,楚王也借此在这里考察选拔青年才俊。这座早已消失的宫殿,我们可以想象,屈原当年在郢都游学,也一定来到这里,结识权贵、讲学作赋,显露才华。受到了楚王和太子熊的青睐。

   公元前318年,楚威王去世,太子熊继位,这就是历史上充满悲剧色彩的楚怀王。二十四岁的屈原被任命为三闾大夫,负责王室宗族事务。

    这个年轻的楚国贵族,如同初夏的橘树枝繁叶茂,青果满枝。他用美好的儒家思想教育宗族子弟,用动听的音乐陶冶青年的情操,用严格的礼仪,训练青年的风姿。冀希望年轻的子弟能尽快成为楚国的栋梁之才。

   但屈原的志向远不如此,他要获得更大的权力,革除旧弊,实现他的美政理念。

   机会不期而至,公元前318年,作为合纵抗秦的代表,屈原被任命为楚国左徒,由此登上了权力的巅峰。

    为了这一天,屈原奋斗了近十五年,从家乡乐平里到兰台,再由兰台到楚国宫廷,每一步都浸透着屈原从政的艰辛。

    史记记载:屈原这一时期,入则于王图议国事,岀则迎接宾客,应对诸侯,并负责造为宪令。他不知道,一场催枝折叶的暴风雨即将来临。

    屈原权力的炙手可热,受到了同僚的嫉妒。他的造为宪令,触犯了楚国贵族的利益。加之,屈原联齐抗秦的战略使秦国感到了威胁。于是,各方势力联合起来,遂于楚王面前,共谮屈原。

     三十多年前的电影《屈原》,曾有这样一段场景:侍女婵娟,为保护屈原,亲尝毒酒,婵娟临死前怒斥奸佞:“你们为了自己的私利,不惜一切陷害先生!你们为了讨好秦国,千方百计破坏楚国与齐国的邦交!......” 虽然这一段描述不见于正史,但是,我们还是可以感受到屈原所受到的非常迫害。

     在历史的逆淘汰中,君子与小人的较量,因小人没有底线,往往君子落败,而小人获胜。这一不幸,又在屈原身上上演了。

     屈原究竟遭遇了什么,我们已无从得知,史记记载:王怒疏屈平。

    屈原远离了权力中心,悲愤难抑,仰天长啸:你们陷害的不是我,你们陷害的是楚国,是赤县神州啊!他疾王之不聪,谗谄之蔽明,邪曲之害公,故幽愤而作《离骚》。

    在《离骚》中,屈原以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为主线,以花草禽鸟的比兴和瑰丽迷幻的神境作象征,借助自传性回忆的情感激荡,倏生倏灭的幻境展开全诗,倾注了对楚国命运的担忧和对人民的关爱。叹奸人当道,主张举贤任能。提出“皇天无私”,对天命论进行了批判。引用大量的比喻和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了爱国主义情怀。开创了中国诗歌史上“骚”体的形成。

   诗中极尽忠诚与才华,本意要挽回楚王对他的信任。然而,他的忠诚与旷世才华愈加遭到楚国宫庭上下对他的嫉恨,使他离楚国的权力中心越来越远。

(二)

   屈原被疏,史料记载,依旧担任楚国的三闾大夫。此时的屈原悉心教导楚国的青年才俊,在这茫茫的夜色之中,这些青年人也许就是楚国的未来希望。

    公元前313年,秦攻韩魏赵三国,迫使三国与秦结盟,并计划攻打楚国。在发动进攻之前,破坏屈原苦心经营的齐楚联盟,成为秦国的首要任务。为此,秦惠文王遣张仪出使楚国,厚币上官大夫、公子令尹子兰、靳尚、夫人郑袖等媚秦派,许以归还先前秦占楚商於之地600里,并结为姻亲,世代修好,唆使楚与齐断交。在屈原看来,这只是秦国的一个诱饵。然而,楚怀王上当了,断绝了与齐国的联盟,并派使者随张仪入秦受地。

