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让教育界惊呆的理论:爱因斯坦竟然不是靠智力吃饭的?

1个让教育界惊呆的理论:爱因斯坦竟然不是靠智力吃饭的?

有养 欧美男星 2018-11-05 12:23:15 631


前两天,欧阳娜娜“期中考试满分”的消息一出,朋友圈又被年轻爸妈刷爆了……微博上的网友们纷纷感叹:一直以为欧阳娜娜拍戏之后,就把让她成名的大提琴荒废了,没想到她还是这么厉害啊!


其实,在所有欧阳娜娜的机场街拍中不难发现——不管她的通告行程在哪,有多繁忙,她都一定会背着自己的大提琴。



更有眼尖的网友发现娜娜获得满分的考试科目是Earing Training,因为对这个“听音训练”考试不是很懂,所以我请教了一下搞音乐的朋友,他这样回答我:“想在Earing Training这项考试中拿到满分,真的很难,更别提在伯克利音乐学院这种世界顶级的音乐学府里了(王力宏、欧阳娜娜的偶像John Mayer、鸟叔PSY都就读于这所学院)欧阳娜娜真是个天才。”



说欧阳娜娜是个天才,真的一点都不为过:8岁,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台湾青少年交响乐团;12岁,举办独奏音乐会,成为台湾有史以来年纪最小的独奏家;13岁,成为考上柯蒂斯学院大提琴专业年纪最小的学生柯蒂斯学院每个专业,在全世界只招收1.2人,郎朗曾经在这所学院里自闭过,因为这所学院里的天才太多了……,并获得全额奖学金。18岁,又考上伯克利音乐学院……


有人会说:天才开挂不是件很正常的事么?


虽然欧阳娜娜有着超越常人的音乐天赋,但她也付出了超越常人许多倍的努力与坚持。6岁开始学习大提琴,在同龄孩子还在天真烂漫地玩耍时,欧阳娜娜每天坚持练琴6个小时,小手上布满练琴磨出的老茧。一直到今天,她还是坚持每天练琴。


所以,究竟是培养一个天才重要,还是培养出一个有着坚毅品质的孩子更重要?



2016年,一本名为《Grit》(坚毅)的心理学书横空出世,很快就成为《纽约时报》推荐的畅销书,横扫美国教育界。在书中,心理学家安吉拉·达克沃斯提出一个理论:影响人成就的重要因素不是智力,而是坚毅。


这个理论一出,教育界人士和父母们惊呆:难道天才不重要?那人类还在孜孜不倦地研究爱因斯坦的大脑?


这位得到“天才”官方认证——荣获麦克阿瑟学者奖(俗称“天才奖”)的学者用一本书的实例回答:真的不重要,研究爱因斯坦的大脑,不如去研究他一再挑战困难的坚毅品质。



其实这个理论,在她作出系统研究之前,就已经被教育界零散地实证应用,比如哈佛大学。


安吉拉·达克沃斯在书中写了一段自己申请哈佛大学时的小故事,当时她在自己的申请表上仔细填写了自己在中学阶段参与过的社会活动。几年后她在一个活动场合遇到哈佛招生办负责人,他很详细地复述了当时安吉拉申请表上的活动内容。安吉拉很惊讶,他解释:哈佛对学生是否拥有坚持不懈的品质非常看重,而坚持参加社会活动是个很好的参考。


可见“坚毅”是个多重要的名校秘密招生指标。


天才完全可以由后天锻造



安吉拉·达克沃斯之所以能发现“坚毅”的奥秘,是因为一段当老师的经历。


当时,她在学校教七年级数学,发现取得优异成绩的,常常不是那些被认为聪明的孩子,而是另一些能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笨”学生。


基于这个发现,她做了广泛研究,采访诸多在学术、体育、商业、文艺界取得成功的人士,研究他们的“成功哲学”,最终发现,指引这些人走向成功的,常常是两点:


1.目标与方向明确;

2.不畏惧困难,具备比常人更多的韧性和勤奋。


于是,在有了孩子之后,她将自己的研究“父母化”,在家中提出一个“难事准则”(The Hard Thing Rule)——全家都要自己挑选一件感兴趣但有难度的事情来做,比如她研究心理学,她先生选择开拓房地产事业,两个女儿选择钢琴和芭蕾舞,在做这件难事时,必须遵守一个原则:在承诺的时间内,你必须坚持下去,无论有多少挫折,多么挫败,都要坚持到时限到或目标完成。


她女儿露西四岁的时候,有一天想吃放在厨房桌上的一盒葡萄干,但葡萄干盒子盖得太严实,她打不开,努力了一分钟后,露西就放弃了,叹口气走开了。


但在难事准则实践多年后,曾经一分钟就放弃的小女孩,变成了挑战高手,尝试了体操、田径、手工和钢琴,不怕困难、勇于挑战的品质渐渐显山露水。


虽然安吉拉·达克沃斯在书中一再强调这个准则只是她的个人实践,但确实值得效仿。

 

什么样的家庭容易培养孩子坚毅品质呢?


为了搞清楚坚毅这种品质,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下更容易出现,安吉拉采访了都培养出性格坚毅的孩子的两类家庭,一类是信奉严厉教育的,即对孩子提出明确的要求,让他们承担挫折。另一类是主张给孩子无条件的爱,让他们在遭遇挫折时有丰厚的精神支撑。


普通人都习惯性将这两种教育方式对立对待,但在她的研究中,却有一个有趣发现:所谓的严厉教育和自由养育,在很多本质上都是相通的,比如给孩子充足的支持和爱,以及适当的引导。


旧金山橄榄球淘金队的传奇球手史蒂夫·杨就是出自传统严厉教育家庭,大学一年级时,他在大学球队当陪练,饱受冷遇,他受不了这样的待遇,打算打包回家,但他爸爸和他说:“你可以退出,但不可以回家,我不想和逃兵一起生活。”


无家可回,史蒂夫·杨只好拼命练习,为了获得被教练看中的机会,他制定了个人的训练计划。很快,他的排名上升,大学毕业时就获得了全美最优秀四分卫奖。


但他爸爸也并非仅仅严苛地把孩子推出舒适区,在孩子真正遭受困难,而不仅仅是挫折时,他们也给他坚定的支撑。


史蒂夫·杨中学时球技不佳,父亲陪他在雨雪交加的球场不断练习。甚至当他小时候因为分离焦虑不肯上学时,父母就去学校坐了一周,陪他度过适应期。


史蒂夫·杨在提起父亲时,一直称他为楷模,因为对父亲的模仿,他才拥有后来的成就。孩子会效仿父母,这是天性,父母是否拥有坚毅性情,是孩子将来能否有毅力的关键。


同样,安吉拉在另一类主张让孩子自由发展的家庭内,也收获类似的信息——虽然他们主张让孩子自由发展,但也会给孩子充足的引导,尤其是在一些关键原则上,比如坚持。



因为这个研究,她成为白宫、世界银行、NBA和许多知名大企业的顾问,2017年,她受邀去TED演讲,目前该演讲视频点击量早就过了千万。



莫扎特曾愤愤不平:我花了十年练琴,但大家只说我是天才。爱因斯坦为理论物理付出的心血更是难以计数。人们很习惯将成就归为上天意外赠予的礼物,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寻常人的智力相差并不大,而拉开差距的,常常另有原因。



-END-

 

策划:有养

撰文:陈陌

编辑:子豪

视觉:小小

图片来源:网络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