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a Del Rey:为失落的美国唱昨日的哀歌

Lana Del Rey:为失落的美国唱昨日的哀歌

呆若木一 欧美女星 2019-10-30 22:14:53 755

2010前后,是唱片业盗版最猖獗的时代。非法下载横行,流媒体服务尚未兴起。出生在纽约的Elizabeth Grant在那时改掉了自己之前的艺名Lizzy Grant,叫自己Lana Del Rey。

当时的她已经以Lizzy Grant的名字发行过单曲《Kill Kill》,但她决心改变音乐风格,换一个新的名字。Lana Del Rey的灵感来自女演员Lana Turner和汽车Ford Del Rey。更重要的是,这与她去过多次的迈阿密有关。她在那有许多讲西班牙语的古巴朋友,Del Rey这个西语名字会让她想到海边的美好事物。



她后来的歌曲《Salvatore》里也描绘了类似的情结。在迈阿密的海洋、灯光与西语流转中呈现如冰淇淋般甜美的记忆。

改名为Lana Del Rey后,她在2011年签约,开始准备发行新唱片。但当时并不被业内看好。她的经纪人Ed Millett回忆说,那时,他们在A&R会议上播放她的歌曲,大家会告诉她,现在流行的是Kesha这样的音乐。



从Lana Del Rey这个名字诞生起,她就一直在与当下主流保持着距离。曾有人将她的“复古”、“小众”解读为一种有策略的“媚俗”,最后在我们认识她的这7年间,我们更多感受到的是一种在商业上的完全随性自流,在音乐上同样如此。

就像她读大学时,分明喜欢音乐却选择了哲学专业——因为她读了Napoleon Hill的一本书教导她,越渴望什么越不要选。结果最后她还是走回了音乐的道路上来。

她的随性可见一斑。她对某种确定性主流的抗拒也可见一斑。



这种态度在2018年的单曲《Venice Bitch》中格外明显。那是一首接近10分钟的单曲。无论流媒体时代也好,电台时代也好,这都不利于歌曲的传播。当今打歌最重要的平台无非Spotify的Playlist和TikTok的视频配乐。流行歌手、唱片公司试图将自己的歌加入大流量的歌单与视频之中。而长达十分钟的《Venice Bitch》完全反其道而行之。若你试图在TikTok的十五秒中切割她的音乐,你甚至很难得到一句完整的副歌。

更多的是诡异的电吉他、合成器轰鸣。 

对此她回应说,“在夏天即将结束之时,有些人只想开着车闲逛十分钟,在电吉他声中沉醉”。

这首歌最后被收录到了她的新专辑《Norman F**king Rockwell!》之中。这是她最受评论界肯定的专辑,滚石4.5星,Pitchfork打出9.4的高分,并将她称为“下一个最优秀的美国唱作人”。 



这张专辑与制作人Jack Antonoff合作完成。据Lana Del Rey描述,当时去见Jack Antonoff的时候,她心里更多的是怀疑——这位与Taylor Swift、Lorde等人合作的制作人,是否有空闲与我合作?他是否能做出我想要的音乐? 

当时的Lana Del Rey并未完全想好专辑的方向。见面时,Antonoff演奏了10分钟古怪的riff,而后Lana Del Rey对专辑的构想迅速浮现在脑海中——“A folk record with a little surf twist.”,也就是我们听到的这张《Norman F**king Rockwell!》。Antonoff几乎参与了整张的制作。



要听懂Lana Del Rey,最关键的是要明白她的“Beat Generation”(垮掉的一代)情结。那几乎是她的美学根源。

在她2014年的专辑《Ultraviolence》中收录的《Brooklyn Baby》中,她唱着,“I get down with beat poetry”,唱着“I’m talking about my generation”,“And If you don’t like it you can beat it”,全是垮掉一代的态度——与主流背道而驰,碎片化地组合成后现代无意识艺术之美。



就像Lana Del Rey的音乐里,你很难说她确定地表达了某个有价值意图的故事或是哲理。她更多的是使用只言片语创造某种直觉性的氛围。

这种美学特质,让她的音乐呈现出一种一以贯之的精神——即便在每一张唱片之间她都切换着不同的风格。《Born to Die》是一张精致的小众音乐杂烩,《Ultraviolence》投向了噪音迷幻的怀抱,《Honeymoon》在诗意中又接受着Trap节拍的洗礼,《Lust For Life》又明媚又迷惘。