     齐王怒,转而与秦国结盟。

     楚国使臣随张仪入秦后,张仪先是数月闭门不见,尔后诈之曰:“仪与楚王约六里,未闻六百里”。楚使怒而归告楚王,怀王大怒。

    公元前312年,秦楚丹阳大战爆发,秦军大败楚军,斩首八万。楚怀王不甘心,再次发兵攻打秦国,在蓝田又被秦军打败。

    两次大战的失败,是秦楚两国力量对比的转折点。在生死存亡的危机时刻,楚怀王不得不派屈原出使齐国,修复两国邦交。

    公元前311年,郢都的北门再一次送别了屈原的车队。这时的屈原,已不再是那个四月天的橘树了,四十二岁的屈原,也许两鬓已生出了丝丝白发。

    秦国不愿看到齐楚和好,再次派张仪出使楚国,许以归还汉中地一半,互换太子,两国联姻修好。在屈原出使齐国途中,楚怀王又一次上当了。这也意味着楚国离天下霸主的位置越来越远了。

   公元前305年,年幼的秦昭襄王继位,因国内政局不稳,其母宣太后主动向楚示好,宣布将上墉之地还给楚国,随后,齐楚断交,秦楚关系达到顶峰。

   在史记中,几乎没有楚怀王屈原最后十年的记载。根据零星的线索,我们可以推断,屈原应在秦楚联姻后不久,作为与秦国的政治交易,被流放汉北。

   被流放的屈原,在著名的云梦泽,日日怀忧苦毒,行吟江边。他将采摘的香芷江蓠披在身上,将秋兰做成绳索,作为自己佩戴的香囊。早晨采摘了木兰,晚上又荡舟江心沙洲,去拔那随风摇曳的卷葹草。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美人香草这一象征系统。

   在他的诗中,无一篇不浸透着对楚国命运的担忧和对郢都的思念。多少次远望郢都,冀希望楚王的使者,能突然来到面前,召他回宫,实现他的美政理念。

     然而,屈原的愿望能实现吗?

    公元前302年,楚国质太子恒在咸阳城中的一次械斗中,拔剑杀死了秦国大夫,星夜逃回郢都,摧毁了秦楚和平。公元前301年,秦以此为借口,联合齐韩魏三国,共伐楚国。垂沙之战,大破楚军,杀大将唐昧,楚国彻底丧失了北进门户。

    楚怀王被迫调整战略,质押太子恒于齐,向齐求和。此时的关东六国,已无一国可与秦国抗衡,历史验证了屈原的战略眼光,屈原终于得到了迟来的公正评价。作为联齐派代表,回到郢都,辅佐楚王对外政策,参与了与齐外交的一切活动。

    垂沙之战后的五年,是关东六国得以喘息的五年,也是屈原最后的好时光。屈原想通过自己忘我的工作,挽救日益衰落的楚国颓势,然而为时已晚,楚怀王犹如毫无方向感舵手,将楚国这艘航船,一天天驶向毁亡。

(三)

    公元前300年---299年,秦两次攻楚,斩首两万,杀景缺,占八城。并威逼楚怀王与齐断交。楚王没有听从屈原的劝阻,入秦和谈,被秦囚禁,三年后,楚怀王客死秦国。史记记载: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从此,屈原丧失了最后的政治依靠。

    怀王即死,楚顷襄王继位,依然执迷不悟,这一次,屈原的批评对象直指楚顷襄王和公子令尹子兰、上官大夫等一班奸佞。襄王怒而迁之。

    这一年,也即公元前296年,屈原57岁。秋末冬初,北风呼啸南下。屈原乘一条小船随波涛顺江而下。“可悲呀!没人了解我。船慢慢不愿前进呀!只是在原水打转⋯⋯”。这是屈原在《涉江》中对他离开国都的真实描写,穿越了两千多年的时空,我们依然可以强烈的感受到屈原离开郢都的无奈与痛苦。这一次他流放的地方是江南湘西一带。

