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晚上8:00,《财约你》独家对话林依轮。如果你问娱乐圈里,谁是最会做饭的?那林依轮必定榜上有名,人送外号娱乐圈“厨神”。这位作为歌手出道的大厨将讲述他的创业故事以及收藏心得。
林依轮对现在年轻的盆友们来说有点陌生,先上张图。
现在他长这样
20年前,他将一首《爱情鸟》唱红大江南北,之后星途平平,主持过美食节目。唯一令人称奇的是,今年45岁的他因驻容有术外貌和20年前几乎没差。以至于当初他的两个儿子曝光后,小编还着实惊吓了小半会。
好,言归正传。林依轮的大儿子林子濠不久前上了《变形记》。
一家四口,大儿子穿白衬衫
正当我们震(qie)惊(xi)明星家孩子也有不争气的时候,没想到林子濠的打开方式是这样的。
节目中林子濠还小秀了一下钢琴,林依轮称儿子是艺术家
完全是生活在云端上的王子,不食人间烟火
比如这句横扫大广州的话
此刻身处在最穷地区的小编,泪千行
言谈间丝毫不见青春期男孩的叛逆与稚嫩,像是有颗老灵魂
说好的出场三宝:抽烟,喝酒,打编导呢,通通没有!
更厉害的是,在后来交换过程中,即使不能适应新环境,还是教养一流
绷不住的时候最多不过是满屏的O MY GOD,全程无bi。
早晨起来饿的要死,还会先把鸡给喂了
在黄土地上,也不忘创造条件健身
不过然并卵,在农业文化的熏陶下,这位云端王子一夜之间就秒变村口狗蛋。
这不是变形计,分明是整形计吧。
这并不是林子濠第一次参加节目,在《爸爸回来了》第一季中,林依轮就曾带着两个儿子去王中磊家。
那时候,他陪威廉念书,玩耍,完全是个暖心大哥哥模样
智商也不错
在密室逃脱中,在众人一筹莫展之际,他一秒就猜中了密码。
也很孝顺,明明有幽闭恐惧症,但考虑到爸爸有腰伤,还是觉得自己爬进暗室。
这点在变形计中也能得到佐证,怕黑的林子濠不敢关灯睡觉
如此暖心,聪慧,有才华,有教养的乖boy让人不禁要问到底哪方面有问题,需要动用到变形计来改造?
于是有网友大胆猜测,是林依轮想借此炒作,送儿子进演艺圈
不过也有网友站出来反驳
此网友所言不假,王中磊和林依轮一家确实是关系匪浅。在上一季《爸爸回来了》中,王中磊就请林依轮当过外援。
王中磊问是不是需要拜师的环节,林依轮语气轻松地调侃说拿块毯子,见个面磕头就行。可见交情颇深。
后来王中磊补办婚礼,林依轮和儿子更是出现在伴郎团中。
顺着王中磊这条线,小编发现林依轮凭借做菜的绝活,在圈中还结交到了非常多的朋友。比如画家曾梵志、张朝阳,赵珩等,林依轮与他们交往只通过一种方式——做菜。
据说,为了品尝林依伦亲手做的卤大肠,作画动辄千万的现代画家尹朝阳愿意出关;画家曾梵志为了能吃一口他做的藕汤,给他打了好几个电话,不惜送上他那些价值上千万的画作贿赂,还顺便送了一把古琴。
难怪王中磊会说林依轮有几道菜是必学的,学了会终生受益。
而且林依轮并不是一个攀附牛人的过气艺人。实际上,他早已闷声发大财,是蛰伏在娱乐圈多年的隐形大富豪一枚。
他目前所居住的别墅有500多平
因为投资能力超强,他在北京拥有多处房产,早年间买了北京华贸的房子和写字楼,曾转租给了周杰伦 、周笔畅 。而这个地段目前的售价大概是5-8万,租金每月每平至少1万。
可家再贵,也抵不过他家收藏的名画贵重。
林依轮曾邀请杂志拍过他的别墅,那些价值不菲的名画就被随便挂在墙上,而且家里的家具几乎全部都是奢侈品。
客厅墙上是周铁海的成名作
走廊挂着季大纯《二十,三十,四十》,2007年价值700多万
门厅上挂着200多万的周春芽的《绿狗》
餐厅里挂着潘德海专门为林依轮一家创作的《全家福》,属于无价之宝。
卧室挂着刘野为他太太画的肖像
这还不算林依轮最厉害的收藏,在他的书房里还收藏着曾梵志、岳敏君等人的画作,岳敏君的画作曾创下了1200万港币的拍卖价,而曾梵志的《最后的晚餐》曾经以1.8亿港币成交。
画风长这样
林依轮的资产更是远超收藏品价值,2012年他接受采访时说,收藏预算勿超过收入3成。那收入该是多少呀,小编的数学不够用了。
如此壕的身家,又有着宽广的人脉,林依轮送儿子上变形计只为出道确实有点大才小用,换个能展现才华的节目都比变形计恰当。而林子濠作为一个谦逊有礼,呆萌帅气的富二代体验农村生活,更能让我们看到一种另类的高富帅养成记。
林依轮在财约你中讲述了自己教育子女的理念:“基本是放养,想学什么按他自己爱好来,但钢琴是必须要学的,作为一个搞音乐的人的家庭长大的孩子,不能不懂音乐。”
视频实录
马腾:
您的儿子在参加变形记的时候也是一个非常有礼貌很帅气的小男孩,网友说你们家缺不缺儿媳妇,这是一个笑话,对子女的教育是什么样的理念?
林依轮:
我觉得对孩子的教育上我们是属于放养型的,基本上不是特别圈着这个孩子,让他按照什么样的成长路径成长,包括学习的东西,除了钢琴是必须要学下去的,所以自己介绍学过这个学过那个,钢琴是一直让他学的,因为我觉得你作为一个搞音乐的人的家庭长大的孩子,您不能不懂音乐。以前说女孩要琴棋书画,男人其实一样,作为当代生活在社会领域的人,这些都是要懂生活、有品位,但是这些东西怎么去贯彻?从小慢慢地去学,还有一些原则性的东西,孩子成长的过程当中还是有一些东西是可以和不可以的,要给他们一个明确的态度。这也是我在看西方的教育学者在反思自己七十年代的教育体系里面,我们给另一代人到底带来了什么?好的还是不好的?为什么我们的年轻人不善于养活父母?为什么我的儿子只管我叫Peter不管我叫爸爸?他们也在做这种反思,为什么我的儿子变成了无政府主义?因为他们从小就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马腾:
就是过于放纵了。
林依轮:
所以我只是在基于自己人生几十年当中去积累的一些经验,告诉他们一些基本的原则,什么是可以什么是不可以,不可以不讲诚信,不可以欺负别人,不可以不尊重别人,这些其实都是最基本的东西。其实我的儿子生活很简单,就是家和学校,就是老大四岁的时候跟我一块进城,我们住在郊区,就是看着燕山这个楼好高,那个演员的心有多干净,七岁的时候外公带他去南锣鼓巷,回来以后三四天都不说话,就说他不开心,为什么说不开心?就是去南锣鼓巷怎么那么生活?为什么坐在地上吃饭?为什么住的地方那么挤?我说不是,大家平时是为了赶时间吃饭快,所以随便找了个地方吃了。
部分内容来源南都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