到了《Norman F**king Rockwell!》,她把自己的复古情结与碎片诗性彻底倾泻而出,达到了个人美学的巅峰。比较有趣的是,她的态度是解构主义的,但在这个当下,这个全世界政局飘摇的当下,又有寻找出路的意味。



当然,她的落点一直在对美国的政治现实、文化处境的探讨之上。专辑名字细究下来已有端倪——Norman Rockwell,在20世纪初期记录了美国社会变迁的画家,在其名字中间加上一句脏话,既是垮掉一代的用语特质,也暗含着对美国现状的不满与批评。一个感叹号在结尾,态度激烈。 

在专辑的开头,复古的唯美弦乐中,她大叹一句,“Goddamn, man-child”,讽刺意味在“Your poetry’s bad and you blame the news”达到顶峰。她用怀旧的旋律与氛围最为辛辣地批判着美国的政治环境。专辑在这种压抑的氛围中不断前行,旧日时光的美好恰恰对应着如今一团乱麻的忧郁气息,这一向是她的音乐让人觉得“丧”的根源之一,只是在《Norman F**king Rockwell!》中,这种“丧”恰到好处地被摆在了一个无望的群体共鸣中,找到了最坚固的表达基石。

专辑的结构是一种散落式的篇章感。开头的尖锐批判中暗含无奈。中段令人失神的周游与悲伤气息混合,从《Venice Bitch》到《Doin’ Time》像一出夏日公路电影。《Doin’ Time》翻唱自Sublime乐队,其中对《Summertime》的引用又无形中牵引出爵士时代的文化标志。



到后半段突然从怀旧中投来了一束重建美学归属的光。她在《California》中的“Pick you up”结合《The Next Best American Record》的主题,仿佛在试图重新寻找美国精神的根源所在。这种试图建构的情怀她却以毁灭的一面去表达,在《The greatest》中对旧日精神icon的致敬中达到了巅峰,她唱着“I’m facing the greatest loss of them all”,“The culture is lit and I had a ball”,文化的精神正濒临毁灭,这比政局的混乱还要可怕。 

《The greatest》是专辑中最动人的歌。直白的“I’m wasted”插在文化失落的困境中,令所有心中怀有理想的人心中一沉。



Jack Antonoff理解Lana Del Rey心中的那些愁绪。专辑的各处,他别有用心地裸露出Lana Del Rey声音里的忧郁,随处都是感性的民谣气息,以吉他、钢琴、弦乐为伴,《Mariners Apartment Complex》里如是,《Love Song》里如是,但《F**k it I Love You》、《Cinnamon Girl》中又适时加入润色的节奏与放肆的合成器。这种复古民谣基础上恰到好处的迷幻与失真,构成了专辑的基本音乐形态,使Lana Del Rey的信息传达前所未有地丰满,情绪前所未有地深沉。

但在满篇的绝望中,Lana Del Rey却在专辑的最后放上了《hope is a dangerous thing for a woman like me to have》。这是一首充斥着私人细节的歌,作为专辑的结尾,她诉说着自己身处危机重重现代世界的抑郁与痛苦,最后在结尾以近乎啜泣的语气反复四遍,说自己依然怀抱希望。这是专辑在黑暗之中最耀眼的瞬间。

《Norman F**king Rockwell!》的漂亮旋律服务着令人思绪万千的文本。她未必有意识去做严丝合缝的政治批判,但她游离于主流商业的悲感赋予了这作品额外的意义。其中的她拆解着所有的痛苦,基于美国的现实与梦想,从巨婴政客说到文化的失落,从失神唱到忧虑,展现层层无望之后以微弱却坚定的信念结尾,作为整体亦是一章完整而意义深远的诗篇。



这一切在封面中早有了隐隐的揭示。据Lana Del Rey表示,封面灵感来自泰坦尼克号——这艘船原本开往纽约,载着希望在美国开展新生活的人们,最后撞上冰山而沉没。Lana Del Rey扮演着这艘命中注定将要沉没的船上的一位乘客,却依然向往着大海。

如她所言,“The sea is the last free place on earth. A place, in other words, where you can finally just be you.”


THE END


感谢关注

作者:木一

编辑:洗澡

*图源网络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