    屈原二十岁入郢都,在这里存在了30多年,突然在故国异地看到熟悉的楸树,对国都的思念,如泉水般涌出,写下了感人至深的诗文:走出国都之门,我悲愤难舍呀!从郢都出发离开旧居呀!我惘然不知所往,望见故国高大的楸树呀!不禁长叹.....我手试泪水呀!声声哀叹!哀叹这人生的道路多么艰难......。

   楚国摇摇欲坠,而屈原的诗歌王国花团锦簇。

   后世评论,以屈原之才,楚国不用,游说各国,何愁诸侯不用。

   在屈原所处的春秋战国二百年间,平均每年都要发生一次大的诸侯战争,每年将有一个诸侯国被消灭。强国图存,是那一时期各国的第一要务。士子们纷纷游说于诸侯,建功立业,求取富贵。朝秦暮楚,楚才晋用是那一时期一道靓丽的风景。而屈原的行为,成为了那一时期孤孑的存在。究竟是什么力量,使屈原眼光一直投向郢都?那奔腾的江河啊!究竟有何魔力让诗人始终不肯离去?也许是屈原皇室的高贵血统,也许是屈原对楚文化的认同,也许诗人就是没有任何理由地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和人民,深爱着盛放着自己青春和理想的都会,那怕离开片刻,也不可以。

   究竟是该坚持自我,还是应该同流合污?屈原陷入了痛苦的思考。正在这时,一条小船从江中的蒹葭处划出。船上一渔夫鹤发斗笠,手持长篙:“这不是三闾大夫吗?怎么形容枯槁,弄成这个样子?”屈原答道:“世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所以见放。”渔夫说:“我听说圣人处理事物,会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既然举世皆醉,你就该将酒和酒糟一起吃下,既然举世皆浊,你就该推波助澜。何故把自己弄成这个样子?”屈原答道:“我听说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我怎么能以我洁白的身躯,混迹于污淖之中呢?”

    渔夫不答,微微一笑,长篙一搠,小船如箭一般离开江岸,飘然而去,江面上传来歌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这个渔夫史书没有记载,或许是一位隐世高人,或许是屈原自己自问自答。

   目送着渔夫消失在烟波浩渺之中,屈原一动不动,怔怔地站在江岸。

(四)

     公元前278年,屈原终于没有等到楚王的召令,却等到了秦将白起拔郢的消息。

      七十五岁的屈原,万念俱灰,他己感到了生命的阵阵凉意,悲哀地写下了《哀郢》和《怀沙》。

     这一年的旧历五月初五,他支走了仆人,梳洗一新,穿上了正式的朝服,戴上心爱的切云冠,腰里悬着饰有宝石的长剑,站在了汨罗江畔的高台上,深情地远望先祖的陵寝,深情地远望郢都,远望美丽的楚国国土和人民,然后怀沙抱石,纵身跃向了波涛汹涌的汨罗江流⋯⋯

    屈原,以他高洁的生命,在中国的南方,划出了一道寒冷的光芒。

   屈原走了,带着楚国国破家亡的旷世之痛走了!

   屈原走了,带着美政理念的破灭和对腐恶的痛恨走了!

   屈原走了,带着对楚国和人民的深深眷恋走了!

   但屈原留下了瑰丽迷幻的伟大詩篇,留下了深固难徙、不媚不俗、独立于世的伟大品格。

  一年一度,端午又至,家家户户又闻棕叶飘香。

  云梦泽畔,洞庭湖泊,汨罗江上又见龙舟竞帆。

诗曰:洞庭波兮渺渺,充盈着屈子的悲伤。

           汨罗江兮浩浩,流淌着华夏民族对屈子的思念。


儿时的记忆,浓浓的乡愁                                         


      满目青翠,烟柳依依。

      一到这美丽的五月,我就会想起儿时在家乡的情景......

