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倒计时】:中国人的记忆中,有一个讲了34年的故事

【春节倒计时】:中国人的记忆中,有一个讲了34年的故事

泰安交警之家 港台男星 2017-01-24 23:50:21 155

作为中国除夕夜的固定节目

从1983年到2016年

春晚已经陪伴了中国人34个年头

“不看春晚不过年”

春晚早已成为联系炎黄子孙的文化纽带

你看过这样的春晚吗?

↓↓↓

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

  1983年,中国正迎来一个万象更新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变化出现在人们身边,每一个人都对生活充满着期待。对美好情感和高尚文化的向往,成为了当时社会的强烈需求。

  1982年底,中央电视台决定,在1983年除夕办一台春节联欢晚会。

 那一年的春晚,是由一个演员的表演开场的。在主持人致词后,时年39岁的李谷一,演唱了晚会的第一个节目《拜年歌》。

由于当时演播室面积受限,舞台与观众席的距离非常接近。但正是这样的近距离接触,晚会给观众传递出浓烈的联欢氛围。

直到今天,李谷一依然保存着在1983年春晚演出的那件上衣。这件衣服的面料被称为“的确良”。在改革开放之初,它曾是人们生活变化的一个标志,带着那个时代的鲜明特征。

第一次有了晚会主持人

第一次实况直播

如今,对春晚而言,人们对主持人的关注,有时甚至超过了明星。1983年的春晚舞台上,四位演员成了晚会的主持人。这也是“主持人”这个称谓第一次出现在晚会舞台上。

第一届春晚主持人:王景愚、刘晓庆、马季、姜昆

  主持人的出现,为第一届春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气氛与感受。现场观众用热烈的掌声,表达了他们对主持人的回应。这是一个特别的除夕之夜,春晚现场的欢乐与祝福,第一次通过电视进入了千家万户。邻里几家围坐在一台电视机前,收看春节联欢晚会,成为许多人对那一年的春节回忆。

△1983年春晚现场观众

  1983年春晚的直播,从晚上8点开始,20多个晚会节目,让那顿年夜饭有了不同以往的欢乐氛围。由于晚会采取了直播的方式,热烈的现场气氛与强烈的互动感受,第一次给全国电视观众带来了共聚一刻辞旧迎新的新体验。

△1983年除夕之夜零点到来时,春晚采用敲响大钟的方式,传递春天的讯息。这段视频是在北京潭柘寺提前录制的。

四面八方打来的电话

几乎把交换机房忙得瘫痪

  北京长安商场背后的一座建筑,是北京电视八局86分局的原址,这里曾是北京西部城区电话通讯的枢纽。已经70多岁的周爱芳,是当年的一名机房班长,1983年2月12日晚上的情景在她脑海中历历在目。

  “四五百平方米的一个大机房,红灯也亮了,绿灯也亮了,黄灯也亮了。平时我们是三个人一组值班,那天晚上我们安排了十个人,还得奔跑。你都听不见,非要使劲喊才能听见,还要用手比划。”

△周爱芳回忆,首届春晚举办当晚,交换机房几乎瘫痪

  当时电话通讯主要依靠人工转接方式。1983年除夕夜,从全国各地接入的大量来电,导致交换机房几近瘫痪。所有的这些来电,都被接驳到同一个地方——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现场。

  1983年春晚现场的四部电话机的出现,让这台晚会与众不同。当时电视机刚刚开始普及,为了吸引观众收看首届春节联欢晚会,中央电视台决定用现场直播电话的方式,让观众直接参与节目点播和游戏互动。

△1983年春晚的电话转播间

  由于在1983年春节联欢晚会上,采用了电视直播,主持人以及观众互动等全新形式,因此这台晚会才被定义为首届春晚,而这一届春晚采用的方式,被历届春晚延用至今。

△主持人朗读观众来电记录

每一年的春晚

世界各地华人四海一家

  2012年的龙年春晚,美籍华人歌手王力宏登台演唱《龙的传人》。而此时距离《龙的传人》第一次在春晚舞台上唱响,已经过去整整27年。1985年春晚舞台上,一位叫黄锦波的美籍华人,演唱了《龙的传人》。

△黄锦波演唱《龙的传人》

  黄锦波是美国首位华人市长,1984年夏天,时任中国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唐树备建议黄锦波到中国去看一看,顺便过一个中国年。1985年初,黄锦波一到北京就被告知,春晚剧组将邀请他演唱歌曲《龙的传人》,而此时的黄锦波还不会说普通话。

  1985年春晚现场,黄锦波靠着拼音标注,唱完了《龙的传人》。由此黄锦波成为第一位在春晚舞台上演出的美籍华人。春晚结束后,黄锦波受到了全国16各省市的邀请,在当地举办个人演唱会,这期间他学会了中文。