      我的家乡地处晋南,尧都故里一个普通村庄,村子不大。在我的印象里,也算是鱼米之乡了。

     晋南盛产小麦,在村子的北面,有一条西起吕梁山脉,东至汾河的长沟,由于地势低洼,沟内出产大米糯米和莲藕。在沟的中部,有一条碧绿清澈的河流,蜿蜒着向东流去,我们本地人叫它下头河。下头河水不宽也不深,最宽处约一丈有余,最深处约二尺,大点的孩子夏季挽腿即可过河。河里长满了油油的青荇,岸边长有许多艾草和薄荷。在岸上的沼泽地带,长着大片大片的苇子,每到这个季节,候鸟巴巴句(学名:红胁蓝尾鸲)便会结苇筑巢生卵。微风吹来,苇子林波浪起伏、莲藕池莲花摇曳、稻花阵阵飘香,一派南国景象。

    对于孩子们来说,这个季节,最高兴的事情就是盼周末了。

   礼拜天终于到了,我们便邀约三四人,各自背上背篓,提上竹篮,拿上笊篱出发来到下头河。河里有的是鱼虾螃蟹,但不很大。

    看到河堰边接近水面的地方有水洞,挽起袖子,一摸,保不准就是一只肥美的河蟹;看到哪里水草丰茂,且水流平缓,一笊篱下去,说不定就有几只大虾。如果运气好,一上午每人便可捞到六七两虾,捉到七八只螃蟹。然后,我们便拧干衣服,穿上鞋子,钻进苇子林,寻找候鸟的鸟窝,一个巢内便可掏到四五枚鸟蛋。随后,我们再找来一些枯枝败叶,用从家里偷来的火柴点着,烧着吃,尽管烧的半生不熟,但我们每个人都吃的很香。我想,那是我记忆里最美最快乐的野餐了。赶在午饭前,各自带着自己所捞的虾蟹,欢快地回到自己家中。

    那是绝对不会挨骂的,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足可让全家人乐呵呵地打打牙祭了。有时,父亲一高兴,会温上半壶酒,再让母亲凉拌个山药丝,惬意地喝上两盅。每到此时,我是最有成就感的了。

   后来,我在省城参加了工作,听人说苇子不挣钱,稻米莲藕价格低,于是,沟里的苇子林、莲藕池和稻田全部推掉了,建成了大大小小的鱼塘。再后来,河水越来越小也越来越浑,于是,为了防渗,由乡里斥巨资,河床河堰全部用水泥砌了石头。

    苇子林没有了!蛙声起伏的稻田莲藕池没有了!有着鱼虾螃蟹和油油青荇的清澈溪水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笔直的石头河与整齐的池塘......

    后来,每次回到家乡,路过下头河,我都要停下车子,独自一人,默默地站在池塘边,站在小河的坝堰上,凝望池塘,凝望河水。满噙着热泪,遥思那远去的景象,久久不愿离去。

   毕竟,那池塘下,那河水里,曾承载着我许多童年的美好记忆,留下了许多儿时欢乐的足迹……

   

小说

      住宿记       


      多年前,一次来了朋友,自然宴请、ktv一番殷勤招待,晚10点多,我们一行五六人,去新花园大厦登记休息。

     一进大楼的一层接待大厅,正见一个60岁左右的瘦高个男子(离的远看不清面目),背着手在大厅里怒气冲冲、踱来踱去,对着一群小姑娘破口大骂:“你们这些婊子!婊子都不是好婊子⋯⋯你们这是给老子干活哩?白贴老子不要的东西⋯⋯”而那群可怜的小姑娘,个个如花似玉,低头垂手而立,宛如芦叶下一群避雨的鸭,静静的哆哆嗦嗦地任凭着风雨的击打⋯⋯  。我脑子里一阵嗡嗡乱响,后面那男子骂了些啥,再没听清,当时心中涌出一个念头:“我终于亲眼看见老板是如何欺压职工的了,我终于知道什么叫为富不仁了⋯⋯”  “你知道此人是谁吗?”我的手臂被人轻轻拉了一下,方如梦初醒。我扭头,原来是同事小武,他低声告诉我:“此人就是本市大名鼎鼎高凌志”。