  每一年春晚都会邀请港澳台同胞及海外华侨华人,从世界各地来到春晚的舞台,共叙回家乡情。正是因为春晚,让全球华人在除夕夜这一特定的时刻四海一家、欢聚一堂,凝聚起共同的民族情感。

△林丽芳(台湾)、奚秀兰(香港)、陈思思(香港)、张明敏(香港)

34年的春晚

陪伴了几代中国人的成长

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欢乐与故事

也带来了共同的温暖与情感

这是一个无法用数据来衡量的电视晚会

春晚承载了每一个中国人的

家国情怀和集体记忆

成为了一部记录时代影像的珍贵相册

△历年春晚磁带

春晚·记忆

  34年春晚不仅伴随了很多人的成长。给观众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在引领话语时尚方面也是占尽先机,每年都能闪现出一批让人津津乐道许久的语汇光芒,流行一时。你还记得哪些“经典”?

1983年

《乡恋》李谷一

  央视第一届春节晚会亮相,李谷一成为春晚正式登台的第一位歌手,一曲《乡恋》让无数人留下深刻印象。

1984年

宇宙牌香烟誉满全球!

  马季的单口相声《宇宙牌香烟》本用来讽刺虚假广告,却让敏感的商家嗅到了商机,真的推出了“宇宙”牌香烟,引起了消费者的极大兴趣。

1985年

中国女排

  1984年,中国女排在洛杉矶奥运会上击败东道主美国队,首次夺得女排奥运金牌,并取得世界“三连冠”。“女排精神”成为全国人民的榜样。1985年春晚上,中国女排队员集体登台。

1986年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有我可爱的故乡

  那时的蒋大为老师还是一枚小鲜肉,一首《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火遍了全国。在此后1992年、1996年、1999年、2006年的春晚舞台上,蒋大为又多次演唱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经典曲目。

1987年

费翔:春晚的“一把火”

  1987年春晚的“人气王”当属费翔。有着一半中国血统的歌手费翔演唱了《故乡的云》和《冬天里的一把火》,火遍全国。

1988年

领导,冒号

  这话是牛群说的。相声《巧立名目》生动活泼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一些不正之风,这句用在报告里的经典开场白也成了当年最流行的台词。

1989年

司马缸砸光

  唱了一辈子评剧、演了一辈子配角的赵丽蓉首次登上春晚舞台,和侯耀文合作了小品《英雄母亲的一天》,让全国亿万观众记住了这句经典台词。如今,两位笑星已先后离世,令人唏嘘。

1990年

傻样儿

  这一年,春晚的舞台迎来了一位新人——赵本山,他的小品《相亲》获得当年语言类节目一等奖,从此奠定了自己在春晚的稳固地位。也让赵本山成为了中国第一笑星,且十几年不倒。

1991年

冯巩:相声《亚洲之最》

  1990年,第11届亚运会在北京举行。 “亚运会,什么最多?什么最香?什么最臭?”春晚上牛群和冯巩表演相声《亚洲之最》,就取材于北京亚运会。在34年中,冯巩共参加了31次春晚,成为参加春晚最多的人。

1992年

探戈就是趟啊趟着走,三步一回头,五步一招手

  小品《妈妈的今天》里,赵丽蓉发明的探戈让观众足足乐呵了一年。从这一年起,赵丽蓉、巩汉林这对一起跳“探戈”的母子,成了春晚的黄金拍档。

1993年

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这首带点古典气息的《涛声依旧》让毛宁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引发了广东歌手北上的潮流。这句经典歌词后来被赵本山篡改成“我这张旧船票还能否登上你的破船”。时光荏苒,2015年毛宁被爆出吸毒被捕,让人唏嘘。

1994年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宋祖英以委婉的歌声,用教室、黑板、粉笔、讲台等意象深情赞颂了人民教师无私奉献的情怀。这句歌词也传遍神州大地,和“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并列成为对教师的献礼。

1995年

麻辣鸡丝

  赵丽蓉和巩汉林合作的小品《如此包装》对演艺圈流行的包装热进行了讽刺,“玛丽姬丝”这个国际范儿的艺名活生生被赵老师演绎成了重口味的“麻辣鸡丝”。

1996年

浓缩的都是精华

  在小品《过河》里,潘长江滑稽的表演吸引了我们,他的歌声同样令人喜欢。而这句“浓缩的都是精华”,至今仍广为流传。

1997年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董文华唱响了《春天的故事》,老人画圈的故事成为特区的一个符号。

1998年

来吧,来吧,相约九八

  1998年春节晚会,来自内地与香港的两大天后那英、王菲同唱一首歌《相约一九九八》,成为了春晚歌曲中的经典。现在总是会下意识的想起沈腾在《夏洛特烦恼》里的相约九八~~

1999年

容韵琳:七子之歌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就在当年的春晚上,来自澳门的小朋友容韵琳演唱了歌曲《七子之歌——澳门》。当年的小朋友已经长成“大朋友”了,但这首歌始终回荡在中国人的心里。

2000年

小样儿,你穿上马甲,我就不认识你了?

  《钟点工》里,这个本来湮没在笑话堆里的平平之作,有了舞台上赵本山和宋丹丹的身体力行,和“伤自尊了”一起,成了不少人至今还在使用的口头禅。

2001年

做人的差距咋就那么大呢?

  这句话经范伟的口一说,成为了当年最火的流行语。其实,《卖拐》里的金句还有很多,如“缘分啊缘分”、“走两步,没病走两步”、“谢谢啊”等。

2002年

忽悠,接着忽悠

  卖完了拐,赵本山又开始《卖车》。不过人说吃一堑长一智,范伟显然吸取了前一年的教训,但最终还是招架不住赵本山的忽悠。

2003年

我这心哪,拔凉拔凉的呀!

  由赵本山、范伟、高秀敏一起表演的小品《心病》,可是让观众笑出了眼泪,其中还有许多经典语句,比如“哎呀我的妈呀,还接个大活儿”。

2004年

母鸡啊母鸡

  巩汉林在小品《都市外乡人》把自己伪装成南方人,为了防止露馅,他给北方农村来的妈妈教了几句南方话,全国人民也跟着学了一回。

2005年

爱是我们共同的语言

  2005年精彩台词特别多,但这句无声的语言却成为当年最震撼的一句。邰丽华和她的20位聋哑姐妹在4位手语老师的指挥下,舞出了完美结合和谐之美与人性之美的《千手观音》,时长6分钟的舞蹈,掌声达到10次。演出结束后,现场观众在4位手语老师的带领下学着“爱是我们共同的语言”这一手语表达方法,这是历届春晚观众最一致的一个自发的行动场面。

2006年

舞蹈《俏夕阳》

  2006年春晚,一群由平均年龄62岁的大妈们用舞蹈演了一出皮影戏《俏夕阳》,妙趣横生,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2007年

你太有才了!

  这句话出自小品《策划》,赵本山和宋丹丹这对老搭档一出手就是这么“有才”!还有“下蛋的公鸡,公鸡中的战斗鸡,欧耶”也广为流传。

2008年

为什么呢?

  这是郭达、蔡明的小品《梦幻家园》里反复出现的一句台词。本来一句很平常的话,经过蔡明嗲声嗲气的演绎,让人印象深刻。

2009年

“不差钱”、“这个可以有,这个真没有”

  这一年赵本山的搭档是徒弟小沈阳。一部小品《不差钱》让小沈阳从2009年一直火到现在,“不差钱”也成了不少人调侃式的口头语。

2010年

你心里能不能阳光一点

  郭冬临和牛莉合作的小品《一句话的事》:你心里能不能阳光一点、他上厕所了、一句话能成事一句话能坏事。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2011年

此处省去**个字

  《同桌的你》的主角虽然是王小利,但这句经典台词却仍出自小沈阳之口。在念情书的过程中,小沈阳有四次提到了"此处略去**字",令人不禁浮想联翩。

2012年

这俩眼睛,真给脸省地儿,原生态的吧!

  这句话出自冯巩、闫学晶、牛莉表演的《爱的代驾》,讲述了饰演代驾司机的冯巩,一次因拉了醉酒的顾客牛莉,而被自己老婆撞见,继而产生了一段啼笑皆非的故事。

2013年

你摊上事儿了!你摊上大事儿了!

  孙涛、秦海璐、王茜华联袂主演的喜剧小品《你摊上事儿了》火极一时,其反贪台词引得台下观众鼓掌热烈,还有人大声叫好!

2014年

人心倒了,就扶不起来了!

  《扶不扶》将一直被大众热议的”老人摔倒了到底扶不扶“的社会话题,搬上春晚舞台,引发全面讨论。

2015年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反腐相声《这不是我的》引发外界关注,被称为“讽刺尺度堪称三十年来之最”,让人听来余味无穷。

2016年

抗战老兵

  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2016年的春晚,100岁的抗战老兵张玉华出现在央视春晚现场,两次站起来对全国人民敬礼,画面让人热泪盈眶。 

2017年

2017年的春晚记忆

还在狂奔过来的路上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