      哦,我知道了。高凌志原本农民,小名狗屎。因婴儿时大人就不好哄,后稍大更是泼皮无赖而得名。然高凌志泼皮归泼皮,脑子好使,灵活。18岁中学毕业后整天和村干部混在一起,偷鸡摸狗,吃喝拉撒,村干部不愿出面的事,由他岀面没有摆不平的。后值开放搞活,承包了村里果园,从不履行合同,专收集村干部的违法违纪行为,进行要挟,几年下来颇有积蓄。找了一位方士,取名凌志,意即事业飞黄腾达得遂所愿之意。后来,煤矿经营权下放,又如如法炮制,承包了乡煤窑,数年间,身价过亿。这不,西装革履,在城里建起了这座新花园大厦,兼营起了高档住宿餐饮。

     这几位小姑娘是新花园大厦的服务员,不知何故,触了高凌志的霉头,遭受高的侮辱。

     这天晚上,我长久以来,第一次感到失落了:本来人与人是平等的,因何......。我第一次感到了不安与恐惧。

     开着空调电视,躺在柔软的床铺上,横竖睡不着。大楼的不远处有一家娶亲的,不时传来嘀嘀嗒嗒唢呐声和歌手声嘶力竭的吼声:明天会更好......。

    高凌志凶神恶煞般的形象一直在我眼前晃动,“婊子!婊子也不是好婊子......”,声声不绝于耳。脑袋如同炸裂一般......。

    我翻身起床,关掉了电视,沏了一杯茶水,呷了一口,定了定神,再次倒在床上,依然心绪难平。脑子里又一次上演着登记大厅的一幕,直到渐渐模糊,只剩下凶神与鸭的碎片......

     当我艰难地睁开惺忪涩痛的双眼时,窗户已发红。

    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求医记     




     前几年,新兴大厦来了一位游医,包下了一个套间,据说很神,门庭若市,我那时患脂溢脱发,于是慕名前来求医。

     神医50来岁,戴一副金丝边眼镜,有点象电影“绝裂”当中讲“马尾巴功能”的孙教授。他看病方式奇特,问诊时必须一对一,边上不能有第三人。我想也对,保护病人隐私吗。

     好不容易轮到我,轻轻推门进去,凑上前,躬身道:“大夫,您好!”“教授”似乎没有听到,或者听到了,油光的大背头上有几缕白发,脸色红润,只是眼角几道鱼尾纹,更显阅历丰富,学养深厚。“教授”坐在宾馆房间的桌前,目光正对着左侧墙上的一张“黄帝内经百穴图”若有所思。我忙又往前凑了一步:“大夫,您好!”,听到我的声音,“教授”缓缓转过头来,笑容可掬:“咋啦?”

   “头痒,脱发,大夫!”

   “哦,胳膊伸出来”,我赶忙照办。

    神医在我的胳膊上捏了一会儿,掐了一阵,两眼严肃地看着我:

    “哦,是肾虚,你是否盗汗?晚上......”随后便是一通听不懂的医学名词。

    为了给“教授”留下个好印象,我忙讨好地说:“是呀,大夫!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寓元阴元阳,可是我头痒……”。说到这里,“教授”脸色大变,显得局促不安起来,忙“蹭”地站了起来,慌乱中眼镜也歪了,扶了一下,一把握着我的手说:“先生,您祖上是否通医?⋯⋯”  往后的事就不说了。

      事情过去好久了,每每想起,忍不住发笑。

      其实,我哪里通什么医,只不过体弱多病,求医问病多了,记下了几句套用的广告词而已。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